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泓任
《文心雕龍》這部古代文學專著,對今天的小學語文教學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意義,其中《物色》《情采》《神思》尤其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以《文心雕龍》上述三篇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語文教學的事例分析,探討它們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一方面強調“物色”對于詩人內心有感而發(fā)的影響,同時也更明確張揚了審美主體的靈活性。他指出,“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人的情感易受客觀外物的影響。
例如教授《拉薩的天空》一課時,大部分孩子根本不知道拉薩在哪,那兒的天空又是怎樣的一種藍色,掬一捧藍天仿佛就可以洗臉,又是怎樣的一種神奇。假如沒有真切的感受,那么就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所以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借助圖畫以及音像資料營造情境尤為重要。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導游式的講解,富有激情的投入,課堂氛圍得以融洽而又熱烈,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發(fā)生共鳴,進而使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得到更好地成長。“文之思也,其神遠矣?!苯處煘閷W生留有廣闊思考空間的同時為學生開拓了廣遠的想象余地,讓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究,敢于求真。
劉勰認為人們的心情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產生波動,“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在春天萬物復蘇的大地上,在夏夜蛙聲一片的池塘邊,在秋日落葉飄零的道路旁,在冬天白雪飄飛的夜空下,都可以體會到“情以物興,物以情觀”的感性認識。讓情感化作師生之間的橋梁,連接著知識與情感,是語文課程重要的意義價值之一。繼而結合教育學、美學的學習,良好的情境必然會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學習的熱情,能夠使其產生一種投入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作用,感受學習給他們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從而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在教學四年級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時,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營造了一個師生動情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在情感共振過程中,學生深刻理解了責任的內涵,反思了自己淡薄的責任意識,立志做富有責任感的公民的決心得到強化。在情感高潮,學生的內心得到凈化,靈魂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華。
學生是有情感的人,而且其情感因其年齡小而顯得格外豐富。教學活動畢竟是相對嚴肅而且是任務明確的活動,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十分強烈的情感狀態(tài)還是少有的。應該說,我們許多課堂并不一定需要學生有強烈的情感表現(xiàn),但是,教師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引發(fā)學生在課堂內的強大的情感共振,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目標才能較好地達成。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向我們闡述了兩者關系:“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⒈獰o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闭f明內容得靠形式來加以表現(xiàn),事物的形體總是需要文采以及和諧美。對“美”的反復褒揚,以及現(xiàn)代美學理論的相關研究,既能啟迪智慧又能傳播道義,創(chuàng)造性地將藝術引進語文教學,從而擺脫各科教學單純工具性的抽象理性。通過美的形式及內容,讓學生主觀的意愿充溢自己的心靈,進而又以美為境界,以美育人。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鑒賞力,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提高對美好生活的體驗。例如《做一片美的葉子》這是一篇散文詩,詩人用優(yōu)美的詩句來展現(xiàn)樹與葉的外表美和內在美。再由物及人,由樹與葉,聯(lián)系到人們的生活,啟迪人們也要試著做“一片美麗的葉子”,做一個樂于奉獻的人。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語言,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幅動人的畫卷。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中的音韻美,還可以深入感知自然界的和諧美,以及人性的真善美。
豐子愷老先生在《談自己的畫》中曾說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生活中的美好,收獲更多孩童的歡樂?!笔堑模囍鴱暮⒆拥慕嵌瓤词澜?,也許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在執(zhí)教《鳥語》一課,學習布谷鳥的片段時,我在黑板上出示了“春天,布谷鳥飛來了。它們那‘布谷,布谷的親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們快快出工呢!”我問孩子們:能否把“分明”一詞去掉?語句的意思會有改變嗎?我當時心里的預設是:這是作者更為確切的推測,所以不能去掉。而可愛的孩子們卻展開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布谷鳥肯定是站在農民伯伯的草帽上叫的,不對不對它是悄悄地躲在樹上催促農民伯伯的……”他們甚至開始模仿鳥兒的叫聲,你一言我一語,起初我因為他們無視我的問題,不遵守紀律想打斷他們,可是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著他們充滿童真想象的對話,漸漸地我也“縱容”了他們這次“不遵守紀律”。答案固然重要,但我認為孩子在思考的過程中認識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也同樣至關重要。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提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指出人的思維不受時空的限制,創(chuàng)作時產生的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可以極其廣遠。創(chuàng)設生動豐富的環(huán)境,學生可活動其中,感到學科學習變得簡單而又富有趣味,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學生往往是通過形象的認識去感知生活。由于語言本身的抽象性,語文教學需要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通過情境,文章中無論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跡、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不同于填鴨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使教學不僅僅是單一地傳授知識,而是在傳授的同時發(fā)揮孩子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學過程同樣成為他們延伸情感的橋梁。
語文教學中展現(xiàn)了許多獨特的形象,抒發(fā)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拓寬了藝術美的深遠意境,這三者融為一體,其實質即是內涵的理念。語文教學失去理念如同沒有大腦一樣,無法支配人體的各個器官進行協(xié)調的工作,只能是內容貧乏的空殼。例如:對于課文《西湖》,其理念便是祖國山河的錦繡,而杭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稱,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璀璨明珠?!跺X學森》一文則描寫了一個愛國者不畏千難萬險,在重重阻撓下依然堅持回國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錢學森熾熱的愛國之心。可以說,語文教學中所蘊含的理念,即是教材蘊含的理念。
現(xiàn)代語文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種種障礙與難題,為了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我們應該盡力從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汲取營養(yǎng),善于借鑒傳統(tǒng)的理論成果。以上只是我粗淺地分析了劉勰的《物色》《情采》《神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迪作用,相信《文心雕龍》里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去研讀,去思考,去借鑒。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一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