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華, 吳樹明, 王 磊, 侯新星, 楊樹杰, 劉 乾, 王 聰, 蘇崇發(fā)
(1.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山東地質勘查院, 泰安 271000; 2. 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泰安 271000)
研究區(qū)所處的西天山地區(qū)位于北亞造山帶的南部,廣泛發(fā)育古生代不同期次花崗巖類,前人已對它們的成因、構造環(huán)境及其成礦作用開展了大量研究。左國朝等[1]認為西天山地區(qū)經歷了古-中元古代“Pangea-Ⅰ”泛大陸增生與裂解、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陸聚合與裂解,并于早古生代奧陶紀進入多陸塊及多島弧的古亞洲洋演化階段。肖序常等[2]認為新疆北部的古生代洋盆在石炭紀中期相繼關閉,此后新疆北部統(tǒng)一的大陸地殼基本形成。然而,有關西天山晚古生代,特別是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巖漿作用的構造背景仍存在不同意見。有學者認為晚泥盆世西天山地區(qū)處于洋殼俯沖的大陸弧環(huán)境[3-4];有學者認為晚古生代晚期西天山處于碰撞-后碰撞環(huán)境[5-6];楊蓉等[7]認為晚石炭-早二疊世西天山已進入后碰撞晚期向伸展轉化的構造演化階段;郝增元等[8]認為伊犁微板塊在(307±2.0) Ma前已與準噶爾微板塊碰合,西天山在晚石炭世處于造山后或晚造山階段;丁振信等[9]、陳邦學等[10]認為西天山在早二疊世進入后碰撞演化階段,處于伸展拉張背景。鑒于構造環(huán)境認識的不統(tǒng)一及缺乏足夠精確的年代學證據(jù),因此西天山晚古生代構造演化還需進一步研究。
圖1 區(qū)域大地構造略圖及研究區(qū)晚石炭世花崗巖分布地質簡圖Fig.1 Regional tectonic map and geological map of Late Carboniferous granite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西天山地區(qū)阿拉套山南緣巖漿活動強烈,花崗巖十分發(fā)育,前人將其劃為華力西中期,并劃分為三個侵入次(γδ42a、ηγ42b、ηγ42c)(溫泉幅1∶2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但同位素測年資料較少。對該區(qū)花崗巖進行了重新定位與解體,根據(jù)巖石特征、接觸關系、測年數(shù)據(jù)等劃分出6個侵入次,進行了較詳盡的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限定了花崗巖的形成時代,并對其成因類型、構造環(huán)境進行了探討,為該區(qū)構造巖漿演化提供了新的資料和依據(jù)。
研究區(qū)位于阿拉套山南緣的溫泉縣青科克一帶,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天山興蒙造山系(Ⅰ級)、伊寧-中天山地塊(Ⅱ級)、賽里木陸緣盆地(Ⅲ級)之阿拉套晚古生代陸緣盆地(Ⅳ級)[圖1(a)]。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發(fā)育,北西向、北東向、弧形斷裂皆有,均為蓋層斷裂,形成時代為華力西期、喜馬拉雅期。出露的地層主要為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組,以第二段最為發(fā)育,受后期晚石炭世花崗巖侵吞,呈殘留狀出露,以碎屑巖角巖化和含板巖為特征,沿外接觸帶常發(fā)育寬度不等的角巖化帶。在阿克沙克組第一段中發(fā)現(xiàn)貴州珊瑚未定種(Kueichouphyllumsp.)、薄角貝未定種(Leptagoniasp.)等化石,鑒定時代為早石炭世(昆得侖幅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
在第二、三、五侵入次花崗巖中采集了4件樣品進行LA-ICP-MS鋯石U-Pb定年研究,采樣位置如圖1(b)所示。巖石類型分別為灰白色中粗粒斑狀含黑云二長花崗巖(編號TW0134/1,位置N45°06′07.51″,E81°00′40.89″)、灰白色中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編號TW0191/1,位置N45°11′23.50″,E81°13′56.76″)、灰白色中細粒斑狀含黑云二長花崗巖(編號TW0151/1,位置N45°04′39.62″,E81°05′36.72″)、淺肉紅色中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編號TW0142/1,位置N45°09′38.63″,E81°12′24.58″)。另外,采集11件新鮮且無脈體交代的樣品進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測試,第一侵入次花崗巖中選取1件(編號0131/1),第二侵入次花崗巖中選取2件(編號0133/1、0134/1),第三侵入次花崗巖中選取3件(編號0145/1、0151/1、0191/1),第四侵入次花崗巖中選取1件(編號0154/1),第五侵入次花崗巖中選取2件(編號0141/1、0142/1),第六侵入次花崗巖中選取2件(編號0143/1、0201/1)。
鋯石LA-ICP-MS微區(qū)原位U-Pb同位素年齡測定由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局測試中心完成。首先將送檢巖石樣品磨碎,至80~120目,再通過淘洗、重選、磁選等方法挑選出透明度較好、較完整的鋯石顆粒。陰極發(fā)光圖像采用日本的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儀(型號JXA-8230)拍攝,同位素年齡檢測設備采用美國Thermo公司生產的Thermo X2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激光剝蝕系統(tǒng)為Coherent GeoLas Pro,測試分析流程見參考文獻[12]。鋯石CL圖像及測點位置如圖2所示,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結果如表1~表4所示。
圖2 鋯石CL圖像及測點位置Fig.2 Zircon CL images andthe location of measuring point
表1 TW0134/1樣品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結果
表2 TW0191/1樣品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結果
表3 TW0151/1樣品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結果
表4 TW0142/1樣品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結果
主量、稀土微量元素測試在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局測試中心完成。主量元素分析稱取0.200 0 g樣品,與7.000 0 g混合熔劑攪拌均勻,澆鑄制備玻璃片,測試儀器為ARL 9900XP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稀土微量元素稱取0.100 0 g樣品,依次加入2 mL的HNO3和3 mL的HF,高溫密閉下溶樣,后加入1.5 mL的HNO3提取,靜置后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上測試。巖石主量元素、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結果分別如表5~表7所示。
從樣品的鋯石CL圖像可見:鋯石呈淺玫瑰色、無色,具金剛光澤,透光度均較好,晶體形狀呈棱角-次棱角柱狀、長柱狀,顆粒粒徑以0.05~0.25 mm為主,次為0.26~0.50 mm,長寬比1∶1~1∶4,延長系數(shù)主要為1.5~4,少量含氣液、暗色包體。所有樣品鋯石均發(fā)育較清晰的內部結構和較典型的巖漿震蕩環(huán)帶(圖2),為巖漿成因鋯石[13]。
表5 主量元素分析結果
表6 微量元素分析結果
表7 稀土元素分析結果
TW01341/1樣品有25個測點,Th的變化范圍為(33.3~174.4)×10-6,U的變化范圍為(93.0~754.7)×10-6,除測點21外,Th/U為0.12~0.83。TW0191/1樣品有25個測點,Th的變化范圍為(35.8~309.7)×10-6,U的變化范圍為(80.7~504.4)×10-6,Th/U為0.15~0.73。TW0151/1樣品有25個測點,Th的變化范圍為(31.2~106.5)×10-6,U的變化范圍為(54.9~427.4)×10-6,Th/U為0.13~0.90。TW0142/1樣品有25個測點,Th的變化范圍為(22.2~111.1)×10-6,U的變化范圍為(60.8~365.8)×10-6,Th/U為0.19~0.79。因此,所有鋯石樣品的Th/U多在0.12~0.90,大于0.1,且Th與U具有較好的相關性,符合巖漿成因鋯石的特征[14]。另外,各鋯石微區(qū)數(shù)據(jù)點的207Pb/206Pb較接近,多為0.047~0.059 6,表明該類巖石可能為同期巖漿結晶成因[15]。
TW0134/1樣品25個測點中僅測點11的年齡值明顯偏離諧和線,不參與計算,其余24個測點均位于諧和線附近[圖3(a)],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為(302±2) Ma(平均標準權重偏差MSWD為0.54)。TW0191/1樣品25個測點中有僅測點13的年齡值明顯偏離諧和線,不參與計算,其余24個測點均位于諧和線附近[圖3(b)],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為(300±2) Ma(平均標準權重偏差MSWD為1.3)。TW0151/1樣品的25個測點均位于諧和線附近[圖3(c)],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為(299±2.3) Ma(平均標準權重偏差MSWD為0.16)。TW0142/1樣品25個測點中僅測點8的年齡值明顯偏離諧和線,不參與計算,其余24個測點均位于諧和線附近[圖3(d)],206Pb/238U加權平均年齡為(295±2) Ma(平均標準權重偏差MSWD為0.73)。這些年齡值均定位為晚石炭世晚期,這與前人在鄰區(qū)所測同位素年齡相近[16-17],因此可以代表區(qū)內花崗巖體的成巖年齡。
SiO2含量(質量分數(shù))69.51%~78.34%,屬酸性巖類。巖石鋁飽和度指數(shù)(A/NKC)為1.011~1.215,大于1,屬過鋁型巖石系列,且隨著巖漿分異演化,過鋁性增強。里特曼指數(shù)(σ)為1.11~2.63;堿度率(alkalinity ratio,AR)為2.31~3.37;K2O/Na2O值為0.22~1.59,除樣品0141/1外均大于1;在SiO2-K2O圖解中(圖4),多數(shù)樣點落入高鉀鈣堿性系列區(qū)域中,綜合來看,晚石炭世花崗巖屬鈣堿性鉀質巖石類型。另外,在主量元素與SiO2的Harker圖解中(圖5),w(Al2O3)、w(K2O)、w(FeO)、w(MgO)、w(TiO2)、w(CaO)與w(SiO2)(w表示質量分數(shù))與w(SiO2)呈較明顯的線性相關關系,反映出晚石炭世花崗巖的原始巖漿可能屬同一巖漿。
圖3 鋯石U-Pb年齡諧和圖Fig.3 Zicon U-Pb age concordia diagram
圖4 SiO2-K2O圖解Fig.4 SiO2-K2O diagram
圖5 花崗巖的Harker圖解Fig.5 Harker diagrams of granite
圖6 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化曲線圖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Fig.6 Standard curve diagram of trace elements original mantle and distribution curve of rare earth elements
巖漿演化過程中,大離子親石元素Ba有降低趨勢;放射性生熱元素有增高趨勢;活動性元素Rb有增高趨勢;非活動性元素Nb、Ta有增高趨勢,Zr有降低趨勢;過渡族元素整體有降低趨勢。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化曲線上[圖6(a)],各曲線形態(tài)具相似或基本一致的特點。(Rb/Yb)N為1.40~263.82,均大于1,屬于強不相容元素富集分配形式,微量元素標準化曲線向右傾斜。Sr、P、Ti、Ba元素為虧損型;其中Sr、Ba的虧損與花崗質巖漿在部分熔融或結晶分異過程中,斜長石發(fā)生結晶分離有關[18];P、Ti的虧損與Ti-Fe氧化物、磷灰石的分離結晶作用有關[19]。Th、Zr元素具有從富集到虧損的變化趨勢。
稀土總量∑REE為 (14.14~479.56)×10-6,輕重稀土比值為2.66~6.50;總體上,第一、二侵入次樣品稀土總量略高于地殼中的平均豐度(183.48×10-6),為高含量型;第三、四、五、六侵入次樣品稀土總量低于地殼平均值。(Ce/Yb)N為0.92~3.89,除樣品0141/1外均大于1,屬輕稀土富集型;(La/Yb)N為0.77~5.41,除樣品0141/1、0201/1外均大于1,基本符合輕稀土富集型特征;曲線總體上向右傾斜;從稀土元素的分餾程度看,總體上屬輕稀土分餾明顯、重稀土分餾不明顯型。δEu為0.04~0.41,均遠小于1,銪負異常十分明顯,斜長石在巖漿演化過程中發(fā)生分離結晶作用;同時,根據(jù)王中剛等[20]將花崗巖中δEu值的差別分類,δEu<0.7,反映為上地殼經熔融形成的巖漿。綜合來看,各侵入次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在Eu處呈深-中等V形谷,曲線模式較相似[圖6(b)],反映晚石炭世巖體內各侵入次稀土元素具同源巖漿演化的特征。
該區(qū)花崗巖屬鈣堿性鉀質巖石類型,Rb/Sr為1.1~53.8,花崗質巖漿屬結晶程度強的殘余熔體,大于0.9,為S型花崗巖[21]。δEu為0.04~0.41,小于0.7,屬于上地殼經熔融形成的花崗巖[21]。在Q-Ab-Or花崗質巖漿成因分析圖解中[圖7(a)],樣點基本落入低溫槽內,說明該期花崗巖為深熔巖漿成因的花崗巖。在稀土元素δEu-(La/Yb)N相關圖上[圖7(b)],所有樣品均落入殼源型花崗巖區(qū)。另外,Zr/Hf為3.73~32.37,平均值17.17,Nb/Ta為0.44~12.50,平均值2.45,與地殼相應值更接近;Nd/Th為0.50~1.98,平均值1.19,與殼源巖石更接近(Nd/Th平均值為3),而區(qū)別于幔源巖石(Nd/Th大于15)。因此,晚石炭世花崗巖可能為深熔巖漿成因的S型花崗巖,經歷了較高程度的分離結晶作用而形成。
圖7 Q-Ab-Or花崗質巖漿成因分析圖解和 δEu-(La/Yb)N相關圖Fig.7 The Q-Ab-Or granitic magmatic origin diagram and δEu-(La/Yb)N correlation diagram
在區(qū)域上,研究區(qū)歷經了前震旦紀基底形成、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期板塊裂解與再拼合、晚古生代晚期陸陸疊覆造山、中-新生代陸內演化等四個主要構造演化階段(昆得侖幅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阿拉套晚古生代陸緣盆地于晚石炭世開始封閉固結,在早二疊世早期海侵趨于結束,西天山地區(qū)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陸陸疊覆造山作用,使軟碰撞以來長期“聯(lián)而不合”的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華北板塊最終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22]。在不同類型花崗巖的Nb-Y構造判別圖解中[圖8(a)],研究區(qū)多數(shù)樣點落入板內花崗巖區(qū),少數(shù)樣點落入火山弧+同碰撞火花崗巖區(qū);在Rb-(Y+Nb)圖解中[圖8(b)],樣點落入板內及后碰撞花崗巖區(qū);表明該期侵入巖同時具有板內和后碰撞花崗巖的特點。另外,在Maniar的五組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中[23](圖9),晚石炭世花崗巖具有后造山花崗巖的特點。從微量元素分析,(Rb/Yb)N遠大于1,說明處于大陸邊緣初始裂谷構造環(huán)境;Sr元素在本期花崗巖中具虧損特征,表明為抗交代蝕變能力弱的巖石、斜長石結晶分異作用后殘余的熔體,與消減作用無關,反映一種較穩(wěn)定構造環(huán)境。因此,結合區(qū)域地質條件分析,早石炭世早期,伊寧-中天山地塊內部開始擴張形成裂谷,早石炭世末期,裂谷開始閉合,晚石炭世晚期,伴隨著裂谷閉合強烈的擠壓作用,巖漿作用活躍,形成了本區(qū)大規(guī)模的花崗質巖漿,屬造山晚期(后造山)-板內階段形成的亞堿性系列鈣堿性鉀質型花崗巖,反映的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構造環(huán)境。
(1)對原1∶20萬溫泉幅區(qū)調劃分的華力西中期花崗巖進行了重新定位與解體,獲得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302±2)、(300±2)、(299±2.3)、(295±2) Ma,時代定位為晚石炭世晚期。
(2)SiO2含量69.51%~78.34%,鋁飽和度指數(shù)為1.011~1.215,屬過鋁質花崗巖;里特曼指數(shù)(σ)為1.11~2.63;堿度率(AR)為2.31~3.37,K2O/Na2O值為0.22~1.59,總體上屬鈣堿性鉀質巖石類型。
(3)(Rb/Yb)N為1.40~263.82,大于1,屬于強不相容元素富集分配形式;Sr、Ba、P、Ti元素虧損,Th、Zr元素從富集到虧損。稀土總量為 (14.14~479.56)×10-6,輕重稀土比為2.66~6.50;(Ce/Yb)N為0.92~3.89,(La/Yb)N為0.77~5.41,平均值大于1,屬于輕稀土富集型,且輕稀土分餾明顯;δEu為0.04~0.41,遠小于1,銪虧損明顯;稀土元素配分曲線模式較相似,具同源巖漿演化的特征。
(4)西天山溫泉青科克一帶晚石炭世花崗巖可能為深熔巖漿成因的S型花崗巖,經歷了較高程度的分離結晶作用,屬造山晚期(后造山)-板內階段形成的殼源型巖漿,反映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構造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