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一生遭遇坎坷,三仕三隱。貞觀中出任太樂丞,旋又告歸隱居?xùn)|皋。歸隱后的詩人,將孤獨、寂寞的心境寫進了《野望》中。具體而言,詩人是如何抒發(fā)孤獨感的呢?
1.借動作暗示孤苦無依的內(nèi)心感受?!皷|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時分,詩人在水邊走走停停,踱來踱去,抬頭遠望,想找一個可以讓靈魂棲息的地方。可是,世界之大,“我”這顆孤獨的心,何處可以安放?詩人借助動詞“望”,寫出尋找心靈棲息所的無助;借助動詞“徙倚”,寫出內(nèi)心的矛盾和彷徨;而“欲何依”則表達了詩人無所依傍的憂郁和苦悶。
2.用景色渲染歸隱后的孤寂感?!皹錁浣郧锷?,所有的樹木,大的小的,無論哪一個品種,都是“秋色”。一個“皆”字,表示沒有例外?!吧缴轿鋾煛?,所有的山,高的低的,無論哪一座山峰,只有“落暉”。一個“唯”字,突出了“落暉”在詩人視覺內(nèi)的中心位置。這樣的落暉,映照在詩人落寞的心頭。
3.以樂寫哀,反襯內(nèi)心的孤獨?!澳寥蓑?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牧人驅(qū)趕著牛群返回家,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溫馨的家,而“我”呢?“我”能去往哪里?這里,詩人用“驅(qū)”“返”“帶”“歸”幾個動詞,描繪了一幅喜慶的晚歸圖。用“返”和“歸”反襯“望”和“徙倚”,用喜慶的場景反襯“我”內(nèi)心的孤寂,以樂寫哀,更顯孤獨的程度。
4.巧用典故,表達內(nèi)心的孤獨感。“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我”與那些歸家的人們相遇,但“相顧無相識”,沒有知己,沒有知音。既然現(xiàn)實中沒有知音,就去追思古代的隱士吧,像伯夷、叔齊一樣,“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要知道,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是商亡后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啊!那么,詩人的隱居,是不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呢?否則,他的內(nèi)心,哪兒來的孤獨和寂寞呢?
學(xué)以致用
數(shù)學(xué)課代表小明在月末測試時數(shù)學(xué)科目沒有發(fā)揮好,老師在課堂上批評了他,同桌又在課后無意間嘲諷了他一句。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小明想:父母肯定也對我很失望。唉,感覺內(nèi)心好孤獨啊。
請以“回家”為題,具體描述一下小明此時的孤獨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