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在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以教師為主導,掌握整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害怕出錯,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因此,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讓學生多說、敢說,即使出錯也沒關系,教師允許學生出錯,這樣的課堂才是精彩的。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產生錯誤的情況,教師能諒解自己所產生的錯誤,為什么不能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錯誤呢?現(xiàn)在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師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學觀念也發(fā)生了偏差,從引導者逐漸轉變?yōu)楣噍斨R的機器,并且教師希望把所教授的知識灌輸?shù)矫恳晃粚W生的腦袋中,不允許學生產生疑問或錯誤的機會,導致現(xiàn)在的小學生在課堂中不敢犯錯,即使不能理解知識也裝作理解和認同,從而對數(shù)學的學習達不到通透理解,對教師產生一種害怕、不敢詢問的心理,久而久之便不能準確理解數(shù)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自己該如何去學習、如何去認知數(shù)學,只是一味單調、重復地練習題目,錯誤地認為只有不斷練習數(shù)學必定能學好數(shù)學。教師也不再去關注學生為什么會產生錯誤,對其背后的原因也不再進行探討,如果學生產生錯誤,就必定認為是學生的錯,如學生上課不能全神貫注的聽講,不能及時理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點。下面將從錯誤生成的因素和如何進行融錯來談談個人的理解。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因素千差萬別,但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 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思維發(fā)展。每一節(jié)的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有著對生活事物的初步感知、初步判斷和初步理解。對同一個知識點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學教育主要是教師是將生活中的數(shù)學現(xiàn)象抽象為具體的知識符號。在抽象的生活知識經驗轉換為具體的教材知識符號時,部分學生將會產生一定的知識障礙,如有的學生對新事物、新知識接受能力慢,或者學生本身就有閱讀障礙等等。教師在大部分學生都接受時,就會加快教學進度從而忽視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好比在一年級學習簡單的認識物體時,理解圓住的各項特點之后,請問圓圓的筆筒是圓柱嗎?大部分學生能準確說出,而當問到有點慢進度的學生時,他可能會說不是圓柱,可是又不知道為什么不是?這時候教師就會著急批評學生,責怪地問“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你剛才有沒有認真聽講”之類的話語,其實這個學生并沒有什么沒有認真聽講,也沒有開小差,只是暫時性不完全接受新的知識點,等到一周以后,就會說出很多生活中圓柱的物體。但是如果教師不能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一出現(xiàn)錯誤就迫不及待地批評,很可能導致該學生的厭學情緒,討厭這門學科。
二、 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一個班級一門學科只有一名教師,但是有幾十個學生。每個學生既是整體又是個體,而這門課的教師在學生面前只有一種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可能有的學生喜歡你的教學風格,而有的學生不喜歡甚至討厭你的教學風格,也會有的學生不能理解你講授知識點的過程,這也是班級教學的缺點。例如,教學8的分與合時,3和5合起來時8,“合”就有學生不理解,而如果你說3和5加起來是8,有的學生就接受了,而有的學生必須看見事物才能明白3個和5個是8個,是依據(jù)直觀的感受。班級教學不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當有的學生不能理解教師講授的方法時,他就不能通過這個知識點進行舉一反三,從而導致錯誤的生成。
三、 學生的思維定式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huán)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勢能使人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況變化時則阻礙學生采用新的方法思考。學生一旦產生思維定勢,則很容易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生錯誤,這種錯誤教師一般都能明確的知道其錯誤原因。但有時候當問題中的條件發(fā)生變化或者問題出現(xiàn)了不同,學生往往用以往的學習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一年級數(shù)學中,一段繩子的長度為20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4米,求還剩多少米?對于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準確進行列式解答,但當問題發(fā)生變化時,如求兩次一共用去了多少米?學生就會出現(xiàn)第一種的解答方式,這就是相似題目造成的思維定勢。
依據(jù)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學會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并加以有效利用,關注教學活動中學生生成錯誤的原因,探索如何避免課堂錯誤的生成。
四、 正確對待錯誤的發(fā)生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绷己玫臄?shù)學情感與態(tài)度是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克服困難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力量源泉。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必定有其原因,錯誤產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學會利用錯誤,將錯誤當成一種教學資源合理利用,不應受到學生和教師的嘲笑,應該耐心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明白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從而找到其錯誤原因,并能幫助學生改正其錯誤。
葉瀾教授說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fā)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問題與針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泵總€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對教師講授的知識理解也會有所差別,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者展示學習成果時發(fā)生了錯誤,教師不應輕易的進行否定,不能產生責備的情緒而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認知,而要積極肯定學生的參與方式,寬容、尊重、理解甚至激勵出錯的學生,時刻保持“陽光的心態(tài)”。依據(jù)學生自身的特點找出錯誤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理解有所偏差,也可能對題意理解的不夠透徹……都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錯誤。教師必須進行適當?shù)囊虿氖┙?,針對出錯學生的特點找出其解決辦法。
五、 教師應有多種教學風格
單一的教學風格可能只是適合一部分的學生,而其他的學生可能不能完全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就達不到授業(yè)、解惑的目的。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不妨換一種教學風格試一試,說不定會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教學風格或者同一種問題不同的講授方法,會讓更多學生準確接受到教師所傳達的知識點。擁有多種的教學風格也是一種教學風格。教師的一種教學行為不可能適合每一位學生,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不妨換一種解說,換一種思考方式,或讓其他小朋友用同齡的語言傳達。因而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了解學生,弄清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態(tài)度、知識基礎、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社會背景等,對上、中、下的學生典型作重點的個案研究,然后由點到面逐步推進。教師研究和了解學生的方式主要有通過課內外活動進行觀察,也可以通過對學生作業(yè)分析,與其他任課教師交談、家訪、“教育會診”或心理測試等,從而抓住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與提問,對于其產生錯誤的學生教師就可針對性的糾正錯誤。
六、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證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當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注重引導學生題目的共同點與差異性。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去分析題目,對學生的固有思維怎么樣進行打破,尋找新的學習角度,而且還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氛圍。具體來說可以有為學生創(chuàng)設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當遇到問題時對學生進行發(fā)散式提問,比如在解決一道課堂常見問題時,不要求學生按書上固有程式給出答案,而是要“講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列出你所想到的所有事物”“最大限度說出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你認為還有什么情況適合于這種辦法”……這種提問方式常可以結合“頭腦風暴法”來使用,即鼓勵兩個或更多的人盡可能多地提出許許多多不同的主意,學生可以理解一種解題思路也可以理解所有的解題思路。
綜上所述,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探索中,難免會發(fā)生錯誤的認知,教師不應把所有的錯誤同一而論,在提高全班的學習效率的同時,應同時關注生成錯誤過程的個別學生。這時教師應利用幾分鐘對個別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理解學生錯誤生成的原因,并能及時解決學生錯誤的認識,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極大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讓同一個錯誤連續(xù)發(fā)生,學生也減輕了負擔,教師也不再因為學生的理解性不足而費神費心。一節(jié)精彩的數(shù)學課允許錯誤的發(fā)生,只有解決個別的錯誤認知你才能真正達到全班都理解的狀態(tài),才能算得上是一節(jié)真正為學生而教的數(shù)學課堂。并且?guī)熒訉υ挼倪^程,其實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創(chuàng)造的進發(fā)。
作者簡介:
徐晶晶,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