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理“艸”古文字字形資料,隸鶴壁龐村古墓葬出土銅甗銘文“”為“艸”,疏徵《說文》等辭書“艸”形、音、義的流變,辨析“艸”“草”“屮”的系聯(lián),釋甗銘“艸”字喻義“新生、向上、活力無限”。
關鍵詞:龐村古墓葬;青銅甗;“艸”;字義;喻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0.033
河南博物院館收藏一只銅甗①(圖1),編號為0490,銘文(圖2)在器內(nèi)壁。銅甗通高38.5厘米。全器胎質(zhì)厚重,繩紐耳鑄生;腹內(nèi)腰部有鉤環(huán)、箅齒、十字孔箅;壁范三分應足,底范三角形,足有土胎,有注痕、煙痕;頸帶對夔紋、云雷紋底,壁有席紋,足獸面浮雕。
甗于1961年7月出土于河南省鶴壁市龐村古墓葬,“”字銘文拓片初見于《龐出》②?!度貉芯俊穼[銘摹寫為“”③,《集成》收錄“”字銘文拓片④。上述文獻均將“”字作未識字處理。
《銘圖》隸“”為“友”,但體例并未申述理據(jù)⑤?!坝选弊旨坠俏淖鳌啊保ā都坠俏暮霞?8144),金文作“”(《集成》4718),《說文》篆書字頭作“”⑥,其構(gòu)形為兩個“”?!啊眱晒P:一筆為半弧,口向一側(cè),此構(gòu)件雖有多種變體,弧筆開口既有向內(nèi)的,也有向外的,但絕無向上或向下開口的;第二筆起筆從第一弧筆中間穿過,向側(cè)下方延伸,構(gòu)形為斜向的弧筆。“”字構(gòu)形則為二“”,“”亦兩筆,第一筆為弧筆,開口朝向正上方,第二筆則為丨,是標準的直筆,與今天楷書的豎畫完全相同,整體構(gòu)形是一棵象形的草形,與“”構(gòu)形完全不同。隸“”為“友”應為“”“”誤識。
“”字雙“”并生,左側(cè)略低,右側(cè)略高,不是嚴格并排的形狀,此字與古文字⑦“”“” “”等字構(gòu)形相近(表1);《說文》有部首字“”,隸書作“”,楷書作“艸”;篆文“”上與古文字“”“”等古文字相綿延,下與隸書“”、楷書“艸”字形相系聯(lián),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隸“”為“艸”。甲骨卜辭中只有少量的以“艸”為偏旁的字例,隸“”為“艸”,填補了金文“艸”字空白⑧。
辛村衛(wèi)國墓地是西周時期衛(wèi)國貴族墓葬群,大型墓的墓主人是國君或君夫人。衛(wèi)人葬制“頭北足南,長者在北,晚輩在南,父蹬子肩”⑨。衛(wèi)國的第一位國君衛(wèi)康叔墓與龐村古墓葬直線距離1千米左右,龐村古墓葬在西北,衛(wèi)康叔墓在東南⑩。龐村古墓葬所處的位置是衛(wèi)人長者的兆域,不應出現(xiàn)西周衛(wèi)國中小貴族墓葬,可能只有一種,衛(wèi)人東來之前,已有商代貴族先選擇這里做了葬地,只是衛(wèi)人不知情而已,由此推斷龐村古墓葬年代應當早于辛村衛(wèi)侯墓葬。龐村古墓葬同出銘文器9件,都是食器。除艸甗外,簋一銘“白作寶彝”(圖3、圖4),一銘“乙辛”(圖5、圖6);觶(圖7)銘“父乙”(圖8);卣(圖9)銘“魚父乙”(圖10);同銘同形制爵三(圖11)銘“父”(圖12);尊(圖13)銘漫漶,原報告摹寫為“”?!啊弊止P畫粗獷、圓潤,“”“”字是象形圖畫文字,“”是一組合文,這是典型的早期金文的風格?!啊迸c1934—1935年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qū)北蒙街道侯家莊西北崗1550號商代大墓出土的鼎銘“”相似k。辛村衛(wèi)侯墓葬群m60出土銅甗銘文“”,此字的筆畫已經(jīng)明顯拉直,顯見西周早期風尚l(wèi)?!洱嫵觥贰度貉芯俊芬札嫶骞拍乖崤c辛村衛(wèi)侯墓同處鶴壁辛村遺址保護區(qū),距離相近為主要依據(jù)。將龐村古墓葬斷代為西周早期,理據(jù)是不充分的,根據(jù)墓葬位置、衛(wèi)人葬俗葬制和青銅銘文特點,推斷龐村銅甗銘文“艸”字為商代晚期金文。
艸甗、父乙觶出土時器物的底部留有厚厚的煙炱,同出的另一銅鼎的下腹部留有內(nèi)外夾補的痕跡,這是日常用器作為隨葬品的實例,說明器物不是為紀念或祭祀墓主而制作的專器,因而稱謂與墓主之間也找不出直接的關聯(lián)。卣、觶、簋銘文同有干支文字“乙”,是否能夠反映各器的些許關聯(lián),有待進一步考證。龐村古墓葬出土的這9件銘文器按照銘文稱謂可以分為7組,稱謂5種,其中甗1稱“”,簋1稱“白”,觶1稱“”,卣1稱“”,爵3稱“”,簋2稱謂闕如。裘錫圭謂“”是族氏文字m;李義海謂“”是“國族或姓氏”n;張亞初、劉雨謂“”是族徽o;西安張家坡墓葬考古發(fā)掘報告為青銅器銘文為族徽文字,其中銘“”字的銅器有2件,且同出一墓p??疾炱魑锍鐾吝z痕,辨析器物來源功用,各器稱謂銘字之間雖互無系聯(lián),但“艸”應為具有美好的象征意義、標識初始作器者身份或階層的商代晚期族氏文字。
《說文·卷一》載:“‘草’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薄皬钠H,早聲”,謂“草”從“艸”,音從早聲,是形聲字。南唐徐鉉《說文·注》載:“‘草’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敝祢E聲謂:“……經(jīng)傳以草為之。漢書多以屮為之?!眖裘錫圭認為:“‘艸’‘草’是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屮’為‘艸’的異體字,傳世古書大都借‘草’為‘艸’?!眗新中國漢字規(guī)范化改革以后,《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列“艸”為“草”的異體字,經(jīng)史文獻出版印行統(tǒng)一使用通用規(guī)范字形“草”?!墩f文解字詁林》舉例“《前漢書·晁錯傳》屮茅臣,無識知?!秲x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艸茅之臣”,用“草”的轉(zhuǎn)義,略有鄙陋之義;“《尚書·洪范》庶屮蕃蕪?!盾髯印じ粐反体彻取?,用“草”的狹義的原始義項,指種植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俗稱野草s。
《說文·卷一》“‘艸部’艸,倉老切,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薄啊俊H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尹彤說?!薄捌H木初生也”“古文或以為艸字”明確說明,在《說文》指稱的“古文字”語境里t,“艸”“屮”二字喻義相同,同為事物發(fā)展的樣貌,如草木初生狀態(tài)。
相同的象形圖畫性質(zhì)的獨體字組成新字,約略有三種情況:一謂新字會意為新的義項,但與原來的字義聯(lián)系緊密,如兩個“人”組成“從”,兩個“木”組成“林”;二謂新字會意為新的義項后與原字字義相去甚遠,甚至失去了聯(lián)系,如兩個“立”組成新字“竝”,“竝”簡化為“并”,從字形上已看不出直接的聯(lián)系u;三謂新字與原字字義基本相同,新字字義似為原字字義的突出和強調(diào),“屮”字義“草木新生也”,喻義“始發(fā)韌、創(chuàng)新質(zhì)、生命源”,兩個“屮”組成了新字“艸”,表現(xiàn)的仍是事物發(fā)展?jié)摿ψ畲?、前景最光明的趨勢,是“屮”字喻義的強調(diào),據(jù)此推測龐村銅甗銘文“艸”義為“新生、向上、活力無限”,是商代晚期新貴族的徽標。
注釋
①鶴壁龐村出土銘文青銅器彩色圖片為首次刊布,由河南省鶴壁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提供。
②周到,趙新來.河南鶴壁龐村古墓葬出土的青銅器[M]//文物編輯委員會.文物資料叢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簡稱《龐出》。
③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簡稱《群研究》。
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4:164.簡稱《集成》。
⑤吳振烽.商周青銅器銘文與圖像集成:第七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0.簡稱《銘圖》。
⑥《說文解字·大徐本》電腦截圖,文中多處引證《說文解字·大徐本》,簡稱《說文》。
⑦本文將甲骨文、金文、陶文、簡帛文字、石鼓文字、簡牘文字統(tǒng)稱為古文字。
⑧“金文無艸字。即偏旁草頭也無一見?!备啉櫩N.中國字例:第二篇[M].臺北:三民書局,2008.
⑨郭寶鈞.??h辛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
⑩郭德海.衛(wèi)康叔墓蠡測:衛(wèi)侯墓研究回顧與名稱隸定[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58-65.
k吳振烽.商周青銅器銘文與圖像集成: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88.
l孫海波.河南通志:文物志:吉金編上:浚縣彝器:一卷 [M].排印本,1937(民國二十六年):28.
m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8.
n[出版者不詳].豫北出土商周青銅器銘文檢討[C]//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108.
o張亞初,劉雨.商周族氏銘文考釋舉例[C]//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31.
p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fā)掘隊.1967年長安張家坡西周墓葬的發(fā)掘[J].考古學報,1980(4):457-502,535-546.
q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8.
rs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58.
t《說文·敘》:及宣王太史籀做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jīng),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闕義可得而說。
u黃德寬.古文字學[M].漢字的結(jié)構(gòu)[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