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黎 李 敬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是老年人群常見危重癥疾病之一,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主要治療手段,但PCI開通梗死相關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后,部分患者心肌組織仍處于低灌注狀態(tài),該現(xiàn)象稱為無復流(no-reflow,NR)[1]。急診PCI中NR的發(fā)生率高達10%~30%[2],Salinas P等[3]認為NR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遠期死亡的高危獨立預測因子,NR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及晚期病死率等較再灌注良好者明顯升高。因此,PCI術中預防、及時處理NR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PCI術中冠脈注射替羅非班或硝普鈉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有效防治NR的措施,但關于二者聯(lián)合應用的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對41例老年NST-ACS于PCI術中注射替羅非班和硝普鈉,旨在探討二者聯(lián)合應用預防NR的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行急診PCI治療的82例老年NST-AC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關于NST-ACS的診斷標準,且發(fā)病時間均<12小時。男性59例,女性23例,年齡61~74歲,平均(67.29±5.46)歲。所有患者均無凝血功能障礙,無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禁忌證,無替羅非班和硝普鈉過敏史,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既往無心肌梗死病史、PCI術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患者家屬均同意行PCI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急診PCI術前均嚼服拜阿司匹林(德國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78,100mg/片)和氯吡格雷(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23115,25mg/片)各300mg,瑞舒伐他汀(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43338,10mg/片)20mg。兩組患者均于IRA給予支架植入,并行支架內后擴張。對照組患者在支架植入前,經導管直接向冠脈內緩慢推注替羅非班(遠大醫(yī)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1165,0.5mg/支),25μg/kg,1~2分鐘推注完畢;觀察組同時推注替羅非班和硝普鈉(華潤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635,50mg/支),硝普鈉劑量為200μg,給藥方式與對照組相同。術后復查造影,記錄TIMI血流分級、校正的TIMI血流幀數(shù)(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和TIMI心肌灌注分級(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術后轉入監(jiān)護室給予常規(guī)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IRA的TIMI血流分級、CTFC、TMPG、圍手術期出血并發(fā)癥,以及住院期間和出院1個月內的MACE。
1.3.2 術后檢測心肌標志物水平(cTnI和CK-MB),術后第7天行超聲心動圖檢測心功能,測量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2.1 兩組TIMI分級及NR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的IRA均成功開通,觀察組術后TIMI 3級血流獲得率為97.56%,高于對照組的82.93%(P<0.05),觀察組NR發(fā)生率為2.4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0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IMI分級及NR發(fā)生率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PCI術后CTFC和TMPG比較 觀察組PCI術后的CTFC低于對照組,而TMPG則高于對照組,兩組CTFC和TMPG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二組PCI術后CTFC和TMPG比較
2.3 兩組術后心肌標志物水平比較 觀察組術后的cTnI及CK-MB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cTnI及CK-MB值比較
2.4 兩組術后第7天的心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第7天行超聲心電圖檢查,觀察組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第7天的LVEF和LVEDD比較
2.5 兩組住院期間及術后1個月的MACE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及出院后隨訪1個月內均無死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血運重建等事件發(fā)生,兩組MACE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6 兩組患者出血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均無嚴重出血,對照組發(fā)生輕微出血并發(fā)癥3例,包括鼻衄2例、痰中帶血1例,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32%;觀察組發(fā)生輕微出血2例,包括輕度牙齦出血和結膜出血各1例,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88%,兩組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92,P=0.284)。
無復流是PCI的常見并發(fā)癥,尤其是急診PCI中其發(fā)生率遠遠高于擇期PCI,如PCI術中發(fā)生NR,導致IRA遠端心肌組織無有效血流灌注, 可誘發(fā)心源性休克、 惡性心律失常、心功能進行性惡化等發(fā)生,甚至死亡[4]。NR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目前仍未完全闡明,且臨床上尚無特異性的預測方法[5],但多數(shù)研究認為發(fā)生NR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為微血管阻塞[6,7],包括遠端微血管的栓塞及微循環(huán)功能的損傷,另外NR發(fā)生還與神經功能紊亂及個體易感性等相關。因此,NR是上述機制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
針對NR的發(fā)病機制,擴冠、抗缺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藥物是臨床防治NR發(fā)生的主要措施[8]。替羅非班是一種GP Ⅱb/Ⅲa受體拮抗劑,對GP Ⅱb/Ⅲa受體均有高選擇性,通過對血小板聚集最后通路的作用,給藥后5分鐘即可達到抑制血小板的最佳狀態(tài),使血小板抑制率高達96%,其通過阻礙GP Ⅱb/Ⅲa與纖維蛋白原和和vWF的結合,進而有效抑制微血栓形成,起到PCI中防治NR發(fā)生的作用[9]。硝普鈉是目前治療NR的一線藥物,其作為NO直接供體,在內皮細胞受損情況下仍可直接提供NO,通過提高平滑肌細胞內環(huán)磷酸鳥苷水平和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發(fā)揮舒張血管、改善微血管痙攣和增加心肌灌注水平的作用[10]。
本研究觀察組對41例老年NST-ACS患者行急診PCI術,始終冠脈內聯(lián)合緩慢推注替羅非班和硝普鈉,術后NR發(fā)生率僅為2.44%,明顯低于對照組(單用替羅非班)的17.07%,且術后CTFC、TMPG及心肌標志物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術后第7天的心功能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而且兩組住院期間和術后1個月的MACE及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文獻報道相近[8,11],提示急診PCI術中替羅非班和硝普鈉聯(lián)合應用預防NR是安全的。
綜上所述,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和硝普鈉預防老年NST-ACS患者急診PCI術中NR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注射替羅非班,能減少心肌損傷,且未增加心血管事件,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