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蕪南行開辟了四川文人“出蜀”的新路線,其選擇南行既有家庭困頓、傳統(tǒng)婚約的外在逼迫,也是其內(nèi)心深處接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必然結(jié)果,艾蕪以毅然決然的南行來踐行“脫離家庭、脫離婚姻、脫離學校、工讀互助”的理想與追求。本文從“地方”重新審視現(xiàn)代文學,發(fā)現(xiàn)艾蕪及其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由此在新的維度中重塑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關(guān)鍵詞:艾蕪;南行;《妻》;地方
一
艾蕪被稱為“流浪文豪”,因其對“在現(xiàn)時代大潮流沖擊圈外的下層人物”、對西南邊地邊民“在生活重壓下強烈求生的欲望的朦朧反抗的沖動”的生動刻畫而為世人所熟知①。在閱讀艾蕪作品并對艾蕪生平有所了解后,不少讀者會產(chǎn)生艾蕪為何會南行的疑問——讀者在沉醉于其作品呈現(xiàn)的異域邊陲的風光習俗和世態(tài)人情的同時,對艾蕪與同時代眾多巴蜀俊杰北上追求真理相反而逆向南下的選擇充滿好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不同恰恰是艾蕪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獨特風格的魅力所在。然而遺憾的是,在已有研究或艾蕪傳記的闡釋與演繹中,艾蕪的這種獨特選擇慢慢變得與他北上的同鄉(xiāng)們乃至和同時代的其他人并無多少差別,多是強調(diào)外來的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下艾蕪的回應,如,“一九二五年夏天,師范學校尚未畢業(yè),他就懷著‘半工半讀的理想,步行去祖國南疆,開始了長達六年之久的漂泊生活”②“道耕向往‘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北京大學……不堪忍受成都的閉塞和落后,要去南洋半工半讀”③……此種“沖擊—回應”闡釋模式在其他現(xiàn)代作家的傳記中也有相類的表述,不過,這些說法顯然在艾蕪這里失去了說服力,回避了眾人的疑問。比如,艾蕪的離家出走是徹底的,真正做到了“脫離家庭、脫離婚姻、脫離學校、半工半讀”,這在現(xiàn)代作家中是罕見的;同時艾蕪選擇的路線與北上路線背道而馳?!拔逅摹钡陌l(fā)源地在北京,上?;蛟S更具備“半工半讀”的條件,而南下云南再至緬甸,經(jīng)過的多為“荒蠻之地”,讀書反而是極艱難的事情??梢姡子脗鹘y(tǒng)與現(xiàn)代、沖擊與回應的敘述模式簡化了艾蕪獨特的生命體驗,將傳奇作家的傳奇經(jīng)歷庸俗化了,因此追問艾蕪下南洋謀生遠走異國他鄉(xiāng)的真實原因不僅有助于理解其人其文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性,亦能借助文學的地方路徑呈現(xiàn)更豐富真實的“現(xiàn)代中國經(jīng)驗”。
在現(xiàn)有史料中,艾蕪南行的現(xiàn)實外因是逃避包辦婚姻。關(guān)于幼年時期遵照舊俗而定的婚約,艾蕪在寫于1948年的自傳《我的幼年時代》中曾有過較為生動的描述,當前的艾蕪傳記均是照此演繹而敘述的。艾蕪對此婚約的拒絕態(tài)度在與艾蕪交往頻繁的傳記寫作者廉正祥《流浪文豪·艾蕪傳》一書中有較為生動的描述:“受了‘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道耕,豈能跟一個不識字的村姑結(jié)婚。他決絕地說:‘進一個,出一個!”④艾蕪本人在第三次南行時也曾直言道“我當時在成都初級師范讀書,父親卻在鄉(xiāng)下給我訂了親。我是逃避包辦婚姻出走的。若是當時不走遠一點,不與家庭斷絕關(guān)系,就不能表白我的心?!庇终f:“沒有感情不是害了別人一輩子?!雹萦纱丝梢?,逃避包辦婚姻可謂是艾蕪離家出走的理由之一。
近代知識分子所逃避的“封建婚姻”的背后,總有著令人感傷的文學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們,無形中總是消解著男性所構(gòu)筑的崇高命題。目前學界對艾蕪舊式婚約的女方了解并不多,據(jù)龔明德先生的田野調(diào)查,這位在艾蕪的描述中“生長在農(nóng)家,一個字也不認識,據(jù)說相貌很平?!雹薜呐有罩?。⑦相較于朱安之于魯迅、張瓊?cè)A之于郭沫若,周氏之于艾蕪似乎更濃縮著近代中國底層女性無盡的悲哀,然而她究竟何時走進湯家、經(jīng)歷了怎樣的生活、艾蕪對其真實的態(tài)度如何?在眾多文獻史料中,相關(guān)內(nèi)容似乎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其實,關(guān)于這一樁包辦婚姻,關(guān)于名譽上的“妻”,艾蕪有一篇并不難找的佚作《妻》,這篇文章寫作時間早于1948年的自傳,當時艾蕪尚未與王蕾嘉結(jié)合,其內(nèi)容有助于深入了解艾蕪的這段生平及其對此舊式婚約的真實態(tài)度。它發(fā)表于1933年上?!段乃嚒冯s志第一卷第二期,署名“艾蕪”;該雜志第一卷第三期發(fā)表有艾蕪另一篇小說《一家人》,這篇文章被艾蕪收進短篇小說集《夜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1月出版),后被收入《艾蕪全集》第七卷,但發(fā)表于同一刊物的《妻》卻未被收入,亦未被收入《艾蕪全集》。1933年的上?!段乃嚒冯s志被認為是“左聯(lián)”刊物,其背后的現(xiàn)代文藝研究社亦在文學史上有跡可循。⑧該雜志雖然只出版了三期,但“左聯(lián)”研究資料多有收錄,據(jù)1934年至1935年茅盾、魯迅為美國伊羅生編輯《草鞋書》所開列的《中國左翼文藝定期刊編目》中說:“這個刊物完全是左傾的青年作家的園地。主要的內(nèi)容是創(chuàng)作。最優(yōu)秀的青年作家的作品在這刊物上發(fā)表了不少”⑨,據(jù)說編者為何谷天(周文),主要撰稿者有安娥女士、歐陽山、草明、谷非(胡風),聶紺弩、葉紫、何家槐、何谷天、丘東平、吳奚如、艾蕪等,1933年12月15日出版第一卷第三期后被查禁。既然《文藝》算不上罕見文獻,其刊載的艾蕪兩篇作品,一篇收入《艾蕪全集》,另一篇散佚,這又是為何呢?
二
相較于艾蕪的其他小說,⑩《妻》的自敘傳色彩更濃。據(jù)《我的幼年時代》記載,艾蕪的“包辦婚姻”是其“父親在離家七八里遠的小學校教書”時議定的,媒人是其父的李姓朋友、小學校里的伙房。他先介紹了自己“美麗和聰明”的外甥女,但艾蕪的母親卻認為“自古紅顏多薄命”,“未來的媳婦,必須是個忠厚的老實人,相貌在中等以下,都沒關(guān)系”,遂以八字不合婉拒;他再次介紹的“女孩子是生長在農(nóng)家,一個字也不認識,據(jù)說相貌很平常,只是比較以前的女家富有”,加之“八字又相合,水上的燈草,也挨在一道了”,艾蕪母親很滿意,父親也贊同,婚約議定時,艾蕪家還擺了酒席。11在《妻》這篇小說中,“妻”的家與“我”的家,“兩家相距只六七里,父親就在她的村中教過兩年國民小學。”12當然,更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提到,“六七年前,我儘可以不顧一切去退婚的”,艾蕪在離家出走后,曾在到達昆明或緬甸舊都曼德里時給其父寫過信,信的原件并未存留,艾蕪只是轉(zhuǎn)述說“我要在他鄉(xiāng)異國流浪十年之后,才能轉(zhuǎn)回家去。不料到了一九三六年的秋天了,我還沒有如約歸家?!?3輔以艾蕪南行路線可知,1936年前后艾蕪曾給他父親寫信,至《妻》這篇作品發(fā)表的1933年,也正是六七年的時間。
類似“自敘”的線索還有很多,大致可以確認的是,《妻》這篇作品中時間線索與艾蕪當時的人生軌跡相吻合。那么,據(jù)作品一開頭提到的“來家五年的妻”,大致可以判斷,周氏于1928年前后正式嫁入湯家。換句話說,艾蕪為逃避“包辦婚姻”而離家南行,但實際上傳統(tǒng)的婚姻卻并沒有終止,一方面有“妻”的頑固和執(zhí)著,“她絕食不允退婚,定要來到我已出走了的家”;另一方面“我”優(yōu)柔的態(tài)度也是重要的原因,“那時忽對她起了憐憫!以為鄉(xiāng)里惡毒可怕的謠言,必然會全送給被退婚的她了;也許說不定就因此斷送了她的一生。于是,舉起的屠刀終于放下?!碑斪x到父親信上說“這女子在我們清苦的家里,料理家務,扶持弟妹,耐勤耐儉地度了五個年頭,全無半句怨言”時,“又涌出了第二次的憐憫的心情”,“看來,生米已煮成熟飯了。這頑固的女子,已處到這樣的境地,要她改嫁,似難辦到的了。好,從今天起我就擔著做丈夫的名義吧”。這種復雜的心境與郭沫若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相似之處在于,他們皆因這既成事實的傳統(tǒng)婚姻有家難回,對家人、對女方充滿愧疚而將不滿乃至怨恨指向“封建傳統(tǒng)”并將之蘊藉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艾蕪《妻》中的“我”與郭沫若《十字架》中的“愛牟”(即Iam,意為“我”)皆以懺悔的姿態(tài)面對傳統(tǒng)的婚姻;不同之處在于,艾蕪在創(chuàng)作《妻》這篇作品時并未見過周氏,“究竟是個怎樣姿態(tài)的女人,于今我還全不知道”,艾蕪在愧疚懺悔的同時隱有含蓄的思念之情。在第二次的憐憫之后,“我”憶及幼時路過“妻”的村子時,內(nèi)心深處希望同伴以“小老婆”來打趣他,但同伴卻“像個木頭,仿佛全忘記我同那村落有關(guān)系似的”,而從妻的“村落到我家一路的景物,我至今猶十分熟悉,只要閉目一想,一切還似電影般地掩映在我的面前?!薄叭缃衲??倒是農(nóng)女出身的妻,變成我所最尊崇的人物之一了”……這種極為內(nèi)斂的思念情緒不僅有違離家南行的初衷,也與“反封建、反傳統(tǒng)”的主流話語有齟齬,這或許是這篇文章散佚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艾蕪之后認識王蕾嘉并于1934年8月結(jié)婚,新式自由結(jié)合的婚姻自然也是艾蕪回避包辦婚姻現(xiàn)實的因由。
值得一提的是,艾蕪創(chuàng)作《妻》這篇作品與他當時的遭遇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發(fā)表這篇作品之前,艾蕪于1933年3月3日在上海一家小型紡織廠與其他六位工友一起被捕,后被以“危害民國罪”拘押在蘇州高等法院第三分監(jiān)獄,1933年9月27日經(jīng)魯迅出資請律師史良辯護無罪從蘇州監(jiān)獄釋放回上海,艾蕪經(jīng)歷了近半年的牢獄之災。這一經(jīng)歷對艾蕪的影響是巨大的,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如《鄉(xiāng)下人》《一家人》《小犯人》等以此次牢獄見聞為題材的作品,更有雙重的精神痛苦:與馮雪峰、胡風等左聯(lián)同志“左上、右下”的齟齬,與女工周玉冰的情感危機。前者艾蕪本人多有回憶與辯護,后者艾蕪本人幾乎沒有留下相關(guān)文字。沙汀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自傳相對詳盡地描述了這件事情。艾蕪出獄后,沙汀從任白戈那里了解到,“艾蕪同周玉冰關(guān)系很不尋常,他倆被捕前就已經(jīng)醞釀過要結(jié)婚了!” 據(jù)當時與艾蕪一同坐牢的作家金丁回憶,艾蕪曾在獄中寫詩有云:“啊,悲哀喲,我們的和好,沒有接吻,沒有擁抱,你看我,我看你,相見在木牢?!?4艾蕪留下的詩作很少,這首殘詩也從側(cè)面證明艾蕪與周玉冰的感情很深。根據(jù)沙汀的判斷,出獄后艾蕪與周玉冰仍在書信中討論結(jié)婚的事情,女方不肯來上海,這讓艾蕪非常痛苦。在沙汀看來,“艾蕪一向是不肯輕易外露思想的,現(xiàn)在竟然會向白戈訴苦”,15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此他夫妻二人經(jīng)過一個失眠之夜的商議,決定由沙汀親自去南京一趟找周玉冰商議。沙汀與“這位白凈、豐滿、中等身材的女同志”談了兩個多鐘頭,可以確認的是,“周玉冰對艾蕪的確情真意摯”,且“不管儀表、舉止、談吐,都相當吸引人。”16周玉冰不肯去上海的原因,是她出獄由哥哥擔保,條件之一是不能離開南京。后來,沙汀不甘心又約周玉冰在玄武湖畔勸說,但周玉冰因其哥哥阻撓,未能去上海。當沙汀把結(jié)果告訴艾蕪,艾蕪的反應還是讓他這位至親密友大感意外,“立刻來了個情感大爆炸!這同他日常的冷靜沉著真太不相同了。”“不用說,遺恨、懷念還是有的,打從這一天起,艾蕪消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7據(jù)考證,周玉冰是以“共黨滬西區(qū)婦女部長”的身份被捕的,18而她的姐姐也是艾蕪的同事周海濤則因被捕后被酷刑折磨而犧牲。這段艾蕪諱言的情感經(jīng)歷,“周氏姐妹”正是關(guān)鍵詞,處在巨大傷痛中的艾蕪以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來舔舐傷口,而《妻》正是在此情景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情感的豐富與復雜是一般人難以了解的。在后人的轉(zhuǎn)述中,艾蕪的“情感大爆炸”的確驚嚇著了周圍的朋友同人,“沙汀慌了,和同鄉(xiāng)、‘左聯(lián)秘書長任白戈商量,后來是任白戈介紹了寫詩的蕾嘉,和艾蕪結(jié)了婚?!?9當然,這是后話。
三
艾蕪離家出走的現(xiàn)實原因,艾蕪在自傳《我的幼年時代》中有過較為隱晦的表述,1921年艾蕪考上成都聯(lián)合中學,但因“我的父親離開江神祠小學以后,回到清流場火神廟小學去教書,又為一種不良的習染所乘,已經(jīng)拉了不少帳”20,無力供應,艾蕪因此而入免費的四川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其母親又于第二年春節(jié)期間病逝,家庭瀕于破產(chǎn)的邊緣。艾蕪的母親在病逝前拖著病體到成都要求艾蕪把周家姑娘娶回家增加勞動力、艾蕪的父親希望其畢業(yè)后返家皆是因為其家庭已不足以支撐其求學且需要他的回饋才能很好地維持。艾蕪在這種境況下毅然決然離家出走顯然不是簡單的外因逼迫,艾蕪內(nèi)心深處的理想與追求無疑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那么,艾蕪南行的主觀動因又是什么呢?有研究者提到“五四”對艾蕪的影響,認為“艾蕪要上北平求學,要比同時代的許多人都更難些。于是,艾蕪決定到南方去半工半讀,憑著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勞力,到社會上去完成學校的學業(yè)?!?1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實則忽略了時代語境——“半工半讀”在現(xiàn)代語境中多指1957年劉少奇借鑒外國經(jīng)驗而在天津試點的一種新中國教育改革的嘗試,真正影響艾蕪的是“五四”時期的“工讀互助團”,是由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王光祈等于1919年在北京發(fā)起,對現(xiàn)代中國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遺憾的是該運動于1920年3月在內(nèi)外困境下漸漸結(jié)束了。艾蕪是在1921年夏天考入四川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后才逐漸接觸“五四”新文化運動相關(guān)文獻的,此時“工讀互助團”運動在北京、上海等都會城市已經(jīng)結(jié)束,等到1925年艾蕪決意離家出走時,所謂“北京、上海等都會城市”已然沒有艾蕪可以投靠的工讀組織了。因此,當艾蕪決意要北上時,給曾在北京后又到長春教書的姨表弟劉作賓(弄潮)寫信征求意見,遭到劉作賓明確而堅決的反對。艾蕪由此才“斷了去北京的念頭,便連上海以及別的較成都更大的都市,都不要妄想了”。22于是,艾蕪又向表弟通報了自己下南洋的計劃,再次受到表弟來信阻止,“很嚴厲地說:這只有拖死在外面的。”正是這封信的勸阻,實際上更加刺激了艾蕪南行,“我從此對他的話開始反抗起來,我要施行我的計劃,我要頑強的活下去”。艾蕪真正實施南行的直接刺激很可能正是這種被激怒后的反抗。
姨表弟劉作賓“從小”就是艾蕪仰慕的對象,母親掛在嘴邊常用來鼓勵艾蕪“人家作賓就比你乖多了,好聽他媽媽的話”。艾蕪初到成都時,劉作賓是極為活躍的無政府主義信徒,艾蕪受其影響很大。艾蕪早期接觸的無政府主義作品多來自劉作賓的引薦,比如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吳稚暉的《一個新信仰的人生觀與宇宙觀》等,多年后這位姨表弟仍被艾蕪稱為“鼓勵者”。1923年夏,劉作賓到北京求學,得以到新文化中心親身體驗而與時代文化思潮同步,但艾蕪卻并沒有與之同步,在艾蕪南行的過程中,“背上背的小包袱,里面就包有兩本《吳稚暉文存》(上下兩卷)”。23對于劉作賓思想的與時俱進,艾蕪內(nèi)心極為復雜,在某些特定的時刻甚至是憤怒的,與巴金在郭沫若談“新國家主義”時的態(tài)度相似——當昔日的偶像“背叛”了曾經(jīng)的信仰,信仰的怒火燃起,艾蕪所謂“反抗”背后的推動力其實是極為巨大的。
當時中國的無政府主義者主張“我們解決底問題,共有六個:(一)脫離家庭關(guān)系;(二)脫離婚姻關(guān)系;(三)脫離學校關(guān)系;(四)絕對實行共產(chǎn);(五)男女共同生活;(六)暫時重工輕讀。”24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艾蕪選擇南行,是在踐行自己的理想、試圖證明自己的信仰而暗含著與北方的“背叛者”逆向而行的意味。正因如此,在昆明流浪的艱難困苦中,艾蕪仍不忘關(guān)注劉作賓的消息,當在《現(xiàn)代評論》雜志上讀到作賓的文章《唯物論的警鐘響了》時,艾蕪“異常痛苦,對自己憎惡、輕視起來,逐漸萌生了自棄的念頭”25。這種復雜的情感在1940年代乃至1949年后的文化語境中都難以明言,故而艾蕪將其夾雜在友情的敘述之中,但頗為隱晦,讀者需追問:艾蕪在反抗好友、實行自己計劃時為何會說“我要頑強的活下去”?為何好友劉作賓在《現(xiàn)代評論》雜志發(fā)了一篇評論,艾蕪曾一度產(chǎn)生過自殺的念頭呢?回到艾蕪在四川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成都的文化場域以及艾蕪回憶中留下的種種縫隙便能真正理解其離家出走為何會選擇往南以及那份堅定與執(zhí)著。
按照固有的闡釋模式,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盆地與北京、上海等都會城市在文化思想動向上總有四五年的時間差,似乎是文化中心輻射到邊疆的一種延遲效應,比如“五四”時期熱鬧非凡的無政府主義思潮1923年前后在成都方興未艾,至1925年仍有強大的號召力。而實際上,成都地區(qū)無政府主義思潮的興起幾乎與北京同步,艾蕪在四川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老師袁詩堯與巴金等于1920年創(chuàng)辦《半月》雜志,后來以此為中心的“均社”,在成都團結(jié)一批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進步青年。與北京等都會城市的無政府主義短暫的潮起潮落不同,成都地區(qū)的“安那其主義”有著極為頑強的生命力。1925年5月,艾蕪決意南行時曾在成都《民立周報》發(fā)出公開信,邀請同行者,其同學蘇玉成、陳厚安愿意加入,后來因聯(lián)絡不暢,艾蕪與返回宜賓老家的畢業(yè)班同學黃鳳眠結(jié)伴出發(fā),多年后才得知,蘇玉成、陳厚安也曾走到云南邊境,因未趕上艾蕪而折返。26換句話說,選擇南行的不只一個艾蕪,而有多個“艾蕪”的可能性,這也正是地方路徑、區(qū)域文化之于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多種可能性。
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艾蕪離家出走闖蕩文壇,或為孤例,但在巴蜀文人中,類似的例子卻很多——著名畫家陳子莊同樣不滿包辦婚姻離家出走,浪跡江湖練得一身好武藝,在成都參加國術(shù)擂臺比武,重傷二十九軍武術(shù)教官?!疤煜挛磥y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巴蜀地區(qū)霸悍恣肆、虎行猿躍的人文環(huán)境砥礪著文人士子的境界與胸襟?,F(xiàn)代巴蜀文化深刻影響巴蜀俊杰的思維方式與精神氣質(zhì)。艾蕪以一種決然的姿態(tài)追求自由的靈魂,他繼承了巴蜀文化反叛、奔放、率真的傳統(tǒng),獨自一人開辟出了一條全新的“出蜀”路徑,其作品為真正理解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提供了新的可能。
注釋:
①《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75頁。
②譚興國:《艾蕪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重慶出版社1985年版,第4頁。
③④廉正祥:《流浪文豪·艾蕪傳》,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頁,第27頁。
⑤高纓:《向往那片神奇》,廣東旅游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頁;又見馮永祺:《南行踏歌——艾蕪與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頁。
⑥艾蕪:《艾蕪全集》第11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頁。
⑦周氏后來與艾蕪已有妻室的二弟湯道安結(jié)合,在1947年5月生下獨子湯繼昭,湯曾擔任過艾蕪故鄉(xiāng)一個生產(chǎn)隊隊長,2016年冬去世;周氏孫女湯寬玉仍在艾蕪故居附近居住,現(xiàn)供職于成都市新都區(qū)電視臺。大約在1959年冬,周氏餓死,湯道安早其五天餓死。
⑧馬良春、李福田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01頁。
⑨姚辛編著:《左聯(lián)詞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頁。
⑩《妻》發(fā)表于《文藝》雜志第1卷第2期小說專欄,但該文是否屬于“小說”,尚有討論的空間,與郭沫若《孤山的梅花》《雞之歸去來》等作品一樣,《妻》自敘傳色彩極濃,且情節(jié)極盡弱化,時間線索在作品中幾無價值而與作者的生平相合。
11艾蕪:《我的幼年時代》,《艾蕪全集》第11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73-76頁。
12艾蕪:《妻》,《文藝》第1卷第2期,1933年11月出版。小說文本見文后附錄,相關(guān)引文不再一一標注。
13《艾蕪全集》第2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233頁。
14金?。骸稇洶彙?,《新文學史料》1988年第1期。
151617沙?。骸渡惩∥募返?0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132頁,第134頁,第136頁。
18趙曰茂:《艾蕪的“劉明”》,《新文學史料》2017年第3期。
19程紹國:《南國“就食”——林斤瀾與沙汀、艾蕪、劉真》,《當代》2006年第3期。
20艾蕪:《我的幼年時代》,《艾蕪全集》第11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頁。
21譚興國:《艾蕪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重慶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頁。
2223艾蕪:《艾蕪全集》第13卷,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頁,第35頁。
24存統(tǒng):《“工讀互助團”底實驗和教訓》,《星期評論》第48號第七張勞動紀念號,1920年5月1日。
25黃莉如、毛文:《艾蕪年譜》,《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四川作家研究》第12輯,第83頁。
26成都市新都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著:《艾蕪年譜》,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第8頁。
附錄:
妻
來家五年的妻,究竟是個怎樣姿態(tài)的女人,于今我還全不知道,——自然,更說不上像一般做丈夫的了解他妻子的心情了。其實,我們各處在不同的天野里,隔得這么遙遠,這么生疎,她是誰,誰是她,正無須乎管,也不必問了。然而,偶一想著有一個鄉(xiāng)下長大的樸實的女子,在故鄉(xiāng)的家里,正含淚地度著她寂寞的年輕時光,心下就難免有些不好過。雖是可以推開責任狠心說誰叫她絕食不允退婚,定要來到我已出走了的家呢?但我已缺少這樣開口的勇氣。如果說憐憫就是罪過的話,這罪過確實要由我負著的了。
六七年前,我儘可以不顧一切去退婚的,雖像是給這無罪無辜的女子,猛砍了一刀,然而,可料到她的結(jié)局,總不至于如現(xiàn)在這般地壞吧。糟糕的,是那時忽對她起了憐憫!以為鄉(xiāng)里惡毒可怕的謠言,必然會全送給被退婚的她了;也許說不定就因此斷送了她的一生。于是,舉起的屠刀終于放下。但這又不是一個聽其自然的局面,因之,此事就成了我突然離家出走的一個不小的原因。在異地埋葬六年聲息的我,全是想把這殭局造成“夫死妻嫁”乃是合乎自然的人情,想來該得誰不負誰了。然而,結(jié)果呢,于今才知道全出乎所料!
最初使用的憐憫,招來些什么,我已全明白,如今對付這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就得心腸硬些。但讀到父親覆我的恢復家庭關(guān)系的信上說:“這女子在我們清苦的家里,料理家務,扶持弟妹,耐勤耐儉地度了五個年頭,全無半句怨言……”禁不住憫惻起來。雖然,我深知這女子如此執(zhí)著地守著一個陌生的男人,并非由于愛而全是中了禮教和名分的嗎啡毒,但想到他是沒幸運受教育的可憐蟲,既未享受新時代的恩惠反而做了可悲的犧牲品,便不覺地誘起了更深更切的同情。于是又涌出了第二次的憐憫的心情。
“看來,生米已煮成熟飯了。這頑固的女子,已處到這樣的境地,要她改嫁,似難辦到的了。好,從今天起我就擔著做丈夫的名義吧,”這是我回答父親信上的話。
然而,這一來,我就更把她扔下深淵了。固然在她呢,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輝,再整理她久已碎了的好夢,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但能實現(xiàn)她的希望完成她的好夢的男子呢,我還不明白么?他的精力全注射著他的事業(yè),對她怕是終于沒有幫助的了,雖然并沒有起什么狠心真要棄絕了她。
實則有時也會把她的處境,悲涼地加以推測哩。就連小時經(jīng)過她的村落,想望望她的心情,也回憶到了。兩家相距只六七里,父親就在她的村中教過兩年國民小學。而我那時的程度,卻正升在縣城的學校去讀書了。如果,年齡小一點,不消說我得跟父親去,那在她家附近準于有我游嬉的痕跡,且得看見小姑娘時代的她了。然而,抱歉的,可太大了。但有一位同學,正是她家附近的人,又曾是我父親的學生,并每次回家總要走一大節(jié)路,彼此便很要好。他又一次約我多走一點路,經(jīng)過他的村落,我很高興地答應了。要到這朋友住的家時,我明白那將來要同我發(fā)生關(guān)系的姑娘,就在眼前那些竹樹擁抱的一所人家里面了,然而,到底是哪一家,卻不知道。是綠籬邊拴有黃牛的一家么?是門前立有幾株扁柏的一家么……還是……我想問,又沒有那樣的厚臉皮。真的連當時要問的念頭,也不好意思起得。只是希望那位朋友用說笑的態(tài)度,提著她家的事特來打趣我,因這事他是最熟悉的。倘如他能說:“那一家是你老丈人的呵,走,進去玩玩吧?哈哈。”或者說:“你那個小小的老婆,正在那邊田里跑呀,去看看呵,哈哈?!崩蠈嵳f我當時對這兩通打趣的笑聲是極高興緋紅著臉去容忍的。然而,他才像個木頭,仿佛全忘記我同那村落有關(guān)系似的。也許他揶揄我的念頭,已經(jīng)涌在心里,而怕我惱羞成怒,大概就留在唇邊也說不定,根本這只怪我們平日間,彼此的言談,太缺少詼諧了。別了他獨自歸家時,小心里就像遺忘了什么東西,總之是有點兒不快。以后多在外漂泊那村落便再沒有我重到的足跡了。但那村落人家,那村落到我家一路的景物,我至今猶十分熟悉,只要閉目一想,一切還似電影般地掩映在我的面前。
那途中的高家墓地上,聳立著七八林古老的柏樹,遠看去,活像幾朵濃煙靜穆的凝在田野和天空的交接處,又仿佛誰在描著麥苗抽芽的畫布上潑了幾朵墨水,不知如今可還在么?挨近路旁最大的一株,我同兩個放牛孩子牽起手才能圍抱的樹身,總常常纏著一兩條獻神的撕碎邊沿的紅布,農(nóng)女出身的妻,當一個人回娘家走到那兒的時候,想必是要學一般人樣地作誠懇的謨拜,低訴她悲切的禱告吧。許是低著頭坐在突露出泥土外的樹根上,淌著一會兒淚,然后再行起身的事,想也有過的了。
妻在故鄉(xiāng)的我家,自然是過著沒工資的女工生活,度著含淚的凄切的晚間,然而回到娘家去休息的一兩天光景,也未見得唇邊就會泛有輕淡的微笑吧。我小時曾同現(xiàn)已死去了的三弟罵架,他有一次突然應用了新的話頭,戟著小指頭做出丑臉說:“我曉得,我曉得,豬耳朵帶頭!”起初弄得我莫明其妙,后來才約略知道,這話是指我的妻,只是母親她們單瞞著我。像這樣,妻在娘家的冷落地位,得不著誰的慰安的悲苦,是令人不忍想像的了。
幼小時的妻隨著她的母親嫁到現(xiàn)在的娘家起,做女兒的光榮時代,想是沒有的了。她的希異,她的憧憬,她的好夢,大概是全安置在我的身上吧。那末我出走的消息,不知道曾勾起了她多少的傷心淚。我想著如今還保留在妻心里的,準是誤成我在嫌棄她,這真是使我歉然于心的了。當時,我對她不滿的,固然是鄙棄她不曾念過書,而最重要的,乃是怕她牽制著我這有野心而又高興東西南北漂蕩的人。
如今呢?倒是農(nóng)女出身的妻,變成我所最尊崇的人物之一了。然而,還剩著一絲的不滿,這不滿只是怪她太柔順了。要是她有另去嫁人的勇氣,真是值得可贊的呀。自然,也不能因此就說她竟沒有改嫁的念頭,但這念頭卻被圍繞她的社會代我盡了吃醋的義務,將它嚇退了。對這樣的社會,為了妻,我不僅加以一種沉痛的詛咒呵。
然而,幫助活守寡的懦弱女人改嫁的新社會,聽說在古老中國的長江南北,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我希望這幸福,不久就降到妻的身上,阿們。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任編輯:蔣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