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羲 王永友
[摘要]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是黨進行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是黨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本質反映。基于國家富強視角,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須通過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定向、定標和定力,肩負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文化使命;基于民族振興視角,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須通過科學而有效的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播,肩負起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文化使命;基于人民幸福視角,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必須通過始終堅持與人民共命運、同呼吸、心連心,肩負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使命。
[關鍵詞]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使命;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D41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6—0099—08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這是新時代我們黨進行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是黨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本質反映。基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目標視角理解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有助于準確把握黨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中的三重文化使命,有助于準確把握黨在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時代方位和獨特作用。
一、實現國家富強黨必須肩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文化使命
通過定向、定標、定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指明道路、堅定目標、提供力量,是新時代黨為實現國家富強必須肩負的文化使命。
(一)定向: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指明道路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定向,就是指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歷史和現實證明,沒有黨的定向作用,“我們的國家就無法團結統一、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向繁榮富強”,延續(xù)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就無法邁向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難以進一步發(fā)展并走向繁榮。
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領文化發(fā)展,在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新時代黨要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中國立場和人民性立場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中國立場創(chuàng)造轉化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以人民性立場明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在大力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獨有價值、獨特優(yōu)勢和獨到魅力中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性質。
其次,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持立足于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根基、立足于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實際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立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實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根植于中國特色“土壤”、徜徉于中國時代“新風”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底色和時代特色。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才能促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更好地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才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動力、張力和活力。
(二)定標: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目標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定標,就是明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始終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戰(zhàn)略目標。沒有黨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確定目標,就難以凸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鞏固中華民族“強起來”進程中的獨特地位,難以發(fā)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目標價值。
要通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奠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可能性,以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力量激發(fā)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覺性和自信心,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內在動力。
要通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性,堅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源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支撐、以對外交流為主要途徑進行文化軟實力建設,堅持在“形于中”而“發(fā)于外”中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撐門拄戶”。
要通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可行性,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通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確保黨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不斷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保駕護航。只有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深化和升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為增強當代中國的綜合國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三)定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力量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定力,就是明確指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充分發(fā)揮黨在文化發(fā)展中的領導力量,需要黨自覺擔負起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中的領導職責。沒有黨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定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就會因失去重心和方向而搖擺迷茫、失去前進動力和推力而停滯不前。
黨要具有自覺的使命意識,明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高度重視和準確把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一重要使命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價值,以高度的決心和信心、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擔負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歷史使命。
黨要明確自身的領導職責,明確“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明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與堅守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息息相關,明確始終堅持黨對文化發(fā)展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特征,以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向上、斗志昂揚的精氣神主動承擔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領導職責。
黨要提升自身的主體能力,明確“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積極提升自身的文化發(fā)展能力、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競爭能力,以有能力、有底氣的擔當者姿態(tài)迎接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困境與挑戰(zhàn)。只有充分發(fā)揮黨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的領導力量,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姓馬”“姓社”“姓中”,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實現民族振興黨必須肩負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文化使命
要通過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延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魅力、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活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這是新時代黨為實現民族振興必須肩負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傳承:延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魅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傳承中延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魅力,就是要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立穩(wěn)根基。黨必須明確“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必須堅持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尋根究源。在文化傳承中延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魅力,既是彰顯中華民族5000多年輝煌文明獨特優(yōu)勢的本質要求,也是綿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生命力的題中要義,還是推進我們黨擔負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一歷史職責的必然要求。離開文化傳承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勢必會導致中華文化因缺乏立足點而走不穩(wěn)、行不遠。
黨要通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歷史魅力,在傳承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文化精髓中,激活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以延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輝煌,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提供歷史依據。
黨要通過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血脈彰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永不褪色的精神基因,在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底色中實現中華文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一脈相承,以中華民族血液里共有且特有的精神基因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歷史根基。
黨要以有鑒別、有揚棄的批判繼承態(tài)度實現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承繼文化精華,拋棄文化糟粕,為走向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文化養(yǎng)分,增強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傳承中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才能避免黨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者、文化虛無主義者,才能提振黨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底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文化根基。
(二)文化創(chuàng)造: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活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活力,就是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支撐。黨必須要“在實踐創(chuàng)造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必須堅持在現實創(chuàng)造和不斷創(chuàng)新中為中華文化尋求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活力,既是綿延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關鍵舉措,也是將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的基本“要塞”,還是充分體現中華文化不同時代魅力的基本條件。離開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化創(chuàng)新,必然會導致中華文化因缺乏活力和生命力而走不快、走不久。
一是要通過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意蘊和時代價值,在賦予優(yōu)秀傳統文化“新面貌”和“新表達”中彰顯中華文化生命力的深厚底蘊,在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中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奠定新起點。
二是要通過結合時代實際、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實際對中華文化進行現實創(chuàng)造,促進中華文化在吸收時代發(fā)展之力、現實實踐之力中永葆生機,在融合社會發(fā)展要求、人的發(fā)展需求中與時俱進、與時偕行,進而在不斷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時代新生命中激發(fā)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生長點。
三是要拓寬文化交往和文化借鑒的世界視野,有甄別、有選擇地汲取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的多樣營養(yǎng),把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作為文化創(chuàng)造的豐富能量和多樣補給,取百家之長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壯大中華文化力量,在拓寬中華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世界格局中凸顯中華文化的獨特優(yōu)勢。只有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活力,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始終保證中華文化充滿活力和生機,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
(三)文化傳播: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傳播中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就是要為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鼓與呼”。黨必須“要讓全國人民知道黨和政府為人民做了什么、還要做什么,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什么貢獻、還要作出什么貢獻”,始終堅持在文化宣介、文化傳播中展示好黨的形象、發(fā)好黨的聲音,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文化傳播中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既是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的題中之義,還是促進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更加自信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條件。如果不重視文化的對外宣介和對外傳播,可能會導致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因缺乏展示平臺和表達渠道而陷入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了不清晰的困境。
要通過傳播和弘揚中國價值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定神穩(wěn)向,在宣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彰顯中華文化的真、善、美,以傳播科學、先進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理念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
要通過對內傳播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凝神聚氣,引導人們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認同,激發(fā)人們更加自覺、更加堅定、更加自信地續(xù)寫和再創(chuàng)中華文化新輝煌,在凝聚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共鳴共識中凝結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強大合力。
要立足對外傳播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自信,通過“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為世界展示全面、立體的中華文化,要有理有據地駁斥和回擊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霸權論,用中華文化的魅力回應無視、低看中華文化的偏見,以此推進世界看清、看懂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只有在文化傳播中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才能增強中華文化的內聚力和外張力,才能讓中華文化的光芒越來越亮、越來越強。
三、實現人民幸福黨必須肩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使命
黨與人民共命運、同呼吸、心連心,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奮斗目標,立足人民現實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團結人民為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這是新時代我們黨為實現人民幸福必須肩負的文化使命。
(一)共命運: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奮斗目標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與人民“共命運”,就是要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奮斗目標,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方向。若不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奮斗目標,黨就會因為缺乏根本動力而阻礙前進的步伐,就會因不以人民的切身需要為追求而忘記初心和使命。
黨要把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為歷史使命的時代內涵和重要方面,準確把握這一奮斗目標是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繼承和發(fā)展,要深刻明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在黨的初心和使命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價值。
黨要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為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追求,以一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文化發(fā)展的價值導向和價值立場,立足滿足人民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來理解和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方向和價值目標。
黨要以是否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及滿足程度如何作為判斷新時代黨的文化建設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根據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和現實問題及時調整文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方法、途徑等,保證黨的文化建設始終與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同向、同行。只有堅持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奮斗目標,才能保證新時代黨的文化建設始終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服務,才能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提供精神力量。
(二)同呼吸:立足現實生活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新時代黨要與人民“同呼吸”,就是要立足現實生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必須立足人民的真情實感和鮮活實際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人民生活、高于人民生活并服務于人民生活的根本遵循。若不立足人民實際生活需要,就會因為缺乏實際依據、時代觀照而影響新時代黨的文化建設的時、度、效,從而影響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滿足的實效性。
首先,應立足人民的時代要求,準確理解精神文化需要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定位和地位,深刻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時代內涵和發(fā)展趨勢,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不斷跟進和滿足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新需求、新期待,促進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與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其次,應立足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明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要正確處理文化創(chuàng)作中黨性與人民性、政治立場與創(chuàng)作自由的關系,以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為文化創(chuàng)作的素材、靈感和源泉,促進人民在共創(chuàng)共享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產品中陶冶情操、啟迪心靈。
最后,應立足人民的文化提升需要,通過滿足和引導人民科學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文化素養(yǎng)、開闊精神空間,同時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最大范圍、最大程度、最合實際得到滿足。只有立足人民現實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符合中國人民實際、符合中國實際,才能保證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滿足具有真實性、有效性。
(三)心連心:團結人民為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與人民“心連心”,就是要團結人民為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在團結人民力量、整合人民共識、激發(fā)人民自覺性中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若不激發(fā)人民在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中的主體作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就會因缺乏人民的積極參與和有效監(jiān)督而導致針對性不強、有效性不高。
一是要始終堅定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尤其是以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明確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保證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發(fā)展始終與黨中央的理論、方針、政策保持一致,突出黨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中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
二是要善于調動和激發(fā)人民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通過增強人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促使人民自覺接受和積極參與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實踐活動,通過在社會主義文化的全民建設中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以此堅定人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三是要正確處理黨與人民在滿足精神文化需要中的辯證關系,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也要尊重人民大眾的主體地位,尤其是要接受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滿足的真實反饋,善于依靠、團結和激發(fā)人民的磅礴力量,從而促進黨的領導力量和人民的主體力量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中相得益彰。只有團結人民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共同努力,才能保證把黨的群眾路線真正貫徹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中,才能提升人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