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福堂
1997年的深秋,從墨綠色的桂樹葉間,一朵朵嬌小的桂花綻出笑靨。我與《江西教育》的相遇,就在溢滿桂花清香的校園。
一個偶然的機會,因為初創(chuàng)“缺口教學”課題,我接受了《江西教育》熊義勇和曾憲瑛兩位老師的采訪。“缺口教學”通過設(shè)置學習缺口,調(diào)動學生的趨好心理,促使其在自我補缺的過程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語文整體素養(yǎng)?!叭笨诮虒W”引起《江西教育》記者的濃厚興趣,并得到他們的高度評價?!督鹘逃?998年7-8期合刊發(fā)表了本人近8000字的論文《缺口教學初探》,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fù)印資料《中學語文教學》1998年10期全文轉(zhuǎn)載。“缺口教學”課題順利通過省教研室立項和結(jié)題。
我與《江西教育》二十多年來的不解之緣,由那次接受采訪拉開了序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江西教育》成就了我,讓我不斷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我喜歡在桂花樹前駐足凝望,一陣涼風吹過,整個人都洇染在清香中。這就像《江西教育》給我的印象,它善于從基層細微的教育教學思考和活動中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理論與實際、理性與感性的融合,形成其厚實、高遠、至真的辦刊風格。
《江西教育》激勵我在教研路上不斷開拓前行。繼“缺口教學”之后,我又先后主持了“活動教研”“同課重構(gòu)”“教研力”“教學力”“形成性學習”等專題研究和實踐,一以貫之地彰顯著獨特的教研個性。有幸的是,《江西教育》均在第一時間推出了這些專題教研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活動教研”成果還作為省首批以校為本教研活動建設(shè)基地的主要成果之一,與“缺口教學”結(jié)集出版。
“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如果沒有秋天的玉露風霜,桂花可能也不會這么香,不是嗎?清楚地記得,當時,熊義勇老師曾委婉地提醒,多從身邊的教學實踐切入,去發(fā)現(xiàn)、開掘教學的內(nèi)在動力,使專題研究更具鮮活性和現(xiàn)實的價值。
所以,我更加關(guān)注課題的實施進展情況。比如“教研力”專題,是基于我縣橘都小學和子固小學等學?!罢n堂觀察”的教研活動,并結(jié)合“現(xiàn)場學習”的理念,再提升至“學習力”的思考,最后擴展到“教研力”的系統(tǒng)研究?!熬劢拐n堂,有效教研”專題活動的開展,更使一線教師的教學思維和實踐充滿了活力。
“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蹦县S的教研團隊一直雀躍在這幾大專題教研的枝頭。這些專題都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敞開懷抱,讓教師們生發(fā)教學思考,也是建立教研相長的支點。
當初,“缺口教學”課題相繼吸納了二十多位教師參與實驗。熊義勇等老師多次應(yīng)邀親臨課題組指導(dǎo),現(xiàn)場觀課和座談。印象中,熊義勇老師觀課的神態(tài),是桂花樹孕育芬芳的專注。實驗教師們緊挨其身邊,寫下不少觀課筆記;心飄飛,跟著熟稔和不熟稔的桂花香甜味,向著更為遙遠的路上……
此后,我借助《江西教育》“師路心語”“杏壇沙龍”“特別報道”等欄目,推出了南豐縣一撥撥教學教研精英,共有二三十人次發(fā)表了論文和教例。其異彩紛呈的成果展示,給他們以前所未有的動力,使他們感受到,原來《江西教育》離自己如此之近,教研離自己如此之近,成功離自己如此之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薄督鹘逃?,遇見你,真美!真好?。ㄗ髡邌挝唬航魇∧县S縣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