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迪,李建保,王 霞,徐 婧,李藍軒
(1. 新津縣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新津 611430; 2.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成都 610075;3. 遂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遂寧 629000)
哮喘以發(fā)作性喘息、呼氣時間延長,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臨床特點,是兒童時期的常見肺系疾患,可以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甚至伴其終身。中醫(yī)學將哮喘歸屬于“哮證”范疇,傳統認為“夙痰伏肺”是哮喘的基本病機,與肺脾腎三臟不足有關,近代醫(yī)家提出瘀血內伏是哮喘的又一重要病理因素。痰濕瘀血皆為陰邪,必源于臟腑陽氣虧虛,所謂“陽化氣,陰成形”是也。中醫(yī)認為肺屬金受火制、喜潤而惡燥,歷來避“肺陽”不談,以至于對疾病的病機認識有所欠缺。哮喘雖與肺脾腎三臟有關,但根據其發(fā)作時的臨床表現,病位應歸于肺。小兒肺臟尤嬌,肺陽易損,肺陽虧虛既是兒童哮喘發(fā)病的重要病理基礎,又可使痰瘀內伏、膠結難解致哮喘遷延難愈。
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中,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一種無形的非常細微的物質,在宇宙中運動不息,并認為氣可分陰陽[1]。精所化生之氣與吸進的自然界清氣結合而成的人身之氣也分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稱為“人氣。”根據“氣分陰陽”的理論,肺氣可分為肺陰氣與肺陽氣。肺陽氣主溫煦、宣發(fā)、衛(wèi)外、氣化,肺陰氣主涼潤、沉降、守內[2]。
《醫(yī)貫·內經十二官論》曰:“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3]”指出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且體內外不間斷的氣體交換有賴于肺有節(jié)律的呼吸運動,但肺陽是其物質基礎及動力源泉?!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唬骸瓣枤庹?,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強調陽氣的主導和動力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 是具有推動作用的肺陽在司呼吸[4]。
《素問·五臟生成篇》言:“諸氣者,皆屬于肺”,指出肺主氣的功能,這一功能主要依賴肺陽。肺陽主氣,一者主宗氣的生成,二者調節(jié)全身氣機。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水谷精微之氣結合生成宗氣。宗氣上出于喉,促進肺的呼吸;貫通心脈,運行氣血滋養(yǎng)周身;下行丹田以資先天之氣。肺陽作為原動力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吸入清氣保證宗氣化生有源。在肺陽的宣發(fā)鼓動下,呼吸規(guī)律,肺發(fā)揮其“霧露之溉”的功能,使衛(wèi)氣宣達于表,濁氣排出體外,人身之氣得以與自然之氣交替溝通,保證氣機的正常升降出入。
《素問·經脈別論篇》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狈侮栃l(fā)肺氣使津液隨氣運行濡潤體表,調節(jié)氣機的升降出入,推動全身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化氣行水;再者溫化水液,通調三焦水道,故此水液代謝的正常完成,與肺陽推動、溫煦、升宣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鹅`樞·癰疽》云:“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yǎng)骨節(jié),通腠理”,指出在肺陽的資助下,衛(wèi)氣通過肺的宣發(fā)作用達于體表,發(fā)揮溫養(yǎng)皮毛、司腠理開闔、防御外邪的功能。
徐榮謙總結了小兒“體稟少陽”學說,認為于小兒自身而言,陽氣較陰氣相對充盛,處于以陽氣為主導的陰陽平衡;但與成人相比,依然是一陽、稚陽、弱陽,陰陽皆稚嫩和不足,對邪氣的耐受能力明顯不如成人,指出兒童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生機旺盛、臟腑清靈、修復力強的生理病理特點[5]。
小兒體稟少陽易受六淫侵襲,臨床發(fā)現寒邪害人最多,肺者不耐寒也?!端貑枴ば魑鍤馄诽岬剑骸拔迮K所惡……肺惡寒?!毙悍闻K尤嬌,突遇寒風驟冷,寒邪直折,肺陽虧耗。如清·魏之琇的《續(xù)名醫(yī)類案》就有:“肺易感受寒邪,既病于主氣之肺陽,陽氣益不得施化,而水中之陽化更微,致濕淫滋患。[6]”其次,小兒飲食不知節(jié)制,若因飲冷傷胃,飲食寒氣自內從肺脈上入于肺, 亦致肺陽受損。《素問·咳論篇》云:“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再次,腎為先天之本,肺陽根于腎陽;脾為后天之本,肺陽的不斷充盈也必須依賴于脾陽的充盛,所謂“土生金”也。若小兒先天不足,腎陽不充,后天失于調攝,脾陽不振,又易致肺陽虧虛。由此可見,小兒時期容易形成“肺陽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
中醫(yī)傳統理論認為,哮喘的病位在于肺脾腎三臟,但根據其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臨床特征,認為哮喘的病位應落腳于肺?!端貑枴た日撈吩?“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素問·宣明五氣篇》又有:“五氣為病,肺為咳”,謂咳嗽之癥雖與他臟有關,但終究歸屬肺系統,哮喘亦然。薛生白提出:“幼年哮喘,是寒暄失時,食味不調,致飲邪聚絡……蓋飲為陰邪,乘天氣下降,地中之陽未生,人身藏陽未旺,所伏飲邪,與外涼相召而竊發(fā)矣”[7],指出陽氣不足是兒童哮喘的發(fā)病之本,痰飲伏藏是發(fā)病之標,而外寒侵襲、飲食失調是造成痰飲伏藏的主要病因,這其實暗藏兒童哮喘“寒邪傷肺-肺陽虧虛-痰飲內生”的病理演變過程,故而認為“肺陽虛”是兒童哮喘發(fā)病的重要病機。溫慧萍等[8]對實驗大鼠進行他巴唑冰水溶液灌胃、冰水混合物游泳以及煙熏等復合造模的方法建立肺陽虛大鼠模型,然后再進一步觀測模型組大鼠體征。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組大鼠出現喘鳴、呼吸急促、畏寒少動、精神萎靡、毛發(fā)無光澤、飲水量下降等一系列陽虛癥狀,與“肺陽虛”的癥狀相符合。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賴于機體有序的氣機升降出入?!端貑枴ち⒅即笳撈酚性疲骸俺鋈霃U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比梭w“氣化”的過程又與陰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氣化是由陰陽相互矛盾和運動而產生的[9],陽氣主升為生長之道,有主導氣機升降出入的作用?!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疲骸瓣庫o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p>
肺陽虧虛首當其沖的是氣機失調,氣不化津則痰飲暗生?!饵S帝內經素問集·湯液醪醴論篇》云:“肺主氣而外合皮毛,氣化則水津四布, 而下輸膀胱。氣耗于外, 不能布化水液, 是以津液于郛郭?!币庵^肺陽耗損虧虛,不能宣發(fā)衛(wèi)氣以敷布體表、溫澤皮毛,司腠理開闔功能失調,汗液排泄障礙,則水液停聚體內而痰飲內生。再者,肺正常呼吸及調節(jié)氣機的功能還依賴于宗氣的推動作用,故而肺通調水道促進體內津液的布散、運行也離不開宗氣。正如孫一奎《赤水玄珠》所說[10]:“宗氣……由肺運于一身,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狈侮柼澨摚跉饣鸁o源,津液布散,推動運行無權,痰飲自成。加之肺陽主溫煦,若肺陽虧虛無以溫化水液,促使痰飲內停,伏藏于肺,便成哮喘夙根。明·秦景明總結哮喘的病因病機,即“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遇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而誘發(fā)”[11],闡明“痰飲內伏”是本病的夙根,情志、飲食、外感等均因引動體內留伏之夙痰而使哮喘發(fā)作。
肺陽虧虛,氣機失調,氣不行血則瘀血暗伏。明·方廣《丹溪心法附余·咳嗽》言:“肺主氣,運行血液,周流一身,金也。[12]”若肺陽虧虛,主氣功能失司,氣不得推動調控血液運行至全身,血行滯澀成瘀?!鹅`樞·刺節(jié)真邪》曰:“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狈侮柌蛔?,宗氣生成及運行受到影響,血行郁滯則瘀血內生。另外《素問·調經論篇》中又提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肺陽虧虛,失于溫煦、推動,氣血運行緩慢,寒凝氣滯血瘀也。瘀血內伏,壅塞氣道,是哮喘的又一夙根。如《血證論》云: “蓋人身氣道,不可有塞滯,內有瘀血,則阻礙氣道,是以壅為咳不得升降而喘。[13]”痰由水聚而成,瘀由血滯而生,同屬陰邪,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巢元方明確指出:“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除,故成痰也。[14]”隨病理產物蓄積進一步加重氣機失衡,不單使痰瘀進行性堆積、膠結,更加重肺陽損傷,終致病理產物停滯于“最虛之處”,所謂“痰瘀伏肺”是也,如此惡性循環(huán)哮喘纏綿難愈。
綜上所述,肺陽虛是兒童哮喘的重要病機,隨著疾病的發(fā)展,肺陽主氣司呼吸,化氣行水、溫煦衛(wèi)外功能失調,病理產物逐漸生成終致痰瘀膠結,形成“肺陽虧虛-氣血津液失常-痰瘀伏肺”的動態(tài)病機變化過程,三者互為因果,貫穿于兒童哮喘始終,是其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肺陽虛”的始動環(huán)節(jié)加以防護、調治,截斷其痰瘀形成的途徑可有效控制、延緩哮喘的發(fā)生發(fā)展,甚至治愈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