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瑩
人們都喜歡把不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較,這樣就能更清晰快速地認識事物,并且發(fā)現(xiàn)其中的相似之處和不一樣的地方。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目前的高中閱讀教學中,有一些文章是需要精讀的,但也有一些文章只需要大致了解就行,因此很多老師在教學時,對精讀的文章會講得很細,但是對于略讀的文章就會快速的掃過。而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把需要精讀的文章和略讀的文章進行不同角度的比較,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略讀文章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精讀文章的理解。比較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快地發(fā)現(xiàn)這些課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能快速清晰地進行理解記憶,同時還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一、比較閱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
在語文教學時,對相同主題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文章不一樣的寫作背景、時代背景、寫作手法,不一樣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用這些文章相同或相似的特點為出發(fā)點,建立起這些文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讓學生發(fā)散思維,認識和理解這些相同文章之間的不同點。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祖國土》和《祖國山川頌》這兩篇文章,就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拿這兩篇文章來作對比。《祖國土》是前蘇聯(lián)女詩人阿赫馬托娃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人一生命運多舛,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她依然熱愛自己的祖國;《祖國山川頌》是中國當代作家黃藥眠寫的一篇散文,作者歌頌了祖國的壯美山河,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兩篇課文表達的都是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一篇是詩歌,陳述的是事件,表達的是作者的愛國情感;一篇是散文,描繪的是祖國的山川景色,表達的依然是作者的愛國情感。對于同一個主題,兩位作家采用了兩種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基于不一樣的歷史背景,作品所承載的內在情感也不一樣。通過這樣的對比,就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認識到相同情感不同的表達形式,并以此啟發(fā)學生將這些表達方式留心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比較閱讀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內容豐富,涉及到各種主題、各種體裁,其中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中國古典詩文。中國古代詩文傳統(tǒng)悠久,有著豐富的內涵、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古詩文可以提高我們的人文修養(yǎng),陶冶情操,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歷史,體會作者所要抒發(fā)的各種感情,并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發(fā)。但是古代詩文的學習難度要高于現(xiàn)代白話文,因為古代詩文當中有很多文言的表達方式,而這些語言障礙嚴重地干擾了學生對這類作品的學習和理解,所以導致古代詩文教學一直就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問題。在教學中利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古代詩文的學習和記憶。
例如在講解課文《滕王閣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蘭亭集序》拿出來做對比。兩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駢文,句式整齊,辭藻華麗。兩篇文章都記敘了朋友聚會的盛況,描繪了美麗的自然景物,并觸景生情,繼而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慨?!峨蹰w序》記敘的是重修滕王閣后大宴賓客的盛景,作者在文章中運用華麗的辭藻,引入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在記敘中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感;而《蘭亭集序》所描繪的是文人墨客們的一次盛大集會,作者描繪的也是宴會時的情景,但作品表達的卻是對人生短暫的喟嘆和對生命與死亡的哲學思考。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的體裁、寫作方式、表達的情感等內容放在一起做比較閱讀,還可以將其中的文言文知識羅列出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又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三、比較閱讀能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
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往往會把對作品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所學的這篇文章上面,因而無法全面而準確地認識這位作者的文章內涵,體會作者的內在情感。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些異同,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具體課文的深層內涵和藝術特質,并全面了解該作者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例如,在學習《赤壁賦》一文時可以用《念奴嬌·赤壁懷古》來與之做對比,兩篇課文都是北宋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并且兩篇文章都選入了高中的語文教材,一篇在高一上冊,一篇在高一下冊,在教學《赤壁賦》時可以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做提前了解和認識,而當學習該詞的時候,再把賦拿出來進行比較,不僅能回憶學習進度,同時還能起到了復習的作用。兩篇文章都是蘇軾在貶謫黃州之時所作,而且均以赤壁為題,描繪的也是赤壁的景色,都緬懷了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雖然描繪的都是赤壁之境,但是所描繪的景色卻又不一樣,《赤壁賦》是作者與客夜游飲酒時所作,描繪的是秋夜的月下江景,景色描繪得空明柔美,而《念奴嬌·赤壁懷古》描繪的是長江浩浩蕩蕩的恢宏場面,氣勢宏大,豪邁壯麗。從緬懷的對象來看,賦緬懷的是赤壁之戰(zhàn)中的勝方周瑜,而詞緬懷的是赤壁之戰(zhàn)的敗方曹操。這一賦一詞抒發(fā)的都是作者內心的惆悵。
在教學時,以同一作者的相同或不同時期的文章來作對比,更容易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示例中的兩篇文章雖然都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期所寫,相差時間不超過三個月,而且描繪的對象和抒發(fā)的感情也都是相同的,但是其描寫的方法和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所用辭藻也有很大差異,由兩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內心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不一樣的變化。
比較閱讀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式,教師將其運用到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可以激發(fā)學生拓展閱讀的興趣。不管是以同作者的不同文章,還是同主題不同體裁的文章,或是同主題不同思想感情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來發(fā)現(xiàn)其中內在的聯(lián)系和不一樣的地方。一方面對比是一個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lián)系的過程,另一方面,對比也是對事物本質和內在進行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用好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