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軍
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進一步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yōu)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能力。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古今中外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教訓中得出的真知灼見,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顯著優(yōu)勢。
現(xiàn)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一個主要方向就是依法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惫芾砗椭卫硪蛔种?,但治理體現(xiàn)了依法治理,可以說,依法治理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中國奇跡的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從革命戰(zhàn)略來看,全面依法治國成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一??梢哉f,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效果都跟全面依法治國有關,實現(xiàn)小康社會、通過法治推進改革、依規(guī)管黨治黨都需要處理與法、與法治的關系。
從革命策略上看,全面依法治國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制度保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上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五個方面,而這五個方面都需要法治的保駕護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需要各種法律保障自由公平競爭交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各種法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各種法律來保障社會民生穩(wěn)定和矛盾糾紛化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需要各種法律保障正確方向和繁榮景象;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更需要各種法律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總之,法治貫穿在國家治理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供了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在2011年,以憲法為統(tǒng)帥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建立:到2019年10月底,我國現(xiàn)行有效法律275件,行政法規(guī)600多件,地方性法規(guī)12000多件。由此,社會主義法制越來越向社會主義法治轉軌,制度的優(yōu)勢越來越體現(xiàn)在治理的實踐中。黨的十九大指出的“八個明確”之一就是“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在核心理念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要解決“權大還是法大”的問題。這是一個真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強調:“縱觀人類政治文明史,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從正面經驗特別是反面教訓來看,權力的濫用乃至腐敗造成的惡果是世人公認的。2018年3月28日,山西省呂梁市原副市長張中生受賄10.4億元一審被判死刑。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貪腐犯罪適用死刑的第一案,從嚴力度可見之大。
鄧小平同志曾告誡道:“保障民主和法制,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一醒世恒言在當今仍然值得警醒,必須進一步處理好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
在中國的廣闊大地上,有許許多多的基層法律工作者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司法為民”的崇高理念。
在中國特色實踐中,社會主義法治是要處理依憲治國和依憲執(zhí)政的關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又強調“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憲治國首先堅持要依憲執(zhí)政”。截至2019年4月,我國現(xiàn)行有效黨內法規(guī)約4100部,中國共產黨通過構建以黨章為根本大法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實現(xiàn)與以憲法為根本大法的國家法律體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從制度設計和實踐運行上實現(xiàn)依憲治國和依憲執(zhí)政的有機統(tǒng)一。
在具體操作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是全面貫徹實施和落實憲法。近年來,為了實施和落實根本大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同時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無論是國家憲法日、憲法宣誓還是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都是一方面通過各種形式來增強憲法儀式感,另一方面通過合憲性審查等內容來實現(xiàn)憲法執(zhí)行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執(zhí)行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效,公民享有了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也有了更多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冤假錯案得以平反和減少。近年來,司法機關不斷加大人權司法保障力度,死刑案件復核權收回最高人民法院,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堅決防范和糾正“呼格吉勒圖式”冤假錯案。
1979年中國律師制度恢復,截至2018年底,律師數量從200多人發(fā)展到近43萬人,律師事務所由70多家發(fā)展到3萬多家。人民法院將立案審查制改革為立案登記制,不斷深化執(zhí)行體制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執(zhí)行難”,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些都做到了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決不允許讓普通群眾打不起官司,決不允許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合法權益,決不允許執(zhí)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山東省新泰市的平安協(xié)會,毛澤東主席曾親筆批示、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的楓橋經驗等中國特色法治實踐很好地證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在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上體現(xiàn)了人民利益、反映了人民意愿、維護了人民權益。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受到侵害的權利得不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就受不到制裁和懲罰,必須保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在現(xiàn)實中仍有一些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xiàn)象,司法救濟不太給力,司法公信力不是很高,出現(xiàn)了“塔西佗陷阱”。2017年于歡案很有代表性,被告人于歡由無期徒刑改判為有期徒刑5年。案子涉及“正當防衛(wèi)”“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三大議題,掀起了一場法律與倫理的公眾辯論,促成了司法和輿論的互動,更詮釋了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這就是“100-1=0”的道理,1個錯案的負面影響足以摧毀99個公正裁判積累起來的良好形象。執(zhí)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
“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要從根本上實現(xiàn)公正,從公民角度來看,就要破除“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關系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等人治色彩的梗阻,既讓國家法律、黨內法規(guī)等“硬法”真正運轉起來,又有行業(yè)規(guī)章、村規(guī)民約等“軟法”補臺添彩,實現(xiàn)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例如,北京市順義區(qū)趙全營鎮(zhèn)西水泉村,從家門口的垃圾堆放到養(yǎng)狗拴狗鏈,從出租房屋管理到房屋重新翻建都有章可循,通過村規(guī)民約來治理村莊,2019年8月,西水泉等村的“‘村規(guī)民約推進協(xié)同治理”也被中央農辦秘書局、農業(yè)農村部辦公廳評為首批20個全國鄉(xiāng)村治理典型案例。這是要使法治實現(xiàn)國家治理方式和公民生活方式的形神合一,從而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和習慣,讓暗箱操作沒有空間,讓司法腐敗無處藏身,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耀人民心田。為此,司法體制改革迫在眉睫,必須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總之,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進一步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此,在國家治理層面上,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特別是領導干部“關鍵少數”要不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在公民生活層面,要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通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真正根植于人心,讓普通公民在法治宣傳教育中將法治內化為信仰,外化于行動,使公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