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裕慧 彭愛加
(廣西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教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體及其器官是人類認知的基礎和出發(fā)點;之后人們又把對人體的認知結果投射到對其他物體、事物等概念的認知與理解之上?!盵1]人們往往“以人的身體部位為喻體,依據(jù)它們的形貌、位置、特征、功能等因素與世界萬物之間存在的相似性或相關性,通過隱喻或轉喻的途徑對其他事物的命名和指稱,形成相關的概念,完成事物的分類”[2],構建相關的語言。因而人體詞語大多具有隱喻義和轉喻義。近些年來隱喻義和轉喻義的人體詞語受到了語言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研究內容一是某種語言的人體詞語研究;二是兩種語言的人體詞語對比研究。但是漢語與印尼語人體詞語對比研究非常罕見,目前中國知網只發(fā)現(xiàn)一篇, 此文涉及印尼語“tangan”的成語有10多個,但是沒有展開分析,而專門對漢語和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進行對比的研究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本文擬對漢語、印尼語隱喻義和轉喻義的含“手/tangan”的詞語進行考察,對比二者的異同,探索造成二者異同的原因。
本文所有語料都來自正式出版的詞典,包括印尼出版的:Pusat Bahasa Departemen Pendidikan Nasional編寫的KamusBesarBahasaIndonesia,J.S.Badudu編寫的KamusUngkapanBahasaIndonesia和KamusPeribahasa;中國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羅竹鳳主編的《漢語大詞典》,林玉山主編的《中華多用成語大辭典》,溫端政主編的《中國慣用語大辭典》,劉振鐸編的《俗語詞典》,于根元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詞典》,呂佩浩和陳建文編的《漢語非本義詞典》,香港東南亞語文研究所編譯的《最新拼音法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辭典》。文中有的含“tangan”詞語后面標有數(shù)字,是因為這些詞語有幾個義項,我們按照各義項在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用數(shù)字依次標示不同的義項。
1)隱喻或轉喻人的行為。這一類詞語在漢語和印尼語中數(shù)量都是最多的,喻指的行為多種多樣??梢杂髦概c事有關的行為,如,隱喻干涉:插手、插一手、伸手/campur tangan、 mengulurkan tangan1;隱喻置身事外:袖手旁觀/berpangku tangan1、berdekap tangan1、berpeluk tangan1;隱喻不管:打撒手/berlepas tangan1;轉喻停止做事:停手,menghentikan tangan;轉喻打人或打斗:動手、交手/melekatkan tangan、mengadu buku tangan。也可以喻指與人有關的行為,如,隱喻合作:牽手、攜手、打連手/bergandengan tangan、 berpegang tangan;隱喻解除限制和束縛:放手/berlepas tangan2;轉喻重歸于好:握手言和/mengulurkan tangan2;轉喻幫助:伸把手、搭手、搭把手/mengulurkan tangan3、sambung tangan;轉喻更換主人:易手/berpindah tangan。
2)隱喻或轉喻人的特征。這一類詞語在漢語和印尼語中數(shù)量都非常多,喻指人的特征多種多樣。可以喻指人在錢財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手松、手緊、手大、大手大腳/tangan terbuka1(慷慨)、tangan menggenggam tangan(吝嗇)、singkat tangan(吝嗇)、digenggamnya tangannya(一毛不拔)。也可以喻指在勞動工作方面的特點,如,喻指勤快:手勤、手勤腳快/ringan tangan1、cepat kaki ringan tangan1 ;喻指懶惰:游手好閑/berat tangan、berpangku tangan2(berdekap tangan2)。還可以喻指人在與人相處方面的特點,如,喻指樂于助人:心慈手滑/cepat kaki ringan tangan2、 ringan tangan2、tangan terbuka2。
3)隱喻人際關系或有某種關系的人:左右手、如左右手、左手不托右手/tangan kanan(得力助手)、tangan kanan jangan percaya tangan kiri(即使是朋友也別太相信)。
4)隱喻某種狀態(tài):空手、徒手、赤手空拳、捆住手腳/tangan hampa(空手)、tangan kosong(徒手)、bagai terikat kaki tangan(捆住手腳)。
5)隱轉喻強硬手段:鐵手腕/tangan besi。
6)轉喻各種人:打手、兇手、幫手/sambungan tangan (幫手)、tangan jahat(行兇作惡的人,如迫害、殺人、燒房子的人)。
1.漢語獨有的語義類型
1)漢語含“手”詞語有一類表示經濟狀況的轉喻義,如:左手進來、右手出去,右手掙來、左手花掉,手面闊,手頭緊,手頭不便,手頭不濟,手頭大,手里窄,手頭拮據(jù);印尼語沒有這種類型的轉喻義。
2)漢語含“手”詞語有一類表示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轉喻義,如:手舞足蹈、拍手稱快、搓手頓足、倒持手版、重手累足、額手稱慶、以手加額、拱手加額、拱手、手癢等;印尼語沒有這種類型的轉喻義。
3)漢語含“手”詞語有一類表示動作行為特點的轉喻義,如:手重、手輕、手快、手慢、笨手笨腳、捏手捏腳、輕手輕腳、眼疾手快;印尼語沒有這種類型的轉喻義。
2.印尼語獨有的語義類型
印尼語含tangan的詞語有一類喻指命運或運氣好壞的轉喻義,如: retak tangan,即suratan tangan(命運);makan tangan1(幸運、獲利);gatal-gatal tangan(好運將至);tangan naik(走運、賭博等總贏);tangan turun(不走運、賭博等總輸);tangan panas(無論作什么總是失敗的、手氣不好、晦氣的);tangan dingin(無論作什么總是成功的、手氣好、幸運的);漢語含“手”詞語沒有這樣的轉喻義。
3.漢語、印尼語語義類型大類相同,次類有異
上文所述相同的語義類型下,有些次類語義兩種語言之間存在差異。
1)隱喻或轉喻人的行為語義類型下的次類差異:一方面,漢語有些次類語義,印尼語沒有。如,轉喻或隱喻與手段有關的行為:耍手腕、下毒手、放辣手;轉喻與本領有關的行為:各顯身手、大顯身手、露兩手、留一手;隱喻饒恕或通融的行為:抬手、高抬手、高抬貴手。另一方面,也存在印尼語有些次類語義,漢語沒有的情況。如,隱喻處理過錯或罪過的行為:cuci tangan(開脫罪責、推卸責任)、tangan mencecang bahu memikul(敢作敢當、犯罪應該敢于接受懲罰、犯錯要勇于承擔責任 )、lempar batu sembunyi tangan(隱藏過錯、逃避責任);轉喻挨打的行為:makan tangan2(挨打)、masak tangan(經常挨打)、tahan tangan(經得起打、打不痛的);隱喻更換工作的行為:jangan dilepaskan tangan kanan,sebelum tangan kiri berpegang(得到新工作之前,不要放棄現(xiàn)在的工作)。
2)隱喻或轉喻人的特征語義類型下的次類差異。漢語有些次類語義,印尼語沒有,如,隱喻人在手段方面的特征:千手千眼、手眼通天、心狠手辣;轉喻人在本領方面的特征:手到病除、觸手成春、得心應手等等。
3)轉喻各類人的語義類型下的次類差異。一方面,漢語有些次類語義,印尼語沒有,如,表示從事某項工作或擅長某種技藝的人:棋手、歌手、狙擊手;表示在某種技術或工作中居某種地位的人:高手、老手、新手、生手、(打)下手、斫輪老手、刀筆老手。另一方面,印尼語有些次類語義,漢語也沒有,如,tangan siluman(不負責任的人)、tangan jahil (喜歡亂涂亂畫,亂摸亂動的人)。
4)隱喻人際關系或有某種關系的人語義類型下的次類差異。漢語有些次類語義,印尼語沒有,如,手足、親如手足、左手右手都是自己的手。印尼語有些次類語義,漢語沒有,如kaki tangan(走狗)。
5)漢語和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都有一類喻指“手/tangan”狀物的隱喻義,但是這類語義類型下,兩種語言沒有相同的下位類型,因為漢語喻指形狀與手相似的事物,如,觸手、佛手、竹手;印尼語喻指形狀與手臂(前臂)相似的事物,如,tangan baju(衣服的手臂,衣袖)、tangan kemudi(舵的手臂,舵柄)、tangan mesin derek(吊車的手臂,吊車的吊臂)。兩種語言的這類隱喻義互為空缺。
漢語和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中有一部分是完全對應的,喻體相同,表達的隱喻義和轉喻義也相同。如,漢語的“牽手、攜手”和印尼語的bergandengan tangan(手拉手)、berpegang tangan(手拉手),喻體相同,都表達“合作”的隱喻義。漢語的“停手”和印尼語的menghentikan tangan(停手),喻體相同,都表達“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的轉喻義。這種漢語和印尼語相互對應的含“手/tangan”詞語還有不少,例如:
伸手/mengulurkan tangan1:喻指干涉、干預。
放手/berlepas tangan2:喻指解除顧慮或限制。
捆住手腳/bagai terikat kaki tangan:喻指受到束縛。
易手/berpindah tangan:喻指更換占有者。
停手/menghentikan tangan:喻指停止正在做的事。
空手/tangan hampa:喻指手中沒有東西。
徒手/tangan kosong:喻指手中沒有武器。
在……手里/di dalam tangan:喻指被…持有;被…控制。
在某人手下/di bawah tangan orang:喻指領屬下,管轄下。
漢語與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之間有一部分是“假朋友”,即二者字面上的喻體相同,容易讓人誤以為它們是喻義相同的對應詞,實際上二者表達的喻義卻完全不同。如:印尼語bertepuk sebelah tangan(一只手拍手)和漢語的“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二者喻體相同,但是喻義完全不同。印尼語的喻義與漢語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相同,即表示“單相思或(好意或愛情)僅出自一方”的隱喻義;而漢語表示“一個人勢單力孤,難以成事”的隱喻義。印尼語mengulurkan tangan2(伸手)和漢語的“伸手”,喻體相同,但是印尼語表示“重歸于好”的轉喻義,漢語卻表示“向別人或組織要(東西、榮譽等)”的轉喻義,二者喻義完全不同。這種用相同喻體表達不同喻義的漢語和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成對舉例如下:
洗手/cuci tangan:漢語表示①盜賊等改邪歸正,②不再干某項職業(yè),③婉辭,指上廁所;印尼語表示開脫罪過、推卸責任。
下手/turun tangan:漢語表示動手、著手;印尼語表示參與。
手癢/tangan gatal:漢語表示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極想去做;印尼語表示喜歡做不好的事情(愛亂摸亂動東西等)。
快手/cepat tangan:漢語表示做事敏捷的人;印尼語表示愛偷東西的。
手腳/kaki tangan:漢語表示①兄弟,②舉動或者動作,③為了實現(xiàn)某種企圖而暗中采取的行動;印尼語表示幫兇、走狗。
上手/tangan di atas:漢語表示①技藝精熟在工作中處于主要地位的人,②打牌行酒令等活動中的上家,③位置較尊的一側;印尼語表示施舍、給與。
下手/tangan di bawah:漢語表示①助手,②打牌行酒令等活動中的下家,③位置較卑的一側;印尼語表示乞求、接受。
這種情況分兩類,第一類是表示同一喻義,漢語和印尼語的喻體稍微有點不同,如隱喻“得力助手”,漢語用“左右手”表示,印尼語用tangan kanan(右手)表示。隱喻“不要太相信別人”,漢語用“左手不托右手”表示,印尼語用tangan kanan jangan percaya tangan kiri(右手不要相信左手)表示。第二類是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喻義,漢語和印尼語的喻體完全不同,如隱喻“置身事外”,漢語用“袖手旁觀”表示,印尼語用berpeluk tangan1/berdekap tangan1(雙手在胸前交叉相抱)或者berpangku tangan1(坐著手放在膝蓋上)表示;轉喻“重歸于好”,漢語用“握手言和”表示,印尼語用mengulurkan tangan2(伸手)表示。這種用不同的喻體表示相同喻義含“手/tangan”的詞語,成對舉例如下:
喻指強硬手段:鐵手腕/tangan besi(鐵手)。
喻指不管:打撒手/berlepas tangan1(撒手)。
喻指干涉:插手/campur tangan (攙和手)。
喻指幫助:伸把手/mengulurkan tangan3(伸手);搭手、搭把手、援手/sambung tangan(延續(xù)手)。
喻指勤快:手勤/ringan tangan1(輕手);手勤腳快/cepat kaki ringan tangan1(快腳輕手)。
喻指對錢財控制得很嚴、小氣:手緊/tangan menggenggam tangan(自己手握手)。
喻指對錢財控制得不嚴、大方:手松/tangan terbuka1(開著手)。
喻指愛偷盜的:手不穩(wěn)、手不干凈/panjang tangan(長手),cepat tangan(快手)。
喻指用手做的姿勢示意:打手勢/bermain tangan(玩手)。
喻指打人:動手/melekatkan tangan(粘貼手)。
喻指打斗:交手/mengadu buku tangan(斗手關節(jié))。
喻指懶惰:游手好閑/berpeluk tangan2,berdekap tangan2(雙手在胸前交叉相抱),berpangku tangan2(坐著時手放在膝蓋上)。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漢語、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具有共同點是因為:第一,人類 “手”的先天生理構造和生理特點相同;第二,“手”在人類生活中的持物和做事功能及作用相同;第三,人類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第四,在認知心理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認知心理不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3]。所以,漢語和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可以喻指一些相同的語義類型,兩種語言之間存在一部分喻體和喻義完全對應的詞語。
漢語和印尼語含“手/tangan”詞語的不同點則是由于中國和印尼兩國文化、思維和語言的差異造成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形成漢語、印尼語“手”詞語差異的成因。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歷史現(xiàn)象。宗教文化對人類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對語言的影響尤為顯著,因為語言是宗教的傳播工具。宗教對語言的影響滲透到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各個領域。據(jù)楊全喜、唐慧的《印度尼西亞研究》一書介紹,根據(jù)2005年統(tǒng)計,印尼88.5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4]。伊斯蘭教的觀念及其形成的習俗對印尼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國人信奉的佛教、道教、儒教則對漢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宗教對語言的影響之一在于,宗教觀念和習俗對詞語的造詞理據(j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同樣是喻指“得力的助手”的意思,漢語用“左右手”來表達,而印尼語卻用tangan kanan(右手)來表達。這是因為印尼語受到伊斯蘭觀念和習俗的影響。伊斯蘭教認為右尊左卑,即右手尊貴,左手卑賤;右手潔凈,左手不潔。伊斯蘭教相信他們的真主沒有左手,認為“真主的兩手都是右手”[5]1041。伊斯蘭教規(guī)定人們嚴格區(qū)分左右手,《穆斯林圣訓實錄全集》多處記載了穆罕默德教導人們左右手分工的情況:“你們吃喝時應當用右手,因為惡魔用左手吃喝?!?“你們任何人絕不可用左手吃喝,因為惡魔用左手吃喝?!薄皠e人給東西時不可用左手拿取,也不可用左手遞給別人東西?!盵5]1044所以長期以來,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左右手嚴格分工的習慣:右手用來飲食、行禮和與人互動(與人握手、接遞物品等);而左手用來清潔打掃、處理污穢事物(上廁所時清洗身體、打掃衛(wèi)生時處理垃圾等)。穆斯林與人交往過程中忌諱用左手,用左手是極為不禮貌的行為,甚至被視為對人的侮辱;迫不得已要用左手時,必須向對方道歉,說:“對不起,用左手了。”受到這種宗教觀念和習俗的影響,印尼語比喻“得力助手”的意思,自然只能用tangan kanan(右手)來表示,而不可能象漢語一樣用“左右手”來表示。中國關于左右尊卑的觀念比較復雜,有時候尊右卑左,有時候尊左卑右,各個朝代各不同,有時同一朝代不同場合也有不同,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6],左手和右手也就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尊卑之分和分工不同的觀念。雖然中國古代左手右手也曾經有過分工,但是這種分工歷史不長,并沒有流傳下來,而且這種分工限于正式儀式和禮節(jié)中,沒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流行開來。在日常生活中,中國漢民族認為,左手右手對人來說同樣重要,都是人們做事的重要工具,左右手沒有分工不同,正如漢語熟語所說“左手右手都是自己的手”,所以漢語用“左右手”來比喻“得力助手”的意思。
鑒于在印尼右手貴左手賤,印尼語成語tangan kanan jangan percaya tangan kiri (右手不相信左手)的構詞形式中,不被信任的一方自然是左手,與此成語意義相近的漢語熟語“左手不托右手”,也可以說成“右手不托左手”,即左右手可以互換位置,不被信任的可以是右手,也可以是左手。因為左右手沒有貴賤之分。由于中國漢民族左手右手沒有分工,一件重要的事情左手可以做,右手也可以做,所以漢語的“左手進來,右手出去” 和“右手掙來,左手花掉” 兩個熟語中,左手和右手互換了角色,前者是左手賺錢、右手花錢,后者正好相反,但兩個熟語表達的意思一樣。
宗教對語言的影響,還在于源自宗教觀念、典籍、傳說的詞匯進入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成為一般詞匯。由于信仰的宗教不同,印尼語中有一些源自伊斯蘭教的“手”詞語,而漢語沒有;漢語中有一些源自佛教的“手”詞語,印尼語沒有。如:印尼語tangan di atas(上手)和tangan di bawah(下手)兩個詞語,來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句格言:“tangan di atas lebih balk daripada tangan di bawah(上手強于下手)”,意思是“施舍或給予強于乞求或接受”?!恫脊锸ビ枌嶄浫酚涊d了其來歷:“真主的使者站在講演臺上講呼圖白,在講到施舍、自足和乞討時說:‘上手強于下手,上手是施舍之手,下手是乞討之手’?!盵7]印尼語“makan tanga2吃手”的轉喻義源自伊斯蘭教規(guī)形成的吃飯習俗。穆斯林傳統(tǒng)的吃飯習俗是用右手的三個手指吃飯,而不是用筷子或刀叉。吃完飯以后,洗手或擦手以前一定要舔手指。為什么要這樣做?《穆斯林圣訓實錄全集》第5 303條記載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給出的解釋:“吃后應舔手指,因為誰也不知道福祉在哪個食物中?!盵5]1049原來飯后舔手指,看上去像是在“吃手”,其實是在吃干凈粘在手上的食物,以求獲得食物上的福祉帶來的運氣。所以makan tanga2(吃手)表示“幸運、獲利”的意思。這類源自伊斯蘭教的詞語,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手”詞語。漢語成語“千手千眼”源自佛教中“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音的形象,此觀音長有千手千眼,千眼可以遍觀世間,無苦不見;千手可以遍護眾生,無難不救。后“千手千眼”成為成語,用以形容手段高明。漢語成語“以手加額”“舉手加額”源自佛教的一種禮敬動作,即雙手合十舉到額前,用來表示崇敬、慶幸或感激的意思[8]。這類源自佛教的與“手”相關的詞語,印尼語卻沒有。
人體的社會規(guī)約義是指社會約定俗成的用人體動作、現(xiàn)象等表示的抽象含義。如“點頭”表示肯定、贊成;“搖頭”表示否定、拒絕。人們長期使用人體動作、現(xiàn)象等表示規(guī)約義,久而久之,語言中一部分表示這些動作、現(xiàn)象的詞語“點頭、搖頭”等也就隨之轉喻其規(guī)約義,衍生出轉喻義,如,“領導已經點頭,你照辦吧”。規(guī)約義往往受到種族、地域、文化背景的影響,同樣的人體動作、現(xiàn)象,不同的民族或地區(qū)表示的規(guī)約義可能不同。如絕大多數(shù)民族和地區(qū)的人都以“搖頭”表示“不” ,而希臘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卻以“搖頭”表示肯定[9]。同樣的人體動作、現(xiàn)象在某個民族中具有規(guī)約義,而在另一民族中卻沒有規(guī)約義。比如在中國,“抱拳”的動作表示“問候、祝賀、告辭”的規(guī)約義,在印尼相應的動作卻沒有這樣的規(guī)約義。不同民族和地區(qū)規(guī)約義的差異自然會造成語言的差異。在印尼,“舉手(雙手上舉)”的動作,除了像中國和其他很多國家一樣表示“投降”的規(guī)約義以外,還可以表示“放棄”的規(guī)約義;印尼語gatal-gatal tangan(手癢癢)表示“好運將至”的規(guī)約義,因為印尼人相信手癢癢是好運將至的征兆;“手紋”表示“命運”的規(guī)約義,因為印尼民間有通過手紋推算命運的習俗,所以印尼語中相應的詞語angkat tangan(舉手)、gatal-gatal tangan(手癢癢)、retak tangan(手紋)都通過轉喻其規(guī)約義,形成了轉喻義。而在中國,“舉手”“手癢癢”“手紋”沒有上述規(guī)約義,相應的漢語詞語也就沒有對應的轉喻義。漢語“手紋”沒有“命運”的轉喻義,是因為舊時中國民間除了通過手紋來推算命運以外,還有通過人的骨骼和人的生辰八字、陰陽五行等很多推算的方法。在中國,“拱手”的動作表示“恭敬”的規(guī)約義,“舉手加額”的動作表達“致敬、慶幸”的規(guī)約義,所以漢語“拱手”“舉手加額”可以轉喻其規(guī)約義,而在印尼,沒有這樣的規(guī)約義,印尼語也就沒有對應的轉喻義的含tangan詞語。
生活條件因素指人們賴以生活的各種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條件、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衣食住行的物質條件、生產水平、醫(yī)療水平等等。語言源自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條件的各種因素都對語言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產生著影響。如,漢語成語“袖手旁觀”與中國古代服飾特點有關。中國古代多數(shù)時期漢民族的衣服袖子都崇尚大而長的樣式(只有極少數(shù)時期崇尚窄袖),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記載:“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準儀制令,品秩勛勞為等級。……衣曳地不過二寸,袖不過一尺三寸。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襦袖不過一尺五寸?!盵10]這是唐文宗時期,為了抑制服裝過于寬大、消費趨于奢侈的風氣,皇帝下詔對服裝的尺寸做出的規(guī)定,即使從節(jié)儉出發(fā),男服的衣袖可以大到一尺三寸,女服的衣袖可以大到一尺五寸,古代衣袖之大可見一斑。由于袖子寬大,袖子里往往做有口袋,用來攜帶物品。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提出感謝的東晉名醫(yī)葛洪的《肘后備急方》,這本書的名字“肘后備急方”意思指“隨身放在衣袖中手肘后的位置以備救急的藥方”,可見袖子是可攜帶書本的。漢語中有不少詞語反映了袖子大到可以藏物這一特點,如,“袖箭”“袖鏢”“兩袖清風”“袖里藏寶劍,殺人不露風”“臉上帶笑,袖里藏刀”。由于袖子寬大,人們不做事不參與活動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袖手(手籠在袖子里)”,漢語成語“袖手旁觀”由此而來。印尼服裝的袖子沒有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印尼語表示“袖手旁觀”的意思,分別用“berpeluk tangan1/berdekap tangan1(雙手在胸前交叉相抱)”和“berpangku tangan1(坐著手放在膝蓋上)”兩個靜態(tài)的動作來表示。
漢語詞語“抬手”“高抬手”“高抬貴手”與中國舊時鄉(xiāng)下孩子看戲的生活情況有關。鄉(xiāng)下孩子沒錢買戲票又特別想看戲,就向雙手頂在門框上把門收票的壯漢哀求:“叔叔,請您把胳膊抬高點吧!”伺機輕輕托起壯漢的胳膊,趁勢從壯漢的胳膊下鉆進戲場看戲去了。“抬手”“高抬手”“高抬貴手”由此形成,隱喻“通融或寬容之意”[11]。印尼語沒有與此對應的詞語,因為印尼沒有相似的生活場景。
印尼語“tangan”的意思是“從肘部到指尖或從腕部到指尖的肢體”,包括前臂部分;漢語“手”的詞義范圍比印尼語小,指“人體上肢腕以下由指、掌組成的部分”,不包括前臂部分。二者語義的差異,自然會造成含“手”詞語的差異。漢語和印尼語都有隱喻形狀像“手/tangan”的事物的詞語,但是兩種語言選取的形狀各不相同,漢語“觸手”“佛手”等選取的形狀是“腕部到指尖”部位的形狀;印尼語“tangan baju(衣袖)”“tangan kemudi(舵柄)”等選取的形狀是“前臂”的形狀。
思維的民族差異性是造成語言差異性的原因之一。雖然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具有人類共同性,但也具有民族個性,“也就是說,人體隱喻的具體模式和機制并不完全相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思維表層載體——隱喻取象和思維過程的關鍵——聯(lián)想這兩個方面”[12]。轉喻思維的差異也是如此。
第一個方面,取象點不同:相同的喻體,由于不同民族采用的取象點不同,表達的喻義也就不同。如,漢語和印尼語都用“洗手”做喻體,表示的喻義卻不同,這是因為漢語的取象點是“洗去手上污物,回歸潔凈狀態(tài)”的特征,所以漢語“洗手1”表示盜賊賭徒等改邪歸正的隱喻義;印尼語cuci tangan(洗手)的取象點是“洗去手上污物,不讓別人發(fā)覺自己干過臟活”的特征,所以印尼語cuci tangan表示“開脫罪過、推卸責任”的隱喻義。又如,漢語“手足”和印尼語kaki tangan(手腳),二者喻體相同,但是取象點不同,喻義也就不同,漢語的取象點是手與足的親密關系,漢語“手足”表示“兄弟”的隱喻義;印尼語“kaki tangan”的取象點是手腳與人的關系——手腳是人行動和做事的工具,kaki tangan表示“爪牙、走狗”的隱喻義。
第二個方面,聯(lián)想的差異:隱喻思維和轉喻思維都是通過聯(lián)想把喻體和本體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同樣的喻體,由于不同民族產生的聯(lián)想不同,表達的喻義也就不同。如,漢語成語“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和印尼語成語bertepuk sebelah tangan(一只手拍手),二者喻體相同,但是兩國人由同一喻體產生的聯(lián)想不同:漢語聯(lián)想的方向是需要集體通力合作的事情,如果單獨行動,沒有他人的配合,力量單薄,難以成事;印尼語聯(lián)想的方向是雙邊關系中需要雙方互動的事情,如果一方行動,沒有對方的回應和互動,難以成事。二者的喻義完全不同:漢語“一手獨拍,雖疾無聲”表示“一個人的力量太單薄難以成事”的隱喻義;印尼語bertepuk sebelah tangan表示“單相思”的隱喻義。又如,漢語用“快手”做喻體,聯(lián)想的是一般人做事手的動作很快的特點,表示“做事敏捷的人”的轉喻義;印尼語用cepat tangan(快手)做喻體,聯(lián)想的是特殊人小偷偷東西時手的動作很快的特征,表示“喜歡偷東西”的轉喻義。
綜上所述,漢語和印尼語隱喻義和轉喻義的含“手/tangan”詞語有同也有異,其異同的成因源自兩國文化和人們思維方式的異同。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習者如果不了解二者的異同,很容易望文生義,出現(xiàn)翻譯錯誤和語用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