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界牌鎮(zhèn)中心小學 劉 彤 陳樹樓
“形散而神不散”通常用來比喻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而綜合實踐課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法多樣、形式自由、貼近生活,看似一次不經(jīng)意的游學卻在孩子心田植下美好的種子。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它的活動形式,而忽略了它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綜合實踐課程多元化目標是許多人對綜合實踐活動目標的認識誤區(qū),嚴格來說我們的每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程都圍繞一個中心目標,即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實踐活動的每一個不同階段,我們還可以設立一些小目標,但這些小目標最根本的都是緊緊圍繞實踐課程中心目標來實現(xiàn)?!拔业募亦l(xiāng)清水河”活動目標:
1.激發(fā)情感,組織實踐,了解清水河的歷史與文化,收集清水河的優(yōu)美傳說及神話故事,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探訪、實地了解、搜集整理清水河流域當?shù)氐奈锂a及風俗習慣,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通過切身感受,體驗實踐生活,發(fā)展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長大立志為家鄉(xiāng)建設的美好品質。我們緊緊圍繞這一活動主體目標,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諸如學生的感恩、禮儀、交流、收集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意識等這些教育目標都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或多或少地達成。
從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開始,學會合作,在集體生活中注意提升自己,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教育主題。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不能讓學生單一地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因此在組織形式上也要避免單一的形式,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強調學生對實際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因此學生從自我情感、態(tài)度、知識的把控上都有經(jīng)驗?!拔业募亦l(xiāng)清水河”綜合實踐課程在組織實施時運用了三種形式即:自主性探索研究、小組合作研究、集體生活實踐。
1.自主性探索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習的全過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反思,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不包攬學生的活動?!扒逅訛槭裁磸膩矶疾辉珊?,有人說他暗通東海?”“清水河每年都有人向河里投放一些豬頭及其他食物,這是迷信嗎?”清水河文化歷史悠久,還有哪些美麗的傳說?動人的神話故事、豐富的物產資源、溫馨的風俗習慣,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收集整理,因此作為活動課程的一部分,讓學生獨自去探究有關清水河的人文資料,去賞析清水河文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如統(tǒng)計表、調查報告、游記、繪畫寫生等方法去研究,“盡信書,不如無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查詢、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通過查找資料和學生的實踐,掌握學習方法。
2.小組合作研究。在個人研究的基礎上,突出小組合作的作用,突破問題瓶頸,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注重組織能力、協(xié)調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小組合作深入了解清水河流域的物產資源:魚、蝦、蟹、水鳥、野兔、野雞、水獺、灰狐……當?shù)乇容^出名的物產與清水河有哪些聯(lián)系,如盛產的大豆、花生、山芋、水稻、棉花、蘋果、梨等,為什么清水河流域的物產比較出名等。我們成立多個學習研究小組:清水河動植物研究小組、清水河物產研究小組、清水河神話故事及傳說編輯小組、清水河風俗習慣研究小組、繪畫寫生小組、環(huán)境保護小組等。在時間、活動方式、人員搭配上都有目的地進行指導,每個小組的目標、活動方法及方式都不一樣,但通過每個小組的獨立研究,我們在匯總交流時就更能靈活地運用學生的實踐手段、實踐經(jīng)驗,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課程研究目標。
3.集體生活實踐。集體活動是一個宏觀把控,我們在組織集體實踐的過程中要注重活動的組織形式、主體目標的規(guī)劃與實施,在個人研究及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把我們的實踐活動推向深入,把活動目標推向深遠。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huán)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lián)系,研究內容分層次、研究時間做統(tǒng)籌,做好研究課程問題的預設與生成。調動各個小組的積極性,階梯式地安排課程實踐活動。從書本中的清水河到生活實際中的清水河,從歷史傳說到生態(tài)保護,有目的地進行引導和規(guī)劃。清水河的歷史變遷、清水河的環(huán)境保護、清水河的建設都是我們研究的目標,清水河的人文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共處對我們家鄉(xiāng)建設有哪些啟發(fā)?我們怎樣來宣傳和推廣我們的清水河文化?我們分三個層次、三個不同的組織形式來進行實踐活動,但我們緊緊圍繞達成“清水河”教育主體的向心力,以學生個性發(fā)展為教育主體。形式多樣、由小及大、由內及外、由近及遠,把活動搞深入、搞精彩,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及提高。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形成對自然、社會的整體認識,體驗并初步學會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具有問題意識,發(fā)展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意識及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學生的發(fā)展成果為展示主題,學校創(chuàng)辦了清水河校報,目的是講清水河故事、讀清水河校本、傳承清水河文化、弘揚清水河精神。通過清水河實踐活動把清水河流域物產進行整理,并通過我們的筆把物產羅列出來,勾勒物產導圖;讓學生勾勒清水河流域小動物的食物鏈導圖;開展手抄報評比,圖文并茂地展示清水河;講清水河神話故事,了解神話故事背后的人文環(huán)境;組織學生進行清水河寫生,把清水河優(yōu)美的景色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寫清水河游記,談感受;組織清水河演講比賽,激發(fā)學生愛自然、愛家鄉(xiāng)的美好情感;開展清水河環(huán)境保護論壇,怎樣把清水河建設得更好,在現(xiàn)代社會里如何更好地把清水河這張文化名片打出去。
以學生發(fā)展為教育主體,評價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的得與失。學生個性差異的發(fā)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參與的熱情、對他人與社會的態(tài)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會調查和社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語言表述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注重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評價。注意過程性評價,圍繞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來進行總結,及時鼓勵,在活動中激發(fā),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學生個人、小組以及集體活動中讓學生自我學習調整,也是學生不自覺地自我評價的結果。以教師反思的自我評價對于實踐活動的開展起關鍵作用,教師作為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定位一定要準,要放手讓學生實踐。有沒有干擾學生的學習與自我調整?學生主動探索性如何?有沒有讓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并想方設法去解決?在小組活動實踐中,教師在小組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怎樣協(xié)調各小組之間的聯(lián)系?如何平衡各小組的學習情況?如何駕馭處理實踐課程中的預設與生成?在集體活動中更要處理好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對活動的安全保障、活動的社會反應等都要全盤考量。
綜合實踐課程不僅是學生知識與能力學習和展示的舞臺,同時也是教師研究教育活動、實踐教育理想的舞臺,這個舞臺有得有失,要我們善于抓住細節(jié),不拘小節(jié);這個舞臺豐富多彩,精品紛呈。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緊緊圍繞課程活動目標的向心力、課程組織實施的向心力、課程研究成果的向心力及課程評價的向心力,這樣我們就能有的放矢、駕輕就熟,開啟屬于學生的成功的社會實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