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實驗學校 何翠玲
吟誦,是漢詩文的傳統(tǒng)讀法,是中華傳統(tǒng)的讀書法,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吟誦的關鍵是代代相傳的讀書規(guī)矩。我們把吟誦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是傳統(tǒng)吟誦,一種是普通話吟誦。
傳統(tǒng)吟誦一是源自家傳的吟誦,一輩一輩傳下來的讀書調;二是私塾先生教的,他和私塾教師并沒有血緣關系,這一類也把它叫作傳統(tǒng)吟誦。另一種是普通話吟誦,就是根據(jù)普通話的四聲來進行的吟誦,叫普通話吟誦。行調吟誦就屬于傳統(tǒng)吟誦,是清末盛行在淄博及周邊地區(qū)的一種讀書方法,吟誦技巧與風格極富地方特色。
葉嘉瑩先生說:“詩歌興發(fā)感動的力量是從吟誦來的,傳統(tǒng)的吟誦幾乎已經(jīng)失傳了,我們不趕快搶救,就要滅絕了,如果我們不會吟誦,用理智來寫詩,詩歌中興發(fā)感動的力量難以找到,詩歌的生命會被減損?!?/p>
基于以上研究和認識,結合學校的資源,課題組把行調吟誦引進課堂,旨在讓詩歌興發(fā)感動的力量,讓學生了解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教師古代詩歌教學策略和方法注入活力。
詩與音樂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荷馬史詩》到《羅蘭之歌》,從《格薩爾王》到《詩經(jīng)?蒹葭》。音樂與詩歌的聯(lián)姻由來已久,《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每篇都可以合樂歌唱,所以古人稱為“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我們把行調吟誦引入詩歌教學中,來實現(xiàn)詩歌樂教。
如在《贈汪倫》的教學中,教師借助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了解“踏歌”:“踏”字跟什么有關?引導孩子觀其形。再巧用踏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人在干什么?引導孩子感其義。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點撥:在古代,踏歌是一種隆重的送別儀式。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人們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節(jié)奏,好朋友汪倫用這種隆重的儀式來送別李白。聽教師來踏歌。教師用行調吟誦,讓學生在課堂上既真正感知了“踏歌”,又接觸了行調吟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詩歌的原汁原味在學生的心里扎根,讓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更濃。
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這樣的“臺閣名勝記”,如果在《樓閣》中運用行調吟誦的方法,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樓閣這樣的建筑形式,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臺閣名勝記”給建筑帶來的文學生命力。
《樓閣》是四年級地方課程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古城建筑”,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著名的古城和歷代悠久的塔橋樓閣,體會古代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其中前四課分別是四種建筑形式:古城、塔、橋和樓閣,最后一課是探究課“我當小導游”。簽于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學生通過查找、提取和分享樓閣的資料,了解樓閣悠久的歷史,體會古代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課堂上,教師可利用“爭當小導游”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江南四大名樓”,教師可以用設計“導游詞”的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文字、圖片、課件、視頻等不同形式分享四大名樓的資料,從而走近四大名樓。
在學生分享岳陽樓的資料時,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登樓一游,或會四方之客,或唱應和之曲,放悲聲,抒情懷,低吟淺唱,壯懷激烈,乘興而來,盡興而去。他們留下的詩文和故事也使名樓增添了一些濃濃的文學色彩。教師播放行調吟誦《岳陽樓記》。在吟誦中,讓學生體會范仲淹屢次被貶途中的悲涼,遠謫遐荒時的痛楚,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蛟S詞人也想起自己多次被重新起用時的志得意滿:把酒臨風、寵辱偕忘、其喜洋洋者也。面對浩蕩的湖水,一個士大夫發(fā)出了震聾發(fā)聵的聲音,這聲音傳到了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畔,響徹在這碧水藍天之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也?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用行調吟誦吟誦臺閣名勝記《岳陽樓記》,學生放飛想象,建筑與文學的融合,讓學生感受的不僅僅是建筑形式,還有臺閣名勝記濃濃的文學色彩。雖然范仲淹一生從未去過岳陽樓,但不得不承認這則臺閣名勝記《岳陽樓記》讓很多人識得岳陽樓的芳名,教師適時的行調吟誦,又讓學生體驗到臺閣名勝記的魅力。
行調吟誦是一種有聲的藝術,在吟誦詩歌的時候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可以給師生學習古詩文經(jīng)典帶來激情和活力。為此,我們把校本課程開發(fā)為校本課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體會讀法不同,理解就會不同,讀法表達著自己的理解。例如:“我想喝水”四個字,引導學生嘗試:如果讀法不同,它能表達多少種涵義,第一種“我想喝水”不是他,是“我想喝水”;第二種,“我想喝水”,我只是想想,但是沒有水;第三種,“我想喝水”,你怎么把吃的給我拿來了。那這四個字除了三種字面意思之外,還有別的意思嗎?當然還有,隔壁鄰居邀請幾個朋友和你去釣魚,你心里實在是不想去,又不好意思回絕他,那你就說:你們先去,我想喝水。你們家的小朋友哭鬧著跑過來,“媽媽,我想喝水”,你把她抱起來給她水,她也不喝,她是真想喝水嗎?不是,他是想讓你抱抱她。那這樣說來,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不同的讀法,“我想喝水”這四個字有無數(shù)種涵義和理解方法。也就是說,涵義表達與讀法有關。在這種嘗試中讓學生體會理解與表達的關系。
行調吟誦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吟誦調,那它肯定對調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教師以《惠崇春江晚景》教學生行調在吟誦七言仄起絕句的時候是如何吟誦的,學生只要學會了一首七言仄起絕句的行調吟誦,就可以用這個吟誦調套用所有的七言仄起的古詩,比如曾幾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鶯四五聲。仍然是剛才的那個調,這也是傳統(tǒng)吟誦讀古詩最方便的地方。學生在吟誦時,有時還會自發(fā)地伴以簡單的動作,或搖頭晃腦,或背手而吟……偶或,教師撫弄古琴,學生著上青衿,琴聲悠揚,童聲婉轉,飽享盛宴。
在中國古代,一首詩、一篇文章,在全國有成千上萬個吟誦調,地地不同,人人不同,吟誦調的豐富程度,可以超過我們的民歌,但現(xiàn)在,民歌我們還唱一些,吟誦,我們中國人的讀書方法,卻仍然瀕臨滅絕的狀態(tài),2009 年到現(xiàn)在,吟誦在隨著傳統(tǒng)文化慢慢地復興,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學吟誦的人希望看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