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華 彭敦運
紅色文化、紅色故事,是我們革命老區(qū)學校校園文化中的亮點,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發(fā)聲的寶貴資源。
故事抖音
學校師生和家長代表參錄了一集《江夏往事》,回來后格外興奮,大家用各種各樣的抖音開始講述家鄉(xiāng)的紅色故事。
這不,劉小江同學上傳的“抖音”中,出現(xiàn)了一輛黑色轎車,它穩(wěn)穩(wěn)地駛進了中南海,開啟的車門里,走出了一位50多歲的知識分子。
只見毛主席走了過來,微笑著伸出了右手:“你好啊,志行?!北环Q為“志行”的人趕緊向前急走兩步,一雙手緊緊地握住毛主席的大手,兩眼開始濕潤。毛主席見狀,也急忙把左手合了過來,四只手緊緊握在一起,久久不放。
畫外音激動地說:“這兩雙大手,已經(jīng)30年沒有握在一起了!幸福與回憶,隨著這一握,涌上了許志行的心頭……”
李銘發(fā)給班主任審查的“抖音”,接著劉小江的故事:
1919年,北京的“五四”運動正在向全國推進,毛主席從上?;氐介L沙,就與幾個朋友一起組建了“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在會刊上發(fā)表了《湘江評論》,開展抵制日貨等一系列革命工作。
張笛的“抖音”則是“干魚廟”中的奇遇……
研游中的紅色課程
沒想到幾個初中生上傳的“抖音”,竟然瞬間吸聚了許多師生的關注,緊接著上網(wǎng)的,還有當?shù)氐拇迕?、志愿者、政府官員……
“這是外地的故事,還是在我們土地堂啊?”
“地名都是我們這里的呀,這個故事以前怎么沒聽說?”
“好端端的一個干魚廟,怎么就給拆了呢?”
網(wǎng)友們議論紛紛,還有不少詢問的信息反饋過來,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原來,這幾年有個“研游”的時髦詞在教育界流行,意思就是由學校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毫無疑問,“研游”是繼承和發(fā)展了我國傳統(tǒng)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今天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它不僅活躍了師生的生活,也提升了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最早在正式場合提出“研游”的,是當時任職于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司長王定華。那還是2014年4月19日,他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講到,為了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素質,各地學??梢蚤_展一些“研游”活動。
隨即,研游實驗就受到了熱烈歡迎,尤其是以當?shù)丶t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研游,更是備受關注。
可是,什么樣的活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研游”?從哪里切入才能把我們這樣一所革命老區(qū)的學校辦成社區(qū)文化教育的輻射中心,推動江夏區(qū)的全域性旅游?
對于這一系列問題,新的領導班子一直都在積極思考。最后在專家的指導下,經(jīng)過反復研討,大家一致選擇了“干魚廟”,因為這里有一個只有傳說而未見史實的故事。
本文前面所說的幾個“抖音”,就是學生們在研游后非常興奮,迫不及待地以接龍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講述90年前發(fā)生在江夏區(qū)土地堂的一個故事(簡略版):
那時,為了支持北京的“五四”運動,湖南省學生聯(lián)合會聯(lián)絡各界代表決定“驅張”(趕走張敬堯)。
“湖南公民赴北京驅張請愿團”的團長毛澤東,帶領兩個同伴,日夜兼程,從長沙步行前往漢口,然后坐火車去北京請愿。走到土地堂時,在破敗的“干魚廟”里遇到了從長沙城一家五金店里逃出來的小徒工許志行。
此時的許志行已流浪多日,又冷又餓,正在墻角邊的草堆里瑟瑟發(fā)抖。
毛澤東問明情況,遞給了他一塊剁餅,充滿感激的許志行立即狼吞虎咽般吃起來。
“慢慢吃,別噎著。”
吞下剁餅后的許志行,見來人和藹可親,便定下神來告訴毛澤東:“我叫許志行,去漢口找舅舅,因為丟了盤纏,只得在破廟里躲一宿?!彼桓艺f自己是離店出走,更不敢說是因為不愿銷售日貨而得罪了老板,便做了這番謊稱。
那一夜,毛澤東給許志行講了很多,讓許志行明白了很多道理,許志行也說明了自己流浪的真相。從此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1922年,許志行經(jīng)毛澤東介紹參加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許志行畢業(yè)后,毛澤東又資助他回到浙江,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在課余時間,頗有文采的許志行開始學寫小說,而且在??B續(xù)發(fā)表了幾篇,多年后還結集為《孤墳》出版,其中《師弟》一文,由大文學家茅盾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文集。
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許志行在第一師范積極組織師生罷課、上街游行,帶領宣傳隊到外地宣傳革命,暑假中還到上海參加工人運動。因為他思想積極,頗有組織能力,不久就被吸收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成為當?shù)攸h組織中的骨干??墒悄悄甓?,他卻以“鼓動學潮”罪名,被校方開除了。
第二年春,毛澤東來到廣州,特邀請許志行到宣傳部下屬的交通局任“助理”,從事廣州、上海間地下組織的交通聯(lián)絡工作。在隨后的北伐戰(zhàn)爭中,許志行還在武漢任過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機要秘書。
1927年,蔣介石撕下了偽裝,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志行被迫轉移,先后在中共上海閘北區(qū)委和浙江省委從事地下活動。由于白色恐怖下黨的組織屢遭破壞,他與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但他依然堅持斗爭,最后成了一位人民作家。
一位偉人與追隨者發(fā)生在家鄉(xiāng)破廟里的故事,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了近90年后,被幾個“抖音”抖開了秘密,從此“干魚廟”便成了鄉(xiāng)親們口里的熱詞,每次談起它,大家都充滿了自豪。
不過,我們也從這次活動中得到了一些啟示,開展研游必須把握好“兩要”“四不”。
所謂“兩要”,就是研游一定要搞,而且必須要用信息技術給予支撐。所謂“四不”就是不能把學校里的興趣小組當成研游,不能把沒有計劃的外出當成研游,不能將極少數(shù)人的旅游當成研游,沒有學生親身體驗的活動不能叫做研游。
有了“兩要四不”來規(guī)范,我們學校的研游活動開始步入正軌。
教師們也在繼續(xù)思考,學校是社區(qū)里學習力最集中的地方,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研游成果,推動社區(qū)黨員干部的主題教育,在居民中全面鋪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雖然學生們的“故事抖音”還十分稚嫩,雖然我們的研游還十分粗淺,但對社區(qū)的刺激卻無比強烈,大家都在問:干魚廟在哪里?什么時候拆掉的?毛主席夜教許志行有哪些細節(jié)?我們從中應該學習些什么?
是啊,這些問題需要回答,但我們沒有回答。因為我們認為,研游的權利不僅僅屬于師生,信息技術也不僅僅只支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