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鷹
“Handicraft Exhibition of Seal Cutting and Chinese Character Engraving” is organized by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Museum at present.For the first time,this special exhibition takes a closer look at seal culture rather than focus on seal cutting techniques and artistic genres.
由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主辦的“印章刻字手工藝展”,是首次從印章文化入手,而不是側重于篆刻技法、藝術流派為內容的特展。這個展覽的策展重點,是希望探討新的傳播模式,即中國文化的傳播需要客觀而不是自大,藝術更需要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上,唯有彼此的尊重和直觀上的美,才能從外觀引入到對內在美的理解。篆刻作為世界印章文化的組成部分,不能是少數(shù)使用古漢字的人的自娛自樂,而是成為能夠為更多人所欣賞、實用、禮贈的普及性藝術。
印章可以用來收藏記憶、傳遞符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藝術形式??脊艑W已經證實,印章的歷史應該早于六千年。中國的印章并非歷史最早,更不可稱唯一的藝術,但絕對是歷經數(shù)千年,傳承至今,并依然使用的文化藝術載體。我們俗稱的篆刻,是世界印章文化的藝術分支,作為以篆文為主要內容的刻字藝術,與此后的印刷技術發(fā)明、信息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藝術形式之一。以下我們將從印章文化的角度,再次審視刻字作為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印章源于巖石上的刻字,用來對外顯示某個部落、群體的所控范圍,是社會群體的象征。由于刻劃在巨石上的符號只能被固定地顯示在某一個地方,于是古人便想出了可以讓文字行走的印章刻字。除了傳承至今的中國印章,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也都曾有過類燦爛的印章文化。印章有方的、圓的、異形的和滾筒式的。如美索不達米亞的滾筒印章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也有研究者將那種滾筒式的印章稱為“織錦”印,因為其印面的許多紋樣非常接近于織錦圖案。滾動時圖案的首尾可以接合在一起,產生連續(xù)不斷的紋樣效果。在沒有印泥的時代,滾筒印章可以在泥土上壓印出很深的人物、圖案和文字。內容包括:競賽、放牧、勞作、列隊、昆蟲、老鷹、生產、宴飲、劃船、性交以及狩獵等抽象概括。這些印章雖然也便于攜帶和作為裝飾時的重復使用,但作為至高的權證、憑據和個人身份的唯一象征,并沒有特別多的文獻記載,而且很早就消失了,這與中國的印章文化有著較大的區(qū)別。
至少超過五千年歷史的古埃及圣甲蟲戒指印章裝飾感強,攜帶方便,至今還是古董市場的翹楚。這種一兩厘米大小,被稱為“旋轉戒指”的小印章有很好的設計,不僅具有裝飾功能,方便攜帶不容易丟失,而且只需要將戒面旋轉過來,戒環(huán)就可當作印章使用。埃及人使用的印章刻字方式被稱為費昂斯,大多使用硬度高低不一的寶石或滑石、陶土等。同樣,隨著古埃及文字的失傳,這類印章也不復存在了。
古印度印章基本上使用和中國的印石相同的滑石,或黏土、象牙和青銅等制成,大多雕有二十個以內的文字,配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的內容。很多文字符號是象形的,但部分兼有表音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朝著字母文字過渡的表音文字雛形,它的形成歷史也有四千多年。
中國的印章歷史不會少于三千年,主要通過字體(殷周古文、秦篆等字體)的變化和鐫刻(包括劃、鑿、鑄等工藝)技法相結合,制作符號化、圖形化的各種印章,是中國的特色。因為使用篆文的居多,所以被稱為篆刻,是漢字文化圈的通俗名詞,實際上篆刻應該是世界印章藝術中的一個分支,也是傳承至今的實用性刻字藝術。
中國的刻字初起于周之前,文字印章則可上達春秋,變化于漢,衰退于晉,趨弱于唐,沒落于宋,印章分化為篆刻藝術則興起于明,盛行于清,再承于現(xiàn)今。作為印章刻字的篆刻藝術是類似于現(xiàn)代平面設計,是書畫藝術的點睛。篆刻可粗放、有細膩,粗放好比瀟灑的潑墨寫意,細膩猶如流麗的白描工筆。
所以,在印章的世界史上,中國絕不能說是最早和唯一。我們值得驕傲的是,和象形文字一樣,傳承至今的印章文化,只有漢字文化圈。不少人經常在國外大講篆刻是最早、唯一、博大精深和妙趣橫生,是缺乏歷史認知和很難予以翻譯的說辭,往往容易被外人嗤之以鼻。
印章是具有多種屬性的復合藝術,不僅歷史最悠久,還有諸多的復合屬性。印章往往包括占卜、儀式、符號、設計、字體、裝飾、雕刻、繪畫、材料、實用性等等屬性,它們之間是相互支撐又相互制約的關系。比如:繪畫屬性的膨脹,會損及符號屬性;裝飾屬性的過度,會影響書法屬性;工藝屬性的追求則傷及材料屬性。唯有諸多屬性的自然融合,才有了印章刻字的藝術特性。
中國印章的核心是對漢字象形的傳承,不是只講技法的篆刻工藝??套值妮x煌時代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文字雖同出于象形,但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審美情趣、使用方式,使得字形多變,更重要的是,貴族文人對于文字求美的執(zhí)著,在超越其功能性的基礎上,進行了各種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新,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包括印章刻字在內的遺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字,大量是運用于金屬和燒陶類的器物上的刻字紋樣,在應和器物造型的前提下,刻字講究舒展、大氣、渾厚、寬博,兼有秀麗、柔美、典雅、細致的設計,寬展浪漫是漢字在印章使用中的共性特點。這種對美的追求和變化,來自于漢字造型與內涵的傳承和理解,這是中國印章美的核心,不同于后世許多缺乏內涵的仿古篆刻。
漢字是象形文字,形和意是首要功能,如何通過視覺表現(xiàn)來強化文字的含義,是漢字受到設計影響的主要原因。所以漢字歷來也不過分去注重文字筆畫的統(tǒng)一性、穩(wěn)定性,不拘泥于所謂的標準字體,多一筆、少一點的情況經常發(fā)生,這是完全有別于表音文字的特點。那些今人看來錯落生姿、筆劃增缺、局部夸大的印章,也許本意也有著力求標準化的企圖,但更多的是講究造型帶來的象形含義。有的因銅鐵鑄造工藝的限制、或未能精良而變形殘缺;有的是因急刻鑿而難以精致;有的是順應自然而天趣自生。這些沒有嚴格規(guī)范的個性化設計,卻造就了印章作為篆刻藝術的蹊徑。
我們知道,古漢字的“文”也就是“紋”的原型,表達的是文身。中國印章的字體裝飾化,與中國傳統(tǒng)的紋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論是玉石雕琢的紋,還是金屬鑄造的紋,以及質的顯現(xiàn),對后世的漢字美學產生直接的影響,所謂的金石之學一直是中國印章藝術的基礎。
篆刻中的擬古,更多的是對銹蝕殘損的刻意模仿和作秀。經常有人提及篆刻的殘損是否為美的問題,個人認為,古代印章的制作,需要銅鐵熔鑄,制印一定出自作坊的制印工匠之手。當時的制印,并不是單純的提供欣賞,而是神圣的權力和身份象征,應該是由文字官員設計排版之后,送交工坊進行鑄造的工藝品,印工甚至不會懂得印面的具體內容,所以既不可能制作成破敗殘缺,更不會追求偶然。后人對篆刻藝術的殘損處理手法,一方面是無奈于印石材質的自然崩裂,另一方面是對出土的陪葬類印章的殘損部分進行的模仿而已。篆刻的殘損之美,應該是書法入印、潑墨刻印般的隨性所帶來的偶成,更多的是為了與書畫空間產生互動,以及彼此映襯后的視覺節(jié)奏之美。
篆刻藝術的原點是秦印,是因為秦篆的規(guī)范字體。篆刻是中國印章的藝術表現(xiàn),必須理解除了篆體以外的多樣性、豐富性。當然,秦篆字體的風格對后世所有印章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藝術信息含量和規(guī)范標準方面,篆刻藝術幾乎沒有離開過秦代印制的軌道。秦代尚無毛筆書法,古代印工在制印時,不可能理解所謂的書法之美,更談不上刀法、筆意、風格表現(xiàn)的隨性發(fā)揮,使用者很注重文官設計后的印面裝飾之美,制作者必須嚴格尊重原作者的設計稿,并盡最大的技能還原印面,這是現(xiàn)代人很難做到的功課。所以我相信,古代的印章制作絕對沒有什么古拙、缺損、任性的意識,更多的是細致、完整、秉守原稿的用心,書法入印的概念,是近現(xiàn)代的托詞。
理解中國的印章,直觀上的喜歡最重要,所有傳世藝術品,美的感受是不需要過度解釋的。若從藝術的角度去看,印章是字體表現(xiàn)的刀刻再創(chuàng),篆刻與書畫藝術的相得益彰,類似于寫實、抽象、余白、對比等表現(xiàn),都是情趣盎然的印章細節(jié)。欣賞中國印章是視覺感官的愉快旅行,包括了印石的材質,印文的內容,字體的選擇、章法結構、款識組合、刀法運用、鈐印用紙、印泥用色,以及最終在印面上產生的視覺效果感覺。正如觀看一幅有故事的繪畫作品,印章的美并非局限于篆法、刀法的狹義解釋,而是超越文字功能的多維度共鳴,中國印章一定是屬于世界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