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芳 賈麗娜
〔摘要〕成功戒斷是手機成癮研究的目的,家長與學校強制沒收手機卻會引發(fā)中學生極端行為,如何理解中學生手機戒斷后的心理狀態(tài)與極端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是手機戒斷的關鍵。本文分析了中學生手機戒斷的階段性心理特征,探討手機戒斷與極端行為的心理機制,根據(jù)認知行為療法提出系統(tǒng)脫敏和引導性自我改變,旨在為學校和家長提供合理的干預策略。
〔關鍵詞〕手機戒斷;極端行為;心理機制;認知行為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2-0004-04
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達2.32億,娛樂網(wǎng)絡短視頻用戶是在線教育的3倍[1],人們更多使用手機進行娛樂而非學習。手機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中學生常常在課堂使用手機,分散注意力,影響聽課效率;長時間持續(xù)使用手機占用睡眠和學習時間,導致學習任務無法完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身體健康損害。基于手機過度使用帶來的危害,家長和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進行限制,不過盲目地戒斷也帶來更加致命的后果,如因父母剝奪孩子手機,孩子跳樓自殺。學校沒收學生的手機,學生采取“不還手機,不上課”的過激行為。這些孩子過度使用手機,無法抑制使用手機的沖動,對手機產(chǎn)生癡迷,形成對生理心理產(chǎn)生危害的行為成癮。中學生手機成癮會出現(xiàn)心境改變、凸顯、耐受、戒斷等病理性癥狀,其中戒斷是行為成癮的典型特征,類似情境恐懼的無手機恐懼癥,無法使用手機導致害怕失去便利、無法獲得信息、失去聯(lián)系、失去網(wǎng)絡鏈接的焦慮和恐懼[2]。表現(xiàn)為無法使用成癮物的強迫感、欲望無法滿足的不適感,又稱脫癮綜合癥[3]。盲目的戒斷直接激發(fā)中學生的極端行為,分析中學生手機戒斷與極端行為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科學化的戒斷。
一、手機戒斷的副作用:手機戒斷的階段性心理特征
戒斷階段包括停止使用手機最初的恢復期,在戒斷中抑制使用手機欲望的渴求期,無法抑制出現(xiàn)幻聽、身體不適的爆發(fā)期[3],戒斷的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一)恢復期的能量超載
卡尼曼認為 ,人的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s)或能量是有限的,在刺激之間最優(yōu)分配。約翰·斯威勒將其運用到學習中,認為個體能力跟不上學習需要的資源總量,就會導致資源分配不足,影響學習效率,即認知超載(cognitive overload)[4]。手機成癮者持續(xù)進行高能量消耗活動如網(wǎng)游或網(wǎng)絡社交,停止使用手機后,需要一段時間能量恢復。但父母常在逼迫孩子停止使用手機后,立刻投入到高強度學習中,孩子精力無法迅速集中,產(chǎn)生厭學情緒和抵抗行為。睡眠是恢復精力的有效方式,而手機成癮預測睡眠障礙[5],學生在睡前使用手機,大腦持續(xù)興奮,無法入眠,阻礙精力恢復。第二天學習時,學生容易感到離開手機的疲勞感,雖然這是由過度手機使用造成的,但也只有在停止使用手機前期,個體才能將注意資源放在身體上,覺察出身心疲憊。這是第二個方面。
(二)渴求期的強迫感
中學生能量逐漸恢復,完成學習任務后,感到無聊,習慣性地尋找手機。這時無法得到手機,就會產(chǎn)生對手機的渴求感、強迫感。該階段受個體自我控制能力影響,自我控制強的學生,能抑制住手機使用的渴望;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學生,則會想一切辦法得到手機,不惜與父母、老師出現(xiàn)矛盾沖突,甚至以自殺作為威脅,期望父母、老師妥協(xié)??是笃谥猿霈F(xiàn)強迫感,主要是因為手機相關思想占據(jù)腦前沿,手機相關線索形成S-R刺激反應模式,看到別人玩手機或者手機相關詞語(如微信)就想使用手機,即凸顯癥[3]。在沒有手機的日子里深感難熬,沉溺于手機渴望中產(chǎn)生心理疾病,甚至抑郁性自殺。
(三)爆發(fā)期的軀體化
在無法使用手機的恢復和渴求期,心理上出現(xiàn)異常,而戒斷爆發(fā)期則出現(xiàn)幻聽、身體不適等軀體化癥狀。軀體化癥狀是手機成癮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無法得到手機的煩惱情緒轉(zhuǎn)化為軀體不適感和幻想,最明顯的是手機戒斷后總覺得手機鈴聲在響,手機有新的推送,心理上的焦慮恐懼表現(xiàn)為身體上的不適、頭疼、坐立不安[2]。在學習中,中學生被沒收手機,忍受強烈的渴求感,寫作業(yè)時渾身不適,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表現(xiàn)為肚子疼、不停上廁所。父母或者老師常認為這是多動癥或者其他疾病引起,實際上有可能是手機戒斷階段爆發(fā)期的軀體化癥狀,是焦慮恐懼的潛在生理表現(xiàn)。不同戒斷期生理心理具有不同的特征,需透過現(xiàn)象找到心理根源。
二、手機戒斷與極端行為的根源:戒斷癥的心理機制
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理和心理脆弱性導致其容易出現(xiàn)戒斷癥狀,缺乏相應的應對策略時容易出現(xiàn)極端行為。
(一)中學生易患特質(zhì)的脆弱性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發(fā)生急劇變化的敏感期,對事物存在強烈的好奇感,追求感官刺激與享受,手機網(wǎng)絡連接全球傳遞最新最快的信息,滿足學生好奇心,手機各種游戲、視頻能給中學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當手機無法使用,中學生的好奇心、感官刺激無法滿足,對外部世界的渴望轉(zhuǎn)變?yōu)閷κ謾C的渴求。另外,手機成癮是沖動控制障礙,中學生自我控制處于發(fā)展期,對外在誘惑缺乏自控能力。手機軟件APP運營商基于市場競爭的目的,盡可能迎合中學生需求,導致自我控制能力弱的中學生面對手機誘惑很難自控,對手機產(chǎn)生強烈的渴求感,而現(xiàn)實卻又無法得到手機,由此造成中學生的內(nèi)在心理矛盾與沖突,焦慮不安。并且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相對薄弱,缺乏應對生活的自我調(diào)節(jié)策略。中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任務重,父母監(jiān)管嚴格,生活學習遇到挫折與打擊,易出現(xiàn)悲傷、抑郁等負性情緒,在趨利避害天性中,容易用手機的短暫愉悅應對負性情緒。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易患特質(zhì),使其在無法使用手機時具有脆弱性,容易出現(xiàn)強烈使用手機的渴望,父母與學校的制約只會讓學生變得焦慮、恐懼、不安和煩躁,與父母或者老師產(chǎn)生沖突,采取極端行為來應對自身的無能為力。除了中學生自身特質(zhì),戒斷中的不安也受親子依戀關系的影響。
(二)不安全親子依戀,剝奪手機“安全毯”的孤獨
“安全毯”是應對生活的困難時,寄托精神安慰的物品。哈里·哈洛實驗表明,安全感對親子關系至關重要。他為剛出生的小猴子準備了一個有奶水用鐵絲繞成的硬媽媽,和一個沒有奶水用柔布做的軟媽媽。當小猴子吃飽后,絕大部分小猴子會抱著軟媽媽[6]?!鞍踩骸本褪擒泲寢尞a(chǎn)生的安全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手機就是中學生的“安全毯”,替代父母的溫暖與安全。家長一直用手機安撫孩子,孩子小時候哭鬧時用手機娛樂,這種家庭管理方便省事,卻無形中讓孩子依賴手機,把手機當作擺脫不安的“安全毯”。隨著手機與工作、生活聯(lián)系日益密切,父母在陪伴子女的過程中使用手機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在家庭進餐休閑時光,將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忽略孩子的需求,降低親子溝通效率,破壞家庭幸福感,產(chǎn)生不安全的依戀關系[7]。中學生以父母行為做參照,在手機里尋求不安全依戀的補償。實驗進一步發(fā)現(xiàn),當猴子遠離溫暖的安全物,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做出抓狂行為。手機成為“安全毯”后,禁止使用命令則讓中學生感到重回現(xiàn)實的孤獨,產(chǎn)生害怕與手機分離的焦慮,甚至出現(xiàn)實驗猴子式神經(jīng)質(zhì)行為。這種焦慮是對負性情緒的反應,除了不安全依戀能產(chǎn)生負性情緒外,各種急性生活事件也進一步擴大中學生無法使用手機的焦慮。
(三)應對負性情緒能力不足,喪失手機“避難所”的焦慮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情緒與行為存在條件反射,當學生不喜歡學習或者學習遇挫時,會把面對學習困難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與學習建立條件反射,看到學習就出現(xiàn)不舒服的感受,想逃離。相對于學習,手機中存在眾多娛樂游戲軟件,讓人放松愉悅。人們天生追求快樂,所以更傾向于使用手機逃離學習中的不愉快。當父母或者學校為了逼迫學生專注于學習,收掉手機,相當于解除原有的手機—愉快的條件反射,促其面對學習—負性情緒的反射[8]。而中學生缺乏面對負性情緒的應對策略,手機成癮者把手機作為應對負性情緒、急性生活事件的策略和手段,當學習或生活受到打擊,就會把手機作為暫時避難所。如果無法使用手機,缺乏應對技巧的中學生就必須面對負性情緒的干擾,變得無助而焦慮,容易產(chǎn)生悲觀、自殺念頭。手機成癮者的負性情緒應對能力不一定是最差的,無法使用手機時出現(xiàn)的戒斷癥狀還可能與人際交往息息相關。
(四)依賴手機社交,社交“不在場”的恐懼
手機是社交媒介的主要工具,中學生利用手機與同伴交流,或者在網(wǎng)上建立虛擬的社交圈。相對于面對面交流,人們更喜歡手機社交。因此中學生喜歡在現(xiàn)實社交中頻繁地查看手機是否有新的通知,生怕錯過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甚至會關注最新的頭條趣事作為朋友圈共同的話題,不過這樣反而損害現(xiàn)實社交的親密度。一項實驗發(fā)現(xiàn),當被試在講座中無法使用手機,手機一旦出現(xiàn)社交的信息,被試因害怕錯過同伴正在進行的活動會出現(xiàn)“不在場”焦慮,導致學生注意力下降,高要求學習任務正確率低[9]。另外,中學生習慣使用手機刷短視頻、論壇與游戲社區(qū),在虛擬的社交中匿名參與,感覺自己像成年人被對待,滿足自尊的需求與長大的渴望。離開手機相當于脫離虛擬社交圈,會擔心錯過朋友之間正在發(fā)生的事,害怕因為“不在場”導致關系破裂。因此與父母或?qū)W校之間關于手機使用的爭斗更像朋友之間的義氣。對沒有手機帶來的恐懼反應是基于案例研究的,關注的是性格害羞個人在沒有手機情境下的焦慮和恐懼,不能證明是手機還是害羞性格造成恐懼與焦慮,但能說明手機能緩解人們面對社交的尷尬。中學生沒有手機會感到社交不自由,自己交友被控制,因此會采取極端行為保護自己權(quán)益。
(五)快樂的源泉,失去手機“力比多”的絕望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具有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追求快樂,死的本能表現(xiàn)為攻擊性。手機能滿足中學生眾多需求,相對于枯燥無味的學習,手機成為他們快樂“力比多”(libido)的源泉。當父母或者學校強制拿走手機,學生會覺得快樂源泉被截斷,感到失落。面對學習的壓力,學生煩躁不安,產(chǎn)生絕望,出現(xiàn)極端的死的渴求,而死的欲望還表現(xiàn)為行為攻擊與言語攻擊。
需求滿足理論表明,手機作為一種媒介工具,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剝奪手機就是剝奪需求的滿足,人們?nèi)笔О踩?社交和自尊時,會表現(xiàn)得孤獨、焦慮、恐懼,甚至出現(xiàn)極端的攻擊與自殺行為。手機成癮具有危害,手機成癮戒斷時會出現(xiàn)嚴重的戒斷癥狀,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手機成癮的戒斷,而是需要采取正確的方式,即滿足學生基本需求,同時解除手機上癮。
三、認知行為療法
行為主義認為,人們的行為是由刺激反應連接而成,通過強化的手段能調(diào)節(jié)人們的行為。認知主義則更加重視人們的認知建構(gòu),認為認知影響其行為。
(一)系統(tǒng)脫敏,小步戒斷
系統(tǒng)脫敏的關鍵是找出焦慮恐懼的根源,通過心理放松狀態(tài)對抗焦慮恐懼,在承受范圍內(nèi)一步一步擴大刺激強度。手機成癮戒斷表面上是沒有手機造成的焦慮、恐懼,實質(zhì)是對社交恐懼,對學習壓力的畏懼,對親子依戀關系的不安。
1.建立恐怖或焦慮等級層次
中學生無法使用手機出現(xiàn)的戒斷癥狀因人而異,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訪談和觀察,找出中學生沒有手機帶來的恐懼、焦慮的深層原因,并將報告的焦慮或恐懼事件由小到大按順序排列。
2.放松訓練帶來能量恢復
持續(xù)的手機使用消耗大量的能量,停止使用手機時需要時間恢復原有的精力。在手機戒斷的過程中,不可以立即讓學生投入高強度的學習中,應該先幫助被治療者全身放松,減輕疲勞感,恢復正常使用手機的日常生活。
3.系統(tǒng)脫敏訓練結(jié)合正念冥想
系統(tǒng)脫敏的訓練主要是通過想象的情景,分等級 面對焦慮或恐懼事件。正念冥想是進行注意訓練的重要方法,能有效改善焦慮和恐懼。在系統(tǒng)脫敏訓練時,學生會隨著治療者的引導一步一步地想象面對的情景,有時候會出現(xiàn)思維游離,產(chǎn)生使用手機的渴望,而正念冥想和系統(tǒng)脫敏結(jié)合,可以讓被治療者將注意資源主要分配在焦慮和恐懼事件中,減少分心。
(二)引導性自我改變
引導性自我改變是成癮治療的重要方法,強調(diào)以中學生為中心,采用動機性會談模式,幫助來訪者探索與解決成癮戒斷中的矛盾心理,從而促進行為改變[10]。
1.開始評估,手機成癮信息采集
開始評估階段,以動機與共情的交互模式與中學生建立積極關系,獲得成癮行為信息,激發(fā)中學生行為改變動機。在認知方面,進行正確認知引導,布置治療作業(yè):登山康復閱讀(幫助中學生有效定義及應對行為倒退和成癮復發(fā)),決策平衡訓練(思考成癮的積極與消極面),填寫一個月時間回溯的手機使用評估量表。
2.動機反饋,了解手機成癮現(xiàn)狀
利用第一階段的評估信息,向中學生提供個性化反饋,對報告進行非批判性的解析,讓中學生關注自己反饋的手機使用模式與他人的差距。在認知方面,教會中學生識別與了解手機成癮的使用情境,理解如何正確使用手機。
3.辨別誘因與后果,尋找手機成癮內(nèi)在誘因
引導中學生進行手機成癮的功能性分析,辨別手機成癮行為的特定誘因與后果,在認知方面,向中學生討論手機成癮的非理性信念,找到導致其成癮的內(nèi)在誘因。
4.找到可選行為與行動計劃,代替手機成癮
為了發(fā)展其他行為方式應對手機成癮的環(huán)境、行為、認知以及情感事件,教師或者家長需要幫助中學生掌握應對生活急性事件或者負性情緒的策略與技巧,找到令中學生興奮的活動,代替原有手機成癮活動。
5.預防復發(fā),樹立正確手機成癮戒斷觀
手機成癮戒斷過程中會面臨戒斷失敗、復發(fā)的高危情境,需要事先向中學生講解“破堤效應”,強調(diào)治療手機成癮中潛在的行為倒退是一種學習經(jīng)驗,倒退之后仍可繼續(xù)恢復戒斷。促使學生思考已有的改變,增強自我效能感。
四、總結(jié)
禁止使用手機沒有減輕中學生手機成癮,反而導致學生的極端行為和反抗情緒。手機成癮的戒斷具有階段性特征,恢復期是精力再生的關鍵,應盡量避免立刻投入學習活動,減少挫敗感;在戒斷渴求期,父母和學校要盡量主動引導;面對爆發(fā)期的軀體化癥狀,應分析手機成癮戒斷的內(nèi)在機制。易患特征導致中學生具有戒斷癥狀的脆弱性,而親子關系的不安全、負性情緒、手機社交則是本質(zhì)原因。中學生心智不夠健全,在極端情形下,容易把手機的戒斷當作快樂源泉的消失,出現(xiàn)極端念頭與行為。我們可用系統(tǒng)脫敏和引導性自我改變兩種方式,鼓勵學生建立正確的行為反應,重構(gòu)正確的手機使用認知。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 CNNIC,2019).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2]King,A. L. S.,Valen?a,A. M.,Silva,A. C. O.et al. Nomophobia:Dependency on virtual environments or social phobia?[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1):140-144.
[3]顧海根.國外網(wǎng)絡成癮研究簡介[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9):31-36.
[4]John B. Best.認知心理學[ M].黃希庭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1.
[5]李麗,梅松麗,牛志民. 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及負性情緒對睡眠質(zhì)量影響[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6,32(5):646-649.
[6]夏鐘麗. 哈里·弗雷德里克·哈洛[J]. 心理科學進展,1983,1(3):64-66.
[7]Mullan,K. & Chatzitheochari,S.. Changing times together? A time-diary analysis of family time in the digital 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Family time in the digital age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19,84(4):795-811.
[8]張碧碧,張彥彥.大學生心理韌性與網(wǎng)絡成癮: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2016,4(8):483-490.
[9]Thornton,B. ,F(xiàn)aires,A.,Robbins,M .,et al. The Mere Presence of a Cell Phone May be Distracting[J]. Social Psychology,2014,45(6):479-488.
[10]Mitch Earleywine ,Stephen A.Maisto,Gerard J.Connors,et al.成癮障礙的心理治療[M].? 張珂娃,包燕,池培蓮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學院,無錫,214000)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