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穆札爾畫像
在中國歷史上,朝廷有為功臣畫像、置于宮廷傳之后世、供人追思的慣例。人們以不同朝代功臣像在其當(dāng)朝所擺放的位置命名,如西漢麒麟閣十一功臣像、東漢云臺二十八將、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金朝衍慶宮功臣像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政治文化。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大規(guī)模繪制,并將圖像放置于紫光閣,史稱“紫光閣功臣像”,現(xiàn)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納穆札爾畫像曾是其中之一。
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
領(lǐng)隊大臣奉恩將軍舒景安像
頭等侍衛(wèi)呼爾查巴圖魯占音保像
大學(xué)士一等忠勇公傅恒像
乾隆二十四年(1759),為表彰功臣,乾隆皇帝命人畫像,首批共計一百人,按功勞大小分前五十名和后五十名,前五十像由皇帝親自擬贊,后五十像由文臣擬贊,此像就是這時創(chuàng)作的。該像絹本設(shè)色,立軸。畫面上方滿、漢合璧贊文分列左、右,滿文自左至右讀寫,漢文自右至左讀寫,結(jié)尾匯于中部,“乾隆御覽之寶”御印鈐于中上,恰好為兩種文字鈐押,布局巧妙。內(nèi)容簡介功績,滿文“fudaralka be geterembure jiyanggiyvn elanci jergi jurganken lingge gunnig weilere jurgan i aliha amban bihe namjan:coohalame genehe ambasa joboho seme gvnifi cohome simbe tucibufi halabume unggihe,cooha gaifi kara usu i bada isiname,cocalame daixara singgri gise hvlha necinjihe,araka juwe tanggv isire cooha bime,aburi ehe tumen funcere huvlha de kabuhabi,afahai ede jurgan be akvmbuhangge,ambula baturu bime tondo amban。seci ombi。abaki wehiyehe i xanyan muduri aniyai niyengniyeri。han i arahangge?!?,漢文“原靖逆將軍、三等義烈公、工部尚書納穆札爾:我懷賢勞,命將往代,正值黑水,猖獗鼠輩,以二百眾,陷萬賊中,因緣殉節(jié),勇濟以忠。乾隆庚辰春御題?!睆挠≌?、“御題”二字及“乾隆庚辰”的時間可知,文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皇帝親自擬定。納穆札爾排名第四,因而畫中有“御題”字樣,題記中的“原”字,表示繪像之時其已亡故。此類畫像先有手卷為稿,再繪成掛軸,中國畫師繪制身體其他部分,西洋畫師為人物開臉,中西合璧,畫風(fēng)獨特①。此后,乾隆朝還曾繪制過“平金川”、“平臺灣”、“平廓爾喀”功臣像,另有油畫半身像等。乾隆朝以后亦有為當(dāng)朝功臣繪像。
畫中人物納穆札爾,他正值壯年,面容清秀,膚白有須,前額略有皺紋,眉頭緊鎖,目光堅毅,警惕地注視著他的左前方。頭戴清朝官員冬季吉服冠,帽頂用粉色素珊瑚珠,符合其身份和品級,帽后插單眼孔雀翎,彰其顯赫的功勛。身著外赭石色、內(nèi)松石藍(lán)色長袍,袖長至手,袖口窄而外翻,下長至小腿。袍外罩外青金石色、內(nèi)松石藍(lán)色行褂,袖長至肘。雙手置于胸前,與雙肘平,雙肘向外架起,左手張開放與胸前,右手在左手前反手執(zhí)刀,刃向下,刀由右小臂下向外探出下,刀柄纏藍(lán)色線,刀隔與柄尾均為鐵鏤金,柄尾系藍(lán)緌,自然下垂,腰掛淡綠色鯊魚皮刀鞘,裝配鐵鏤金配件,依據(jù)《皇朝禮器圖式·卷十五》記載和線圖,雖不能從畫中判斷刀的尺寸,但從配件顏色和材料上推測為標(biāo)準(zhǔn)職官佩刀,符合其身份。腳穿黑色白底靴,雙腿及雙腳交叉,左腿在前微弓,左腳平踩,右腿于后,以右腳掌蹬地。
納穆札爾(又稱“納木札爾、那木扎爾”),蒙古正白旗人,圖伯特氏,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拉錫之子,初以閑散授藍(lán)翎侍衛(wèi),乾隆二十二年(1757)時累至一等伯爵、工部尚書、滿洲鑲紅旗都統(tǒng)、定邊左副將軍。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朝廷開始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當(dāng)年十月,定邊將軍兆惠被叛軍圍于葉爾羌附件黑水營,十三日,新任靖逆將軍納穆札爾率麾下官兵數(shù)百人由阿克蘇馳援,途中于十四日凌晨與三千余叛軍遭遇,遂就地決戰(zhàn),不幸全軍覆沒,本人在沖鋒時捐軀②。后賜入祀昭忠祠,贈世襲三等公爵,號義烈,圖形紫光閣。但又有記載其本人為重傷被俘,解至葉爾羌,叛軍將其手足釘于該城南門,殘酷處死,平定后在南門附近建專祠紀(jì)念③,這應(yīng)是由于八旗素以被俘為恥,高級將領(lǐng)被俘定是件讓朝廷顏面無光之事,因此,乾隆朝對此事的記載應(yīng)是進(jìn)行過粉飾。
郡王霍集斯像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京城,中南海一帶淪為聯(lián)軍司令部,紫光閣中包括清代歷朝功臣像在內(nèi)物品散佚。目前,面世的乾隆朝紫光閣功臣像立軸鳳毛麟角,國內(nèi)博物館僅天津博物館藏有兩幅: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領(lǐng)隊大臣成都副都統(tǒng)奉恩將軍舒景安像,其余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頭等侍衛(wèi)呼爾查巴圖魯占音保像或私人藏家手中,如大學(xué)士一等忠勇公傅恒像。另,2019年春季有郡王霍集斯像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納穆札爾像目前收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該館同時藏有二等侍衛(wèi)丹巴巴圖魯那木查爾像)。
注釋:
①聶崇正《談清代〈紫光閣功臣像〉》《文物》1990 年第1 期。
②《乾隆朝上諭檔》第三冊,檔案出版社,1991 年。
③《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道光朝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