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息 愫
在中小學教學中,教師想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要先找到其源頭并從根源上消除,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工作開展中,要對學生“多體察,多了解,多溝通”,拉近師生距離,走進學生的內心。本文將分析現階段中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關解決策略,供廣大教師參考。
一是家庭問題造成的心理問題。家庭是學生內心的庇護所,家長作為學生成長的陪伴者,在學生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學生信賴和依靠的港灣,如果家庭出現了問題,其內心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在調查中顯示,中小學生家庭出現矛盾,使其產生心理問題的概率高達67%,這表明父母一方如果出現問題,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父母出現矛盾造成家庭問題,會讓學生對原生家庭的信任全部消失,造成其不愿相信他人,形成自閉人格,不愿與人交流,人際關系崩塌等問題。教師難以走入其內心,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進而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其不愿走進校園,產生逃避的心理,對其成長有嚴重的阻礙作用。家庭結構變遷導致青少年社會化主體缺失,對青少年的約束力降低,這是學生心理問題日漸頻繁的重要原因。
二是學業(yè)產生的壓力。小學和初中階段是學生能力晉升的階段,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及課業(yè)的加重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負擔,加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tài),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壓力。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的內心會變得不安,一旦出現失敗,會讓其形成自卑的人格。自信心徹底崩塌,從而變得敏感脆弱。同時,現階段的應試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這種心態(tài),分數衡量學生能力的體制,會讓其有意識地把自己進行“分類”,一旦教師和家長出現一些苛責的話語,就會讓其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徹底放棄自己,甚至產生畏難、厭學的心態(tài),不愿積極參加教學活動,對學習的態(tài)度冷漠等。
三是學生人際關系造成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造成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其交往過程中,在班級有一些“小團體”。其通過幾個帶頭者劃分學生的層次,這種層次的劃分往往源自成績,好學生不愿接觸學困生,學困生鄙視好學生,而架在中間的中等生就十分尷尬,不知該把自己歸于哪一類。這種“小團體”會在學習和生活中針對自己的“共同敵人”,讓被針對的學生出丑難堪,這就是“校園暴力”出現的根源。這種問題不僅影響學生之間的團結,還給學生的心理留下陰影,讓學生懼怕校園生活,逐漸使學生心理畸形,產生一些錯誤的想法,嚴重阻礙其成長和進步。
原生家庭對學生的性格及心理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家庭如果幸福美滿,那學生就會處于愉悅快樂的情緒中,能積極地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挫折;家庭如果關系破裂,那學生就會時刻處于消極狀態(tài),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另外,一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不注重方式方法,對學生要求過于嚴苛,缺少鼓勵和愛護,長期如此,會讓其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滋生負面情緒,進而變?yōu)槟娣葱睦?。因此,教師需加強家校?lián)系,與家長積極溝通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讓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延展性提升,并關注學生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對學生多一點關心和愛護,從而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在筆者執(zhí)教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這樣一位學生,其成績一般,在班級中比較自閉,跟同學交流甚少,且不健談,很認生。在學期中段,筆者在課堂上檢查作業(yè)時,無意發(fā)現這名學生胳膊上有刀傷,主要集中在手腕部分,看到后我十分驚訝。在課后找這名同學詢問狀況,其支支吾吾,不想說出原因。后來,筆者通過與其家長溝通,向學生了解,最終得知,這名學生的父母關系不好,學生因父母關系破裂,在家受到冷落,無人關心照顧,進而出現輕生的想法。了解這一情況后,筆者立即與其父母溝通,并把學生和其父母叫到一起,對其家庭關系進行修補。筆者向其父母講述了這名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以及兩人的矛盾對其造成的影響,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的矛盾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家長表示愿意積極配合工作。在后來的一段時間,筆者和該名學生的家長密切聯(lián)系,教會了他們教育方法,學而生也在家校的配合下,逐漸有了性格上的轉變,學習成績也有顯著的提升。
中小學教學階段,教師和學生教學中的主要矛盾點在于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過于嚴重,學生在學習中缺少空間,與教師交流互動較少,師生之間的教學反饋閉塞,導致教學過于盲目,學生在被動認知中成績逐漸落后,形成知識斷層,產生衍生焦慮、煩躁的情緒,最后演變成厭學、逃學的心理。這種情況就需教師轉變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加入趣味化教學,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在階段性教學中與各科教師商討教學對策,兼并教學性和趣味性,讓學生能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并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在筆者執(zhí)教期間,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他不喜歡學習且經常逃課,在課堂上睡大覺,對各門學科都缺乏興趣。由于其逃課行為激增,在反復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筆者決定改變策略,和這名學生約談。在談話中,筆者了解到這名學生并不是不愛學習,而是從小學升入初中后,學習量的增大和難度的提升,讓其不知從何下手,對新知識缺乏興趣,在課堂上表達一些“非主流”的見解后,教師不理解并對其進行批評,逐漸導致其對課堂失去興趣。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筆者與各科教師協(xié)調,在教學中加重了多媒體教學的比重,并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給學生參與的空間和機會。通過對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的課堂態(tài)度和成績有了明顯的轉變,而這名學生逃課的次數也越來越少,通過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調查及教學方法的改變,班級的成績和氛圍有了明顯的提升。
在中小學階段,班級中總會有那么一兩個小團體,其打著集體的幌子,做著一些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事,給班級帶來一股不良的風氣,鄙視團體之外的學生,而身處團體中的學生,也產生不正確的交際觀。解決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是,讓處于小團體的學生認識到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并強調班級團結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一些團體活動,例如學習互幫,讓學生組成二人互幫小組,由教師分配。雖然名義上是教師隨機分配,但教師要在其中將小團體的學生和之外的學生進行結合,讓其在學習互幫小組中進行交流,意識到彼此的優(yōu)點,改變之前的固有看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讓班級的“鄙視鏈”消失,減輕學生人際關系不和帶來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處于團結友愛的集體中,樹立正確的交際觀念,從而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做起,尋找學生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通過多元化的方法,排除學生心中的焦慮不安,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當好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護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