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系宋太祖的兒子秦王趙德芳之后,賜第湖州,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其曾祖、祖父“仕宋皆為大官”。他的父親名與訔,字仲父,號菊坡,官至中奉大夫,富收藏,多與畫家文人交往。所以他在書文書畫方面自幼即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趙孟頫性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元史》本傳),“未弱冠時,出語已驚鄉(xiāng)里儒先,稍長大,而四方萬里重購以求其文”(戴表元《松雪齋文集序》)。
趙孟頫是位很勤奮的書法家。他早年學習宋高宗,繼學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后欲展大字,又學李北海、柳公權(quán)。用筆得古法甚多,結(jié)字尤精熟。明宋濂說他:“留心字學甚勤,羲獻帖凡臨數(shù)百過?!?/p>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這與他倡導的復古運動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他認為學習書法,取法要高,不能僅僅停留于兩宋,要直追晉唐。尤其傾心王羲之,鐘愛《蘭亭序》。至大元年(1310)九月,趙孟頫奉召自吳興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船行至浙江南潯,幸得獨孤長老所藏的《宋拓定武蘭亭》。愛不釋手,時時展玩、臨習,頗有心得。在舟中月余時間里,先后寫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稱為《蘭亭十三跋》。在跋文中既記載了“乞得”這本《蘭亭序》的經(jīng)過,又不時地寫下了自己對書法,特別是摩挲此本《定武蘭亭》以后的體會。
關(guān)于筆法方面的跋記主要有兩處,第一處是在第六段中,寫道:“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第二處是在第七段中,寫道:“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眱啥伟衔闹卸继岬健坝霉P”,可見趙孟頫對用筆的重視。
細細品味,兩處“用筆”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第一次提到的“用筆”是與“勢”相聯(lián)系的,“勢”即“筆勢”的簡稱,通過細究筆勢,他發(fā)現(xiàn)王羲之在寫《蘭亭序》時用的是一支舊筆?,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比《定武蘭亭》更清晰的,由馮承素摹的《神龍本蘭亭序》,其中有些字的筆畫的確有開叉的現(xiàn)象,如“嵗”字的中豎、“群”字的末筆、“然”字的撇畫等(圖一),證明的確是用舊筆所書。用舊筆還寫得如此精妙,說明王羲之控制毛筆的技巧非常嫻熟。那么這里的“用筆”“筆勢”是指運筆的過程,也就是提、按、頓、挫等技巧。
第二次所提的“用筆”是與“結(jié)字”即“結(jié)構(gòu)”相對的,他認為在書法中,用筆最為重要,其次才是字的結(jié)體。這是因為,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審美情趣的轉(zhuǎn)變而變化,而用筆的方法是千古不變的?!坝霉P千古不易”,已是書壇名言。他這里說的用筆,當是包括筆法、筆意、筆勢在內(nèi)的總原則。趙孟頫是一位書法實踐家,關(guān)于用筆的闡述,是他實踐的體會和總結(jié)。了解他的理論,對我們剖析他的筆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以趙孟頫楷書《妙嚴寺記》為例,具體來分析他用筆方面的三個特點:
一、起止有度,轉(zhuǎn)折分明——筆畫的完整性
趙體楷書首要的特點是起止有度,轉(zhuǎn)折分明,即運筆的完整性。不管哪種筆畫,不管筆畫是長還是短,短小如“丶”;長大如“ㄋ”,概不例外。每個筆畫,從筆尖接觸紙面開始,至筆尖提離紙面結(jié)束,都由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部分組成。如圖二中,以橫畫為例:1為起筆過程,2為行筆過程,3為收筆過程。判斷一個筆畫是否有質(zhì)量,首先要看這三個部分是否完整、形狀是否正確。筆畫之間的外形區(qū)別主要是表現(xiàn)在起筆與收筆上面。起筆是一個筆畫的開始部分,形態(tài)變化主要有三種:方形、圓形和尖形,如圖三所示。這三種起筆的書寫方法各不相同:方形與圓形的起筆,筆尖沒有留露在紙面上,是采用了逆勢藏鋒的方法。
起筆時筆尖自右向左入紙,稱為逆鋒或逆勢。然后向右下輕按,似刀下切,便寫出方形的起筆;如果轉(zhuǎn)動筆尖,用絞的方法,即寫出圓形起筆。這兩種起筆法比較飽滿,所以一般較為粗壯、主要的筆畫,起筆多用此法。尖形起筆是筆尖著紙便行,由細漸粗,將鋒尖留于畫外,這種起筆法稱為露鋒起筆。露鋒起筆的筆畫具有清麗、瀟灑的特點,楷書中多用于短小、次要的筆畫。
行筆是指筆畫的中段部分。由于中間的行筆過程是筆畫中最長的部分,所以變化最豐富。行筆主要有中鋒、側(cè)鋒、偏鋒三種方法。如何來界定,古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側(cè)”“偏”實際上是指筆鋒與行筆方向產(chǎn)生的角度關(guān)系。以寫“橫畫”的中段部分為例,毛筆自左向右運行,如果筆尖朝左,與行筆方向相反,即筆尖與行筆方向呈180°,就是中鋒;如果筆尖朝上,與行筆方向產(chǎn)生90°的夾角,就是偏鋒;處在兩者之間,接近45°角的是側(cè)鋒(見圖四)。
姜夔認為:“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冥,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6其中“筆鋒在畫中”的“中”不僅表示“其中”或“里面”,還應(yīng)含有“正中”之意。行筆時,筆尖處在筆畫的正中央,筆中的墨汁可以通過蓋毛均勻地流淌到紙面,自然向兩邊滲開,這樣寫出來的筆畫,中間墨色濃于兩邊,其效果如錐畫沙一樣,立體感特別強。筆畫兩邊邊線的效果是一樣的,有墨都潤,沒墨都枯,所以“左右皆無病矣”。不論書寫哪種字體,行筆要以中鋒為主。
偏鋒是行筆時筆尖偏在筆畫的一邊,寫“橫畫”時筆尖朝上面,筆腹在下方;寫“豎畫”時筆尖朝左邊,筆腹在右邊。由于筆中的墨是順著筆毫流向筆尖的,所以偏鋒行筆時,筆畫兩邊的受墨量就不均勻,筆尖那邊的邊線會比較光滑;筆腹那邊的邊線墨多的話是光滑的,墨少的話就會毛澀,筆畫兩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參差不平直的現(xiàn)象。這種一邊光,一邊毛的筆畫是綿軟沒有質(zhì)量的。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一般是禁用的。在寫草書時可以偶爾為之,增加一些趣味。如圖五中兩個字(選自孫過庭《書譜》)的最后一筆,均是偏鋒所書。
側(cè)鋒是界于中鋒和偏鋒之間的筆法,一般在寫方形起筆時是常用的。在寫方形起筆時,逆鋒起筆以后向右下輕按,筆尖朝左上,筆腹在右下,這時就處于側(cè)鋒狀態(tài),如圖四所示。側(cè)鋒只是在起筆時為了寫出方折效果的一種方法,行筆還要轉(zhuǎn)為中鋒。
中鋒、側(cè)鋒、偏鋒之間的關(guān)系是:行筆時以中鋒為主;側(cè)鋒主要在寫方形起筆時所用,行筆時用得比較少;偏鋒在草書中是偶爾用,在其他書體中禁用。
收筆是指筆畫的末端。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回鋒收筆:在中鋒行筆以后至收筆處,提起一點毛筆,用筆尖向行筆方向回轉(zhuǎn),使收筆處比較圓潤、完整。要注意收筆只能用筆尖,不要用筆腹。如果按著用筆腹回轉(zhuǎn)收筆的話,筆畫會突然加粗,這種筆畫是難以入目的。所以要先提筆,后回轉(zhuǎn)。如圖六中“大”的橫畫與“神”最后一豎的收筆。一些次要的或比較短小的筆畫,收筆時也可以用輕按的方法把筆畫的末端寫飽滿,起到和回鋒一樣的效果。二是出鋒收筆:即收筆處的外形是比較尖的,收筆時筆鋒順勢提離紙面,筆力要送達末端。如“之”字平捺的收筆,“丁”字豎鉤的末端。出鋒收筆的末端不可以太長太尖,否則將飄拂無力。
宋姜夔《續(xù)書譜》載:“翟伯壽問于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泵总浪浴盁o垂不縮,無往不收”實際就是指收筆要完整。我們欣賞趙孟頫的傳世法帖,會發(fā)現(xiàn)每個筆畫的起止或是非常經(jīng)意的、或是信手拈來與古人暗合的,但都是非常完整的,所以筆畫的完整性是趙體楷書精妙的主要特點。
晉代的衛(wèi)夫人在《筆陣圖》中談到書法的用筆時指出:“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薄敖顣焙汀澳i”都是不美的,因為“純骨無媚,純?nèi)鉄o力?!保ㄒ姟杜逦凝S書畫譜》卷五:“梁武帝答陶弘景論書書”)有骨而無肉的用筆,給人以枯槁的感覺,瘦得難看;有肉而無骨的用筆,給人以虛浮無力的感覺,肥得難看,同樣是不美的。趙孟頫楷書由于運筆完整、轉(zhuǎn)折分明,所以達到了骨肉相稱的效果。
二、行筆呼應(yīng),一氣呵成——運筆的連貫性
我們將楷書四大家寫的相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較(圖七),會發(fā)現(xiàn)趙體楷書筆畫之間的呼應(yīng)是最明顯的,行筆的速度也是最迅捷的。也許有的朋友會說:前三方是碑刻,《妙嚴寺記》是墨跡本,行筆效果自然不同。應(yīng)該承認,碑刻與墨跡本之間是會有差別,但是其中的兩方碑不尋常:《九成宮》是魏征奉敕所撰,歐陽詢奉敕所書,刻碑的工匠是皇家御用,肯定也是奉敕所刻;顏真卿的《勤禮碑》是家養(yǎng)的工匠所刊,對顏字是了然于胸的。所以說這幾方碑刻的毫發(fā)畢現(xiàn),只下真跡一等,將這三方刻帖與墨跡相比較也是可行的。
結(jié)合上圖,我們具體做一下比較:前三位書法家的字是比較正的,筆畫之間雖然貫氣,但僅是筆勢的呼應(yīng)。筆畫之間沒有牽絲應(yīng)帶,表面來看,筆畫與筆畫之間還是斷的。在此唐朝楷書應(yīng)規(guī)中矩、比較嚴謹?shù)奶攸c可見一斑。趙字筆畫之間的呼應(yīng)則非常明顯,此四字中,每個字都有牽絲應(yīng)帶;“有”字的結(jié)構(gòu)更具行書特征:通過“撇”畫右移,將重心向右下靠攏,與前三者的結(jié)構(gòu)迥異,和行書沒有絲毫的差別。
趙孟頫楷書之中參以行書的寫法,是他特有的面貌。“趙體”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我們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就是內(nèi)因與外因兩個方面:內(nèi)因是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在原因,即內(nèi)部根據(jù),也就是趙孟頫向古人學習,吸取前人所長以及自己的主觀藝術(shù)傾向等方面;外因是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條件,如各種字體的特點、歷代書家的風格面貌以及當時的藝術(shù)氛圍等方面。
首先分析一下外部條件:趙孟頫兼善數(shù)體,對篆、隸、正、草均有研究,所言“結(jié)字因時相傳”并非虛言,這是他對歷代各種字體變化的總結(jié)?;仡檿òl(fā)展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各種字體之間的外形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從圖八中的“為”字可以看出篆書的外形是長方形,縱向筆畫向下伸展,橫向筆畫往往短于縱向的筆畫,所以篆書是取縱勢。篆書為古文字,仍有較強的象形性,故裝飾意味較濃;隸書是今文字的開端,外形呈扁方形,橫畫與波挑常向左右伸展,橫向的筆畫多長于縱向的筆畫,故隸書是取橫勢??瑫耐庑蝿t定型為正方形,寬窄較為接近,撇捺雖然舒展,仍限于方格之內(nèi)(如圖七所示)。從外形分析,篆、隸、楷三種正書經(jīng)歷了長—扁—方的變化過程。許慎《說文解字序》云:“是時秦燒滅經(jīng)書,滌除舊典,大發(fā)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wù)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篆隸之變是“以趣約易”,目的是實用。
楷書至唐朝基本定型,從基本筆畫的寫法、字形結(jié)構(gòu)和運筆方法諸方面都有相應(yīng)的標準。如“永字八法”“歐陽詢結(jié)構(gòu)三十六法”等等,此亦謂唐尚法,宋尚意。直至今日,楷書在結(jié)體方面沒有本質(zhì)的變化。只是在1949年以后,對部分過于復雜的字進行簡化的處理,俗稱“簡化字”,將以前的字稱為“繁體字”。
唐朝以前,重要的碑刻是不采用行書的。因為碑刻所記均為大事,要留諸后世,一般會由當時文豪、名仕撰寫文章;請著名的書法家書寫后,再請一流的刻工摹勒上石。所用字體也要比較正規(guī)、端莊。如秦朝用篆書,如《嶧山碑》《瑯琊刻石》等;漢朝碑文多用隸書、碑額用篆書,如《曹全碑》《史晨碑》等;隋朝、唐初用楷書,如《等慈寺碑》《九成宮醴泉銘》等。行書入碑自《圣教序》開始。《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寫,褒揚玄奘西域取經(jīng)之壯舉。由于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命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流傳的法帖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稱《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也為行書這種一般認為比較隨意的書體正了名,從而也為趙孟頫將行書入楷掃清了障礙。
趙孟頫的書法,繼承了晉唐以來的傳統(tǒng),博采眾家之長,法度嚴謹,字體秀麗,筆法圓潤流暢,具有獨特的風格。《元史》本傳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笨瑫c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合稱四家,在元、明、清三代的書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世稱“趙體”。
朱誼賓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師范學院專職書法教師,副教授。九三學社社員,九三江蘇畫院成員,江南大學書畫藝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教師教育專業(yè)指導委員會專家?guī)斐蓡T。
主要出版物有:
1999年《新編師范生——趙體》,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
2001年《朱誼賓楷書集》,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
2013年《中國古代碑帖集聯(lián)——書譜》《中國古代碑帖集聯(lián)——米芾行書》,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
2014年《集趙孟頫書三字經(jīng)·楷書》《集米芾書好詩(行書)》,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大學書法》(撰寫《草書》一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已經(jīng)被教育部列入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
2015年《集史晨碑書好詩》;
2016年《集孫過庭書書譜集聯(lián)》;
2017年《集孫過庭書好詩-書譜》,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
2018年《趙孟頫〈妙嚴寺記〉教與學》,語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