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剛進入一月,和南方綿延的陰雨一起到來的,還有漸漸變濃的年味。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zhèn),人們已經(jīng)開始翹首以盼一年一度的炮龍節(jié)。扎龍作坊里,已經(jīng)做好龍架的炮龍,只待披上年味十足的大紅、閃金外衣了。
炮龍節(jié)和扎龍人
賓陽炮龍節(jié)歷史淵源說法不一,其中一個頗具傳奇而喜慶色彩的說法是,宋朝名將狄青與壯族首領儂智高大戰(zhàn)昆侖關。宋皇佑五年,狄青為了麻痹“據(jù)關造反”的儂智高,時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辦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龍起舞,號召百姓家家戶戶鞭炮齊鳴、助慶狂歡,賓州城內一派歡騰景象。
當夜二鼓,狄青率領精兵突襲昆侖關,三鼓時分奪下昆侖關。賓州城居民從此認為舞炮龍吉祥,每年此時必舞炮龍以求喜慶,狂歡不斷,流傳至今。2008年6月,賓陽炮龍節(ji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賓陽縣也因此有“中國炮龍之鄉(xiāng)”之稱。
賓陽縣舞炮龍能持續(xù)年年起舞,歲歲狂歡,有多方面因素,但炮龍扎制藝人們近千年薪火相傳這門技藝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他們把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和人們的美好祝愿,融入自己對千年技藝的傳承和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默默地為民俗文化傳承“做嫁衣”。
說到扎龍人,就不能不提鄒玉特了。
收徒傳承是心愿
扎龍是一件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手藝活。每年炮龍節(jié)之后,這些扎龍藝人又開始為扎制新一年的炮龍做準備,有的人幾乎整年的時間都花在精心制作炮龍上,直到炮龍節(jié)炮龍開光起舞的前一刻,他們還在不停地忙碌著。
細心和耐心是扎炮龍的基本要求。由于長期用手彎壓竹篾子,鄒玉特雙手的大拇指關節(jié)已經(jīng)嚴重變形,“做好一條炮龍不容易,編一個龍頭要3天,做一條龍至少要半個月,很多年輕人都耐不住寂寞了”。
說到手藝的傳承,鄒玉特還是有些許感慨的。“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肯沉下心來學扎龍,但祖輩留下的手藝不能丟,只要有人肯學,我都會教。”他曾經(jīng)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能堅持下來,“也許他們覺得太枯燥太辛苦了”,對此,老人很理解。最近,鄒玉特新收了一個年輕徒弟,唯一的希望是他能堅持學下去。
“炮龍節(jié)火起來后,訂單從過去每年的十幾個到現(xiàn)在的二三十個,有時都忙不過來?!编u玉特說,以前只有過年那段時間才能賣出幾條龍,因此炮龍工藝師的收入都不穩(wěn)定。如今他做的一條精品龍售價兩三千元,一年下來能做30條左右,除去成本,也僅夠養(yǎng)家糊口。鄒玉特感慨道,這也是現(xiàn)在年輕人不愿傳承這門手藝的原因之一吧。
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命在肩
《廣西通志·文化志》中關于炮龍的記載,稱“龍頭、龍尾用紗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但鄒玉特采用的是與史書中所述完全不同的工藝:他將2~3厘米見方的亮片剪成鱗片形狀,勾邊處理后再逐一粘貼到已經(jīng)定型的龍身。
貼滿一條炮龍需要數(shù)公斤重的亮片,即使像鄒玉特這樣的熟手,單是完成龍尾裝飾也要耗上半天時間。如此耗時費力的工藝是他的“發(fā)明”,唯一的作用就是讓炮龍在夜色中顯得更加炫彩而迷人——在鄒玉特看來,這些都是值得的。鄒玉特說:“時代審美在不斷發(fā)展 ,如果我們的炮龍數(shù)百年一成不變,能有多少人愿意看?”
讓鄒玉特堅持下去的,是對這份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著,以及一路走來收獲的感動。2012年春節(jié),鄒玉特隨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在新加坡展示自己親手扎的炮龍,“那是我第一次出國,鞭炮一響,炮龍一舞,當?shù)睾枚嗳A人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說這才是過年哪!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丟??!”每每憶起這段往事,鄒玉特感覺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沒有炮龍節(jié),我們的工藝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大家來看炮龍節(jié),就是對我們手藝的最大支持。”鄒玉特說。
“龍”的傳人,歲月悠悠
今年65歲的鄒玉特是鄒家第三代炮龍扎制傳人。在那個兵荒馬亂、干戈不斷的年代,鄒家祖先攜老扶幼從山東一路來到現(xiàn)在的賓陽縣鄒圩鎮(zhèn)落戶,后又舉家遷到賓陽縣城三聯(lián)街一帶租房居住。為了糊口,鄒玉特的爺爺鄒貴升在那狹小的出租房里,起早貪黑推著磨盤做豆腐。
那個年代,祈求國泰民安、丁財兩旺、五谷豐登的舞炮龍已在賓陽興起。聰明伶俐的鄒貴升不僅豆腐做得好,還學到了扎炮龍的手藝,幾根粗竹子經(jīng)他雙手一弄,便是一條活靈活現(xiàn)的炮龍。鄒貴升因此成為賓陽縣一個有名的炮龍制作師傅。
后來,鄒玉特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和父親的教授下,自然而然地習得了這門手藝,使他成為鄒家第三代“龍的傳人”。在22歲那年,鄒玉特獨立扎制的第一條炮龍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狂歡起舞,手藝人那種特有的成就感第一次涌上他的心頭。從此,賓陽多了一位制扎炮龍的師傅。
從接過父親的扎炮龍衣缽至今,已是40多載春秋。這些年來,鄒玉特不僅僅在賓陽扎炮龍,還受邀請到外省去扎龍,走南闖北把賓陽縣千年的扎龍技藝帶到全國各地。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化廳授予他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稱號;2010年,他又被授予廣西民間高級工藝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