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甘肅酒泉市肅州區(qū)玉門油田小學 甘肅酒泉 735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低下且閱讀的自主性較為匱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對此,語文教師應當秉持生本理念,將學生的實際以及發(fā)展需求作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正視閱讀教學的既有問題,并不斷延伸和探索有效的改進措施,從而在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同時,促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均得到提高。
第一,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學生興趣不足。興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和不竭動力。學生只有在興趣的推動下,才會更加專注和積極地進行學習,學習效果才會事半功倍。然而,當前部分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有著較強的應試教育特征,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這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和機械地接受理論知識的灌輸,極大地消減了學生的閱讀熱情,影響其閱讀學習效果的提升。第二,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效率低下。當前,部分教師重視授課進度,常常依照大綱要求來進行授課,教學形式多以“填鴨式”或“說教式”為主,形式老套且陳舊,師與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性。這些都嚴重阻礙了閱讀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如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極富時代感與現(xiàn)代特點的教輔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并讓語文教學效果獲得了很大提升。對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也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教學滲透,發(fā)揮其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與作用,讓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充分調動,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講授“圓明園毀滅”時,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認知,教師可展示圓明園毀滅的影像片段,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象,然后與學生一同對課文進行閱讀探究,引發(fā)學生對圓明園毀滅的思考。這樣便能激發(fā)他們內心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文章的內涵和主旨。又如,在講授“月光曲”時,教師可依據(jù)教學內容,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相應的音頻,接著提問:“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境下創(chuàng)造的?”“課文主要內容以及主旨思想是什么?”等問題。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并找到相應答案。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增添課堂的趣味性與活躍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果。[1]
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緊密聯(lián)系,二者相輔相成。閱讀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于語言的感悟和利用,豐富他們的文學儲備。它對寫作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寫作教學則能夠彰顯并內化學生的閱讀技巧,讓他們能夠在寫作實踐中,深化自身的閱讀認知,推動其閱讀能力的提升。[2]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也要對教學內容加以延伸,以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而促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提升。例如,在講授“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并摘抄一些優(yōu)美的字詞句,或者引導他們對文本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然后讓他們書寫自身的所感、所想和所思。這樣便能升華他們的閱讀情感,促使他們閱讀思維得到充分發(fā)展,推動他們閱讀和書寫能力的共同提升。
眾多教育實踐證明,語文教師若想實現(xiàn)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單純依靠教材內容是不行的。雖然語文教材蘊含著諸多經(jīng)典文章,但是畢竟數(shù)目和種類有限。故此,從學生發(fā)展角度而言,教師應當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入。首先,教師可依據(jù)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這樣不但能豐富學生的閱讀認知,而且也能讓他們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講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教師可在課文教學的同時,引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與時間”等文章,擴展學生的閱讀素材,提高學生對魯迅本人及其寫作風格的認知。其次,教師可依據(jù)高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閱讀實情以及閱讀興趣等特點,精選課外讀物并開展指導性的課外閱讀,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最后,教師可舉辦課外閱讀競賽,以活動為由,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維得到有效培養(yǎng)。[3]
總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應當正視閱讀教學的既有問題,秉持生本理念,借助新課改之風,不斷擴展教學思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趣味性與實效性兼?zhèn)涞恼n堂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