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揮
一直以為,說課是獨立于教學設計(教案、上課說明)而推出來的一種教研形式,應與教學設計區(qū)別開來。
說課與教學設計有本質(zhì)不同:說課是議論文,教學設計是敘述文、說明文。說課重點是回答“為什么”,解釋做的理由,基于這個理由的做。教學設計主要是回答“怎么辦”,即怎么去做,構(gòu)想、思路、板塊、環(huán)節(jié)、步驟等。
既然是議論文,就得有論點、論據(jù)、結(jié)論。既然是議論文,說課的核心就得是解說、分析,說清行動的邏輯。
然而,現(xiàn)在的說課,可能是基于在沒有現(xiàn)場的條件下還要能估摸出現(xiàn)場的情況的考慮,似乎變異為“裸教”的另一種說法了。也就是沒有學生在場的上課展示,甚至淪為十幾分鐘的微課,性質(zhì)是課堂教學。而且不同的學科對說課的理解和做法也不一樣。有的像是微課,有的又像是教學片段,還有的可以理解為對教學設計的解說、介紹或說明。至于語文學科,很多情況下等同于某篇課文某一個教學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沒有“為什么”這一核心內(nèi)容,實際成了一項假擬有學生的上課活動,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說課。
這就讓人很困惑,十幾分鐘的課、微課,這也都是課,而說課雖名義上叫課,但本質(zhì)上,歸根結(jié)底不是課,是解說,是行動邏輯的闡釋。
到底怎么來理解說課?實際會有很多因素的變通,但不管怎樣,萬變還是不離其宗,不離其本:說課應該是集中展現(xiàn)說課教師的教學觀、教學智慧、教材分析、課堂組織、教學處理、思維邏輯還有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教研方式。
基于這樣一個認識,對于語文說課筆者有如下一些策略性的思考。
一、內(nèi)容
即說什么。這是說之前首先要思考好的,它決定了后面的一切。
說課既然是“議論文”。說課者最好是要懂得一點作文章的道理,尤其是議論文的寫法和技法,自覺拿寫文章的道理去理解和類比說課。說課猶如寫文章,寫文章,起承轉(zhuǎn)合有講究,這個講究也就是說課的講究,就是對說課的啟發(fā)。
說課,其實就是說清一個邏輯關聯(lián),就是完成一篇思路架構(gòu)由“教學解讀+基于這個解讀的教學設計”兩部分構(gòu)成的議論文。核心就是講清這兩部分的關聯(lián),闡述好這個邏輯。
如果要濃縮成6個字就是:為什么?怎么辦?
明確這樣一篇議論文該怎么寫,也就知道說課該怎么說了。
故說課的落點在說理。
說課,可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教材、教學設計、處理、策略、方法、流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等等。歸根結(jié)底還是要說清對教材的解讀和分析。這是說課的前提和基礎。
當然這么多要素,就需要做出選擇。如何選擇?為了讓說課的內(nèi)容精當、適切,說課前不妨先作“換位思考”。換位思考一下,你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何為說課的換位思考?有說課者必有聽課者,聽課者是來審視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你的對立面。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立方思考問題:一個聽課者最感興趣、最愿意聽的是什么?最期盼、最在意的是什么?最能吸引聽課者眼球的是什么?聽者不太在意的又是什么?容易忽略的是什么?思考好了,想明白了再說課,思考的結(jié)論是什么我們就針對這個結(jié)論說什么,這就是說課前的“換位思考”。有了這個換位思考就不難明確適切的說課內(nèi)容了。
如果是上課型、教學型的說課,備說課就還要備出現(xiàn)場內(nèi)容,說的時候要說出現(xiàn)場感。要心中有學生,說出有學生的效果,要讓聽課者感覺到學生的存在。上課要素要齊全。
二、策略
一堆東西,一通言說,如果精華淹沒在滔滔不絕的發(fā)言里,那絕對不是一個好策略。說課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實戰(zhàn)策略?
1.說課要多作壓縮和聚焦動作
應在有限的時間里盡量多地匯聚精華元素:閃光點、亮點、創(chuàng)意元。把說課過程變成一個精華集中釋放和呈現(xiàn)的過程。
從信息接收者也就是聽課者的角度來說,在聽的過程中,任何一個說的閃光點都會轉(zhuǎn)化成聽的一個加分點,多一個閃光點就多一份肯定;任何一個閃光動作都會給整體加分,都會讓整個活動獲益。
要濃縮,策略上,切入角度就要小、巧。小切入大統(tǒng)貫,這樣才能簡練、濃縮。小又還要能統(tǒng)貫,這就又必須考慮一個貫串問題,有勾連才行。舉一綱而提全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問問出一連串,一說說出一大片。
要濃縮,就要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取舍,突出重點。取舍是說課的最高智慧,同樣的內(nèi)容,取舍處理不同效果也會截然不同。
說課有些程序性的東西,比如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教學評價等,怎么處理?如若這些已經(jīng)融入在了教學分析里,那就不需要特意去走程序。不要讓沉甸甸的干貨、精華也就是文本分析淹沒在程序性的交代中,程序上的說明要有,但不是你平均用力的理由,不是你犧牲突出干貨和精華的理由。應景的東西歸于應景,直奔主題時應毫不猶豫地直奔主題。
要濃縮,就要多曬干貨,忌有意無意灌水,忌重心、落點轉(zhuǎn)移。干貨,沉甸甸的東西,脫水的東西,含金量高,它是說課的“核心競爭力”。其他做得再好,沒了這個“核心競爭力”,最終也是無用功。這里你需要來個追問,梳理自己的思路:說課里,技術含量高的是什么?教學目標?重難點?學情分析?教學效果預測?流程和步驟?還是教學策略?教學分析?教學處理?特色亮點?哪個技術含量高就多說哪個,突出哪個。
說課最能體現(xiàn)水平,最難以抄襲、借鑒、網(wǎng)摘、搜索、復制得來的是什么?想透并以此作出說課內(nèi)容的取舍。
2.按照傳播學原理和規(guī)律說課
說課本質(zhì)上也是說話,所以說課人還要懂得說話藝術。內(nèi)容好還要把它組織好,說好。說話中聽,讓人印象深刻,這里面是有講究的。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好是一回事,講好是另一回事。同理,說課不僅要文案好,還要把它說好。記住,說課就是“說”好你的課。
聽眾傳播心理有個很重要的現(xiàn)象,就是邊聽便過濾,過濾掉那些被聽者認為不重要的信息。聽話不可能像記筆記或錄音機一樣,什么都裝進耳朵,人的記憶力有限,信息接收會有飽和現(xiàn)象。一定時間內(nèi)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接收信息飽和的時候,就會拒收,就會出現(xiàn)接收疲勞。完整的信息流流經(jīng)聽者的大腦是會被自動裁割截取的,不會所說的內(nèi)容都完整地留在聽眾的大腦里。你說出的是信息流,聽眾接收的是精華、選段、碎片。你滔滔不絕,聽眾可能濾得只剩點滴。說話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說話人很在意的信息實際上聽話人卻根本沒上心。這種錯位提醒我們說話要順應接收規(guī)律。
過濾現(xiàn)象和飽和現(xiàn)象給說課的啟發(fā)和提示是什么?說話一定要簡練、干凈,一語中的。絕不拖泥帶水,名詞術語堆砌,話語轟炸,旁逸斜出。說話要撿好的說,挑精華說,說走心的話!還有,好話不要放到一起說,一氣說掉,要分散到各個地方說,讓聽課者能緩過勁來、緩過神來接收。
說課不是大說、特說。恰恰相反,是少說、精說、簡說、新說、突出重點地說。這樣的話才能使人印象深刻,這樣的話才能吸引人、引發(fā)人注意。說一句突出的話比說一百句泛泛的、大眾的、平鋪直敘的話更頂用。
中國有個很出名的演講,羅振宇跨年演講,要連辦20年。每次演講時常超過4小時,極具沖擊力,很是震撼。演講一出總會讓人津津樂道好一陣子,回味好長一段時間。演講用到的標題、詞匯會讓人經(jīng)久難忘。其實他的演講就是少說、精說、簡說、新說、突出重點地說的成功經(jīng)典范例。
在這個信息泛濫、信息過載的時代,說話要給人沖擊力很不容易。要給人以沖擊力應該怎么辦?羅振宇的回答是凝練關鍵詞說話,不要長篇累牘。借鑒廣告方式說話,讓說話有點廣告意味。
要少說、精說、簡說、新說、重說,又要保證信息說到,就得有要點意識、關鍵詞意識、匯聚意識。突出中心,牢牢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反復強調(diào)。無論怎樣渲染,最后都要歸到一個點上,一個地方。曾仕強的演講《中國人的語言藝術就是只講“妥當話”》就體現(xiàn)出了這樣的說話藝術——說妥當?shù)脑?。說話始終不離中心。
圍繞中心說話如此重要,那如何判別自己說話是不是圍繞中心?很簡單,一個比較直觀的檢測辦法,就是看你的話能不能讓人很容易歸結(jié)出關鍵詞,或你說出的一大堆話是不是很容易讓人做筆記。
圍繞中心說話必致說話簡練。簡練是說話的要義。羅振宇將連辦20年的跨年演講,據(jù)說每場演講,一大群精英要演練打磨好幾百遍,打磨的方向就是精練。簡練是至道。套用人們評論周潤發(fā)用到的一句話“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和簡”,放在說課上,說課說到極致也一定是素和簡。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所以,說課,一定要不說廢話,刪繁就簡,砍掉一切外在的、多余的東西。只留下干貨,沉淀干貨,突出干貨。
三、方式
最重要的不是好內(nèi)容,最重要的是讓好內(nèi)容看起來更好。
“說課也是一門說話藝術”,決定了說課要注重說話的技巧。說話藝術的追求包括:語言聲音的磁性和氣場,說話語調(diào)的抑揚和頓挫,情緒狀態(tài)的飽滿和沉浸,等等。
作為說話藝術的說課還要有點表演性。
不是真的去表演,而是說課要有些表演上的修飾,有些表演的成分;好話好好說,不是演講,但要有點演講的風格。
表演性就決定了說課不是一般的發(fā)言,需要調(diào)動情緒,聲音、動作要有感染力。
說課要調(diào)動說課的非說課因素。做好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PPT,好的PPT會給說課加分不少。沒有人有義務透過你雜亂簡陋的PPT,去發(fā)現(xiàn)你原本優(yōu)秀的說課內(nèi)容。
四、總結(jié)
1.說課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體現(xiàn)解說的邏輯
說課點之間是邏輯相互承應、相互解釋的關系。因此,說課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見出邏輯。
實際說課中,人們往往缺乏這種意識。表現(xiàn)為都知道說課有幾個要素必說,但沒有思考為什么要必說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說課時說課點之間缺乏關聯(lián),是孤立存在、相互割裂的,為說這點而說這點。究其原因,還是沒有理解說課其實就是說清一個邏輯關聯(lián)這個本質(zhì)。
比如,教學目標、重難點、學情,實際都屬于“教學分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教學分析”自然要涉及的對象,不是孤立、獨立于教學分析環(huán)節(jié)之外的,不是說課流程的擺設,因此,在說這些點的時候,就應該把它們放到教學分析的整體上去考慮,用聯(lián)系的方法去說。
2.說課的設計要見用心和機巧,為用心和機巧而說
這是說好課一定要有的東西,也是說課出彩和產(chǎn)生亮點的地方。說課一般的程式大家都能做得到,最后怎么見高下,分好壞?就靠這個出彩和亮點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在這一點上下力,用足功夫。
對于課來說,用心和機巧主要體現(xiàn)在怎么切入上,也就是入課的角度。小切入,大貫串,一個看似小小的切入串起一堂說課,這最見心機和功夫。把這點說出來了,什么都說好了。
3.圍繞“邏輯”這個說課的核心說課
說課的核心是講清教學行動的邏輯,說一切都是為了這個,需牢牢記住這個基本點。
4.說課要按照一定的說課流程和模式
這個流程和模式只是保證課說得更清晰、更合理的手段,不能因此陷到程式本身中去,程式再好也不是說課的目的。不能貪戀、迷戀程式的精致,為精致而精致。不能只見程式,不凸顯實質(zhì)內(nèi)容,使實質(zhì)內(nèi)容淹沒在對程式的交代上。說課要有“活氣”的東西,一定要記住真正支撐你說課印象的一定不是這些程式,而是反映實質(zhì)內(nèi)容的這些“活氣”。
[作者通聯(lián):北京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