金慧慧
〔摘要〕班主任上心理輔導活動課已是常態(tài),可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不高,輔導效果不明顯。提高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實效性,需要班主任從理念辨析、目標定位、內容選擇、角色認知、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法甄選、技術使用、評價創(chuàng)新這八方面轉換視角,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組織多樣的體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班主任;視角轉換;積極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1-0019-05
目前,小學專職心理教師屈指可數(shù),各校上心理輔導活動課的任務主要由班主任承擔。本學期,通過觀察與調查我校(浙江省嵊州市愛德小學,下同)38個班的班主任,發(fā)現(xiàn)班主任往往是權威的領導者,常常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因為道德問題,習慣性地使用經(jīng)驗型的一般化技術開展心理輔導活動課。班主任在上心理輔導活動課時,通常以學科為本位,喜歡用講授法,把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成心理知識傳授課。學生對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興趣不高,教育效果也不明顯。
我認為,提高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實效性,需要班主任從理念辨析、目標定位、內容選擇、角色認知、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法甄選、技術使用、評價創(chuàng)新這八方面轉換視角,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組織多樣的體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一、理念辨析:變“模糊的道德概念”為“清晰的心理概念”
班主任的工作繁雜而瑣碎,學生的問題也多種多樣。很多時候,班主任會被表面的現(xiàn)象所蒙蔽,看不清學生真正的問題所在。在評估學生問題時,往往會出現(xiàn)以下幾方面的誤區(qū):心理問題道德化;把偶然性的問題看作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把局部性的問題看作全局性的問題;把情緒問題看作情感問題;把習慣問題看作態(tài)度問題。如果把“道德概念”和“心理概念”混為一談,對問題的判斷就會發(fā)生錯誤。
有時候,即使問題判斷正確,但由于沒有經(jīng)過理念辨析,輔導也會迷失方向。如:同樣是人際關系問題,有可能是認知上的自我中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造成的,還有可能是不懂得溝通造成的。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班級群體,原因也會不同。因此,在理念辨析時,可從學生年齡特征和輔導主題的針對性兩個方面去斟酌(表1)。
經(jīng)過這樣的理念辨析,班主任不但能夠很好地把握住各年齡段的心理特點,而且輔導主題也有針對性。一次輔導的切入點相對較小,輔導效果也更明顯。
二、目標定位:變“知識的接受者”為“積極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者”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可分為治療性的、預防性的和發(fā)展性的三個層次。心理輔導活動課不僅要解決學生在成長中的困惑,還要預防學生嚴重心理問題的產生,更要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在今后生活道路中應該具備的積極的心理潛質。中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始人孟萬金教授曾指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币虼?,我們把心理輔導活動課發(fā)展性的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
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掌握學科知識。通過視角轉換,班主任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把主要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變?yōu)榉e極心理品質的養(yǎng)成者。
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目標,其具體要求也有所不同。“自信心”培養(yǎng)主題在兩種不同視角下其“三維目標”的前后對比如表2所示。
視角轉換后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目標三維體系為: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品質目標。認知目標就是指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要形成的或經(jīng)過打亂、整理而重新形成的對某一問題的認識目標。能力目標就是個體在面對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時,能夠有效應對或處理此類事件或問題的能力標準。品質目標就是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練習所形成的與積極行為有關的心理過程。認知目標是頭腦層面的,學生容易接受,是初級目標;能力目標是行動層面的,學生經(jīng)過努力也能夠達成,是中級目標;品質目標為素養(yǎng)層面的,要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其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是高級目標。這三個目標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
三、內容選擇:變“學科為本位的成人視角”為“發(fā)展為本位的兒童視角”
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內容為學習輔導、人際關系輔導、青春期心理輔導、自我意識輔導、情緒輔導、意志品質輔導、生活適應輔導等。學科本位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用成人的視角選擇心理輔導的內容。發(fā)展本位強調學生個性發(fā)展和良好品質形成的重要性,從兒童的視角看問題,把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作為最終目標。在內容選擇上,變學科本位的成人視角為發(fā)展本位的兒童視角,打破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主題圈定方式,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根據(jù)學生各年齡的心理特點及階段性發(fā)展任務,我們從24個積極心理品質中篩選出18個積極心理品質。這18個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分別落實到各年級中,每個年級3個主題。(圖1)
積極心理品質系列課程的開發(fā)順應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凸顯了各年齡階段的重點培養(yǎng)目標,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角色認知:變“權威的領導者”為“民主的倡導者”
傳統(tǒng)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是“權威的領導者”,經(jīng)常要求學生“不能……”“不要……”,慣用規(guī)章制度去限制學生。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班主任的權威體現(xiàn)在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規(guī)則,引導學生貼著自己的思路參與活動。這種做法對于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矯正不良習慣固然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現(xiàn)代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則不能僅滿足于此,而要更著眼于發(fā)展和挖掘學生的潛能。一位哲學家說:“人類正是在不斷失敗中才不斷進步的?!毙吕砟钕碌陌嘀魅尾粦欢⒅鴮W生的失誤,而是要和學生一起探討如何改進和促進發(fā)展,成為“民主的倡導者”。角色認知不同,對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也不同。以下是“我的責任大廈”一課在“踐行我的責任”一環(huán)節(jié)中,不同角色認知下的兩個教學片段(表3)。
五、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變“隨心所欲的單調氛圍”為“精心策劃的溫馨氛圍”
我們根據(jù)輔導內容選擇課堂座位的擺放方式,力求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式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堂環(huán)境。常見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座椅擺放形式是“田”字形擺放法,通常每組六人,以小組為單位圍著桌子而坐,便于討論。做游戲或搞一個要走動的主題活動時,通常采用圓形或半圓形擺放法,撤掉桌子,將椅子擺放成圓形或半圓形,有利于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組織情境AB劇或辯論賽時,通常采用U形或V形擺放法,將學生分成兩隊,便于展開活動。
另外,通過制作精美的教具、學具、板貼,也可以營造溫馨的氛圍。不僅如此,我們還努力通過教師富有親和力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團體成員之間的支持等,營造開放、平等和諧的心理氛圍。
六、方法甄選:變“知識為本位的講授法”為“問題為本位的體驗法”
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直接向學生系統(tǒng)連貫地傳授知識的方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獲取新知識,培養(yǎng)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變知識為本位的講授法為問題為本位的體驗法。
體驗法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體驗法具體可分為游戲法、調查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方法。
(一)游戲法:音樂木頭人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個“音樂木頭人”的游戲。音樂響起,跟著音樂動起來,每個身體部位都可以動起來,只要不碰到周圍的同學。音樂停,就變成“木頭人”,動作保持不變,也不能說話。當老師進行采訪時,“木頭人”就被激活了,可以說話。我請兩名同學作為監(jiān)督員,“木頭人”如果動了或者說話了,將提前結束游戲,坐回座位。
(二)調查法
課件出示:
師:請組長拿出小信封中的“火山爆發(fā)對照表”分發(fā)給組員,每個同學在你曾經(jīng)用過的方式后面涂上顏色。這是多選題,有幾種方式就可以涂幾種方式。
(三)角色扮演法
播放視頻:蘭蘭和芳芳是好朋友,每天一塊兒上學,一塊兒放學回家,在學校里也形影不離。有一天,她們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玩“撕名牌”的游戲。蘭蘭偷偷叫了個幫手,讓他去拖住芳芳,趁芳芳不注意,撕了她的名牌。這讓芳芳非常惱火:“你怎么可以這樣呀?真賴皮!叫個幫手算什么本事!”“誰賴皮了?是你自己榆木腦袋,沒想出好辦法!”“你……”(兩個人就打了起來。)
師:當蘭蘭在幫手的協(xié)助下,撕掉芳芳的名牌后,他們怎么說才不會爭吵起來呢?同桌討論,請兩位同學來演一演。
(四)案例分析法
錄音播放同學的煩惱:我的字寫得不漂亮,看到別的同學能寫一手好字,我真是羨慕得不得了。所以,我決定每天練字。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每天練字一小時。可是,每天拿起筆,還沒寫幾個字,我就想出去玩兒,想去看動畫片。一段時間下來,我的字一點都沒進步,唉。
思考:1.這個小男孩寫字為什么沒有進步?2.如果堅持下去會怎么樣?
(五)小組討論法
師:同學們,我們來一個金點子征集大賽,來幫這位同學想想辦法,怎么才能讓他堅持下去呢?想出盡量多的辦法,然后把你們小組最好的一個點子記錄在這張卡片上,記錄時可以用一個簡短的詞語來概括。
小組討論,預設:縮短時間,小步行走、自我鼓勵、自我獎勵、尋找榜樣……
心理輔導活動課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到情境體驗中,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
七、技術使用:變“經(jīng)驗型的一般化技術”為“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化技術”
班主任注重常規(guī)教育,慣用紀律約束,善用獎懲措施,課堂調控能力強,處理問題相對比較強勢,常常使用經(jīng)驗型的一般化的技術,學生發(fā)言也會比較積極。不過,學生真實的內心感受不容易流露。
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級教師鐘志農老師總結出了十大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操作技術:專注技術、傾聽技術、重述技術、具體化技術、引導技術、共情技術、支持技術、面質技術、保護技術和自我開放技術。這些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化技術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教學片段】
師:老師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想到了曾經(jīng)發(fā)生的讓你非常生氣的事情,有的還不只一件。我們請大家來分享一下你想到的那件很生氣的事情。(每說一件貼一顆小火苗)
師:你是第一個舉手發(fā)言的,大家為他的積極參與、大膽發(fā)言鼓掌?。ㄖС旨夹g)
生1:媽媽把我很喜歡的植物砸碎了,我感到很生氣。
師:看得出,你很喜歡這株植物。(共情技術)真勇敢,第一個和大家一起分享。
……
師:我想來采訪一下同學。(叫一名學生回答)向身邊的人發(fā)脾氣,你是向誰發(fā)脾氣了?
生2:打我的那個人。
師:你是怎樣向他發(fā)脾氣的呢?(具體化技術)
生2:一般都是打人的。
師:你打他的時候怎么想的?(引導技術)
生2:如果打他了,他以后就不會打我了。
師:用打的方法,最后問題解決了嗎?(面質技術)
生2:還是沒有,他打得更兇了。
師:看來這個方法不太管用。記得我小時候碰到類似的事情,一般都是通過寫日記的方法,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抒發(fā)自己當時的憤怒情緒。有時候寫完了,氣也就消了。日記交給老師時,老師看到了,也會處理。(自我開放技術)這個方法你也可以試試哦。
八、評價創(chuàng)新:變“單向性的籠統(tǒng)評價”為“多向性的量化評價”
我們注重遵循評價的可操作性、可觀察性和可測性等原則,以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文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學術界關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等為依據(jù),在原來的基礎上,制定了三套評價標準。
對心理輔導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分別通過學生用評價標準、教師自評用評價標準、教師互評用評價標準收集評價信息。
定性部分評價主要通過問題的形式收集評價信息。
上課教師自我反思以下三個問題:
(1)您認為這堂心理輔導活動課有哪些方面的視角轉換?
(2)您認為您的心理輔導活動課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有沒有明顯的不足?
(3)您認為心理輔導活動課使學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具體事例談一談。
評課教師通過以下三個問題反饋信息:
(1)您認為他(她)的心理輔導活動課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有沒有明顯的不足?
(2)您認為他(她)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做到了哪些方面的視角轉換?
(3)請您對他(她)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提些建議。
學生通過以下三個問題反饋信息:
(1)你最喜歡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內容是什么?最不喜歡的內容又是什么?
(2)心理輔導活動課對你有哪些幫助?
(3)對老師的心理輔導活動課教學,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議?
定量部分評價信息處理用累積分數(shù)法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給評定等級賦分:A—4分;B—3分;C—2分;D—1分。
(2)總評計算方法:自評占10%,生評40%,他評50%。算出總得分。
評價結果按總分劃分為四等:總分24~28優(yōu)秀,19~23良好,14~18合格,14以下要加油。(劃分等級的分數(shù)段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
評價只是手段,改進教學才是真正的目的。評價之后,我們把他評和生評,以及總評的情況反饋給上課的老師。上課老師根據(jù)評價的情況修改教案,改進輔導過程,一周之后,在平行班里再上一次,同年級組的班主任參與聽課和評課。
改進后的上課效果跟第一次進行比較。如果進步明顯,總結經(jīng)驗,再次修改教案或寫課堂實錄、論文等,向權威的雜志社投稿。如果進步不明顯,也要尋找原因。以上視角轉換的“八變”模式,為班主任上心理輔導活動課打開了一扇新的窗。透過這扇窗,班主任可以看到每個生命在精彩地綻放——學生,還有自己。
(作者單位:浙江省嵊州市愛德小學,嵊州,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