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國富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yè)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保?]新時代對學科課程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學科的教學要從以前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轉變?yōu)閷诵乃仞B(yǎng)的培育,對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學科需要賦予更多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皠趧咏逃且粋€動態(tài)、發(fā)展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2]初中是學生重要成長階段,初中語文在教學中更應該融合勞動教育,以達成勞動育人的教育目標。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通過語言文字,文章篇目,以“語、修、邏、文”進行知識傳授,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形成知識結構,經過訓練進一步形成能力。實際上“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保?]語文不僅是掌握知識與能力的學科,更是綜合實踐的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的語文學科課程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科可以自然融合勞動教育。
根據《意見》要求“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4],將與語文學科一樣包容在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形成既相對獨立,又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在勞動教育的基礎上,語文學科的內容、目標和效果可以受到勞動教育精神和實踐的信息影響。初中語文教學是以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目標的活動,語文學科的教材、作業(yè)等知識載體的部分內容來源于作者編者對勞動的認識而形成的語言文字材料,師生的語文教與學的行為也是勞動活動的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就應該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征,結合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有機融合勞動教育;二者的融合,以語文教學為主,勞動教育為輔,保持適度傾斜,二者功能各有突出,可優(yōu)勢互補。這樣可以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提高融合勞動教育內涵的質量。
傳統(tǒng)初中語文教學,勞動教育屬于隱性知識,教學中偶爾呈現;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勞動教育要轉變?yōu)轱@性知識,教學中要有機融合,常態(tài)化呈現。二者融合應當以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成果、教學評價整個流程作為實施路徑。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結合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圍繞勞動教育進行有序安排,制定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案,有設想有計劃,以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和觀念,熱愛勞動,養(yǎng)成勞動習慣。勞動教育融合在教學設計中,有機有序地細化到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環(huán)節(jié)。
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應該采用大單元融合宏觀教學設計與具體篇目融合微觀教學設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不能為了勞動教育而出現偏離。大單元融合宏觀教學設計,以學期為背景,統(tǒng)籌確定六單元融合勞動教育的計劃,大單元融合是一個任務學習,包含主題、項目、活動、評價等要素。再結合到具體篇目中,將勞動教育融合到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當中。
大單元宏觀融合教學設計培養(yǎng)勞動精神。九上第四單元大單元設計時以“勞動助推少年成長”為主題,以“少年成長與勞動”為學習項目設計語文教學活動。融合勞動教育的主問題有“請從勞動角度談談魯迅筆下少年閏土與‘豆腐西施’的形象美”“《我的叔叔于勒》中少年若瑟夫對老年于勒從事服務性勞動的情感”“《孤獨之旅》中少年杜小康在放鴨的勞動過程中是如何錘煉身心的”。在單元綜合性學習“走進小說天地”中設計學生到農貿市場觀察采訪,體腦并用尋找與勞動相關的小說素材,虛構、演繹、編創(chuàng)一篇小小說。以上諸環(huán)節(jié)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
具體篇目微觀融合教學設計樹立勞動觀念。在《故鄉(xiāng)》教學設計中,以上大單元主問題要在教學目標中細化為“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在教學重難點中,思考“勞動是老年閏土與楊二嫂‘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原因嗎?”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突破此教學難點要放在前后的觀照上,讓學生理解少年時代的人物形象美在于勞動持家,老年時期人物的形象變化在于社會時代大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勞動幻滅。正反兩面的人物形象與勞動的關系的思考,能進一步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同時懂得珍惜現今美好的社會主義新時代。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保?]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融合勞動教育,是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勞動教育的內涵,樹立勞動觀念,加強學生的勞動思維,在語文的綜合性學習等活動中提高勞動的能力。勞動教育在教學計劃中,是在語文教學中實踐;體現在課內教學實踐,也存在在課外語文實踐。
初中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建構的質量。勞動教育的部分內涵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間有交集。這促使初中語文教學要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生成。教學實踐生成中要充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解決人文學科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現狀,從樹立勞動觀念向提高勞動能力提升。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思維為主的學科,通過融合勞動教育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可以有效帶動教學實踐。
初中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以綜合性學習為主要教學形式進行實踐,融合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勞動,促進學生積極進行體力勞動,體腦并用,在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身手親歷勞動實踐,心腦領悟勞動,在積極積累提高勞動能力的同時,自主獲取并掌握語文知識,提升學習能力。二者融合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七下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設計“‘啄木鳥’正眼看招牌”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生活,到街道去,以掃街式的服務性勞動拍照并文字記錄“招牌中的錯別字,發(fā)現違反書寫、拼音規(guī)范等現象”,小組分工合作整理形成圖文并茂的報告,送達主管部門,并請相關店鋪進行整改。上街時的調查訪問,要注意這類服務性勞動的交流方式、態(tài)度與行為。學生就是這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提升了自身的勞動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資源是為了語文教學更有效開展,是教學過程中可以被教師與學生利用的要素,包括了常見的教材、課件、圖片、語言文字材料,音視頻等。師生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發(fā)各種融合勞動教育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既直接與語文教學有明顯關聯,也可以是做為外圍備用的資源,在需要融合的情況下產生的關聯??梢姸呷诤系馁Y源較為寬泛。教師應主導并引導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產生勞動成果,為語文學習服務,為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服務。
語文教學資源的勞動成果,有物質成果、精神成果;不能局限于語言文字,應該以課程意識提升教學資源的內涵,將勞動成果的產生和豐富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做為教學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勞動成果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學習經驗相關的資源都應該做為語文教學資源。
在語文融合教材資源應用中產生勞動成果。比如仿用七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蒙繡像方法進行美術活動;在七上教讀課后“讀讀寫寫”進行影寫習字,進行書法活動。在單元教學結束后舉行書畫勞動成果展覽。
在語文融合家庭資源開發(fā)中產生勞動成果。比如結合八上《回憶我的母親》,在一個月的周末體驗“母親是個好勞動”,參與母親的日常生活勞動,分擔部分勞動項目,記錄勞動經歷與體會;掌握一項家庭勞動的技能,并在班級活動中展示勞動成果。
在語文融合社會資源參與中形成勞動成果。在八下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倡導低碳生活》活動中,在“世界土地日”前走出校園,實地考察本地環(huán)境,圖文記錄需要改善的水土地域,撰寫宣傳文稿,設計環(huán)保海報等勞動成果,在節(jié)日期間進行“低碳生活、綠色環(huán)保”的宣傳。
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評價,以新時代“立德樹人”育人觀為二者融合的評價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和結果中對學生勞動教育的效果進行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是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勞動品質的評價。融合勞動教育的語文教學過程,要對教師、學生、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實踐、教學資源等因素進行評價,最后要指向培養(yǎng)學生勞動精神,促進學生勞動品質的提升。
形成性評價要有助于培養(yǎng)勞動精神。八下《社戲》一課對雙喜的人物形象進行性格分析。教師要適時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雙喜向八公公借船解決交通工具問題,正是文中的伙伴具備了生活勞動的技能,才能看成社戲,才會給“迅哥兒”留下“好戲”的正向情感體驗。這類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應適時地在課間進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精神。
終結性評價要有利于提升勞動品質。考試是語文主要的教學評價方式,教師在命制試題時,要有意識地增加勞動知識、勞動過程、勞動經歷的內容,幫助學生體驗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在名著知識競賽中,《駱駝祥子》設置“祥子在北平城拉洋車有什么本事,讓他擁有第一輛車”;《簡愛》設置“簡愛具備什么樣的職業(yè)勞動技能使她逐漸養(yǎng)成追求平等愛情的精神”;《紅星照耀中國》設置“毛澤東在少年時代白天幫長工干活晚上替父親記賬的勞動經歷對人物性格形成有什么影響”。終結性評價關注勞動教育的內涵要適當分散,在問答的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優(yōu)秀的勞動品質。
新時代的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有了迫切的需求,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二者的融合,不一定天天講課課講,但在教學中要適時講專題講。語文教師可以遵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的融合路徑,增強融合的實效性,更好地達成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