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秀榮
(沈陽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交際活動為目的,同時注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這是教師組織語言教學活動需要遵循的原則。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僅是指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活動,還包括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設施、教材教具,等等,簡言之,就是與學生學習相關的一切都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漢語綜合課一般由組織教學、復習檢查、生詞教學、語法教學、課文教學、練習處理、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組成。目的是通過這些常規(gu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習者掌握語言知識和提高語言技能。但是,教師認真?zhèn)湔n,按部就班地上課,并不意味著學生也認真地聽課學習。有時候,教師精心準備一堂課,本以為會是一堂精彩有趣的課,結果卻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現(xiàn)在的學習者喜歡創(chuàng)新,如果教師上課從始至終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或者一直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學生便會感覺沒有新意,會感到無聊甚至厭倦,對學習失去興趣。課堂上的每分每秒都是黃金時間,盡管學生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但教師要做的是盡量延長學生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提高課堂質(zhì)量。那么如何使教學既有趣又有效,既讓學生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呢?
好的教學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教學的設計要緊緊圍繞學生,學習內(nèi)容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既要融入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進行有意義的練習,又要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讓學生感覺到有興趣,能夠?qū)W以致用,而不是使用讓學生感到陌生的、有隔閡感的圖片、照片、實物等,或者只是單純地講生詞、讀課文、學語法和機械地做練習。比如,學習姓名、人稱代詞、國家等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所在班級學生或者教師的照片進行練習,在學習 “你叫什么?”“我叫……”“他/ 她叫什么?”“他/ 她叫……”“你是哪國人?”“他/ 她是哪國人?” 等內(nèi)容時,教師可播放課前拍好的本班學生和教師的照片,當學生看到PPT 上熟悉的面孔時通常會很興奮,然后積極地參與互動問答練習。同樣,學習疑問代詞、物主代詞、顏色、價錢等相關內(nèi)容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所在班里的學生或者教師使用的物品的照片進行練習;學習表示方位、方向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周圍熟悉的地點等,這樣既直觀又高效。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比賽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比賽的形式可以是學生間 “一對一” PK,也可以是分小組PK 等。比賽的內(nèi)容可以是課文句子接龍、課文內(nèi)容問答、“我演你猜”或者“我說你猜” 等。根據(jù)比賽的時間或完成任務的數(shù)量判斷輸贏,贏的組有獎勵,輸?shù)慕M受懲罰。以 “我演你猜” 為例,這個方法適合初級階段的學習者。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A、B 兩組,教師表演睡覺、運動、吃飯、洗澡、起床、打電話等動作,讓A、B 兩組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哪個組猜得又快又準又多,哪個組獲勝。再以 “我說你猜” 為例,可以教師描述,學生猜,也可以小組指定某個學生描述,本組成員猜。針對中級階段的學生,可以猜像手機、旅游、足球等表示具體事物的詞。比如讓學生猜西瓜,教師描述說:“這是一種水果,夏天人們常常吃,又大又圓,外邊是綠色的,里邊是紅色的……” 還沒等說完,學生就會猜出來是西瓜。針對高級階段的學生,可以猜像麻將、餃子、網(wǎng)癮等蘊含文化意義或抽象意義的詞,這就要求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猜出來。比如西施,教師描述說:“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非常美麗,美麗到什么程度呢?當她在水邊時,連魚兒看到她美麗的身影,都忘記了游動而沉到了水底。你們猜這個美女是誰呢?” 學生們會爭先恐后地競猜。更多的學生很想挑戰(zhàn)一下描述,這樣一來學生對詞匯概念意義和文化意義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學習語言,遺忘是敵人,克服遺忘的辦法是不斷重復練習和使用。如果教材中的內(nèi)容在編排上關聯(lián)性不強或者重復率不夠,那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應突出學習內(nèi)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或重復率,使學習者可以對之前學過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充分復習,避免遺忘,幫助學習者將零散的知識點關聯(lián)起來,在頭腦中將相關的語言點組織起來形成系統(tǒng)和框架。以數(shù)字詞教學為例,對零起點學習者,學習的內(nèi)容不宜過難,過難的內(nèi)容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心理,失去學習興趣。漢語的數(shù)字詞與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相關聯(lián),學生學會數(shù)字詞不僅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而且可以讓學生有獲得感和自信感[1]。首先,教師通過手勢讓學生理解和學會表達漢語的10 個數(shù)字,進而可熟練表達100 以內(nèi)的數(shù)字,在此基礎上學習“月”“日”“星期” 等詞匯,教師還可以運用疑問詞 “幾” 和 “多少” 等與學生進行問答練習。
營造全中文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從布置教室開始,教室的門上可以貼上 “你好”“歡迎”“請進” 等可愛的漢字圖片,教室的墻上可以掛著學生親手做的 “詞匯樹”“中國名人像”“漢字名片” 以及學生寫的書法條幅、涂了顏色的京劇臉譜、寫著漢字的紙扇……隨處可見的中文元素不僅體現(xiàn)在精心布置的全中文教室,還應滲透在學生日常的學習中。以給學生起中文名字為例,教師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查詞典給自己起一個既好聽又別致的名字,并說出自己名字的含義。學生很喜歡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些學生給自己起了 “周末”“美麗”“太陽”“高興”“明亮” 等名字,有些學生起了 “晨曦”“覓”“飛龍”“李虎”“荷花”等名字。教師每次上課時稱呼這些名字,學生之間每天彼此稱呼這些名字,那么學生對于這些詞匯的印象自然會十分深刻。
教學設計體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一切都是 “以學生為中心”,因此教室桌子的擺放也要用心設計。對外漢語教學一般都采用小班授課,班型一般都是10~15人。為了便于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語言交流,便于互動,建議桌子擺成U 形,U 字的開口處是黑板和教師的位置,這樣可以營造一種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面對面彼此關注的氛圍。教師可以在講臺的桌子上放一個玻璃瓶(里面裝著紙條),瓶子上寫著 “抽簽兒”(chōu qiānr),告訴學生每天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 “抽簽兒”,以此決定自己的座位。漢語水平較低的班,紙條上可以寫桌子的號碼,即1、2、3……;程度稍微高一點兒的班,紙條上可以寫“左邊1號”“右邊3 號”……;程度再高一點兒的班,紙條上可以寫“左邊第1 張桌子”“右邊第2 張桌子”……。當然,教師需要事先向?qū)W生說明座位的號碼以及哪邊是左邊、哪邊是右邊,等等。時間久了,學生自然可以記住這些詞。另外,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遇到 “不能選擇和決定”的時候,也可以用“抽簽兒”來解決。當然,除了 “抽簽兒” 外,還有 “石頭、剪紙、布” 和 “棒子、老虎、蟲子、雞” 這樣的方式,這些既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能讓學生記住新的詞匯,還讓學生學會了中式趣味十足的 “選擇和決定” 的方式,起到 “一舉三得” 的效果。總之,教師要盡量為學生營造所看、所聽、所說都是漢語的環(huán)境。
在媒體發(fā)達的今天,對外漢語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改變傳統(tǒng)留作業(yè)的方式。
教師針對初級班的學生可以利用微信完成聽、說、讀的作業(yè),當然,針對中高級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微信完成書寫作業(yè)。微信的語音、視頻功能和具有的即時性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時效性,減少了紙質(zhì)作業(yè)提交、批改、返回、糾正等諸多中間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2]。因此,無論是淡化漢字書寫的初級階段,還是聽、說、讀、寫全面要求的中高級階段,都可以使用微信檢查學生的作業(yè)。
關于制作視頻,可以是每名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學生分小組完成。比如,通過小視頻介紹一個人、一個地方、一道菜或者講述一件事情等。對于視頻中的語言材料,學生可以請教師幫助修改或糾正發(fā)音。
這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方式,也是練習漢語良好的途徑。教師事先選擇幾段符合學生漢語水平的電影或電視劇中的片段,可以是同一電影或電視劇中的不同片段,也可以是不同電影或電視劇中的片段,但片段的內(nèi)容一定是學生感興趣的。小組成員按照片段中的故事情節(jié)分配角色,課下小組成員聚在一起根據(jù)不同的角色進行配音練習。影視片段提供了特定的情景,學生通過反復模仿片段中的聲調(diào)和語氣,可以起到練習聽說的作用。上課的時候,教師播放已消聲的影視片段,各組進行表演,表演成功的組獲得獎勵。
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降低學習難度,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 “動” 起來的、有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習者身處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在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活動中學習漢語,感知漢語的魅力。教師只有將 “趣味性” 和 “時效性” 相關聯(lián),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對外漢語教師需要拓寬視野,不斷開發(fā)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技巧和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