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翔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就其學科定位而言,翻譯學 “應該是一門既是‘學’、又是‘術’的綜合學科”[1]100。在翻譯教學中不僅要注重 “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對于本科教學來說,更要注重 “術”,使學生多進行翻譯實踐,提高翻譯能力。
關于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研究,目前已較為豐富。這些研究或構建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體系[2],或分析討論過程導向的筆譯教學多元反饋模式的理念、設計及施教過程[3],或構建評教結合的翻譯教學模式[4],或從語用學角度分析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翻譯過程[5]。
這些研究對改善翻譯教學、提高學生翻譯能力具有積極意義。泰特勒認為,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文的思想,譯文的風格與表達方式應與原文在特點上保持一致[6]209。換言之,翻譯時既要關注原文的內容,也要關注原文的形式。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學生基本能夠在譯文中再現原文意義,而原文形式涉及風格、修辭等,學生有時難以發(fā)現原文特殊的形式,遑論在譯文中再現原文形式。鑒于此,提高學生對原文形式的感知與欣賞能力應受到更多的關注。
對于翻譯過程,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裟匪拐J為,翻譯過程涉及翻譯心理學,研究翻譯過程就是研究譯者翻譯時其大腦中的 “黑匣子”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7]177。斯坦納從詮釋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翻譯的4 個步驟,即信任、侵入、吸收及補償[8]312-319。 一般認為,翻譯過程包括理解、表達、校核三個階段。為便于進行翻譯教學,本文采用第三種理解。
翻譯教學中,教師一般在理解和表達階段給予學生指導。如上所述,本文重點關注學生的形式意識培養(yǎng)問題。因此,本文將結合實例從理解、表達兩個階段對如何提高學生翻譯能力進行分析。
例(1):
——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 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學生可能由于詞匯意義掌握不夠全面無法理解例(1),翻譯更無從談起。這時可以向學生解釋,例(1)的情境發(fā)生在一個喧鬧的教室。教授使用的 “order” 是一個名詞,意為 “秩序、規(guī)矩”,教授使用此詞希望課堂安靜,保持秩序。學生卻故意把“order”理解為動詞,意為“點(酒、菜等)”。這樣回答 “啤酒” 就很好理解了。通過故意曲解和俏皮的回答達到一種幽默的效果。
學生理解原文形式上的精巧后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翻譯。表達階段教師盡量不要向學生展示參考譯文,學生未翻譯就提供參考譯文只會限制學生的發(fā)揮。
筆者讓學生課后翻譯此例。以下為幾種譯文。:
譯文(1):
——教授敲著桌子喊道:“先生們,點餐?。ò察o)”
——全班同學喊道:“啤酒!”:
譯文(2):
——教授敲著桌子喊道:“先生們,請保持秩序!”
——全班同學喊道:“啤酒!” :
譯文(3):
——教授敲著桌子喊道:“先生們,點菜!”
——全班同學喊道:“啤酒!”
此處利用 “order” 的不同詞義制造幽默,譯文中要在“order ”上做文章再現這種效果實屬不易。譯文(1)在 “點餐” 后標明 “安靜”,譯者想要告訴讀者教授想表達的是 “安靜” 一義,而全班學生卻故意理解為“點餐”一義,這種譯法是不錯的嘗試。若把括號內詞語換成 “點餐”,“安靜” 放括號外則更好。譯文(2)只是把原文對話雙方的話語按字面意思翻譯出來,并未關注原文的幽默效果,譯文質量打了折扣。譯文(3)關注了原文的幽默效果,卻忽視了原文語境,因為教授在課堂上是不會說出“先生們,點菜!” 這樣的話語的。
對學生的譯文進行點評后,教師可以提供參考譯文,提高學生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其翻譯能力。毛榮貴和廖晟將此例譯為:
——教授敲著桌子喊道:“你們這些年輕人吆喝(要喝)什么?”
——全班同學喊道:“啤酒!”[9]96
此處譯文根據語境把“order”譯為“吆喝什么”,而全班同學卻故意曲解為 “要喝什么”,在譯文中制造了幽默效果。然而,在中文里教師其實不會使用這樣的表達讓課堂安靜。一般教師會用“請大家安靜” 或者 “你們吵什么” 這樣的表達。因此,筆者將此例譯為:
——教授敲著桌子喊道:“同學們,你們吵(炒)什么呀(鴨)?”
——全班同學喊道:“啤酒鴨(呀)!”
把 “order” 譯為 “你們吵什么呀”,表達教授的不滿,希望全班同學安靜,而全班同學卻故意理解為“炒什么鴨”,把情境瞬間轉變?yōu)椴宛^、飯店,并故意幽默地點了 “啤酒鴨” 這道菜。
通過對學生譯文及參考譯文的分析,可以培養(yǎng)、增進學生在表達上的感知和實踐能力。
例(2):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33±10.60)分,對照組(89.46±10.19)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68,P<0.05)。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這是公路上的一個標語。英語中有一個習語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這個標語換了習語中的一個單詞。學生能夠理解習語,換了其中一個單詞后可能就會對學生構成一定挑戰(zhàn)。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標語中第一個“l(fā)ate”是一個副詞,意為 “晚、遲”,第二個 “l(fā)ate” 則是一個形容詞,意為 “已故的、去世的”,所以這個標語是提醒司機駕車不要太快,寧愿遲到也不要超速,以免出現交通事故,造成人員死亡。這個標語中兩次使用 “l(fā)ate” 這個單詞,兩處意義不同,這種形式最好能反映在譯文中。
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內容和形式后,筆者讓學生課后翻譯。收集到的譯文有一些翻譯質量較好,茲列舉數例。
譯文(1):
莫圖一時快,肇事死得快。
譯文(2):
足慢勝于卒快。
譯文(3):
從學生的譯文看,他們都理解了原文的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和原文一樣,譯文也相當簡潔。譯文(1)兩句話都用了 “快” 字,較好地再現了原文形式上的特點。原文并無 “肇事” 一義,只是提醒司機不要超速,“肇事” 改為 “超速” 似乎會更好一些。譯文(2)把原文“遲到”一義譯為“足慢”,“卒” 在中文里有“死亡”一義,用“卒”來翻譯原文的“l(fā)ate” 是準確的,并且 “足” 和 “卒” 發(fā)音相同,再現出原文形式上的特點。如果非要找瑕疵的話,開車不要超速在中文里不會用“足慢”來表達。譯文(3)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用了兩個 “到” 再現原文形式上的特點,可以說已經是非常優(yōu)秀的譯文了。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話,“不到”可能不一定指“死亡”,警醒作用會稍打折扣。從以上譯文可以發(fā)現,學生理解原文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后,表達不錯也就順理成章了。當然,每個譯文都存在一些小瑕疵。此時教師可以提供更好的參考譯文。
唐艷芳對這個交通標語有兩種譯法:一為 “晚到總比完蛋好”,二為 “晚了總比完了好”。這兩種譯文都傳達出了原文的內容。第一種翻譯中“晚到” 和 “完蛋” 這兩個發(fā)音相似的詞再現了原文 “l(fā)ate” 與“the late”構成的形式上的特點。第二種翻譯中“晚了” 和 “完了” 發(fā)音更相似,只是聲調不一樣,可以說完美再現了原文形式上的特點。
例(3):
Wife is cute,
When she is mute;Husband is honey,
When he gives money.
這個例子形式上的特點應該比較容易發(fā)現?!癱ute” 與 “mute”、“honey” 與 “money” 分別押韻,兩句話四行構成一種輕松的調侃意味,具有幽默效果。理解沒有問題,表達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文形式的特點取決于譯者的能力。筆者從學生譯文中選取數例,看看學生對形式的認知與實踐能力。
譯文(1):
妻子沉默時可愛,丈夫給錢時甜蜜。
譯文(2):
妻子不說話時最可愛,
丈夫給錢時最帥。
譯文(1)復寫出原文的意義,形式上比較工整,但原文的押韻在此處消失了,譯者要么形式意識不足,要么表達能力不足,譯文不夠完善。相比之下,譯文(2)則好一些,第一行的 “愛” 與第二行的 “帥” 押韻,譯文也比較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義。
為了豐富學生的表達手段,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譯文。有人將此例譯為:
少言老婆誘人,
有錢老公似蜜。
這個譯文和譯文(1)類似,非常工整,但是原文的押韻并未在譯文中體現出來。另一種譯文為:
婦言夫嫌,
男養(yǎng)妻賢。
譯者沒有逐字翻譯,把 “Wife is cute, When she is mute” 譯成 “婦言夫嫌”,把 “Husband is honey, When he gives money” 譯成 “男養(yǎng)妻賢”,這樣翻譯意思并未偏離,譯文還是忠實于原文,“嫌”“賢” 押韻也較好地再現了原文形式上的特點。
原文有兩組單詞押韻,以上譯文最多一組詞語押韻。筆者發(fā)現,譯文若能和原文一樣出現兩組詞語押韻會更加朗朗上口,基于此,筆者試譯如下:
妻子文靜則娉婷,
丈夫交錢自然甜。
此譯文中 “靜” 與 “婷” 押韻,“錢” 與 “甜” 押韻,這樣兩組押韻在形式上更加貼近原文一個意群內一組押韻的特點。需要說明的是,“cute”與“娉婷” 在意義上多少有些不一樣,為滿足形式上的需要,意義稍微有些變動。
以上是對原文的一種理解及翻譯。再加思考,筆者發(fā)現 “honey” 不止可以指 “蜂蜜”,說 “Husband is honey” 則是稱贊丈夫像蜂蜜一樣甜,“honey” 還可以用作稱呼喜愛的人,意為“寶貝、親愛的”,于是“Husband is honey” 又有了第二種理解,這句話就是說 “丈夫給錢時才是我的寶貝”。對于這一層意思,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诘诙N理解,有學生將此例譯為:
妻子安靜的姿態(tài),
讓她變得可愛;
丈夫給她錢財,
她會叫他親愛。
這個譯文意思和原文一致,難得的是,每行最后一個詞構成押韻,再現了原文的形式,體現出輕松幽默的效果。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學生已能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原文的意義,但理想的譯文應該再現原文的意義和形式。在此背景下,翻譯教學可以多關注并提高學生對原文形式的感知和欣賞能力。只有敏銳地察覺到原文的形式特點,學生才能在翻譯過程中努力再現原文形式的特點。本文通過實例,從理解、表達這兩個階段分析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形式意識,進而提高其翻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