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茜 安徽省淮南市曹庵鎮(zhèn)中心幼兒園
班級里一個孩子因外婆去世請假一周,回來后我本能地詢問情況,關(guān)注孩子是否因為親人的故去過于傷心,產(chǎn)生負面情緒,但是孩子的回答讓人非常詫異。
幼兒:“外婆死了,到好遠好遠的地方去了?!?/p>
老師:“那你有沒有很傷心?”
幼兒:“我長大了,也要像外婆一樣,還有跳舞的、唱歌的,還有好漂亮的燈(紀念故去親人搭建的舞臺)。”
(孩子的臉上看不出因為外婆的離世而表現(xiàn)出來的傷心,反而多了一份快樂。)這讓我想起了第一屆帶的孩子大班時,一孩子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家人告訴孩子“爸爸在天上當醫(yī)生,因為那里有好多病人,需要爸爸去幫助?!币虼水敽⒆诱f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表達出的是一臉自豪,媽媽和姥姥也不愿在孩子面前落淚,孩子可以很清楚地描述當時的情景:“有爸爸的照片,爸爸躺在一個透明的盒子里面,所有人都哭了,可是他們不讓我哭?!?/p>
這應(yīng)該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死亡教育了,喬布斯曾經(jīng)說過:“死亡是偉大的發(fā)明?!倍扇藢λ劳龅谋苤M讓孩子們從小對死亡這件事情很恐懼,或者刻意隱瞞死亡的真實性,讓孩子不懂得死亡到底是什么。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4歲左右就會產(chǎn)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親或母親的正確引導(dǎo),就容易對死亡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p>
死亡教育的內(nèi)涵是分為四點:
(1)認識死亡的本質(zhì)
(2)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
(3)調(diào)整處理對死亡的負面情緒
(4)重新審視、改變現(xiàn)有生活
對于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2)(3)是我們對幼兒死亡教育的關(guān)鍵。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一般不會主動提出“死亡”的問題,一旦提出來了,必定是看到了,聽到了,經(jīng)歷到了。對于3—7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在家長或老師的教育下,具有辨別是非的最基本的能力,這時的我們,不需要主動向孩子解釋什么是死,但如果涉及到了,一定記住要正面回答,不要用“他走了”“他睡著了”這些話隱瞞真相。還有些孩子問:“媽媽(爸爸)會死嗎?”如果我們直接回答會,孩子就會認為馬上就會發(fā)生,心里就會感到不安,受到驚嚇,這時就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緩沖時間,如:“人要很老很老才會死去,或要過很長很長時間才會死去?!薄袄稀钡母拍顣尯⒆佑X得時間很長,可以緩解“死”這個字眼給孩子帶來的不安。
我認為在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中有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微博視頻中,一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家的小金魚死了,心里很難過,媽媽說小金魚要回到自己原來的家,為金魚準備了一個葬禮——放入馬桶沖掉,孩子雙手捧著小魚將他放入馬桶,當馬桶沖掉的那一剎那,他才明白,死亡是永遠不能相見,于是放聲大哭。
鄰居家養(yǎng)了一只狗,和家中的孩子玩得非常好,直到一天狗狗因為變老死去了,這時的孩子懵懂地看著地上一動不動的“小伙伴”表現(xiàn)出著急、焦躁和擔心,一直讓媽媽帶狗狗去醫(yī)院,讓媽媽抱狗狗。(孩子認為如果自己生病或生氣了,讓媽媽抱抱就好了)媽媽告訴她,狗狗老了,所以死掉了,需要給它埋起來,孩子機械似地和媽媽一起將狗狗埋在家附近的花壇里,還在邊上中了一棵葡萄樹。媽媽告訴她,如果想狗狗了,就可以看看葡萄樹,從那以后孩子每天上幼兒園之前,總能聽見她的聲音:“狗狗,我去上幼兒園了。”“狗狗,我今天又有了一個好朋友;狗狗,媽媽打我了?!痹诤⒆涌磥?,狗狗并沒有死,它只是改變了一種形式活著,就如《尋夢環(huán)游記》中所蘊涵的“被現(xiàn)世的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電閃雷鳴、聲嘶力竭、滂沱大雨、月黑風高,加上陰森恐怖的音樂,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恐懼的心理。(如果在此時,再告訴孩子,親人永遠都不能再相見,永遠都不能再回來,孩子對時間和距離的概念會無限放大,會產(chǎn)生不安。)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有一些危險是可以避免的,比如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要好好吃飯,積極鍛煉身體才會少生病。雖然人有本能的對危險的認知能力,比如國外曾有實驗將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孩子們對許多潛在危險沒有認知。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實事求是地進行安全教育,會比好意的恐嚇來得更加實用。
解釋成人死了就不會再回來,他們的心臟會停止跳動,身體不能動,不能吃喝,也不會覺得痛。
美國是死亡教育的發(fā)源地,很早就已有“死亡課程”,曾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xùn)練的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或護士會和孩子們認真討論人死時會發(fā)生什么,并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式,體驗一下突然變成為孤兒的凄涼感受等。
如同開頭的例子,部分家長會為孩子編織一些美麗的童話,來向孩子解釋生死問題,這樣孩子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輕視生命。
著名的藍鯨死亡游戲,通過每天的任務(wù),讓孩子做滿50個任務(wù)后,欣然自殺,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tài),“樂于去死”?!拔业拇_在做那些事,別擔心,你會明白一切,每個人都會明白,他們死得高興,我給了他們在真實社會不曾擁有的“溫暖、理解、聯(lián)系”(單親、沉迷游戲)。自殺、自殘對他們來說顯得是那么自然與和諧,沒有絲毫對生命的敬畏,更多的是對死亡的向往。
死亡教育的目標是給社會帶來溫暖,令人們更加正視生命。一幼兒園嘗試活動,大班幼兒在老師的引導(dǎo)下,平躺在地板上,房間漆黑并伴有悲傷的鋼琴曲,孩子們閉上雙眼,之間不可以交流,結(jié)束后,有幼兒流下眼淚,有部分幼兒在訴說爺爺奶奶對自己的好,想爸爸媽媽了,還有部分幼兒說感受到了孤單、害怕,一場“假死亡”的游戲,給孩子帶來的“親身體會死亡游戲的感受”是真實的。
眼淚是人發(fā)泄情緒的最好方式,遇到傷心、難過、痛苦,我們都可以哭,親人的故去對大人來說是悲傷的,可以流淚,對孩子來說,打擊也是不可替代的,請不要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過度安慰孩子,將內(nèi)心的悲傷隱埋。因為隱埋一是會讓孩子變得不愿意與人交流,二是將悲傷與害怕變化成想象故事中的情節(jié),加深恐懼,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死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前不久發(fā)生在重慶幼兒園的女子持刀傷人事件,孩子們在早操時突遇傷人事件,對孩子的心靈是很大的打擊,國家馬上組織心理專家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輔導(dǎo),合理、適當?shù)男褂兄诤⒆泳徑庑睦韷毫?,讓成人更好地走近孩子的?nèi)心。
對幼兒進行死亡教育的方法中,選擇繪本閱讀是最好的途徑,有適當?shù)念伾?,合適的圖畫構(gòu)造,有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也有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讓孩子在傾聽觀察繪本的同時,梳理了心中對死亡的疑慮。
死亡教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我們正視死亡這個話題,是為讓孩子對生命有所敬畏。我們談?wù)撍劳?,是為了讓孩子珍視生命,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義,才會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