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敏 劉傳新 曲可佳
摘 要 研究以284名惡性血液病患者為被試,采用問卷法,探討了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及抑郁水平之間的關(guān)系。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1)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得分顯著高于全國常模; (2)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得分呈正相關(guān),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與抑郁得分均呈負相關(guān);(3)患者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和抑郁情緒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該結(jié)果表明,惡性血液病患者的抑郁情緒受到其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并且社會支持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其抑郁情緒。
關(guān)鍵詞 惡性血液病;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抑郁
分類號 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12.007
1 問題提出
惡性血液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疾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的異常,患者需要通過長時間、大劑量的化療來延長和挽救生命。這一重大生活事件的出現(xiàn),給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引發(fā)這一群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王新起, 李秋環(huán), 張紅靜, 2018),其中尤以抑郁障礙最為突出(肖喜春, 2012)。以往研究表明,超過半數(shù)的惡性血液病患者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朱珂, 楊瑩, 楊小湜, 王烈, 劉卓剛, 李迎春, 2011)。目前,這一問題引起心理學、社會學和醫(yī)學工作者的共同關(guān)注(王新起等, 2018; 肖喜春, 2012; 張麗, 2013; 朱珂等, 2011),如何有效地減弱抑郁給個體和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成為研究者們非常重視的研究領(lǐng)域。
以往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與抑郁情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葉俊杰, 2006; Saltzman, & Holahan,2015)。社會支持能夠減弱個體的抑郁情緒,有效地緩解其心理壓力、增強個體面對和解決問題的信心,進而促進其心理健康(崔麗霞, 劉娟, 羅小婧, 2014; 余麗, 梁潔, 2017)。對于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研究也表明,患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抑郁情緒越少(張宇梅, 2016; 周麥琳, 曹楓林, 2018; Mckillop, Carroll, Jones, & Battié, 2016)。足夠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患者對社會資源的利用,改善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的情感負擔,從而緩解患者抑郁情緒的困擾,提高其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水平。
自我效能感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是指個體對自己應(yīng)對各個不同領(lǐng)域的困難或異常情況的能力的廣泛的穩(wěn)定的信念(蘆炎, 張月娟, 2008)。個體能否在特定情境中有恰當而有效的行為表現(xiàn),取決于其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莫書亮, 李麗, 蘇彥捷, 2010)。研究表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與其抑郁傾向有一定的關(guān)系,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其抑郁的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戴琴, 馮正直, 2008; 葛明貴, 余益兵, 邢彩霞, 2006; 張?zhí)K梅, 李小妹, 高苗, 陳萍, 2015)。對于乳腺癌癥患者的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夠有效緩解該群體的抑郁水平(張蓉, 2009)。
綜上,雖然以往研究關(guān)注了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抑郁的關(guān)系,但是,對于惡性血液病患者這一群體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如前所述,這一群體有別于一般群體,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情況可能更為嚴重。只有針對該群體展開切實的研究,才有可能為促進該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針對性的方法。其次,關(guān)于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抑郁的關(guān)系仍需進一步探討。有研究指出,社會支持與抑郁水平之間的關(guān)系可能存在相關(guān)的中介變量在起作用(崔麗霞等, 2014)。社會支持作為一種保護性因素,需要通過個體因素發(fā)揮作用。以往研究也提出,外在社會因素對個體內(nèi)在心理的影響,需經(jīng)過自我的中介作用(劉鳳娥, 黃希庭, 2001),而自我效能感是對自我能力的判斷和信心,也是自我概念的核心指標(Judge & Bono, 2001)。由此可見,社會支持對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水平的影響既可能有直接的作用,也可能通過自我效能感來間接發(fā)揮作用?;谏鲜龇治?,研究擬探討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抑郁之間的關(guān)系,以期解釋影響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水平的機制,為促進該群體情緒適應(yīng)的發(fā)展和干預(yù)訓練提供理論支持,為提高惡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行的依據(jù)。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采用方便取樣,在2017年3月至6月內(nèi)選取確診的某醫(yī)院惡性血液病患者為調(diào)查對象,調(diào)查前均告知被試測試的自愿性、匿名性等原則。發(fā)出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84份,有效回收率為94.7%。被試平均年齡為49.63±18.94歲,其他人口學資料如表1所示。納入標準:(1)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與骨髓穿刺活檢報告由血液內(nèi)科醫(yī)生診療為惡性血液病(多發(fā)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征,急慢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漿細胞瘤,巨球蛋白血癥,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都知曉病情; (2)病情穩(wěn)定,無嚴重并發(fā)癥; (3)意識清楚,能正確理解和答復(fù)問卷; (4)自愿參加本次調(diào)查。 排除標準: (1)視力、聽力及交流障礙; (2)精神異常不愿合作者。
2.2 研究工具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該量表由Schwarzer等人(1997)編制,包括10個條目,采用李克特1~4級評分,總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強。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才康, 胡中鋒, 劉勇, 2001),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
抑郁自評量表(self-re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Zung(1965)編制,主要用于評定患者近1周的情緒變化狀況。量表共20 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正向計分題 A、 B、 C、 D 按 1、 2、 3、 4 計分, 反向計分題按 4、 3、 2、 1 計分,總分乘以 1.25 取整數(shù),即得標準分。按照中國常模結(jié)果,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該量表已得到廣泛應(yīng)用且信、效度良好(勝利, 2012),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8。
社會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 SSRS):該量表用于測量個體社會關(guān)系,由肖水源(1994)編制。該量表包括客觀支持(3個條目)、主觀支持(4個條目)、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條目)3個維度,共有10個條目。計分方法為第1~5個條目和第8~10個條目,計1~4分;第6~7個條目如回答“無任何來源”則計0分,回答“下列來源”者,有幾個來源則計幾分??偟梅譃?0個條目計分總和;客觀支持得分為2、6、7條評分之和;主觀支持得分為1、3、4、5條評分之和;支持利用度得分為8、9、10條評分之和。條目總分得分越高社會支持程度越好,本研究中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3。
2.3 統(tǒng)計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經(jīng)審核后在Excel表中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描述性分析、t檢驗、Pearson相關(guān)分析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等方法;采用方杰、張敏強和邱皓政(2012)提出的檢驗中介效應(yīng)程序進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yīng)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jié) 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法檢驗共同方法偏差,結(jié)果共有10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個因子解釋變異量僅為21.95%,遠小于40%的臨界標準,表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熊紅星, 張璟, 葉寶娟, 2012)。
3.2 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水平得分及與全國常模比較
對惡性血液病患者與全國常模的抑郁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明,惡性血液病患者的抑郁得分(47.26±11.53)顯著高于全國常模(41.88±10.57)(張麗, 2013),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3)=7.86, p<0.001, d=0.93)。
3.3 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及抑郁的相關(guān)分析
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得分與抑郁得分呈顯著負相關(guān)(r=-0.25, p<0.001), 與自我效能感得分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36, p<0.001), 自我效能感得分與抑郁得分呈顯著負相關(guān) (r=-0.34, p<0.001)。
3.4 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抑郁水平之間的中介效應(yīng)
本研究采用方杰等人(2012)提出的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進行中介效應(yīng)檢驗,對在惡性血液病患者社會支持對抑郁情緒影響中的中介效應(yīng)的回歸分析表明(見表2),社會支持能夠顯著負向預(yù)測抑郁情緒,同時又能夠顯著正向預(yù)測自我效能感。當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同時進入回歸分析時,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感都對抑郁情緒有顯著的負向預(yù)測作用。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抑郁的關(guān)系中的間接效應(yīng)值為-0.16,置信區(qū)間不含0 [95% bootstrap CI(-0.27, -0.08)],表明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抑郁的關(guān)系中發(fā)揮中介作用。由于社會支持對抑郁情緒的直接影響效應(yīng)依然顯著,因此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對抑郁情緒的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見圖1),中介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比例為39.9%。
4 討論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得分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即惡性血液病患者較普通人群而言存在更為明顯的抑郁情緒,這一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相符 (楊燕妮, 李梅君, 孫曉晶, 2009)。究其原因,可能與惡性血液病患者這一群體的特異性有關(guān)。與正常群體相比,該群體在身體、心理方面的現(xiàn)實壓力均更大。一方面,患者需反復(fù)入院接受化療,并忍受化療導致的毒副作用及出現(xiàn)相應(yīng)的不同程度的軀體癥狀(如疼痛、感染、壞血病等)。另一方面,患者還要面對巨額的醫(yī)療費用所帶來的經(jīng)濟負擔和對病情惡化及死亡的恐懼情緒,這些均可能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導致更高的抑郁情緒(朱珂等, 2011)。因此,在關(guān)注惡性血液病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應(yīng)關(guān)注患者的抑郁水平,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yù),以減少患者的負性情緒。
研究結(jié)果還表明,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通過直接和間接兩條途徑影響抑郁水平。一方面,社會支持直接影響其抑郁水平,即社會支持較少的患者往往會伴隨著較高的抑郁水平,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張宇梅, 2016; 周麥琳, 曹楓林, 2018; Mckillop et al., 2016)。社會支持影響抑郁情緒(李向榮, 2012),長期疾病使惡性血液病患者交往面變得狹窄,缺乏足夠的人際溝通和交流,不能積極發(fā)揮社會支持和社會網(wǎng)絡(luò)的積極作用,從而引起更多抑郁情緒??梢?,社會支持可以對患者起到保護作用。良好的社交網(wǎng)絡(luò)有助于患者調(diào)節(jié)情緒,為患者提供安慰與建議,從而減輕其身心負擔。所以,認識到社會支持與抑郁情緒的關(guān)系至關(guān)重要,有助于醫(yī)療工作者正確地評估患者的社會支持情況,促使患者家屬、醫(yī)護人員以及社會各界給予惡性血液病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基于該結(jié)果,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應(yīng)該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地利用社會支持,提高其社會支持體驗,進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減少抑郁癥狀的發(fā)生。
另一方面,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能通過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惡性血液病患者的抑郁水平,即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越低,其自我效能感越低,從而導致患者伴有較高的抑郁情緒,反之亦然。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一致(張雯, 王安妮, 郭玉芳,姚抒予,羅媛慧,張靜平, 2017; Haslam, Pakenham, & Smith, 2010)。以往研究在大學生群體(魏曙光, 張月娟, 席明靜, 張春湘, 張娣, 2006)、產(chǎn)婦群體(Haslam et al., 2010)、失獨群體(張雯, 2017)和兒童群體(楊瑩婷, 王高玲, 2017)等精神正常且身體健康的群體中均證明了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和抑郁情緒間的中介效應(yīng),但是本研究將結(jié)論又擴展到了特殊的重大疾病群體之中。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惡性血液病患者來說,社會支持也同樣能夠通過自我效能感來緩解抑郁情緒。高社會支持的患者擁有良好的情感支持和人際互動,促進患者認知上積極的轉(zhuǎn)變(Lakey & Cassady, 1990),增強自身對于行動控制的信念(Chu, Bryant, Gatt, & Harris, 2016),即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從而使患者能夠體驗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減少抑郁的發(fā)生(Holahan & Holahan, 1987)。而低社會支持患者的情感支撐和人際互動較少,自我評價及自我價值取向下降,認知功能受到損傷,即自我效能感降低,從而使患者出現(xiàn)較多的消極情緒,抑郁情緒加重(景穎穎, 李燕, 張蕙, 2016)??梢姡谏鐣С峙c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情緒的關(guān)系中,自我效能感至關(guān)重要?;诒狙芯拷Y(jié)果,醫(yī)療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應(yīng)積極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促進患者對疾病的積極認知,提升患者面對疾病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改善惡性血液病患者的抑郁情緒。
5 結(jié)論
惡性血液病患者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guān),且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崔麗霞, 劉娟, 羅小婧 (2014). 社會支持對抑郁影響的中介模型探討. 心理科學, 37(4), 980-984.
戴琴, 馮正直 (2008). 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 心理科學進展, 16(2), 260-265.
方杰, 張敏強, 邱皓政 (2012). 中介效應(yīng)的檢驗方法和效果量測量: 回顧與展望.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8(1), 105-111.
葛明貴, 余益兵, 邢彩霞 (2006). 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學習厭倦感與抑郁的關(guān)系.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3(1), 90-92.
景穎穎, 李燕, 張蕙 (2016). 惡性血液病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 護理管理雜志, 16(8), 575-577.
李向榮 (2012). 惡性腫瘤化療患者抑郁狀態(tài)與社會支持相關(guān)分析.齊魯護理雜志, 18(1), 106-107.
劉鳳娥, 黃希庭 (2001). 自我概念的多維度多層次模型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9(2), 136-140.
蘆炎, 張月娟 (2008). 初中生抑郁與依戀、自我效能感的關(guān)系研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4(1), 55-59.
莫書亮, 李麗, 蘇彥捷 (2010). 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抑郁傾向的關(guān)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應(yīng). 應(yīng)用心理學, 16(1), 67-72.
勝利 (2012). 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6(9), 676-679.
王才康, 胡中鋒, 劉勇 (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應(yīng)用心理學, 7(1), 37-40.
王新起, 李秋環(huán), 張紅靜 (2018). 惡性血液病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與感恩、領(lǐng)悟社會支持的關(guān)系. 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56(9), 70-75.
魏曙光, 張月娟, 席明靜, 張春湘, 張娣 (2006). 大學生群體中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在應(yīng)激與抑郁間的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4(3), 300-302.
肖水源 (1994).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chǔ)與研究應(yīng)用.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4(2), 98-100.
肖喜春 (2012). 心理干預(yù)對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及焦慮情緒的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醫(yī)刊, 39(21), 33-35.
熊紅星, 張璟, 葉寶娟 (2012). 共同方法變異的影響及其統(tǒng)計控制途徑的模型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 20(5), 757-769.
楊燕妮, 李梅君, 孫曉晶 (2009). 103例惡性血液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調(diào)查分析. 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49(11), 106-108.
楊瑩婷, 王高玲 (2017). 社會支持在兒童自我效能感與抑郁之間調(diào)節(jié)作用. 中國公共衛(wèi)生, 33(6), 1008-1009.
葉俊杰 (2006). 領(lǐng)悟社會支持、實際社會支持與大學生抑郁. 心理科學, 29(5), 1141-1143.
余麗, 梁潔 (2017). 領(lǐng)悟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 自尊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5(2), 227-230.
張麗 (2013). 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wù)對惡性血液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 華西醫(yī)學, 28(1), 131-132.
張蓉 (2009). 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與焦慮抑郁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7(5), 534-535.
張?zhí)K梅, 李小妹, 高苗, 陳萍 (2015). 肺癌患者焦慮抑郁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guān)性研究.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3(9), 1221-1223.
張雯, 王安妮, 郭玉芳, 姚抒予, 羅媛慧, 張靜平 (2017). 失獨者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和抑郁情緒間的中介作用.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42(7), 836-842.
張宇梅 (2016). 社會支持與產(chǎn)生抑郁的惡性腫瘤患者的相關(guān)性.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3(21), 4187-4188.
周麥琳, 曹楓林 (2018). 血液病患者焦慮、抑郁與其心理彈性、社會支持的相關(guān)性分析.解放軍護理雜志, 35(8), 14-18.
朱珂, 楊瑩, 楊小湜, 王烈, 劉卓剛, 李迎春 (2011). 惡性血液病患者抑郁發(fā)生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14(31), 3631-3632.
Chu, D. A., Bryant, R. A., Gatt, J. M., & Harris, A. W. F. (2016). Failur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reat-related and positive emotion cues in healthy adults with childhood interpersonal or adult trauma.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78(78), 31-41.
Haslam, D. M., Pakenham, K. I., & Smith, A. (2010). Social support and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selfefficacy.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7(3), 276-291.
Holahan, C. K., & Holahan, C. J. (1987).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in aging: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1), 65-68.
Judge, T. A., & Bono, J. E. (2001).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 selfesteem,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1), 80-92.
Lakey, B., & Cassady, P. B. (1990). Cognitive processes i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337-343.
Mckillop, A. B., Carroll, L. J., Jones, C. A., & Battié, M. C. (2016). The rel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39(15), 1-7.
Saltzman, K. M., & Holahan, C. J. (2015).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 21(3), 309-322.
Schwarzer, R. (1997).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World Psychology, 3(1), 177-190.
Zung, W. W. (1965).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2(1), 63-70.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ZHANG Limin1; LIU Chuanxin2; QU Kejia1,3
(1 Schoo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2 Jining Medical College of Jining City, Jining 272067, China)
(3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Healthy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questionnaire metho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including a sample of 284 patients as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1) 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ational norm; (2)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le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in patients; (3)selfefficacy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The results shows that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is affected by their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and social support affects their depression through selfefficacy.
Key words: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