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憶
摘 要 文章以豆瓣小組中所形成的網絡趣緣群體為例,探析在網絡社區(qū)中網絡趣緣群體的產生原因、傳播機制、傳播特征以及其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網絡趣緣群體;豆瓣小組;傳播機制;傳播特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9-0076-03
1 豆瓣小組網絡趣緣群體產生的原因
美國學者霍華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在1993年首次提出“虛擬社區(qū)”(Virtual Community)的概念,即群體聚集在虛擬空間中,以某種共同的取向為橋梁進行討論,他們投入了感情和經驗,形成了“社會性群集”[ 1 ]。本文所探討的網絡趣緣群體就是這種群集的類型之一。網絡趣緣群體是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和社群關系在互聯網上的新的傳播方式。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網絡社區(qū)的群體連接不再局限于血緣、地緣等關系,而是轉向趣緣等興趣導向為主。本文所研究的趣緣群體,他們的日常交流集中于網絡上,由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形成,如今已成為各大網絡虛擬社區(qū)中最活躍的群體。
1.1 互聯網發(fā)展提供條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開始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希望充當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谶@種大背景下,網絡趣緣群體不斷壯大?;ヂ摼W技術為網絡趣緣個體在虛擬空間的匯聚提供了條件,對比傳統(tǒng)媒介,它有著更多的傳播優(yōu)勢。首先,它的準入門檻低,與傳統(tǒng)媒介的“權威發(fā)布信息”相比,真正實現了“全民皆可傳播”。對于趣緣群體來說,每個趣緣個體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網絡社區(qū)內發(fā)布趣緣主題信息,引起與其有共同興趣的人的關注,以進行后續(xù)的交流和互動。與此同時,網絡的匿名性,讓趣緣個體可以更坦誠的發(fā)表見解,實現聚合。網絡社區(qū)的虛擬性以及其管理系統(tǒng),可以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讓趣緣個體最大限度發(fā)揮言論自由的權利。同時,時空限制被打破之后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得到了保障并擴大了趣緣群體聚合的范圍,趣緣個體可以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尋找同好。
1.2 多元文化促進發(fā)展
當前社會提倡多元文化,其發(fā)展為個體追求個性化提供了強力支持,也為趣緣個體在網絡虛擬空間中的匯聚提供了精神動力。很多在現實生活中,被看作“怪異”的群體,也可以實現匯聚,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在豆瓣小組中,有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聚集的趣緣群體,如同性戀群體、強迫癥群體、怪癖群體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同好,實現聚集。而在網絡空間中,在豆瓣小組中,他們可以快速便捷的通過發(fā)帖,互動來尋找到同好,實現匯聚。獲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被滿足的歸屬感,同時在互動與交流中,在群體的反饋中,獲得自我滿足感。
2 豆瓣小組網絡趣緣群體的傳播機制
豆瓣小組是豆瓣網旗下的用戶分享社區(qū)。開發(fā)者楊勃提出,豆瓣小組的主要定位即“對同一話題感興趣的人的聚集地”。運營對象面向全體用戶,其傳播機制也有一定的獨特性。
2.1 傳播內容細分化
目前,豆瓣網共擁有422 477個豆瓣小組,包含影視、讀書、音樂、旅行、人文、攝影、城市等眾多領域,這些小組構筑起了豆瓣網龐大的社群體系,形成了眾多亞文化種類。豆瓣小組的主頁設有導航欄,劃有娛樂、科技、精選等分類[2]。點進精選一欄,可以獲取到熱度較高的話題以及用戶可能會感興趣的小組。同時,趣緣個體只需要在搜索欄搜索關鍵詞,便可以迅速定位到自己所感興趣的相關小組,點進小組,便可以獲取相關趣緣群體自主發(fā)布的所有內容。內容分類明確,可以迅速便捷地獲取所需信息。
2.2 互動方式多樣化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壁壘,使得信息傳播變的更加便捷。網絡趣緣群體依托這個大背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互動更加靈活,活動方式也更加多樣化。豆瓣小組的互動性很強,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其內容生產不同于以往的同類型媒體,以用戶為內容生產核心,以用戶需求為目標,以用戶互動性體驗為重點,增加用戶使用黏性點。趣緣個體可以在小組內通過發(fā)帖、回貼、收藏、關注等方式進行互動。并且,每個趣緣個體都擁有自己的個人主頁,每個用戶和用戶之間都可以相互關注。在趣緣個體進行發(fā)帖、回帖后,其他用戶也可以通過ID點進其空間,進行更近一步的交流,體現了多樣化的互動方式,具有強社交屬性。
2.3 從線上互動到線下活動
趣緣個體在群體中的匯聚,前提是對群體有清晰的了解。同時,也需要在互動與交往中從群體中獲取“意義”,通過互動來增強群體認同[ 3 ]。豆瓣小組傳播內容細分化,其每個小組會舉行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在線上,不同小組的趣緣群體在組內進行交流和創(chuàng)作。小組管理員會制定規(guī)則,組員在遵守組規(guī)的情況下進行互動,大家自覺維護社區(qū)秩序,傳播群體文化。在線下,豆瓣小組會還會根據趣緣群體的興趣愛好舉行豐富的線下活動,如“電影組”的“同城約電影”,“追星組”的“線下應援”等,這些活動使得趣緣群體的交流不僅僅局限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面,而是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讓其互動擴展到現實生活,在現實活動中增強群體認同感。這就為趣緣群體們提供了一種參與現實公共生活的新方式[4]。
3 豆瓣小組網絡趣緣群體的傳播特征
3.1 用戶建構身份認同
紐曼爾·卡斯特在《認同的力量》中提出,“認同組織起來的是意義”,趣緣群體在豆瓣小組內進行互動分享信息從而產生的意義,是其成員開始建構自己身份認同的最主要原因[4]。在豆瓣小組內部,趣緣群體在信息傳播中不斷建構著自己的身份認同,構建著“我們”與“他們”的邊界劃分。
3.1.1 原創(chuàng)稱呼
在豆瓣小組內部,幾乎每個豆瓣小組的用戶都有自己獨特的稱呼,這些稱呼大多和小組主題緊密結合,體現趣味性和獨特性。如“下廚房”小組的組員自稱“中華小當家”,大家在組內分享自己的下廚心得;“這件衣服好看嗎”小組的成員自稱“買買提”,聚集了一群愛買衣服的男男女女;再比如“豆瓣鵝組”成員自稱“鵝”,集合了一群熱衷于娛樂八卦的趣緣個體;同樣作為探討娛樂八卦的小組“自由吃瓜小組”成員自稱“茶幾”,這兩個小組討論的內容相似但實則隱隱暗藏競爭關系,小組內趣緣群體的特有稱呼體現了其構建本小組用戶身份認同的傾向。
3.1.2 原創(chuàng)發(fā)帖方式
對于網絡社區(qū)來說,文字是趣緣群體互動最主要的方式,豆瓣趣緣群體很注重于使用自己的原創(chuàng)文字來進行溝通,不同小組具有其獨特的發(fā)帖形式,趣緣群體遵從形式進行發(fā)帖。例如“我和你拼了”小組,是豆瓣剁手黨的歡聚地,小組成員在發(fā)帖時添加標簽#閑置#、#求購#、#開車#等,方便趣緣個體迅速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今天你精致了嗎”小組,集結愛美群體,小組內發(fā)帖可以添加#打卡監(jiān)督#、#隨意交流#等標簽。不同小組的不同發(fā)帖行為,體現了趣緣個體對自己趣緣群體成員這個身份的認同感。他們在日常的溝通中采用這種區(qū)別于其他小組的發(fā)帖行為,建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對于一個社群來說,“認同感”是關鍵,可以促進趣緣群體的壯大和發(fā)展。
3.2 “娛樂化”與“去中心化”導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速,根據2020年豆瓣用戶畫像分析的數據來看,豆瓣小組中的趣緣群體主要是20~35歲的學生和上班族,他們或多或少有著學業(yè)或者工作上的煩惱和壓力,這類群體加入豆瓣小組尋找同好的最主要動因是娛樂消遣。他們在互動和分享的過程中以“娛樂性”和“興趣性”為導向,大家的交流建立在共同的興趣之上,以娛樂性話題為主。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去中心化”這個概念開始出現在大眾面前并不斷延展,它打破了傳統(tǒng)媒介的“權威話語權”,使得每一位可以通過網絡接入終端的個體都可以做信息的生產者,制造和傳播信息。這就使得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模式開始出現和發(fā)展,UGC模式的主要生產動力是個人的興趣愛好的釋放和個人話語的表達,門檻和標準都較低。豆瓣小組的強社交性和互動性,使其內容生產主要以UGC為主,這就決定了豆瓣小組的去扁平化結構。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qū),在小組內,每個個體都能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小組和社區(qū)內呈現出“處處皆中心”的傳播生態(tài)。小組中雖然也存在管理員,組長等等,組長是小組的創(chuàng)建者,每個小組有一名組長,可以對小組內部的成員和帖子進行管控,管理員協(xié)助組長管理,一般為2~3人。對于大多成員數在幾萬至幾十萬的小組來說,這種管理系統(tǒng)充分體現了“去中心化”。同時,組長和管理員一般不會去干涉組員的發(fā)言?!叭ブ行幕笔沟眯〗M內的發(fā)言平等且自由,促進了趣緣群體的發(fā)展[5]。
3.3 弱關系體系
弱關系傳播了人們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與微信這樣的強關系社交平臺相比,豆瓣小組中的趣緣群體在現實生活中互相不認識,他們因為某些共同的興趣而聚集在一起。這種通過興趣而建構的社交身份,使得人們可以用全新的視角來進行社交,與外界對話。面對趣緣群體這種放松又遠離現實的虛擬環(huán)境,與弱關系的對象相處,人們的表達欲被極大釋放。對于一些豆瓣小組的用戶來說,他們與趣緣群體的交往處于一種松散的狀態(tài)中。基于趣緣進行交流,或者是僅進行一些無關緊要的閑聊,這就使得其與趣緣群體的交往呈自由狀態(tài)。
4 網絡趣緣群體傳播的影響
目前,各種各樣的網絡社區(qū)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匯聚在網絡社區(qū)中,趣緣群體的不斷壯大和發(fā)展,對趣緣個體和社會都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但互聯網在提供了各種發(fā)展可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比如謠言、流言的泛濫;個人隱私的泄露、網絡暴力的增加等等。依托網絡技術而產生的網絡趣緣群體,開始對個人和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并不都是有利的。
4.1 對個人:現實與虛擬區(qū)分
對于融入趣緣群體的每個趣緣個體來說,網絡趣緣群體為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際交往方式,使個體可以根據興趣和愛好,在最短的時間內與同好聚集在一起,交流信息,進行分享。抒發(fā)了自我表達欲,釋放了壓力。同時,趣緣群體之間的互動和交往,也可以對每個趣緣個體在現實中的發(fā)展產生影響。每個趣緣個體加入群體,可能是源于對某些事物的興趣,在趣緣群體的互動中,個體不僅可以得到獲取所需信息的滿足感,同時,也可以得到來自群體成員的認同感,有利于個人自我信心的建立。但是,對于每個趣緣個體而言,其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對網絡社區(qū)和趣緣群體的依賴超過正常的值,就會導致網絡沉迷等傾向,阻礙正常的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4.2 對社會:多元與危機并存
對于社會而言,網絡趣緣群體推動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與發(fā)展。趣緣群體匯聚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使得部分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的群體,借助互聯網這個虛擬平臺找到突破口,冷門而細小的個體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到同好,進而推動社會向多元化邁進。同時,趣緣群體也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如一些購物類、生活類小組的發(fā)展,在趣緣群體的交流中進行商品推薦和廣告投放,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方式。但網絡趣緣群體的發(fā)展,也給社會帶來了很多的挑戰(zhàn),互聯網的虛擬性,使部分群體在匿名性帶來的僥幸心理下展現出不合乎社會制度的自由和隨意傾向,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這句需要我們建立各種引導機制,維護網絡趣緣群體的正常發(fā)展。
5 結語
作為在網絡信息時代興起的新型部落,網絡趣緣群體是以共同興趣愛好、價值取向為基礎依托的人際關系,網絡趣緣群體表現出與以往的傳播形式不同的形態(tài)和特征,其發(fā)展對個人和社會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當前新媒體環(huán)境下,出現了更多像豆瓣小組這樣的網絡社區(qū),網絡趣緣群體不斷壯大和發(fā)展,對于網絡趣緣群體的研究大多還是從單一角度切入,要了解其傳播與互動的規(guī)律,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an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3:53-54.
[2]王堯.豆瓣網的社群文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
[4]高佳雨,王聰艷.虛擬社區(qū)趣緣群體的身份認同研究[J].傳媒論壇,2019(14):158-160.
[5]張婧婧.網絡趣緣群體的傳播特色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