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潔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zhàn)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要“注重從產業(yè)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中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fā)展黨員”。高校是知識分子聚集地。隨著“雙一流”大學建設不斷推進,高校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引智工作全面展開。高層次人才不僅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成為推動高校前進的有生力量,在學校改革、建設中更是發(fā)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央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歷來重視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教師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工作,近年來出臺了多份文件,對高校做好發(fā)展教師黨員和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鮮明的導向和明確要求①。
站在人才強國戰(zhàn)略與黨管人才的高度來看,高校抓好高層次人才的黨員發(fā)展工作,是新時期黨對人才重視的鮮明體現,是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內在需要,是黨的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把優(yōu)秀教師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吸收到黨員隊伍中,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對于進一步優(yōu)化高校黨員隊伍結構,發(fā)揮高層次人才的優(yōu)勢和示范引領作用,推進高?!半p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站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理想信念要求角度來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強化對高層次人才的政治引領吸納,著力加強對高校高層次人才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和管理,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話語權,才能真正將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中國高校立德樹人的使命、教育改革發(fā)展“九個堅持”以及“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六項時代重任落到實處。
如何破解高層次人才政治引領吸納工作動力不足、成效不明顯問題,歷來是高校黨建的重難點。筆者對暨南大學基層黨組織書記進行訪談調研發(fā)現,受訪人員普遍反映在高學歷高職稱,特別是具有海外學歷背景的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中發(fā)展黨員的工作難度較大。根據調研訪談,結合高層次人才群體特點和暨南大學高層次人才發(fā)展黨員工作實際,發(fā)現造成高校高層次人才政治引領吸納工作存在難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思想上認識不足,重業(yè)務、輕政治,且自身科研學術工作壓力大,參政熱情不高,入黨積極性不強。高層次人才在學術科研方面要求高,把業(yè)務精、學問深、科研成果大作為自身奮斗目標,入黨動機不足,缺乏政治學習自覺性,從而對黨的理論、黨的宗旨、路線方針政策、黨員發(fā)展程序、組織生活缺乏基本了解和認知。一些長期旅居國外的高層次人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一定的疏離感,回國后潛心科研,對中華美德和傳統(tǒng)文化認同度有待提高[1]。
第二,入黨程序嚴格,歷時較長,需要入黨申請人員投入精力,而高層次人才科研學術任務多、壓力大,有少數人擔心入黨會對自身學術研究產生束縛,認為不加入黨組織,也能在工作崗位上為學校、社會發(fā)展作貢獻。還有少數高層次人才,自我要求高,政治信念執(zhí)著,對照黨員標準,自認為尚有差距,對入黨望而卻步,不敢輕易遞交入黨申請書。
第三,高層次人才意識形態(tài)呈多元化發(fā)展趨勢。當前,國際形勢復雜,高層次人才群體中很大一部分人員有海歸背景,出國留學時較為年輕,受到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潮的極大影響,有部分高層次人才在留學時已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也有部分黨外高層次人才轉向加入其他黨派,如九三學社等。
第一,對高層次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未站在人才強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高度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戰(zhàn)略任務來開展。長期以來,學校的中心工作都集中在教學和科研上,忽視高層次人才思想政治工作,還有部分黨員領導干部和基層黨務工作者認為,高層次人才是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無須對其開展思政政治工作,導致黨組織的工作僅僅停留在服務層面,或是簡單用行政工作替代黨建工作,用“服務”代替“引領”[2]。
第二,“雙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人才治理的主要問題是高校為爭取人才資源,過于依賴物質利益驅動機制,缺乏健全的精神層面驅動機制和有效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引領,重吸引和利用人才、輕培養(yǎng)和留住人才。黨建引領吸納的工作方法未能因時而化、順勢而行,未能立足高層次人才群體思想實際和發(fā)展需求因人施策,工作僵化教條、理論學習內容枯燥、教育形式單一、缺乏教育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載體和有效抓手,導致工作實效性弱,缺乏感染力和影響力。此外,對高層次人才的所需所想缺乏了解,在其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未能第一時間提供有效引導和幫助。
第三,存在部分教師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發(fā)揮不明顯,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頭雁效應”未能有效彰顯,教師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未能有效凸顯,以及黨建與業(yè)務“兩張皮”的現象。而一些民主黨派對高校高層次人才加大吸納力度,為高層次人才科學研究提供平臺和條件,高層次人才在政治選擇上更加多元。
暨南大學黨委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把對引進的“海歸”“雙高”教師的政治引領吸納工作作為學校黨委的一項攻堅任務抓實抓好。隨著“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不斷推進,“海歸”“雙高”教師日益增多,截至目前,學校引進的高層次頂尖人才110 人。學校黨委自2012 年開始,積極探索高層次人才黨員發(fā)展工作長效機制,大力實施以“育苗計劃”“暖心計劃”和“黨旗引領計劃”為主要內容的“青苗工程”黨建項目,創(chuàng)新思路方法,成效顯著。2013—2018 年,全校共發(fā)展教職工黨員175 人,這當中包括發(fā)展高學歷高層次及海歸教師黨員58 人。其中,國家“863”青年科學家及廣東省杰青1 名,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yǎng)對象和廣東省“特支計劃”人才1 名。針對高校高層次人才政治引領吸納工作,暨南大學主要遵循以下工作思路。
從學校改革發(fā)展大局和黨建工作全局出發(fā),統(tǒng)籌部署高層次人才黨建工作,建立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黨委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基層黨組織貫徹落實的黨建引領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格局。逐級落實黨建責任,強化各級黨組織“主業(yè)”意識和各級黨員干部“主責”意識,充分發(fā)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落實一名黨委副書記主抓青年教師、高層次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加強教育,又做好服務;既做好宣傳,又做好引導;既重視發(fā)揮黨員青年教師和高層次人才的先鋒模范作用,又重視在青年教師和高層次人才群體中發(fā)展黨員。學校黨委把發(fā)展高學歷高職稱青年教師和海外歸國人才入黨工作確立為學校黨建工作的專項工作,實行書記負責制,建立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委組織部協調指導、基層黨組織負責落實的工作機制,列入二級基層黨組織負責人任期目標和考核指標,每年進行一次專項工作總結和匯報。
強化“四個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特別要注重政治意識,定期開展工作檢查指導,壓實責任。2018 年,學校黨委組織部下發(fā)《關于進一步推進在高知識群體中發(fā)展黨員工作的通知》,要求二級黨組織對本單位優(yōu)秀青年教師(博士學歷學位、副高職稱及以上教師),特別是新入職教師,進行全面摸底排查。聚焦新進人才、青年教師、具有海外背景教師、無黨派教師四類關鍵教師群體,明確培養(yǎng)目標,建立學校黨委常委、黨員校領導和二級黨組織的委員一對一聯系高知識群體發(fā)展黨員工作臺賬,定期分析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狀況制度,指導教師黨支部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落實責任,實行定人培養(yǎng)、定期談話、定向考察的“三定”制度。
建立實施書記負責制和定期談心制,實施導師聯系制,建立學校黨委常委和黨員校領導、二級黨組織書記、教師黨支部書記三級聯動聯系培養(yǎng)工作制,二級黨組織書記或黨員院長、黨員學科帶頭人擔任優(yōu)秀青年教師的政治導師和學術導師,與教師黨支部書記相互配合,開展一對一、常態(tài)化聯系培養(yǎng)工作;為培養(yǎng)對象建立個人培養(yǎng)發(fā)展檔案,對其進行政治、學術培養(yǎng)“雙規(guī)劃”,形成早選苗、早培養(yǎng),相互銜接、齊抓共管,層層落實的有效機制。
第一,政治關懷是先導。通過談心談話、高知識群體午餐會、黨委書記下午茶等方式聯系交流,做到思想上交心、主動引導,業(yè)務上扶持、強化培養(yǎng),生活上幫助、解憂助難,引領高層次人才政治業(yè)務共同進步。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模式,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黨性修養(yǎng)鍛煉”,積極組織推薦其參加理論學習、紅色主題教育培訓活動以及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學校黨委三期共組織89 名高學歷高職稱青年教師和海外歸國人才前往鄂贛革命老區(qū)、寧滬杭地區(qū)和湘鄂地區(qū)開展主題學習教育活動,活動后,及時督促基層黨組織對參加主題教育活動的高學歷高職稱青年教師和海外歸國人才進行“一對一”跟進培養(yǎng)。從參加三期主題教育活動的人員中,吸收發(fā)展了11 名黨員,在非黨員“雙高”和海外歸國人才中發(fā)揮了帶動作用。
第二,組織建設是保障。延伸黨組織“手臂”,打通為高層次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凡是有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就有黨的工作。2018 年,暨南大學黨委實施了教師黨支部組織力提升工程,把選優(yōu)配強黨支部書記作為關鍵環(huán)節(jié),把推動“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履職盡責作為重點,充分發(fā)揮其黨建帶頭人作用,做到對高層次人才專業(yè)引領和思想引領并進;積極探索新時代新型科研院所、學科組、重大課題組或科研團隊中設立黨支部新模式,把吸收高層次人才入黨工作的重點落實到各教學和科研黨支部。教師積極分子和發(fā)展對象的集中培訓工作在學校黨委的指導下,由機關黨委組織實施,為發(fā)展入黨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定制專屬黨課。
第三,情感聯系是紐帶。工作做在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動關心高層次人才,以誠相待,以情動人,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凸顯人文關懷,激發(fā)情感共鳴,凝聚人心,使其感受到黨組織的重視和溫暖,對黨產生“有事兒找書記”的信賴,主動向黨組織靠攏[3]。學校黨委推行“暖心計劃”,給予政治上關懷,思想心理上關心,精神上激勵,物質上幫扶,以全方位暖心的方式,使高層次人才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同時,努力營造有利于高層次人才成長成才的學術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實行專項資金幫扶活動,每年從留存的黨費總額度中按照15%的比例撥出專項資金,作為對青年教師幫扶慰問的資金,對青年教工、雙高海歸人才進行專項幫扶慰問。
第四,創(chuàng)新平臺是抓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手段,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平臺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話語體系。不斷整合完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暨南大學“1+8+X”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微平臺,擴大思想政治工作覆蓋面,充分利用QQ 群、微博、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等新興媒介和“學習強國”等平臺資源,傳播黨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強化線上、線下工作合力,營造有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就有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局面,使高層次人才主動關注校院黨建公眾號,點擊閱讀并轉發(fā)平臺內容,從而有效推動學校黨建工作接地氣、入人心、上水平。
黨對高校的領導體現在每個鮮活個體上。做好高層次人才政治引領吸納工作,對鞏固黨的執(zhí)政根基,有效夯實黨對高校的領導,促進“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發(fā)展意義深遠。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和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進一步思考并解決各種問題。
注釋
①2013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fā)4 號文件《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發(fā)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要高度重視將科研骨干、學術帶頭人、留學歸國人員中的優(yōu)秀分子培養(yǎng)成黨員;2015 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重視在優(yōu)秀中青年教師中發(fā)展黨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并指示,要做好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發(fā)展黨員工作,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