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
摘 要 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因自帶及時性、互動性、匿名性等特點,成為近年熱點事件的輿情交織場域。結合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議程設置理論研究的新變化,文章以“宇芽被家暴事件”為例,分析了在輿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不同主體議程設置的變化及特點,并探討分析主流媒體如何通過設置議程進行輿論引導。
關鍵詞 議程設置;輿論引導;主流媒體;社交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0)19-0061-03
2019年11月25日,國際反家暴日當天下午,仿妝博主@宇芽YUYAMIKA(簡稱“宇芽”)在個人微博賬號發(fā)布了12分鐘的視頻,曝光了過去被前男友@沱沱的風魔教(后稱“沱沱”)家暴的事實,一時間引起輿論的嘩然。截至2020年1月8日,微博話題“宇芽被家暴”閱讀量有31.6億,討論量達32.9萬。由于“反家暴”這一話題本身的傳播效應,這一事件迅速生成網(wǎng)絡輿情,受到了官方輿論和民間輿論的共同關注。
一般來說,劃分網(wǎng)絡熱點事件所處的輿情階段時,在爆發(fā)期之前都會有“潛伏期”或者“醞釀期”,但是這次事件中,“宇芽被家暴”的詞條在當天登頂微博熱搜榜,因此潛伏期或者醞釀期可忽略不計。這部分可以歸結為社交媒體話題的及時生成,同步傳播與互動反饋成為可能,推動輿論的進一步發(fā)酵擴散,形成意見一致或相似的圈層。緊接按照輿情爆發(fā)—發(fā)展—消退的順序進行分析。
1 輿情爆發(fā)期的議程設置
1.1 個人議題引爆輿論
由家暴當事人在微博發(fā)布的一段視頻就可以引發(fā)廣泛的討論,有以下特殊性:第一,時間節(jié)點的特殊性。根據(jù)視頻內(nèi)容,距離宇芽最后一次被沱沱家暴已經(jīng)過去數(shù)月,而宇芽之所以會選擇在國際反家暴日當天曝光,看中的更多是媒體和公眾在這一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對家暴問題較高的關注度,想要在更大的傳播范圍使問題得到解決,并且呼吁廣大女性面對家暴勇敢站出來。第二,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宇芽不是一名普通的女性,公眾視野中的她帶著“網(wǎng)紅博主”的標簽,微博粉絲量有100多萬。第三,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和意見領袖身份的加持下,宇芽的個人議程還帶有專業(yè)媒體生產(chǎn)的特性。在12分鐘的視頻中,既有宇芽被家暴時的監(jiān)控錄像又有宇芽的自述,以及沱沱前妻、學生,雙方共同好友的證明,在多方信源都具備的情況下,宇芽可以說是完成了專業(yè)媒體對事件信息核查的相關步驟。
1.2 情感傳播引發(fā)共鳴
基于開放式社交關系的微博,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根據(jù)自己的偏好關注、轉發(fā)、評論,其中關鍵的因素在于情感,一旦觸發(fā)公眾的共同認知,蟄伏在人們心底的相似情感就會被喚醒,對問題抱有同樣的想法,形成微博輿論[ 1 ]。這樣一來,個人議程在向公眾議程轉向的過程中,單純的情感發(fā)泄變?yōu)楣餐那楦性V求和道德討論[ 1 ]。
家暴問題是一個公共話題,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施暴者處以譴責、批評的態(tài)度,對被家暴的一方予以同情的態(tài)度,而且女性作為弱勢群體的代表更易引發(fā)公眾的共鳴和輿論的同情。在宇芽發(fā)布的最初幾條微博的評論下,可以看到,網(wǎng)民對施暴者沱沱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眾多網(wǎng)友要求參與網(wǎng)暴,強烈要求對其判刑等等;還有部分網(wǎng)友提到一些自己遭遇過的或者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家暴案例,引發(fā)新的討論??梢哉f,熱點事件自帶的情感因子將彼此獨立的個體通過這一紐帶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公共議程,而不同的話語體系形成多個傳播中心,實現(xiàn)裂變式傳播,維系每個傳播中心的依然是相同或類似的情感動因。
2 輿情發(fā)展期的議程設置
2.1 政務媒體及時發(fā)聲
微博評論中,許多網(wǎng)友在評論中反復強調報警或進行@相關公權力部門的聲援行為。11月26日,重慶市婦女聯(lián)合會官微“@重慶市婦聯(lián)”主動聯(lián)系博主,回應表示,將協(xié)同相關部門,為當事人提供幫助服務,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同時,重慶市公安局江北區(qū)分局也通過官微“@平安江北”則回應稱,江北區(qū)政法部門已依法開展調查處理。重慶婦聯(lián)以及市公安局江北分局能夠在輿情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利用社交平臺的政務媒體設置議程,助推輿論朝正向發(fā)展。
2.2 主流媒體介入傳播
在相關部門介入事件后,宇芽和朋友就通過微博和微博評論及時告知網(wǎng)友,網(wǎng)友對這一事件的調查結果很關注,一些主流媒體在得到官方通報介入的情況下,在微博平臺上設置相關的微博話題,例如澎湃新聞主持的“重慶婦聯(lián)介入宇芽被家暴事件”、中國新聞網(wǎng)主持的“警方調查宇芽被家暴”、央視新聞主持的“相關部門對宇芽被家暴開展調查”等微博話題熱度都達到了億級數(shù)。同時,依托龐大的粉絲群體和自身的權威性,對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帶有自身媒體屬性的新聞產(chǎn)品,將這一事件逐漸代離社交媒體平臺,進入大眾傳播的渠道。
2.3 本地媒體擔當“意見領袖”
事件當事人以及事發(fā)地為重慶,11月26日當?shù)厝A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發(fā)表了題為《重慶一美妝博主宇芽控訴前男友家暴,警方:正在核查相關情況》的文章,其中介紹了時間概況、涉事雙方的身份介紹、警方介入的進展以及相關家暴知識的普及等。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地方媒體能夠迅速反應,呈現(xiàn)出較為翔實的新聞報道,而最初的幾篇新聞報道也被人民日報、新華社這樣央視級媒體轉載。華龍網(wǎng)—新重慶客戶端能夠抓住地緣的優(yōu)勢,保持對新聞接近性的敏感,擔當了早期的“媒體意見領袖”,它提供的報道能夠回應公眾的迫切需求,為其他媒體提供了報道的議程范本,為減少“輿論真空”打好基礎。
3 輿情高潮期的議程設置
3.1 主流媒體主導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的第二層是屬性議程設置,議程上每個客體有很多屬性,而新聞媒體通常只選擇某些屬性來描述客體,進而影響公眾議程,在這一期間,主流媒體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事件進展的報道,而且還結合自身媒體的定位,對家暴事件進行定性、歸因、道德評價,提出解決措施等,形成不同類型的新聞產(chǎn)品。
澎湃新聞和新京報分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輸出消息、評論、H5、動畫短視頻解說等多種形式,既發(fā)揮了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又進一步深挖家暴背后的困境,對“家暴不是家務事而是社會事件”“戀人之間的暴力行為也是家暴”“反家暴人身安全保護令如何申請”“遭遇家暴后如何取證”等問題進行普及對家暴問題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進行分析,力圖破除廣大網(wǎng)友一味譴責被家暴者不夠勇敢的觀念誤區(qū)。
在這一時期,主流媒體的系列報道不僅提供議題好提供了語境,決定公眾如何思考某個議題并評價其價值,也就是說,媒介議程不僅能夠告訴公眾“想什么”還能告訴公眾“怎么想”[2]。
3.2 主流媒體報道框架沿襲
戈夫曼將框架定義為用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生過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結構,他還認為框架源于過去的經(jīng)驗,其形成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3 ]?;ヂ?lián)網(wǎng)時代,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不同類型的媒體以及同類媒體之間的競爭大大擠壓了新聞生產(chǎn)的時間,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框架意味著簡化復雜的新聞事實,按照慣例和常規(guī),迅速地將大量事實包裝進新聞報道里[4]。
新聞從業(yè)者會對某一類事件形成自我認知,并且他們?nèi)菀资艿酵袌蟮揽蚣艿挠绊懀@些潛意識嵌構在具體的新聞作品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幫助他們建構起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在以往的家暴報道中,媒體除了給出如何預防家暴的措施,還會強調保留證據(jù)的重要性;對于施暴一方的歸因通常集中在對其原生家庭、性格缺陷的分析上,而這次在“宇芽被家暴事件”的報道中依然存在這樣的框架痕跡。
4 輿情消退期的議程設置
11月28日,江北區(qū)公安機關經(jīng)調查,依法對陳某(“沱沱”)給予行政處罰,合并執(zhí)行拘留二十日并處罰款。同日,宇芽成功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宇芽發(fā)微博對警方的處理表示感謝,至此,關于此次家暴事件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在這一熱點事件漸漸平息之際,主流媒體結合特殊時期,對此次的家暴事件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做好最后的“守門”和“把關”作用。不止步于宇芽被家暴的個案,進一步結合目前我國反家暴的現(xiàn)狀和問題,讓公眾對家暴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12月15日央視《今日說法》播出獨家采訪宇芽的視頻,電視節(jié)目的加入,淡化了當事人“網(wǎng)紅”的身份,更加凸顯這次家暴事件的公共性,推動中老年觀眾對家暴問題的認識。
5 討論與思考
5.1 熱點事件議程融合更加普遍
在新媒體時代,屢見不鮮的是,許多熱點事件大都沿照社交媒體發(fā)起議程—主流媒體跟進—議程擴散的傳播路徑。社交媒體多樣繁雜的內(nèi)容分散了網(wǎng)民的注意力,通過興趣愛好、性格、年齡等標簽聚合形成一個個群體,相比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形成共識、引導輿論的難度加大。近年來,學界對議程設置在社交媒體時代是否適用進行了探討?!白h程融合”假說的提出者之一唐納德·肖更加強調受眾在議程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在“宇芽被家暴事件”中,最初由受眾個人在社交媒體中發(fā)起的熱議話題設置媒體議程,有學者稱其為“反向議程設置”[5],其次,政務媒體議程、主流媒體議程參與進來,特別指出的是地方媒體與主流媒體、社交媒體與主流媒體存在明顯的媒體間議程設置。在輿情的不同階段,分別發(fā)揮著各自的作用,通力合作實現(xiàn)議程銜接,最終形塑公眾頭腦中有關這一事件的新聞圖景。
5.2 聚焦·遮蔽 屬性議程設置的兩面性
雄辯理論認為,屬性的地位具有內(nèi)在的差異,某些屬性比其他屬性更容易也更經(jīng)常進入媒介信息;某些屬性比其他屬性更容易被受眾注意并被記住[6]??腕w的某些特點,比如宇芽作為柔弱女性的身份以及其“網(wǎng)紅”的標簽,這些傳播性較強的屬性被新聞工作者提取出來,在標題中反復呈現(xiàn),能夠與公眾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或者增加關注度,以至于它們成為加強正在討論的議題、人物或話題顯著性的雄辯證據(jù)。
這些屬性的強化雖然能夠讓“宇芽被家暴”事件在一定時空中得到密集的討論,但是人們對新聞報道關注的時間是有限的,話題討論的空間也有時效限制,一些屬性的聚焦會導致另一些屬性的暫時遮蔽。在此次家暴事件中,“網(wǎng)紅”“女性”的標簽被放大,其他像作為家暴受害者的男性、兩性之外的其他家暴類型、精神暴力和性暴力這種缺少顯而易見證據(jù)的家暴表現(xiàn)類型等,幾乎沒有作為關聯(lián)屬性、關聯(lián)事件出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彼時正值國際反家暴日,公眾對這一輿論事件的大量關注,反而干擾了關于家暴事件的常規(guī)報道范式。
5.3 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為輿論引導奠定基調
輿論引導包含對社會認知、價值、態(tài)度和行動的全面引導,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在人們的認知效果層面產(chǎn)生影響,可以說看作是輿論引導的第一個階段,即媒體通過有選擇地報道新聞把社會注意力引導到特定方向,這種認這種認知階段的效果有可能對受眾的態(tài)度和行動產(chǎn)生后續(xù)影響[7]。社交媒體在熱點事件的醞釀期、爆發(fā)期形成裂變式傳播,發(fā)揮“傳聲筒”般造勢作用,主流媒體雖沒有第一時間介入,但是在輿論的發(fā)展期、消退期發(fā)揮了穩(wěn)輿情、擴充議題的重要作用。通過大量報道,短時間內(nèi)幫助人們了解事件進展,形成定性認識;從長遠來看,影響人們對反家暴行為的行動取向。
6 結語
此次“宇芽被家暴事件”雖然發(fā)端于社交媒體,但是主流媒體的加入把控了議題方向,增大了討論空間,然而這并不能為家暴報道畫上句號。主流媒體在進行議程設置時,不僅要關注輿論場中熱議的話題,及時回應公眾議程,還要在議程設置的基礎上做好輿論引導的工作,在喧囂的輿論場中凝聚社會共識。
參考文獻
[1]常松.微博輿論與公眾情緒的互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88,171.
[2]史安斌,王沛楠.議程設置理論與研究50年:溯源·演進·前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10):15.
[3]E.Goffman.Framing Analysis:An essay on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New York:Harper&Row,1974:21.
[4]陳陽.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J].國際新聞界,2007(4):19-23.
[5]Kim,S.& Lee,Y.(2006).New functions of internet mediated agenda- setting: Agendaripping and reversed agenda-setting. Korea Journalism Review,50(3):175-205.
[6]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73.
[7]李欣.從“議程設置”角度看民族地區(qū)突發(fā)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