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響水縣以綠色發(fā)展為理念,大力整治化肥過量使用、盲目使用等問題,保障了當地糧食的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自2016年起,響水縣采取多項措施,扎實開展“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介紹了該縣在水稻和小麥化肥減控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今后化肥減控工作建議。
1響水縣水稻和小麥生產概況
響水縣地處淮北平原,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交界處。響水縣耕地面積為5.59萬hm2。氣候四季分明,溫、光、水資源較為豐富,常年總光照時間為2 165.3 h、總降雨量為922.8 mm,年平均氣溫為14.5℃,無霜期為217 d。
江蘇響水縣小麥種植已有百年歷史,1965年開始種植水稻。近年來,隨著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投入及旱改水、堿(鹽)改水面積的不斷增加,如今水稻和小麥已成為響水縣的主要糧食作物。2019年,響水縣糧食總播種面積為8.37萬hm2,單產7 200 kg/hm2,總產量為60.3萬t,分別較2015年增加0.5萬hm2、285 kg/hm2、5.9萬t。其中,水稻和小麥種植面積、單產、總產量分別達7萬hm2、7 530 kg/hm2、52.7萬t,較2015年增加1.19萬hm2、195 kg/hm2、10萬t。水稻和小麥種植面積占糧食總面積由2015年的73.9%提高到2019年的83.6%。水稻和小麥總產量占糧食作物總產量由2015年的78.5%提高到2019年的87.4%,水稻和小麥生產在糧食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1]。
2響水縣水稻和小麥化肥減控現狀及形勢
2.1水稻和小麥化肥減控現狀
水稻和小麥為響水縣主要糧食作物,但近些年由于盲目追求“高投入、高產出”目標,過度施用化肥、農產品品質降低、環(huán)境污染加重等問題屢次出現。2015年,響水縣平均化肥使用量為417 kg/hm2,較全省平均水平高17.3 kg/hm2,化肥使用總量為4.7萬t,其中,水稻和小麥生產化肥使用量占化肥使用總量的60%[2]。因此,2016年響水縣以“增產施肥,經濟施肥”為理念,堅持“保障生產、節(jié)本增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tǒng)籌兼顧、綜合施策、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原則,將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目標,按照“精、調、改、替”為技術思路,以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戶、綠色高產高效創(chuàng)建等項目為抓手,通過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的帶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機械深施、新型肥料等技術,努力實現水稻和小麥生產化肥減控目標,取得了一定成效。據調查,2015年響水縣水稻化肥施用量為447.9 kg/hm2,2019年水稻化肥施用量為407 kg/hm2,減少9.1%;2019年,響水縣小麥化肥使用量為392.4 kg/hm2,較2015年小麥化肥使用量415.5kg/hm2,減少了5.6%。
2.2水稻和小麥化肥減控形勢
2018年底,江蘇省農業(yè)農村廳根據《江蘇省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規(guī)劃(2018~2022年)》《江蘇省關于加快推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和《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實施規(guī)劃》等有關化肥減量增效的要求,制定了《江蘇省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2年)》。該方案提出,到2022年,化肥使用總量較2018年削減3%以上。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是推進農業(yè)“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措施,是促進節(jié)本增效、節(jié)能減排的現實需要,是堅決打贏農業(yè)面源污染攻堅戰(zhàn)、藍天保衛(wèi)戰(zhàn)、碧水保衛(wèi)戰(zhàn)的客觀要求,對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yè)生態(tài)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響水縣水稻和小麥生產實際,要想實現化肥減量施用目標,還存在一定困難。例如,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嚴重,施肥觀念較為傳統(tǒng)和落后,盲目增加肥料施用量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另外,肥料經營市場環(huán)境混亂,一些經營戶為追求利益,銷售不合格肥料。這些行為嚴重阻礙了化肥減量施用目標的實現,擾亂了肥料市場經營環(huán)境。
3實現水稻和小麥化肥減控目標的對策
加大政府主導力度?;蕼p量增效事關糧食安全、鄉(xiāng)村振興、綠色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的大局,政府要加大主導力度。農業(yè)部門是實現化肥減量施用的主要職能部門,要積極向縣委、縣政府獻言獻策,將化肥減量增效的措施、目標和各相關部門的職能上報縣委、縣政府,力爭將化肥減量增效工作納入對鎮(zhèn)(區(qū))黨(工)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年度重點考核內容之一,全面形成上下聯動、多部門合力參與的工作氛圍。
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通過電視、新媒體技術、發(fā)放技術宣傳資料、懸掛橫幅標語等形式,全方位宣傳化肥減量增效的優(yōu)勢和主要技術,全面提高廣大務農人員的環(huán)肥減量增效意識;加強對肥料經營主體的培訓,從源頭控制大量施用、盲目施用化肥現象的發(fā)生;加強對相關合作組織、服務組織、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等人員的培訓,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積極引導廣大水稻和小麥生產人員開展化肥減量增效工作[3]。
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要想實現水稻和小麥化肥減量增效目標,需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技術的推廣;在肥料品種應用上,加大適合水稻和小麥生產發(fā)育需肥規(guī)律的緩控釋肥推廣力度;在科學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基蘗肥:穗肥=5∶5或基蘗肥:穗肥=6∶4。
加大對肥料經營主體的管理力度。需加大對肥料經營主體的管理力度,提高經營人員素質。實行職業(yè)資格準入制度,并按時開展肥料經營人員年檢制度,注重對經營人員科學施肥及化肥減增效相關技術的考核,提高從業(yè)人員業(yè)務知識水平;定期召開肥料經營主體動員會,發(fā)放《致肥料經營主體一封信》《為我縣化肥減量工作貢獻倡議書》和評選優(yōu)秀肥料經營主體等形式,激發(fā)經營人員化肥減量增效的工作熱情。
積極改變經營模式及種植方式。在尊重規(guī)律的前提下,通過政府引導,積極推進適度規(guī)模經營,把“一家一戶”規(guī)模小及分散的經營模式向種植大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轉變,既利于機械化作業(yè),又利于化肥減量增效措施的落實。同時,積極推行輪作換茬種植方式,大力引導水稻和小麥下茬種植養(yǎng)地作物,減少化肥用量。近兩年來,響水縣積極推廣稻-魚、稻-蝦、稻-蟹等稻田立體種養(yǎng)模式,2019年全縣稻田主體種養(yǎng)面積已達666.7 hm2。實踐證明,稻田立體種養(yǎng)模式可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稻、水產品雙豐收,減少化肥及農藥用量,改善農田生產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龔成華.高效生物鉀肥在油菜上不同用量試驗研究[C].江蘇耕地質量建設論文集:中國土壤學會,2008:363-366.
[2]鄧文財.化肥農藥減量使用中存在問題與途徑措施[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0(1):41-43.
[3]方懷信,張紅葉,崔嶺,等.江蘇省響水縣優(yōu)質稻米產業(yè)發(fā)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北方水稻,2019,49(3):50-51,62.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農業(yè)農村局趙鳳仙,周萍,王祝余,宋華萍,周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