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鐵軍小學 張麗琴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領導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斗爭中,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方向的先進文化。小學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形成的關鍵時期,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時代價值,有利于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們胸懷家國,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滲透紅色文化教育,本文從兩方面進行闡述。
無數(shù)革命先烈以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炙熱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的革命斗爭實踐共同構筑的中華民族燦爛的革命文化,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寶貴精神財富,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了解、繼承、弘揚、光大。在青少年中大力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可以使他們了解中華民族奮斗的革命史,了解革命先輩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斗史,讓學生深刻感悟到“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是我們的黨讓人民當家作主,讓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通過學習革命傳統(tǒng),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從而弘揚吃苦耐勞、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小學教育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基礎階段,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啟蒙階段,這個時期的教育就是給學生播下正確“三觀”種子的最佳時期。紅色文化的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教育優(yōu)勢。革命先輩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用鮮血和生命譜寫英勇斗爭的輝煌篇章極富感染力,容易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意識,激發(fā)他們自覺自愿向革命烈士學習的動力,不忘歷史,珍惜當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珍惜時光、努力學習,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更是紅色文化的精髓。在當今時代,紅色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通過學習革命人物,了解革命事跡,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愛國精神與責任擔當,可以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圖強、不畏艱苦、振興中華的動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厚植愛國情懷。
分析2019 年秋季學期全面覆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我們不難看到統(tǒng)編教材十分注重傳播紅色文化,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靈魂,使學生熱愛祖國,珍視歷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如一年級下冊第二課《我們有精神》教學內(nèi)容有五星紅旗、升旗儀式、歌曲《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教學內(nèi)容。結合低段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年齡特點,要讓學生理解升旗時為什么要做到有“精神”。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知道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是無數(shù)革命先輩用鮮血染紅的,要尊重和熱愛國旗。所以升旗的時候面對國旗要抬頭、挺胸、肅立。在體驗式的教學中,可以請同學們起立,面向國旗莊嚴敬禮。通過真切的情感體驗,讓紅色文化的種子種植在學生的心中。
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學??沙浞职l(fā)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把握核心主題,凸顯情感目標,關聯(lián)學生生活開展教學互動,彰顯課程價值。通過多方面的整合融通,展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讓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課程學習中互動共生,滿足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需求,不斷提升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在語文、音樂,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學中進行滲透教育,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達到相互交融的效果。語文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學習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跡;音樂教學可以教學生唱紅歌,編演紅色戲??;綜合實踐教學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美術學科可以讓學生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各學科教學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以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傳承紅色基因。
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加強革命文化教育的時代要求下,開發(fā)引入紅色資源成了必需。紅色資源可以豐富、拓展、充實教學內(nèi)容,紅色文化可以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以佛山市鐵軍小學為例(簡稱鐵軍小學),鐵軍小學是以全國“雙百”人物陳鐵軍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學校,于1920年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距今有100年的辦學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是歷史賦予鐵軍小學的責任。學校大力開發(fā)紅色文化元素,讓革命文化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讓紅色基因成為學生應有的人格底色。
學校開發(fā)了《佛山記憶》《廣東驕傲》《民族力量》等系列紅色致敬先烈的教材,旨在立足于道德與法治學科這一為孩子紅色基因潤土、固根、催芽的教育沃土,讓學生分別了解佛山市、廣東省,乃至中華民族以陳鐵軍為代表的革命先烈英勇頑強、無私無畏的感人事跡。通過基地研學、聆聽心語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在戰(zhàn)火中出生入死,在監(jiān)牢里堅貞不屈,在刑場上大義凜然的精神。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和熱血換來了華夏民族的新生,從而煥發(fā)學生的理想斗志,能以先烈為榜樣,立志成才,繼往開來,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拓展內(nèi)容,學校還開展了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參觀校園內(nèi)的陳鐵軍烈士陳列室,成為每個新生入校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開展了尋訪紅色足跡、編演紅色劇本、唱響紅色歌曲等八大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還將我們燦爛的革命文化元素融入學校文化建設當中……可以說,紅色文化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整個校園,成為學校精神的“靈魂”。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都在學校有意識的引導下傳承了百折不撓、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
紅色文化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多渠道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煥發(fā)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傳承紅色基因,打好中國底色,能真正有效地實現(xiàn)該學科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