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雪
摘 要 短視頻的技術賦權、視覺文化的發(fā)展和大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相結合使得視頻平臺上出現了一大批大學生博主,他們在表達所思、所視和所失的同時,客觀上建構了自己的媒介形象,這既是對主流媒體的建構的反抗,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但是,大學生的視頻表達和媒介形象建構并不是對其生活的鏡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種“制造的印象”,隨著視頻的廣泛傳播,也會形成新的擬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 大學生;視頻表達;媒介印象;自我建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9-0085-03
媒介形象的概念包括傳播者的形象和被傳播者的形象,以往的大學生媒介形象是指大學生作為被傳播者被媒介建構的形象。大學生在短視頻興起之后,通過一個個的短視頻表達所視、所思、所失以及各種情感,在短視頻中,大學生作為博主既是制作者又是表現對象,既是傳播者又是被傳播者,因此,大學生借助短視頻平臺實現了“自編自導自演”的影像呈現,作為被傳播者,客觀上構建了大學生的媒介形象。這與主流媒體的建構方式存在著本質的差異。本文通過分析17個大學生博主的短視頻來考察大學生進行視頻表達的動力,大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視頻表達建構的媒介形象如何,這樣的建構反映了什么問題?
1 大學生進行視頻表達的動力
1.1 短視頻的技術賦權
《中國視聽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20)》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短視頻用戶高達7.73億,在網絡視頻中占比接近91%,在所有網民中占比85.5%,也就是說,平均每100個人就有85個人刷短視頻。這一組數據說明短視頻已經具有了較高的覆蓋率和較好的群眾基礎。短視頻具有制作門檻低、社交屬性強大、娛樂性強的特點,人人皆可成為制作者,己成為一種日益流行的社交媒體形式,用戶可以獲取信息又可充分表達自己,是用戶采納和持續(xù)使用的根本原因。英尼斯說,傳播技術的變化無一例外地產生了三種結果:它們改變了人的興趣結構(人們所考慮的事情)、符號的類型(人們用以思維的工具),以及社區(qū)的本質(思想起源的地方)[ 1 ]。高達85.5%的占比,說明短視頻正在影響人們的興趣結構,已經成為重要的思維工具。
1.2 視覺文化的發(fā)展趨勢
米爾佐夫指出:新的視覺文化最驚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來越趨于把那些本來并非視覺化的東西予以視覺化[2]。傳播形態(tài)的變化正體現了這一點,從傳統(tǒng)的文字和圖片主導,到相對嚴肅工整的長視頻主導,現在發(fā)展到以個性化和有趣的短視頻為主導。尤其是短視頻的出現暗合了視覺化的要求,短視頻不同于長視頻完整的敘事結構、考究的視聽語言,而是隨時隨地用影像記錄,可以是一段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個小瞬間,可以是三言兩語,也可以是完整的陳述。這樣可以隨時隨地的視頻表達正是當下視覺文化的發(fā)展趨勢,短視頻的蓬勃發(fā)展也反哺著視覺文化的發(fā)展。
1.3 大學生強烈的表達需求
大學生,《現代漢語大辭典》對其的定義是“就讀于高等學校的學生”[ 3 ],這一群體充滿活力,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對新生事物具有極強的接受能力,同時也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和表現欲望。從最初的人人網、QQ空間到微博、微信,大學生都是較早接觸和使用社交媒體的群體,在表現自己和表達欲望滿足的同時,還可以交朋友,長見識,這是社交媒體吸引大學生的重要原因。短視頻以更為直觀、更為快樂的傳播形態(tài)出現更容易吸引大學生,大學生的表現和表達欲望進一步被激發(fā)。大學生通過短視頻分享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觀點,客觀上建構了更為豐富和鮮活的媒介形象。
2 大學生自我建構的媒介形象及特點
《2019我國短視頻領域年度報告》指出排名前四的短視頻平臺已被快手和頭條系(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囊括,占據了74%的市場份額。從日均總使用時長來看,頭條系和快手占比達到了80%。頭條系的西瓜視頻排名第一,日均總使用時長達到5 079萬小時,其次是快手、抖音、波波視頻,四個平臺占日均總使用時長的份額達到86%。在短視頻移動社交平臺應用中,抖音作為后來者卻己成為行業(yè)內的翹楚,是一款專注年輕人的15秒音樂短視頻社區(qū),同屬今日頭條旗下短視頻陣營的西瓜視頻與抖音定位不同,側重于1分鐘以上的PGC內容。
因此,本文從抖音和西瓜視頻兩個平臺中選取博主進行觀察,選取抖音中乖乖怪、軟檸檸、故事開頭彭朵朵、萬小酷、小霍少、在清華的Eve、圖圖想回國和少女阿初,選取西瓜視頻中的同學請坐、清華你好、是你的青青呀、富喬十七、May和Vin、待畢業(yè)的牙套女博士、小穎子去留學、Lyric荔瑞可和大橘的減肥日志等視頻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這些視頻號的觀察和分析,總結大學生建構的媒介形象及特點。
2.1 大學生自我建構媒介形象的類別
2.1.1 分享日常生活建構生活豐富多彩的大學生形象
分享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日三餐、緊張的學習生活、宿舍趣事以及一天的校園生活,分享關于愛情、親情和友情等有意義的瞬間,分享美妝、健身、減肥等打卡活動,分享是海外留學生分享國外學習和生活中的苦樂哀愁。大學生或是直面鏡頭,或是躲在鏡頭后面,以或俏皮或幽默或溫和的語氣配合著視頻進行內容陳述,在不斷的視頻分享中,從日常生活選擇“符號化”的對象,展示著生活、學習和情感的多個維度,構建起了生活豐富多彩的大學生形象。
2.1.2 分享經驗和感悟構建思想成熟、年輕有為的大學生形象
短視頻雖然時長短、制作簡單,但要在海量的視頻中被用戶看到,進而有一定的黏性,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學會找準選題、敘述角度以及精分用戶。一部分大學生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找準了這一規(guī)律,將自己的優(yōu)勢和用戶進行了巧妙的鏈接,即將自己作為“有經驗的人”在短視頻平臺中有許多介紹自己如果度過大學生生活的視頻,在這些視頻中,博主會用精煉的語言和鏡頭,將自己大學生活的經驗分享出來,如“二本考研中國人民大學”博主的視頻內容都是圍繞如何學習、考研等話題進行;“同學請坐”分享自己的學習、科研、留學等方面的經驗,每日更新,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吧倥⒊酢绷魧W墨爾本大學,學習傳媒的專業(yè)優(yōu)勢使她更擅長發(fā)現話題和更會表達,用戶數數量多,好感度也很高。這些經驗和感悟的不斷分享,構建了思想成熟和年輕有為的大學生形象。
2.1.3 分享專業(yè)知識構建學以致用的大學生形象
大學生是掌握一定專業(yè)知識的群體,將專業(yè)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分解成一個個小話題,用短視頻的形式表現出來,頗受用戶喜愛,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短視頻中有學習體育專業(yè)的同學定期更新健身和減肥的系列方法和技巧,有學習醫(yī)學的同學分享身體保健、皮膚護理和牙齒健康等知識,也有同學利用所學來教大家美妝和穿搭技巧等,這些博主的用戶突破了學生和學校的圈子,吸引更多的社會大眾,既解答了用戶的困惑,讓知識惠及更大的群體,也逐漸建構了學習之用的大學生形象。
2.2 大學生自我建構媒介形象的特點
2.2.1 建構主體以研究生群體為主
短視頻App中的大學生博主985名校數量多于普通高校。名校的學生更好的學習經驗,更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以及樂于分享的態(tài)度產生了一大批短視頻博主。名校光環(huán)使得平臺方更愿意推廣名校大學生的視頻。短視頻博主研究生群體多過本科生群體。這一方面和學業(yè)緊張程度相關,本科階段學習任務較重,一般學生很難有精力投入短視頻拍攝。另一方面,本科階段大學生對于大學階段的學習、人機交往等經驗較少,很難有好的分享。而研究生階段時間更為自由,對于大學生生活擁有較好的經驗,而且,到了研究生階段眼界更開闊,思想更為成熟,樂于分享自己的經驗,構建自己過來人的成功形象。從平臺方來看,從選題、觀點、拍攝質量等綜合測量,也更傾向于推廣研究生群體的視頻。因此,擁有更多知識和經驗的研究生群體成為了話語權更強的一方。
2.2.2 媒介形象以勵志的正面形象為主
與在主流媒體上構建的大學生低智化和拜金等負面形象相比,在短視頻平臺上大學生自己建構的形象卻幾乎沒有負面形象,視頻表達出來的是樂于分享經驗和專業(yè)知識、像個段子手一樣解構學習和生活的無奈和困惑、面對異國他鄉(xiāng)學習和生活的困難咬牙堅持等優(yōu)秀品質,視頻表達中態(tài)度多數都很誠懇,語氣也以溫和為主,互動也很積極。這一方面與大學生自己的性格和價值觀相關,愿意輸出正能量,另一方面,面對媒體的傳播,大學生還是非常慎重,盡量避開負面的東西。同時,平臺方也以主流價值為導向,塑造積極進取的大學生形象。因此,大學生在短視頻平臺上構建了勵志的正面形象。
2.2.3 媒介形象兼具個性化與接地氣的特點
大學生通過視頻分享呈現了一個個個性化的形象,活潑可愛的、勤奮好學的、幽默風趣的等不一而足,這與主流媒體呈現的標準化、定型化或妖魔化的大學生形象有著巨大的差別。在表現個性的同時,大學生的媒介形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親和力、接地氣,如抖音博主小霍少在標簽里自稱是一個文藝理工男。這與大學生的視頻制作有關系,視頻內容皆與生活學習相關,選題接地氣;語調輕松、語調平和營造出傾訴感;近景鏡頭拉近了與用戶的心理距離。同時,短視頻平臺作為社交平臺也要求內容是接地氣的,易于傳播的,這也促使大學生通過視頻營造接地氣的形象。
3 對大學生視頻表達及媒介形象自我建構的思考
3.1 對主流媒體建構形象的反抗和融合
主流媒體往往將大學生塑造成革命者形象、精英形象和社會服務者形象,也會片面地將大學生塑造為拜金、道德感低下等丑陋的形象,而無論是正面形象還是負面形象,都將大學生形象標準化、定型化,而忽略了大學生個性化的特點。大學生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視頻表達,主動建構自己的媒介形象,客觀上形成了對主流媒體的反抗,在媒介形象的呈現過程中,也沒有正面反駁主流媒體建構的大學生形象,而是做了更為細致的補充,實現了逐漸與主流媒體建構的形象相融合。
3.2 大學生建構的媒介形象是“制造印象”
戈夫曼的戲劇理論指出互動中的信息流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涉及到個體的表現(給出的信息)和他人的觀察(接收到的信息)。每個互動參與者都會通過兩種符號活動來為他人提供信息即制造印象[4]。大學生面對鏡頭呈現所視、所思和所失等日常生活和內心感受,構建一個個鮮活和親和的媒介形象,這樣的媒介形象并不是不假思索的視頻表達形成的,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內心獨白,而是“前臺呈現表演出來的自我”(performedself),凸顯想要被強調的事,自動忽略掉不想被看到的事,因此,大學生構建的媒介形象是大學生最想展示的形象,是一種被制造出來的印象,與實際形象必定一定有差別。
3.3 大學生視頻表達生成新的擬態(tài)環(huán)境
所謂“擬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是現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然而,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客觀環(huán)境本身來看待”[5]。大學生對日常生活和學習進行片段式展示,建構了自己的媒介形象,也向用戶建構了大學校園和大學生生活的形象,而這些必然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和完全真實的模樣,因而,大學生建構了一個關于大學生生活的擬態(tài)環(huán)境,而用戶通過視頻形成了大學生活的印象,作為現實中對大學生和大學生活判斷的經驗標準,會形成擬態(tài)環(huán)境環(huán)境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4.
[2]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M].倪偉,譯.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5.
[3]阮智富,郭忠新.現代漢語大詞典·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032.
[4]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周怡,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