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覃彩鑾
摘 要:先秦至秦漢時期,世代生活在嶺南地區(qū)的駱越人民,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別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或遺物,這是駱越人民留下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正是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駱越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銘刻著駱越社會發(fā)展的印記,見證了駱越人民的智慧和開創(chuàng)精神,敘述著駱越文化與百越乃至中原文化的密切關系。因此,開展對駱越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研究,闡明保護的對象與范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駱越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意義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5.015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20)05-0078-04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駱越人民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別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或遺物。這些地上或地下的文化遺存或遺物,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至今仍保存在古代駱越生活的大地上。它承載著駱越人民的智慧與追求,銘刻著駱越歷史發(fā)展的印記,敘述著駱越人民披荊斬棘、不懈開拓的歷程,見證了駱越社會的發(fā)展,為研究駱越歷史文化的發(fā)展,揭示駱越及其文化與百越乃至中原文化的密切關系,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因此,開展對駱越文化的保護與利用的研究,明確保護的對象與范圍,探索保護與利用的方法、路徑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駱越文化遺產的保護
駱越是世代居住生活在嶺南西部地區(qū)的古老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中,駱越人民創(chuàng)造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或遺物,豐富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燦爛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遺存或遺物,歷經滄桑歲月,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是古代駱越人民留下的一份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開展對駱越文化遺產的保護,首先需要對其文化遺產的歸屬問題進行界定。按照歷史上駱越分布區(qū)域的屬地問題,可分四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這一時期中原地區(qū)已建立了國家政權,包括商朝、周朝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是,這一時期建立的國家,無論是商周王朝,還是春秋戰(zhàn)國各地建立的國家,都屬地方侯國或方國性質,都是在中原地區(qū)的特定區(qū)域的國家,其勢力也限定在特定的范圍,尚未形成大一統(tǒng)的國家政權。從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歷代國家的勢力都或多或少延伸至或影響及嶺南地區(qū),特別是與嶺南毗鄰的楚國,其勢力曾一度達到嶺南北部地區(qū),并且?guī)X南與中原也有了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但其勢力并未深入駱越人居住的嶺南西部地區(qū)。此時的駱越社會,尚處于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或已建立了若干方國,出現(xiàn)了青銅冶鑄業(yè)和青銅文化。二是秦漢至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率兵橫掃各地方諸侯國,建立了秦王朝,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調遣50萬大軍,開始了統(tǒng)一嶺南的戰(zhàn)爭。經過四年“不解甲馳弩”的浴血征戰(zhàn),于公元前214年統(tǒng)一了嶺南,設置了桂林郡、南???、象郡,包括駱越分布區(qū)在內的嶺南地區(qū)歸屬秦朝統(tǒng)一管轄。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至宋代,駱越及其后裔分布的嶺南地區(qū)皆屬統(tǒng)一的中央封建王朝所管轄。三是宋代時,北方契丹民族大舉南下,宋王朝調遣重兵設防,無力南顧,廣西邊防兵力空虛。越南李朝政權乘機崛起,屢屢派兵侵犯廣西邊境,大將李常杰曾一度率兵攻陷邕州。當時越南李朝雖然仍屬中國藩屬國,但事實已經獨立,并且為宋王朝所默認。這種狀況歷經元、明、清,直到法國占領越南。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后,古代駱越分布區(qū)域跨越中國和越南,駱越文化遺產分屬中國和越南。因此,中國、越南兩國應合作開展駱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相繼在駱越故地調查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駱越時代的文化遺址,包括居住遺址、城址、窯址和墓葬,并且對一系列重要遺址或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出土了大批青銅器、陶器、瓷器、玉石器;在廣西左江及其支流兩岸還發(fā)現(xiàn)了80多處規(guī)模宏大、圖像眾多、風格獨特的巖畫。這些發(fā)現(xiàn),為研究駱越歷史,揭示其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實物和形象資料。
駱越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層面。
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駱越故地(包括今中國、越南)考古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的各類遺址和出土遺物,包括各種居住遺址、城址、窯址、冶煉遺址、古墓葬、古巖畫、石刻及其出土眾多的各種遺物等。這些遺存或遺物,是駱越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通過對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或發(fā)掘出土的各類遺存和出土遺物進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可以窺見駱越社會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經濟、文化、藝術發(fā)展的面貌,揭示其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特點,闡明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學術和當代認知民族發(fā)展歷史、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文化旅游、增強文化自信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上述遺址、城址、墓葬、巖畫及其出土遺物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建造技術、制作工藝、社會功能、藝術特征、生活習俗、祭祀儀式及其蘊含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此外,通過巖畫、銅鼓裝飾的花紋圖案等反映的駱越音樂舞蹈、語文文字以及文獻記載的駱越神話等,都屬于非物質文化范疇。
物質文化是載體,也是母體,非物質文化附著或蘊含于物質文化母體之上,因此保護的重點是物質文化。因為物質文化(包括各類遺址和遺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極易受到自然或人為的破壞,一旦受到破壞,就難以恢復而不復存在,其重要的多重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二、保護意義
駱越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史,是由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一幅幅精彩的巖畫、一件件古樸的陶器和石器、一件件精致的玉器、漆器、木器、滑石器、紡織器等構成的。每一處遺址,每一件遺存,真實地反映駱越民族的社會生產、生活與信仰,其中儲存著豐富的駱越歷史文化信息,銘刻著駱越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印記,凝聚著駱越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蘊含著駱越民族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是古代駱越人民留下的寶貴文化資源與精神財富,也是研究駱越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一)有利于摸清駱越文化遺產的家底,有針對性開展保護工作
駱越族從商周至秦漢時期一直居住生活在我國嶺南西部地區(qū),時間長達1 800多年。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駱越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駱越故地上究竟保存有多少文化遺產,調查發(fā)現(xiàn)了哪些文化遺存,其分布于哪些區(qū)域,哪些進行了考古發(fā)掘,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又怎么樣,對此,以前從未進行過專題研究,所以尚未有學者對駱越文化遺產作過全面、整體性的甑別、認定、梳理、統(tǒng)計和揭示。因此,通過開展本問題的研究,首先要對分布于中、越兩國境內的駱越文化遺產進行一次大盤點,摸清駱越文化遺產的家底,分析和揭示各類文化遺產特點,既可為有針對性開展對駱越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同時也為開展駱越歷史研究,揭示駱越文化面貌提供翔實的實物資料。
(二)有利于駱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駱越文化是壯族先民駱越族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是駱越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見證,體現(xiàn)駱越人民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凝聚著駱越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蘊含著駱越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之根,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之源,保護文化遺產對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根據(jù)我國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關于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通過對駱越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的全面梳理,分析和總結其中成功的經驗、不足及原因,揭示其蘊含的潛力,提出進一步保護和利用的方法、路徑和對策措施,創(chuàng)新模式、完善機制、提升水平、加快發(fā)展,實現(xiàn)駱越文化遺產利用的新突破。
(三)有利于豐富與拓展中華民族史研究
中國古代民族主要是由北狄、南越(南蠻)、東夷、西戎及華夏等五大族系及分布區(qū)構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之源。駱越屬古代南方百越族群,分布于嶺南西部,中心區(qū)在今廣西西南部地區(qū),遠端至今越南北部河內一帶,是我國古代南方民族分布最偏遠的一支。駱越及其文化同百越族群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與中原文化關系也十分密切。先秦時期,居住在嶺南西部的駱越人與中原及商周王朝已有聯(lián)系和交往,商周時期,其影響力已“于疆于理,至于南?!保ā对娊洝そ瓭h》)。嶺南越人時常向商周王朝奉獻地方土特珍品。正如《逸周書·王會解》卷云:“伊尹受命,于是為四方令曰:‘……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鄙讨芡醭瘎t以青銅禮器回贈。中原文化通過湘桂走廊,傳入嶺南地區(qū)。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設置郡縣,駱越族及居住地為秦王朝統(tǒng)一管轄。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將秦始皇設置的三郡分析為九郡,駱越地區(qū)屬郁林、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等郡管轄。作為我國古代民族重要組成部分的駱越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為締造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多元一體的燦爛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開展駱越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問題研究,可以豐富與拓展中華民族史的研究。
(四)有利于增進人們對駱越歷史及文化遺產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于駱越歷史及其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知之不多,對古代駱越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存及其價值亦認識不足。近年來,隨著左江花山巖畫景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媒體加大了對壯族先民駱越人的宣傳。駱越是壯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別具特色、影響深遠的花山巖畫文化、銅鼓文化、稻作文化等,駱越文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為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作出重要貢獻。隨著駱越文化系列課題研究的持續(xù)開展,建構駱越民族歷史,還復駱越民族的歷史事實,闡明駱越文化與我國古代南方百越民族及中原文化的密切關系以及駱越文化遺產的權屬,關系到掌握駱越文化話語權和國家文化安全。因此,開展駱越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研究,有利于增進人們對駱越文化地位、作用、價值的認識,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保護駱越文化遺產的自覺性。
(五)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
大量的遺址、城址、墓葬、巖畫及出土文物,是駱越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駱越文化遺產的主體部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通常采用的方法,一是對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代表性遺址、城址、墓葬和巖畫等文化遺存的原貌進行整體性保護,即考古工作者對遺址、城址、墓葬的發(fā)掘,揭示了遺址、城址、墓葬的形制、結構與面貌,在其遺址上修建遮擋風雨的棚式建筑及配套設施,建成博物館式,供游人參觀。二是在博物館舉辦駱越文物專題展覽,選擇有代表的出土文物進行展示,例如廣西博物館曾舉辦“甌駱遺粹”常設展覽。三是出版駱越文化遺產圖冊,將最有代表的駱越文物薈萃于圖冊中。四是拍攝駱越文化遺產專題片,宣傳駱越文化遺產的特點、價值與風貌。五是采取多種形式,通過電視臺、校園、論壇等開展駱越文化遺產專題講座,闡明駱越民族為世界文明和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的歷史性貢獻。通過各種形式,向世界展示特色鮮明的中國古老的駱越文化。
(六)利用跨境駱越文化資源,開展與越南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發(fā)展中越睦鄰友好關系
理清分布于中、越兩國境內的駱越文化遺存,探索中、越兩國開展駱越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機制,探討兩國聯(lián)合開展駱越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形式、方法和路徑,通過駱越文化遺產這一紐帶,利用先輩們開創(chuàng)和留下的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駱越文化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駱越文化遺產展覽,開展駱越文化跨境專線體驗游等形式,有利于鞏固和發(fā)展中越兩國傳統(tǒng)的睦鄰友好關系。
責任編輯:鄭?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