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程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tǒng)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境必須虛實結合,因為無論作者有怎樣的生花妙筆,畢竟只能繪景于萬一,更多的需要讀者去聯(lián)想、想象。
詩詞中的“虛”,是指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從字里行間能體味出空靈境界中的虛象、虛物、虛景、虛境,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詩詞中的“實”,是指描寫客觀世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實象、實物、實景、實境,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前者是心中所想,后者是眼中所見。而虛實相生就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
虛實結合是創(chuàng)造意境的基本方法。清朝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很精辟:“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fā)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詩詞篇幅短小,詩人借助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營造出美的意境,從而豐富了作品的趣味、意蘊,拓展了作品的內涵與外延。
留白是中國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指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xié)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藝術角度上說,留白就是以“空白”為載體,渲染出美的意境,為讀者提供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蒹葭》出自《詩經》,其每章的一、二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中的主人公因癡生幻:蘆花蒼蒼,霜露潔白,小河蜿蜒,秋水茫茫,伊人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zhí)著追求融為一體?!耙寥恕毙蜗蟛淮_定,身份、背景、樣貌都不涉及,虛化了“伊人”,虛處傳神,不寫之寫。詩意的空幻擴展了其內涵的包容空間,如夢如幻,撲朔迷離的美,使這首詩產生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又如李白的《送友人》。詩的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寫白云悠悠,落日依依,由特定的景物浮云、落日引發(fā)聯(lián)想,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聯(lián)則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揮手”是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情景。馬解人意,離別時也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留白之處,情意繾綣。
劉禹錫的《秋詞》?!白怨欧昵锉帕取保娙诉x擇了典型事物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白云飄浮,一只鶴載著詩人的詩情,直沖云霄。鶴是孤獨的,又是不屈的?!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xiàn)的,更是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享受。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闋寫鴻見人,“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接下來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寧靜幽寂,詞人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單飛過天穹的大雁。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在這里,詩人通過刻畫虛擬的藝術形象,意中設境,托物詠人,寫景興懷,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喚起人們的想象,帶給人們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的美感體驗。
思鄉(xiāng)、懷人類詩詞,常常借回憶、夢境、設想、愿望等來比照現(xiàn)實的處境,以虛襯實,更見情韻悠悠,情思綿長。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xiāng)巴蜀時所作。詩的開頭一問一答,“巴山夜雨漲秋池”,那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接著作者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又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初中語文教材中,借助想象,寄托綿綿情思的,不乏其例。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夜憶舍弟》、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溫庭筠的《商山早行》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現(xiàn)實讓人苦悶,虛幻的夢境、仙境,便成了詩人精神、理想的棲息地,給詩人慰藉,也給詩人希望。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生命苦短,夢想無期。且看女詞人如何表露胸襟的吧:“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女詞人要召喚大鵬,乘著豪興,駕著生命的小舟,沖破牢籠似的現(xiàn)實風浪,直向那幸福之境。在這里,天上人間,搖曳多姿;夢幻與現(xiàn)實,輝映對照。李清照晚年雖身處困境,想象的翅膀卻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幻想,使精神有了寄托,英氣逼人,慷慨豪邁。
可見,虛實相生,感情更真切,理想更光彩,主旨更突出。
詩人常常把抽象的哲理寓于具體的敘事、寫景中,寫實藏虛,虛實相映,意趣盎然。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作品。作者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有感而作。頸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生于殘夜,絕境之中孕育著希望,讓讀者聯(lián)想起了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盎然“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而且揭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向上的藝術力量。此句與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登飛來峰》是北宋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不過多地寫眼前之景,而是重點寫了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寄寓著“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又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xiàn)出了一個政治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寄寓了生活的哲理。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課內外詩詞有84首,這些經典作品,不只是語言運用的范例,更是溝通學生與先賢們對話的橋梁,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說,代表著“精神和語文的制高點”。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由虛悟實,虛實結合,進入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詩詞意境,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幸福地走上這座“橋梁”,這應該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的責任所在。
作者簡介: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