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將之
(臺灣大學(xué) 哲學(xué)系,臺北 10617)
在中國歷史上的公元前256年(1)后文在表記戰(zhàn)國時代紀年時只加“前”。,是什么樣的一年?
在此段時期歷史事件的展開和思想環(huán)境的變化過程當中,這一年前后有何種區(qū)別?
眾所周知,前256年的華夏文明屬于所謂“戰(zhàn)國時代”,此時段在中原世界的大部分“小國”都已滅亡,而其世界的政治角力由所謂“七雄”——楚、齊、趙、魏、韓、燕以及秦等諸侯展開。進入前3世紀,以其壓倒性軍事力量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的優(yōu)勢為后盾,秦國的國力凌駕其他六國的情勢逐漸定形。然而我們熟知,另一方面,直到前3世紀的上半葉,周王室仍然保持著“天下之君”的象征性權(quán)威:周朝祖廟還擁有“九鼎”。因此,后來紀錄重大事件的標準也按照當時在位的周王名稱來表示:在《史記》的戰(zhàn)國年表(“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中,司馬遷首列周王的紀年,以當作戰(zhàn)國各國紀年的標準。如此,在前262-260年白起率領(lǐng)秦軍坑殺40萬趙兵之“長平之戰(zhàn)”是在周赧王33-35年的事件。
那么,所謂“戰(zhàn)國時代”是什么時候結(jié)束的呢?司馬遷以來,諸家沒有懷疑所謂戰(zhàn)國時代是結(jié)束在前221年——秦將王賁擒取齊王建而達成“一統(tǒng)天下”(李斯語(2)《李斯列傳》:“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之一時也?!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八十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2.)之年份。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此年卻沒有冠上周王的紀年。這是因為周朝在此之前早就不存在:周朝在前256年,亦即在赧王59年這一年被秦昭襄王征服,擁戴赧王的西周君將三十六個城邑和三萬住民統(tǒng)統(tǒng)“獻”給秦王(3)《史記·周本紀》:“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犇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于周?!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四.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32.。 不久赧王駕崩,而昭襄王將周室的九鼎搬移到咸陽。周朝王統(tǒng)從此以后,沒有再繼承。雖然后世的歷史學(xué)家或許不允許將秦國昭襄王的此舉稱為“一統(tǒng)天下”,但昭襄王既已廢掉周天子,并且將九鼎也搬移到秦廷,此舉是否能說“秦昭襄王取天下”(4)關(guān)于在戰(zhàn)國末年的政局中“取天下”一句的意義以及對此《荀子》和《呂氏春秋》(的作者)的看法,在本書結(jié)論中再討論。? 秦昭襄王既征服了周朝,并且也獲得了九鼎。其軍事力量原來就能壓倒其他六國,其領(lǐng)土也已超過古代圣王所治理的領(lǐng)域(5)《荀子》卷十一《疆國》中有秦國的支配領(lǐng)域已擴大至“地遍天下”的程度之敘述。不但如此,在《疆國》中荀子甚至將此領(lǐng)域形容為:“此所謂廣大乎舜禹也。”參見荀子[M]//四部備要·子部:卷十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7., 那么,就當時的視野而言,這樣的情況不是可以稱上“改了朝代”嗎?其實,在周朝被征服的同年(前256年),楚國也乘機征服了魯國,并將末代國君魯頃公遷移到下邑(莒),直到前249年頃公薨,魯國的祭祀沒有被傳承(6)《史記·魯周公世家》:“(頃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于下邑,為家人,魯絕祀。頃公卒于柯?!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三十三.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17.按照《史記·六國年表》,在楚考烈王八年條有“取魯,魯君封于莒”;同十四年“楚咩魯,頃公遷卞,為家人,絕祀?!钡挠涊d。另外《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也有“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fù)彊?!钡挠涊d。此文暗示,為了安撫魯國遺民,楚國需要由荀子這樣“大儒”治理此國土。參見司馬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七十八.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6.。如此,體現(xiàn)“郁郁乎”周文明的兩個王朝的時代于此告終。
耐人尋味的是,從周朝滅亡的前256年到秦王政于前221年“一統(tǒng)天下”之間,尚有長達35年的“天子位空檔”(interregnum)時期。司馬遷以來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以及當代歷史學(xué)者均由于太熟悉前221年“一統(tǒng)天下”的情形(7)譬如,楊寬的《戰(zhàn)國史》(1997年增訂版)在“秦昭王滅西周”條以及“秦兼并六國完成統(tǒng)一”條的內(nèi)文只寫“從此掛名天子也沒有了”以及“從此名義上的周天子不再存在,秦國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就名正言順了?!痹谇熬渲?,楊寬將周朝的滅亡僅視為小諸侯的消亡而已;而在后句中他也只將周朝的滅亡看做秦國前往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一個契機而已。換言之,楊寬在周朝滅亡一事中幾乎看不出其事件本身的重要歷史意義。請參閱楊寬.戰(zhàn)國史(增訂版)[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97:405,425.,而似乎忽略了從前256年到前221年之35年間的情況給當時中國歷史的展開之固有意義:在此期間秦主可能已經(jīng)成為了“實際上”(defacto)的“天子”,而且從此地位還在努力提升為名正言順的新天子來君臨天下諸侯和人民。為此,在此段時期的三分之二的期間,秦國似乎沒有采取以完全消滅周邊諸侯的方法來達成獲得“天下”的目的。然而進于前230年代后期,隨著李斯掌權(quán),秦廷對外政策也從“身為天子君臨天下諸侯和人民”的模式,轉(zhuǎn)換成直接滅諸侯的方式。
基于如上問題意識,本文藉由針對《史記》《戰(zhàn)國策》以及《韓非子》中戰(zhàn)國末年秦國相關(guān)記載和論述內(nèi)容進行重新詮釋,而將提出如下四點:第一,在戰(zhàn)國諸侯之間的角力關(guān)系,由前3世紀前半葉齊愍王稱帝一事來進入最后局面。第二,秦國的增強導(dǎo)致了前256年征服周朝,而秦國的此舉也引發(fā)楚國在同年征服魯國。從此,天下秩序從以周魯為權(quán)威象征的體制進入于與前不同之新階段。筆者將之稱呼為“后周魯時代”(post-Zhou-Lu Era)的天下秩序。第三,在此時期秦國和周邊國家的互動模式是指向“間接支配諸侯國和天下人民”的方式。換言之,秦廷的主要目標在于將自己的地位從“實際的天子”提升為真正的天子來治理天下,而在這里“藉由取代周朝來君臨天下”的目標應(yīng)該并經(jīng)由攻滅周邊諸侯的方法來達成。第四,然而到了前230年代后期,隨著李斯掌權(quán)于秦廷,為了應(yīng)對當時對秦國最具敵對態(tài)度的趙國之威脅,秦國放棄如下間接支配模式而開始采取攻滅周邊諸侯國的政策。
其實,《荀子》和《呂氏春秋》的撰寫動機也有引起前256年周朝滅亡的歷史事件的可能,并且兩書的論述內(nèi)容似乎或多或少對直到230年代后期秦廷的政策方向有所影響(8)因此,雖然《荀子》和《呂氏春秋》兩書之間,其具體的著書方式、篇章的構(gòu)成、以及思想立場等有所差異,但假設(shè)按照如上的觀點來重新比較分析此兩書所選擇的主題、所使用的術(shù)語、所引述的比喻、所展開的論述內(nèi)容等,將能發(fā)現(xiàn)許多相同或類似之處,而且此兩部著作中所觀察出的共同思想部分正是與在近未來建構(gòu)的“超乎當時諸侯國”規(guī)模的政治—社會—倫理秩序,也就是說“天下秩序”的構(gòu)想相關(guān)。。 但這項問題為另一篇的課題,敬請讀者諒解讓作者準備另一篇文章專論。
首先,我們觀察戰(zhàn)國后期秦國獨強的形勢如何形成。眾所周知,秦國在前四世紀中期經(jīng)過秦孝公治世推動所謂“商鞅變法”,而隨之開始國力增長。而及至孝公的孫子昭襄王(亦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時代,秦王開始一步步爬上“天下之君”的階梯。其具體契機是發(fā)生在前288年(昭襄王十九年),昭襄王與齊愍王一起稱上比“王”更高層的“帝”號。不過在《秦本紀》中對這個事件的記載比較簡略:只記錄如“王為西帝,齊為東帝,皆復(fù)去之”而已。
相形之下,在《田敬仲完世家》中齊愍王部分的記載則提供相當仔細的描述。根據(jù)《田敬仲完世家》,在齊愍王三十六年(前288年)秦昭襄王派遣宰相魏冉勸愍王一起稱帝,而愍王與正好此時從燕國訪來問齊廷的蘇代商量此事(9)齊王曰:“嘻,善,子來!秦使魏冉致帝,子以為何如?”。蘇代向愍王提出了兩項建議:其一,愍王應(yīng)該“釋帝”(放棄稱上帝號)。其理由是:若是只有秦國稱帝,“天下愛齊而憎秦?!逼涠?,趁此機會獲取“伐桀宋”之利。這是因為若齊國藉此機會能“舉宋”的話,“國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聽”,而蘇代甚至主張“此湯武之舉也?!比绱?,齊愍王“復(fù)為王?!鼻卣严逋跻病耙嗳サ畚弧薄5趦赡旰蟮那?86年齊愍王還是如愿攻滅了宋國。
然而很諷刺地,齊愍王的“舉宋”事件卻導(dǎo)致了齊國國力的毀滅性凋落。司馬遷接著寫道:“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并周室,為天子。”于是再過兩年后的前284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按:齊國)濟西?!倍摇把鄬芬闼烊肱R淄,盡取齊之寶藏器。愍王出亡”。后來楚國也以“使淖齒將兵救齊”為借口派淖齒協(xié)助愍王。而淖齒“殺愍王”而乘機“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庇捎诤喜⑺螄Q為當時戰(zhàn)國諸侯中最強盛之齊國,卻因此強盛招來反齊聯(lián)盟的形成,而齊國不但一度喪失幾乎全部的國土,而且齊愍王連自己的性命也沒法保住。
其實,根據(jù)《秦本紀》在前288年秦“王為西帝”一事,確實反映了秦國經(jīng)過一連串國勢發(fā)揚的成果秦昭襄王自己欲向華夏世界稱霸的企圖心:在前290年秦將白起攻奪了六十一個城邑。在前289年(昭襄王十七年),讓韓城陽君和東周之君入秦廷。然而,齊國“復(fù)為王”(去帝號)后,秦國也跟著“亦去帝位”一事,長遠來看似乎引導(dǎo)出對秦國有利的時局:按照《史記》的理路,當時齊愍王滅宋后“欲并周室為天子”的“跨一步”作為卻導(dǎo)致了其他六國團結(jié)拒抗齊國的霸權(quán)。齊國雖然由于田單等的奮起后來恢復(fù)了國土,但復(fù)國之后的齊國已失去威王和宣王兩代往時的強國光環(huán)。因此,從秦國的立場來說的話,倘若當初在齊愍王去“帝”時,秦昭襄王還繼續(xù)稱帝,并表示“欲并周室為天子”而一直訴諸武力而擴張領(lǐng)土的話,“憎秦”的六國合縱欲“攻滅秦國”的狀況也可能會發(fā)生。
由于他在位之中經(jīng)歷過齊國的興亡,昭襄王應(yīng)該銘心“齊愍王之鑒不遠”的教訓(xùn),他放棄稱帝之后的三十五年間“專心”一片一片剝?nèi)∪龝x和楚國的領(lǐng)土,并著力于增強國力。經(jīng)過在前262-260年對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之毀滅性勝利,雖然之后的圍攻邯鄲之役并沒有成功,但進入前250年代,秦國,國力獨強的形勢已成定局。
在秦國獨強的壓倒性優(yōu)勢的形勢下,昭襄王在其五十一年(前256年)終于借以西周武公背叛秦國呼吁合縱攻秦派兵攻周為由問罪。周武公到秦廷將三十六個城邑和三萬住民通通獻給秦國(10)《史記·周本紀》:“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犇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于周?!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四.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32.。 而且隨著不久后赧王駕崩,前255年西周之民逃到東周,昭襄王藉此將周廷宗廟的寶器和九鼎搬移到秦廟(11)《史記·周本紀》:“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于憚狐?!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四.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32.。如此來看,昭襄王在前251年離世之前的最后五年之間,建立了秦國提升為能號召天下之君的國力基礎(chǔ)。
到了昭襄王的孫子莊襄王的治世,在其元年(前251年)派遣丞相呂不韋攻伐東周,并將其全部的領(lǐng)土納入于秦國(12)《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27.。 其實,在莊襄王治世的短短三年秦國還是持續(xù)擴張領(lǐng)土,設(shè)置三川郡、上黨郡、太原郡等都是在莊襄王治下達成的。如此,秦王政登位的前249年,周朝在中原地圖上已完全消失。如上所述,原來也在前256年被楚國征服的魯國末代君主頃公也在此年逝世,并而在他死后魯國的世系也絕祀(13)《史記·魯周公世家》:“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于陳。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于下邑,為家人,魯絕祀。頃公卒于柯?!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三十三.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17.《春申君列傳》也有記載:“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fù)彊?!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七十八.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6.。這兩個歷史大事件的發(fā)生就意味著,在以周朝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立之后,長期以來支撐華夏世界的政治秩序中具有象征性權(quán)威的兩個核心同時且永遠地消失了。
上節(jié)說明秦國滅周的經(jīng)緯。假設(shè)我們再注意周朝和魯國皆被征服是在前256年,我們便發(fā)現(xiàn)從此直到秦國最后征服齊國的前221年之間,其實戰(zhàn)國時代的最后階段還經(jīng)歷了35年之久的政治權(quán)威空白時期。那么,本節(jié)則思考在此期間秦國對其他戰(zhàn)國諸侯國在稱呼上的態(tài)度和在推行對外政策上的方向。其實,在前者的面向我們可以觀察:從前256年之后到秦王政于前221年“一統(tǒng)天下”期間,當時在戰(zhàn)國諸侯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以秦王為“天下之君”的前提來進行的。在后者面向,雖然根據(jù)《史記》和《戰(zhàn)國策》的相關(guān)記述,秦國不斷攻伐周邊國家是個事實,但我們進一步考察這些相關(guān)記載也便發(fā)現(xiàn),在前230年攻滅韓國之前的對外政策中,秦國似乎還是追求“間接支配周邊諸侯來治理天下人民”的模式。那么,下面我們先整理從嬴政即位到前230年左右(即攻滅韓國之前)的秦國對外諸侯關(guān)系的經(jīng)緯,然后將秦國與對外諸侯互動上的特色從如上兩個面向來探析。
眾所周知,秦國嬴政在前247年繼承了秦王的大位,而在他登位時,如上所述周朝已完全消失(14)《呂氏春秋》在《有始覽·謹聽》和《先識覽·觀世》兩段均說:“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薄敖裰苁壹葴纾熳蛹葟U?!眳⒁妳问洗呵颷M]//四部備要·子部:卷十三,卷十六.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9,4.。 其實,在此年秦軍在河外被除齊之外的五國聯(lián)軍打敗,而秦國的實際勢力則暫退縮于函谷關(guān)之西。不過由于五國聯(lián)軍也無法攻進函谷關(guān)一事反而暴露出:戰(zhàn)國當時幾乎全部諸侯“合縱”起來才能抵抗秦一國,而且如此還無法攻進其首都之情形已成為定局的事實(15)而且,之所以五國聯(lián)軍在河外獲得勝利之主要原因是,五國聯(lián)軍靠魏無忌(信陵君)的“卡里斯馬”性(charismatic)統(tǒng)率能力,也因此志氣也大振而協(xié)力投入于戰(zhàn)役。。如此,在秦國獨強的情勢也相當明顯的情況下,讓我們思考的問題是:既然嬴政登位的時候周天子已不在,而且秦國處于能夠合并天下那么有利的形勢,但從此時間點(前247年)到達成“一統(tǒng)天下”的時間點(前221年)之間為什么還需要26年之久的時間呢?
誠然,其中可能是由于嬴政即位時其年紀還小,并沒有能夠推動“一統(tǒng)”這么重大政策的政治實權(quán)。關(guān)于這一點,楊寬指出,“按照秦的禮制規(guī)定,秦王必須22歲舉行成年禮的冠禮之后才能親自執(zhí)政。”[1]何況,秦國在昭襄王薨世之后到在嬴政即位前的短短三年內(nèi)即已換了三位國君(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嬴政),雖然呂不韋隨著嬴政的登位被譽為“仲父”,秦國朝廷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應(yīng)該還并不穩(wěn)定(16)嬴政在前259年出生,而在前247年即位時是13歲。但“宦官”嫪毐在秦王政即位初期的權(quán)勢逐步伸張,到了秦王政治世九年(前238年),也就是說,按照秦禮到了22歲時,才能摘除其勢力。。
不過到此筆者所要提出的一點是,無論嬴政即位時的年齡大小,當時秦廷應(yīng)該還沒有以攻滅來達成一統(tǒng)的準備。換言之,在前247年的時段,秦王和其朝臣皆并沒有思考以近未來消滅六國為前提來建立“新天下秩序”的藍圖。其實,在嬴政的治世前16年之間,對未來新天下秩序的構(gòu)想一步步的在成形。而在這樣對新秩序的思想之展開過程中,從某一時刻開始,嬴政與李斯將其國土擴大的大方針從原來的奪取鄰國領(lǐng)土的方式轉(zhuǎn)換成全力攻滅周邊國家的方式。依照《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從其元年到第十六年(前231年)“魏獻地于秦”之間,秦國反覆派兵攻伐周邊諸侯(在此時期的重要攻擊對象為三晉),直到第十七年(前230年)才開始從韓國起一國接一國陸續(xù)并吞了六國全部的領(lǐng)土和人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嬴政即位當時“三晉”和燕國已處于弱勢,當時已沒有單獨對抗秦國的能力。不過,由于在河外之役之后秦國對外壓力暫緩,正如燕國和趙國的例子,在六國諸侯之間的戰(zhàn)役又活潑起來,秦國在乘著當時實際的合縱不成的情況下主要繼續(xù)攻奪三晉的領(lǐng)土。然而到此我們也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此時期的秦國也并沒有顯現(xiàn)真正要消滅這些國家的意圖(17)當然,秦國沒有跨出要攻滅之路,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如《荀子·議兵》所說:“諰諰然??痔煜轮缓隙埣阂病?,秦國懼怕合縱。這就是“齊愍王之鑒”。參見荀子[M]//四部備要·子部:卷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10.。此情形可與到前220年代后半期的情形相對照。眾所周知,在被攻滅之前楚國還擁有能打敗李信和蒙恬率領(lǐng)的20萬秦軍之國力,而在此階段的秦廷在遭到大敗之后,還在以極大的決心來要滅楚:嬴政面對了第一次戰(zhàn)役失敗,再度將歷來動員的國內(nèi)最大規(guī)模的60萬兵卒交給了王翦的兵柄,而在前223年終于擒取了楚王負芻。
到此會令筆者感到疑問的是,秦國在嬴政治世的早期,為什么并沒有采取先以10萬到20萬兵力一口氣消滅掉當時已經(jīng)陷于弱國的韓、魏兩國。從此我們可以推想的是,在嬴政治世開始的前面16年,秦國向外爭戰(zhàn)的主要目的還在于擴大領(lǐng)土,而在第17年后的戰(zhàn)爭則是在占領(lǐng)的過程中持續(xù)攻擊,而占領(lǐng)首都并且擒取其國主才停止攻戰(zhàn)。
為了進一步理解此種情況存在的意義,我們也許必須思考在“后周魯時代”秦國地位之變化。秦國在兼并西周,并且將九鼎搬移至咸陽之后,當時的秦王似乎就開始自認已提升為“天下之君”,或獲得與此幾乎同等的地位和權(quán)威。下面我們考察昭襄王前254年征服魯國之后到他曾孫嬴政前221年“一統(tǒng)天下”之間的35年,秦主或多或少將自己當作“天子”,而周邊諸侯有時候也親身朝秦,以直接的方式或者間接的方式將秦主視為“天子”或“帝”,甚至向秦主自卑稱“臣”等例子。
我們從昭襄王朝征服周朝之后的情況開始探討。首先,在《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三年”條有“天下來賓。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的記載。根據(jù)引文,昭襄王朝在前254年邀請“天下”諸侯來朝秦王,而秦王還對遲到的魏國問罪。由后文還寫“韓王入朝”的一句來判斷,在前254年的“天下來賓”之際實際來的人群中大部分恐怕并非諸侯本人,但此時昭襄王還促“天下來賓”之舉,除非想象他欲向天下表示他要取代周王的地位,難以理解此場大型聚會的意義。在此思路我們繼續(xù)看昭王次年(前253年)之動態(tài),果然昭襄王親自到雍祭祀天帝(18)《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三年,天下來賓。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于雍?!眳⒁娝抉R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27.。 改了王世,在昭襄王的孫子莊襄王治世的前249年,呂不韋率兵完全征服東周。也就是說,在莊襄王治世,秦國由于完全消滅周朝殘存勢力,秦王成為了“實際上”(defacto)的天子。只不過《史記》和《戰(zhàn)國策》等資料并沒有清楚地透露,從昭襄王到莊襄王時期,秦王如何向天下稱呼自己,或諸侯們實際上稱他什么的情況。
接著,我們來看嬴政時期的情況。進入嬴政治世時期的相關(guān)記載,首先入眼的是在《六國年表》中,在“相國呂不韋免”后還有“齊、趙來,置酒”一句(19)在《六國年表》中的齊國王建年二十八年條和趙國悼襄王八年條也均有“如秦,置酒”的記載。。楊寬針對“趙國來”的一句解釋為“公元前238年趙悼襄王入朝于秦,秦王置酒咸陽接待,于是秦、趙相合?!?20)楊寬將此段經(jīng)緯根據(jù)《燕策三》的第四章之記載描述,然而在《戰(zhàn)國策》的該當?shù)胤讲]有有關(guān)此事的具體記載。參見楊寬.戰(zhàn)國史(增訂版)[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97:429.若將楊寬的說明推到“齊來”的一句可代表在嬴政開始親政時,曾經(jīng)與秦國一起稱帝的齊王也親身朝見秦王。雖然無法從《史記》的簡短記載得悉齊、趙兩王親自前往而朝見秦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他們向秦王稱“臣”與否等),但于往年與秦國競爭中原霸權(quán)的兩大強國之國君親自赴秦國一事,可代表秦國的權(quán)威已某種程度上開始讓秦主的地位提升為“諸王之上”的境界。
雖然是在描述秦國開始“一統(tǒng)戰(zhàn)爭”時期(前227年)的記載,但關(guān)于“后周魯時期”的秦主如何(被)稱呼這一點,在《史記》以及《戰(zhàn)國策》中也包含值得注意的記載。這是個別在《史記·刺客列傳》和《戰(zhàn)國策·燕策三》的敘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荊軻朝見到秦王的場面?!洞炭土袀鳌窋⑹觯呵G軻觀察了向秦王“奉地圖柙”的秦舞陽太過緊張而“群臣怪之”的樣子,就向秦王解釋說:“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21)《戰(zhàn)國策》的話,在《燕策三》中,而在此“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一句亦出現(xiàn)。參見戰(zhàn)國策:三十一卷[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7.按照我們所悉的戰(zhàn)國時代的國君和說客之間的對話中,在說客稱呼對話者國君時通常出現(xiàn)的詞語是“大王”,而在這里紀錄故事的人讓荊軻明確說出“天子”。據(jù)此筆者推測,此時期在秦國和周邊諸侯的互動很有可能以“秦天子-諸侯王”的形式進行。
我們繼續(xù)探討“后周魯時期”的秦主如何自稱的問題。在《史記》中還有一段可以參考的相關(guān)例子。那是在《李斯列傳》中的描述。在年輕時當小官吏的李斯看到在食糧庫中無憂自在的老鼠而感嘆“在所自處耳!”,于是向荀子拜師,并“學(xué)帝王之術(shù)”(22)關(guān)于荀子和李斯之間的關(guān)系之記載,在《史記》中的《孟子荀卿列傳》和《李斯列傳》總共有三例?!盾髯印ぷh兵》中也載錄荀子和李斯的問答。雖然在《議兵》中,兩人的說話內(nèi)容恐怕含有該篇作者對荀子和李斯的理解之投射的可能,但看《史記》中的用例則可以說司馬遷認為李斯為荀子弟子這一點無疑。。在學(xué)業(yè)完成后,他認為“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他“欲西入秦”的理由是“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雖然從引文尚未清楚在此“稱帝”是就針對已經(jīng)進行的事情而言,還是秦王當時屬只是“欲稱帝”的階段,但是秦國在昭襄王時期曾經(jīng)稱過“帝”號,所以我們從文中可以得悉當時秦國摸索從與其他六國同屬“王”號提升為“帝”號的可能性。但司馬遷在撰寫《李斯列傳》時已經(jīng)知悉李斯后來達成以攻滅六國來達成一統(tǒng)天下之目的,所以此敘述方向正如李斯當時已經(jīng)預(yù)料到天下大勢已向秦國合并六國的方向進行。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節(jié)將詳論。
綜合如上幾個例子,并且在考慮到在昭襄王在位的前250年代已開始祭天的事實來推論的話,到了嬴政親政的前230年代,很有可能當時的秦王以類似“天子”的身份與其他諸侯互動已經(jīng)成為了常態(tài)。尤其是魏國和韓國,在其滅亡之前似乎已經(jīng)開始卑下地向秦主稱“臣”事秦廷(23)譬如,《韓非子·存韓》中的“韓事秦三十余年”“內(nèi)臣之韓”等用例。關(guān)于秦國的對韓政策,從使得“臣從”到“攻滅”的大轉(zhuǎn)變,請看下文。參見韓非子[M]//四部備要·子部:卷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5.。雖然我們不敢冒論秦王從周朝滅亡之后,從昭襄王、莊襄王到嬴政治世前16年的大約20年之間已經(jīng)實際上自稱“天子”或“帝”,但在如上所舉的論述中可以觀察出,秦主已經(jīng)開始將自己界定為“諸王上的王”之身份而與其他戰(zhàn)國諸侯互動。
那么,下面我們也無妨考察此時期的秦國“滅掉”鄰國可能性的思維之問題。在此我們探討的論述是在《戰(zhàn)國策·秦策四》中秦王政和頓弱之間的問答?!肚夭咚摹废嚓P(guān)的文段如下:
頓弱曰:“山東戰(zhàn)國有六,威不掩于山東,而掩于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東之建國可兼與?”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游,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韓、魏從。韓、魏中,而天下可圖也?!鼻赝踉唬骸肮讶酥畤?,恐不能給也?!鳖D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yǎng);楚王,即王雖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資萬金,使東又放假、魏,入其將相。碑游于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必從,頓子之說也。
此文段的主旨是,頓弱曾經(jīng)向秦王勸以賄賂外交來拉攏魏、韓兩國的重臣,以促兩國朝拜秦王。若此行成功,就等于連橫政策的達成,而只要連橫政策成功,秦國則達到能稱帝的地位。于是,秦王采取此建議。結(jié)果,此賄賂外交相當成功?!肚夭咚摹方Y(jié)論說“齊王入朝,四國必從”就是頓弱辯說的功勞。
首先我們從秦主的地位和稱呼問題來看,在此引文中,秦國所采取的外交手段是“萬金而游”的賄賂政策,而其目標是“韓、魏從”“秦帝”“齊王入朝”“四國(按:齊、楚、燕以及趙)必從”。值得注意的是,從文段結(jié)論寫道“頓子之說也”的預(yù)期來看,如上的目標似乎都達成了。不過這里還有一點要厘清的問題:如上諸目標的達成是否系指前221年的“一統(tǒng)天下”一事呢?從引文的文勢來看,“帝”“從”“入朝”等話語似乎并非描述從前221年“一統(tǒng)天下”一事以來產(chǎn)生的歷史情況。另一方面,若按照此思路令人費解的是,此段的作者也意識到對韓國和魏國的“萬金而游”之政策簡直為了促使趙廷“殺李牧”來推行,而且在李牧被殺的前229年之前,在前230年韓國早已滅亡。這樣此段的作者將所列舉的一些歷史事件的納入敘述,會引導(dǎo)讀者想象此段頓弱的建策是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被提出來。
對如上的“矛盾”筆者的理解是如下的:此段故事的內(nèi)容中頓弱原來所志向的目標還是在于秦國讓六國服從于秦這一點。然而在歷史展開上,其結(jié)果(秦國通通滅掉了諸侯)遠遠超乎頓弱當初提出的范圍,在前221年之后秦漢時期的讀者或編者在流傳此對話故事過程中,對頓弱所提倡的政策目標之理解,從“達成間接支配”轉(zhuǎn)換成“由攻滅來達成統(tǒng)一”。然而,此種記述上的矛盾的存在反而讓我們推出在后周魯時代秦國的對外政策的目標,直到前230年代后期,還留在“稱帝”、讓諸侯“從”或“朝”等層次。
雖然我們無法得悉此段故事實際反映秦王哪時段(24)不過由于在文段中“殺李牧”一句的出現(xiàn),其段反映的是前230年代后期的時局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不過此作者是否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的原作者這一點卻是另外要探討的問題。筆者則推測此段故事的流傳應(yīng)該經(jīng)過在秦漢時期之后的幾次編輯,而故事也隨之轉(zhuǎn)訛。的情況,但比較清楚的是,在頓弱活動時期的秦王所追求的目標還留在稱“帝”,而藉此期待讓其他(可以的話,全部的)諸侯朝拜秦廷。而且,如上所述,從《秦策四》結(jié)論語氣可以推斷至少在作者的眼界中此目標達成了。在此筆者欲強調(diào)的是,此段對話中,在頓弱與故事的紀錄者,或作者、或編者的思維中,似乎認為在秦主要“稱帝”政策的相關(guān)手段中“真正要滅掉其他六國”的思維并不存在。這一點應(yīng)該暗示此故事的出現(xiàn)似乎是宣揚秦國“萬金而游”政策的成功,而在此背后的秦廷的思維還留在主要以“間接支配”模式來與六國諸侯互動。
若是如上所述的情況屬實,那么,為何嬴政在其治世的中間(正確的說,從其第17年,即前230年)之后以完全消滅其他王室為目標來開始攻打六國呢?是否如過去諸家所說,秦國朝臣從嬴政即位就以武力一統(tǒng)的方向設(shè)定對外目標呢?若是如此,既然三晉到了嬴政治世初期其國力已經(jīng)相當脆弱,嬴政開始從即位時,只看其國力來衡量的話,至少要真正個別滅韓國和魏國的程度(25)趙國的情況似乎與韓、魏兩國屬不同的情況,請看下文。,不等前220年代應(yīng)該沒有那么大的困難。反之,一直到了前220年代后半,雖然楚國的國勢一直不振,但當時秦國動用20萬軍兵不但根本無法征服,而且被打敗得很慘;而再度攻打時以動員國內(nèi)幾乎全部的60萬軍力并且將之交給了王翦才能擒取楚王。這就像打賭一樣(26)如上文所引述的《春申君列傳》中也有“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fù)疆”一句。在司馬遷的觀點,在前240年代考烈王治世之楚國,由于黃歇執(zhí)政,又聘成荀子。從這種情況來看,這絕非當時秦國能夠攻滅的國家。參見司馬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七十八.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6.。 這件例子可代表在前220年代的秦國朝臣的思維中明確有“將全部的諸侯非消滅不可”的決心。簡言之,在前230年之前的秦國,其攻擊對象即便為弱國,但不要完全消滅;而在前230年后,全部六國都要滅掉。由是觀之,我們從此推想,秦國在嬴政前230年前后應(yīng)該經(jīng)過比較大的政策轉(zhuǎn)換。
到此,我們可以開始探討秦王政在其治秦中期可能轉(zhuǎn)換其對外政策的大方向之問題。假設(shè)秦廷對外政策的大轉(zhuǎn)向從嬴政第十七年(前230年)開始,當時在秦廷中應(yīng)該有主張要消滅六國的提倡者以及推行其政策的依據(jù)。我們按照這樣的問題意識再讀《史記》中的相關(guān)記載的話,便能發(fā)現(xiàn)司馬遷認為向秦王提出要攻滅六國之關(guān)鍵人物就是李斯。
根據(jù)《李斯列傳》的記載,李斯曾經(jīng)向荀子拜師“學(xué)帝王之術(shù)”?!独钏沽袀鳌芬矊懙?,因為李斯觀察“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的情形,他“欲西入秦”[2]1-2了。 若我們推測李斯“入秦”而開始仕宦時的前240年代后半期,當時,秦國的政策應(yīng)該還止于按照以“天子”或“帝”間接支配的模式來追求六國稱臣服從秦王的國策。若是如此,我們需要小心理解“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是否反映李斯在入秦之前的想法。乍看之下,從“欲吞天下”一句中還含有“欲”字的事實,可得知司馬遷明確認識李斯入秦時秦國還沒“吞天下”。但在此問題是,司馬遷說明所給讀者的印象是,李斯當時已預(yù)見秦國不久未來會“吞天下”(合并六國)的歷史趨勢;相反地,楚國則不會有此國力,而這似乎是李斯不為楚國,而為秦國做事的理由。
依筆者來看,這是已得悉歷史結(jié)局的司馬遷的立場投射于李斯的前半生:他描述李斯簡直從頭預(yù)料秦國能一統(tǒng)天下。然而如上所述,即便戰(zhàn)國后半期的歷史中秦國支配領(lǐng)域的擴大這一點很明顯,但從前240年的時點來看,秦廷的意識應(yīng)該不至于司馬遷所描述的“欲吞天下”的地步;反而正如荀子所描述的,秦廷在“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的憂慮之中(27)此話也在《彊國》中出現(xiàn)兩次。荀子在甚至在《議兵》對秦國的軍事力以“末世之兵”一句來貶視。。在當時秦國朝臣的思維中,實際在朝夜思考的議題是如何奪取鄰國土地,并且將自己的地位提升為“天子”或“帝”,而秦廷的思維從此還未發(fā)展至具體要到“吞天下”(攻滅六國)的地步。那么,李斯從哪一時段開始明確意識到秦國要“吞天下”的可能或需要呢?這是在李斯進入于秦廷以后的言論中可以觀察。
李斯到了秦國先當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欣賞他的才能而將他任為能向秦王會面的“郎”(28)司馬遷未提及李斯在思想上從呂不韋處受到何種啟發(fā),但他描述呂不韋有“欲以并天下”之雄心之后,馬上提及李斯,即曰:“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敝档米⒁獾氖?,雖然李斯當呂不韋的“舍人”的時間點并不清楚,在前247年時點尚為年輕楚客“舎人”的權(quán)位遠遠比不上蒙驁、王齮、麃公等諸將。當然,司馬遷在此文段將李斯的名字放在諸將之前的主要理由,應(yīng)該是司馬遷認為讓秦國一統(tǒng)天下大業(yè)的第一功臣非李斯莫屬,也暗示李斯是呂不韋“欲以并天下”企圖之接棒人,而特別在撤銷“逐客令”之后,李斯身為廷尉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主要推進此方向的政策。。按照司馬遷的敘述,李斯借此身份向秦王提出如下建言:
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并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guān)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fù)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29)《史記·李斯列傳》中,司馬遷將此段在“嫪毐之亂”之次年(前237年)發(fā)布于“逐客令”的前面。不過在此之前的政治實權(quán)若不是屬嫪毐,就是屬呂不韋,更何況當時嬴政本人的決策權(quán)也沒有確立,因此,筆者推測此段李斯的主張應(yīng)該代表李斯在阻止“逐客令”成功之后所向秦王上書的內(nèi)容。參見司馬遷.史記[M].四部備要·史部:卷八十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2.
在如上李斯的言論中引起我們注意的地方是,李斯評論圍繞著秦國的天下形勢已經(jīng)是“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的狀態(tài)。然而他也強烈主張“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fù)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并也。”在此李斯促使秦廷攻滅其他諸侯的動作需要很快。其實,從司馬遷載錄這一句話,反而會告訴我們有關(guān)當時秦廷的氣氛之重要訊息:李斯之所以還要主張“今怠而不急就”一事,就是代表秦廷其實當時尚未采取攻滅六國的政策。由是觀之,李斯入秦時“欲吞天下”的話語應(yīng)該并非當時秦廷實際采取的對外政策,而是李斯在秦廷掌權(quán)之后由他本人來親自推動的政策——即“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之“成果”。的確,對已廢止周王體制的秦主而言,“帝業(yè)”的完成是從昭襄王治世末年以來的宿愿,但至少到嬴政的治世前期,這應(yīng)該并非由“滅諸侯”來達成的。秦廷朝臣認為,只要六國諸侯臣服秦國,秦主便能向天下稱上“天子”或“帝”號。當然,我們還要面對此段的論述內(nèi)容是否真正能代表李斯的想法這一疑慮,若我們退幾步,考慮在此一段中含有“滅諸侯,成帝業(yè)”的描述的事實,那么便明確表示一點:至少司馬遷本人認為李斯為推動一統(tǒng)政策的主導(dǎo)者。《李斯列傳》也接著寫道,因為秦王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而“拜斯為長史”,于是“陰遣謀士赍持金玉以游說諸侯”。此文暗示:在此之后秦廷的一統(tǒng)政策就是在李斯這里所獻計的基礎(chǔ)上籌策下來。在具體政策方面,司馬遷也說明李斯提出“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后”之戰(zhàn)略[2]3。
其實,“離其(按:敵國的)君臣之計”是為了獲勝的傳統(tǒng)手段之一,如上所述的頓弱也提出與此類似的外交手段。因此,我們也不一定要將此政策看作李斯本人的發(fā)明。但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司馬遷的理路,李斯所提倡的“離君臣之計”和“使良將隨其后”之政策是為了實現(xiàn)“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之方針。到此,耐人尋味的是,《秦始皇本紀》中嬴政十年(前237年)在李斯“乃止逐客令”的后面之描述中,還包含“大梁人尉繚”對秦王的游說內(nèi)容之記載。其實,此主張內(nèi)容與如上李斯所提出的內(nèi)容幾乎一模一樣。尉繚曰:
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在如上尉繚的主張內(nèi)容中,(1)“當今諸侯像郡縣之長官般服從秦王”;(2)“但諸侯合從后會威脅秦國的安全”;(3)“賄賂的方式亂其謀”三點,大概與李斯對當時情勢的觀點相當類似。雖然上述引文中最后出現(xiàn)的“盡”字是意指“燼”(毀滅)還是“通通”(拉攏全部諸侯)這一點并不太清楚,但從整段文意來看,尉繚的重點在于善用賄賂來防止六國合縱,還不至于主張借此要消滅掉六國。這些論點是與如上節(jié)所分析的頓弱之言論比較相似。
《戰(zhàn)國策》(頓弱)和《史記》(尉繚)中含有與李斯所提倡的相似的內(nèi)容,以及此兩位主張均留在稱帝的范圍的事實,會引導(dǎo)我們推測在嬴政治世剛開始時秦國以攻滅六國的方式來達成“一統(tǒng)”的政策方向尚未成為既定路線,這應(yīng)該是從某個時段開始定調(diào)的。
那么,在《秦始皇本紀》仍紀錄尉繚主張賄賂政策的事實告訴我們什么呢?筆者進行如下的兩點的推想:第一點是從司馬遷將此段引進于《秦始皇本紀》的事實我們可以得悉推動攻滅六國政策開始可能最早的時間點。根據(jù)《秦始皇本紀》,尉繚提倡“賄賂”政策的游說也在紀錄于嬴政十年(前237年),而剛好在此年李斯反“逐客令”的上書也成功。這兩件事情的記載會引導(dǎo)我們推斷秦國大概從這個時候?qū)ν庹叩拇蠓较蜷_始漸漸向攻滅六國的方式轉(zhuǎn)換。
第二點是,從對尉繚和李斯發(fā)言內(nèi)容的比較,我們對李斯的角色更能清楚地理解。其實,綜合《史記》《戰(zhàn)國策》等記載,向秦廷勸說“推動賄賂”有三位,這暗示,原來想出以賄賂政策癱瘓敵國決策的人可能并非尉繚、李斯等特定的說客。這是因為由賄賂來拉攏鄰國寵臣等的做法應(yīng)該是從春秋時期以來的傳統(tǒng)的外交手法。因此在三者發(fā)言內(nèi)容的比較中,關(guān)鍵點在于由此達成的目標。如上所述,尉繚和頓弱所提出的政策目標均留在于防止諸侯合縱的范圍,而這屬于戰(zhàn)國中期以來的傳統(tǒng)外交模式,相形之下,李斯的“離君臣之計”的重點則在于以“使良將隨其后”的準備工作而已,其終極目標就是要攻占“離君臣”的國家,并且將其國土完全并入于秦土。也就是說“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才是最終目標。顯然,這是與尉繚和頓弱的提倡內(nèi)容屬完全不同層次的企圖。
再說,若考慮到在如上所探討的三段論述中李斯、頓弱以及尉繚三位都一致提倡“賄賂政策”,那我們可以推測:推動賄賂政策本身應(yīng)該在前230年代秦國對外政策中成為既定路線;在此要思考的重點則秦廷借由推動賄賂政策所針對的最終目標從什么時候轉(zhuǎn)變這一點。比較清楚的是,秦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的確按照如上所引的李斯的構(gòu)想來展開,而此“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的構(gòu)想從“內(nèi)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的“成功”之后直到嬴政第26年(前221年)的“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是秦廷傾全部國力來推行的政策目標。即倘若當時在秦廷政策核心中沒有李斯,即便秦國的國力再怎么凌駕于六國之上,推行“賄賂政策”,秦國很有可能還是繼續(xù)停留在奪取領(lǐng)土的階段,而其互動模式也繼續(xù)在“以天子身份召見諸侯”的范圍。那么,我們再問:秦國這樣的政策轉(zhuǎn)變從何時開始呢?有三種可能:(1)李斯如上的主張在嬴政十年(前237年)反“逐客令”的上書成功之后馬上開始推動;(2)在他主導(dǎo)秦廷的對外政策中逐步成形;(3)在嬴政即為第十七年(前230年)之前才決定推動。雖然在目前我們能參考的史料情況,很難判斷其中哪一種可能性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但根據(jù)相關(guān)記載的綜合分析,還是可以推想李斯“滅諸侯”的建議——邁進以完全合并的方式來達成一統(tǒng)六國,不但在嬴政的政策方向中產(chǎn)生了巨大變化,而且也改變了秦朝的整個命運。
關(guān)于秦國的對外政策從“間接支配”轉(zhuǎn)換成“攻滅六國”的時間點的問題,除了如上引述的《史記》和《戰(zhàn)國策》中的相關(guān)論述之外,其實,還有載錄戰(zhàn)國時期最后階段秦廷的對外觀之文獻,這就是《韓非子》。在該書中位于開頭兩篇的《初見秦》和《存韓》借韓非和李斯之口展開前230年代后期的秦國如何面對周邊六國諸侯的問題(30)其實,此兩篇在整本《韓非子》的地位是很微妙的,而甚至如太田方等傳統(tǒng)注解中該兩篇從《韓非子》一書中排除(太田方:《韓非子翼毳》,初版在1808年)。當然這并非在這里所要厘清的主題。就我們的興趣而言,該兩篇的作者(們)以韓非和李斯之口討論戰(zhàn)國末年秦國對外關(guān)系的問題本身是很有意義的。。不過,此兩篇內(nèi)容的重要性并不在于篇中的主張者和論辯者為韓非或李斯,而是從此辯論內(nèi)容我們得悉當時秦廷中有要不要“攻滅韓國”成為論辯的核心議題之事實(31)由于對此項議題的決策均以決定性的影響帶給秦國(達成統(tǒng)一)和韓國(滅亡)兩國的命運,《存韓》的作者們或許借以將“存韓”vs.“滅韓”的雙方立場由韓非和李斯——戰(zhàn)國末年最著名的兩位論客——來代表將此重要的政策論辯做出一種“戲劇化”。。換言之,此兩篇論述的存在本身針對當時秦廷對外政策的某種情況會提供給重要的訊息:當時秦廷在針對要不要攻滅當時六國,哪怕是最弱小的韓國之問題上,也還沒有共識。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想,在此階段的秦廷的思維中怎么會有在正式議題上具體討論攻滅比韓國強盛許多的楚、齊等大國之余裕?簡言之,兩篇陳述內(nèi)容表示:在前230年代后期,秦廷借以讓韓國存亡的議題,實際上將對外互動模式從“間接支配模式”轉(zhuǎn)換成了“直接攻滅模式”(32)但也要注意:在《初見秦》和《存韓》所觀察出的思維中,由李斯的言論來代表的秦國朝臣的想法中實際真的要滅的對象只有趙國;并沒有攻滅其他四國(燕、齊、楚、魏)。也請看下文。。
在《初見秦》和《存韓》兩篇的內(nèi)容中筆者先關(guān)注的地方是在其被描寫的時期:無論其中發(fā)言者實際為韓非和李斯與否,若我們考慮到由于李斯直到前230年代才出現(xiàn)于歷史舞臺,并且從其話題來看顯然韓國還沒滅亡,此兩篇的內(nèi)容可代表在秦廷開始發(fā)動攻滅六國之舉之前繞著秦國未來對外政策大方針問題的論辯。其具體時段應(yīng)該在于前237-231年之間(33)從這一點就可以證實《戰(zhàn)國策·秦策一》將與此段同樣的論述歸屬于活動于前四世紀(也就是說與孟子同時代)的張儀之發(fā)言是錯誤的。另外,在《秦始皇本紀》的嬴政第十年條(前237年)有“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于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钡挠涊d。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將李斯向嬴政的“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的建言放在“反主客令”的時期之言論所致。假設(shè)《存韓》中所描述的在韓非和李斯之間的辯論真的在前237年進行,那么,這意味著韓國抑止秦國推行滅韓的政策在后成效了七年。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針對要不要攻滅掉韓國的議題上,秦廷朝臣之間在七年之間并沒有獲得共識。然而《存韓》開頭既有“事秦三十余年矣”的話,那么將有關(guān)這項議題的論辯發(fā)生的時間點推定為在韓國被攻滅之前的前232-231年為比較合理。。
接下來,關(guān)于其論辯內(nèi)容,就本文的討論而言,此兩篇內(nèi)容的重要性莫過于表示在前230年代,秦廷在政策大方向上確實還沒有設(shè)定以攻滅全部六國的方式來達成“一統(tǒng)天下”的共識。這一點從《存韓》的主題是要不要“存韓”的問題這一點就可以得悉。與此問題相關(guān),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存韓》開頭,韓非(或借韓非之口的論客)主張“事秦三十余年矣”(34)這是在《韓非子·存韓》開頭的話語。參見韓非子[M//四部備要·子部:卷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5.。反過來說,當時秦廷讓韓國在還沒有攻滅的情況下“臣”從,從此也可知,《存韓》所描述的當時秦廷應(yīng)該還沒有以一口氣討滅六國來達成“一統(tǒng)天下”的政策方向。反之,到此我們要關(guān)注的一點則應(yīng)該在于理解:秦廷繞著要不要讓韓國生存的問題之論辯中,要討滅戰(zhàn)國諸侯國的想法一步一步發(fā)展出來的可能性。
那么,我們進入此兩篇的內(nèi)容的分析。在此筆者所關(guān)注的是《初見秦》的“韓客”和《存韓》的李斯兩人對當時時局的理解以及支撐從此展開的主張的背后邏輯。先從其論辯的背景看,《初見秦》的韓客和《存韓》的李斯共同關(guān)注的議題,也就是說,當時的秦廷最憂慮的是,趙國一直保持對秦國顯明的敵對政策,秦廷朝臣甚至懷疑趙國在摸索以“縱橫”方式來攻滅秦國的方法。因此,透過《初見秦》的韓客和《存韓》的李斯之言論中所觀察到的秦廷的基本觀點是,趙國是與秦國無法共存的敵國,早晚要攻滅。但問題是,從前230年代的情勢來看,秦國單獨的力量恐怕尚未能征服趙國。以這樣的情勢為直接的背景,當時秦廷需要思考的一點是,到底要不要將“未嘗不為秦病”(35)《韓非子·存韓》中李斯之話。參見韓非子[M//四部備要·子部:卷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6.的韓國先一口氣攻滅掉。的確,韓國的國境到秦國首度咸陽很近,假設(shè)韓國以有備之機攻進秦都的話,勢必會造成秦國的危機。不過,另一方面《存韓》的開頭還有“韓事秦三十余年”一句,而這一句就暗示:韓國從秦昭襄王的晚年以來實際上長期臣從,因此在前230年代的時段,當時的“秦—韓關(guān)系”已實際構(gòu)成了間接支配的關(guān)系,而且已經(jīng)繼續(xù)了二三十年之久。
到此,我們也確認一下在相關(guān)論述中關(guān)于當時秦廷還沒有具體構(gòu)想以攻滅六國的方式來達成一統(tǒng)政策這一點。乍看之下,在《初見秦》中韓客極力主張以“拔邯鄲”的“舉趙”方法達成將趙國領(lǐng)土做成“皆秦有”之必要。然而我們接著看“舉趙”后所敘述的秦國對其他五國的情形,雖然韓客針對韓國的未來以“亡”字暗示韓國無法保持國家獨立,不過針對與其他四國的互動,韓客則以相當?shù)驼{(diào)的口氣只預(yù)料說“四鄰諸侯(向秦廷)朝”。其實,特別針對燕國和齊國,具體只主張促使此兩國“親秦”而已?!坝H(和)”不就是與“攻滅”相反的意涵嗎?換言之,《初見秦》的作者,借用“韓客”論述來顯現(xiàn)的秦國當時的時局觀是,一方面想辦法要以能實現(xiàn)“舉趙”的成果來根除趙國幾乎永不放棄敵對秦國的憂患,但另一方面達成“舉趙”(將趙國全部的領(lǐng)土放在秦國的控制下)之后的展望時,結(jié)果陷為無法獨立生存(亡)的國家只會有韓國,其他諸侯都基本上使其朝拜秦朝即可。其實,如上《初見秦》和《存韓》的論述所呈現(xiàn)的秦國對周邊國家的“攻滅”和“要求朝拜”的雙面路線應(yīng)該反映從前256年攻滅周朝之后繼續(xù)的對外關(guān)系的模式之延續(xù)。
到此,筆者還提出一點要注意的,這就是按照《初見秦》和《存韓》的理路,當時秦廷要攻滅韓國的論調(diào)似乎以被動的觀點提出來。其實,假設(shè)沒有像趙國般其他干擾,而能夠安定地繼續(xù)“韓國朝拜秦廷”的模式,秦國倒是沒有必要刻意要滅掉韓國。畢竟強國關(guān)心小國的存續(xù)正是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精神的基本價值相符合。反之,當時臣從30多年的實際上的“附庸”,萬一真正攻滅掉的話,正如在《存韓》中的韓非所主張的,這恐怕會震動其他諸侯,甚至會造成如“天下摧我兵”,也就是說,對秦國極為不利的格局。而且,的確如上所述,在此半世紀前,齊國曾經(jīng)一度滅亡的歷史事件淵源于齊愍王攻滅宋國的成功,而由此擔憂的六國便結(jié)成聯(lián)盟對抗齊國?!褒R愍王之鑒不遠!”的歷史教訓(xùn)到當時應(yīng)該還沒有完全被遺忘。哪怕生活在前230年代,秦廷朝臣還是可以合理推測到假設(shè)秦國完全攻滅韓國,恐怕會造成反秦合縱。如此,秦廷應(yīng)該屢次展開有關(guān)這項議題的大辯論。按照筆者的推測,對當時的秦廷的立場而言,要攻滅韓國的決策很可能從如何對付趙國的問題中衍生出來,而且他們的決策也是比較被動的。
總之,在現(xiàn)本《韓非子》中《初見秦》和《存韓》兩篇的存在也暗示,如上文所述的,秦國直到李斯主導(dǎo)秦廷的前230年代后期,在秦國朝臣的思維中仍然存在著以謀求“間接支配周邊諸侯國”來進行與對外諸侯的互動之模式,而以攻滅韓國為契機,其政策方向也轉(zhuǎn)換成直接攻滅其他諸侯的模式。也就是說,在此兩篇的論述中,我們能觀察到當時秦廷的對外觀正處在于轉(zhuǎn)捩期的情形:即便秦廷將國家目標設(shè)定為征服趙國,但在征服趙國之后,謀求的目標卻由借此讓四鄰朝秦,轉(zhuǎn)變成攻滅其他全部的諸侯國。反之,秦廷在前230年實際攻滅了韓國之后,它便不能再回到“間接支配模式”。這是因為在攻滅此諸侯之后,理所當然要不要讓諸侯朝拜秦主的問題不再會存在。
本文經(jīng)過主要針對《史記》《戰(zhàn)國策》以及《韓非子》中戰(zhàn)國晚期的秦國對外政策和自我地位相關(guān)記載和論述的分析,試圖探討在前256年發(fā)生的周王室的終止和魯國的滅亡為契機而出現(xiàn)的歷史情況,并且藉由將之理解為“后周魯時代”(post-Zhou-Lu Era)時代重新詮釋此35年秦國動態(tài)的歷史意義。本文所提出的觀點可歸納出如下三點:
第一,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秦昭襄王在前256年征服周朝直到秦王政最后征服齊國的前221年之間存在著35年“天下無天子”的“空檔時期”的事實。而且我們也需要注意前256年后中原各國諸侯之間在“天下無天子”所造成的政治格局中互動過的可能性。
第二,不可諱言,面對此時期的中原世界以最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天下秩序”重新規(guī)劃的就是秦國。雖然秦國在此之后還是繼續(xù)擴張其領(lǐng)土,但秦主從此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天子”身份來與其他戰(zhàn)國諸侯互動的必要。借此努力之上,秦主期盼將自己的地位從“實際上”(defacto)的“天子”提升為名正言順地君臨天下的新天子。
第三,然而,進于前230代后期,隨著李斯掌權(quán),秦廷對外政策也從“身為天子君臨天下諸侯和人民”的模式,轉(zhuǎn)換成直接滅諸侯的方式。本文基于《史記》中與李斯相關(guān)的記載以及《韓非子·初見秦》和《存韓》中“韓客”、韓非以及李斯的言論,探討此政策轉(zhuǎn)變?nèi)绾芜M行的情形。
總而言之,從后世的眼光來看戰(zhàn)國末年的情形,最亮眼的一點是秦國領(lǐng)土的不斷擴張、統(tǒng)治人民的制度之優(yōu)勢,以及作為其“必然”結(jié)局的一統(tǒng)天下。然而,正如本文證實,至少直到韓國滅亡的前230年之前,連秦廷朝臣中也還沒有秦國一定要以討滅六國的方式達成一統(tǒng)的思維。不過,因為秦國從前256年以來摸索的間接支配周邊諸侯模式,實行了20多年而似乎一直沒有“成效”,特別由于趙國向秦國的敵對行為一直不斷,如此秦廷漸漸將原來的政策轉(zhuǎn)換為要攻滅六國的方向。無論如何,倘若我們重新認識在戰(zhàn)國時代曾經(jīng)有過“無周天子”的“前256年-前221年”的事實和秦國為了應(yīng)對此狀況所做過的“成為天子”的努力之可能,這樣的觀點也將會有助于重新發(fā)現(xiàn)在理解戰(zhàn)國時代最終世局上新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