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蘭梅
(安徽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廣韻》中,多音字“蛇”有“讬何切”“食遮切”“弋支切”三個反切。在現(xiàn)代漢語中,“蛇”只有“食遮切”和“弋支切”兩個讀音,也就是說,“蛇”字為“讬何切”的注音已經(jīng)消失?!吧摺弊肿⒁魹椤白櫤吻小睍r,“它”和“蛇”的語音和意義是一致的。“蛇”字讀音為“食遮切”和“弋支切”時,音義的匹配關(guān)系及“蛇”在古籍中的異體字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下文會依次討論這些問題。
“蛇”與“它”的甲骨文字形是有聯(lián)系的,“蛇”的甲骨文與“它”相同,小篆有的也與“它”相同,有的只是在“它”左邊加了一個符號,這就明確表示“蛇”與“它”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
《說文解字·蟲部》載:“它,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蛇,它或從蟲?!保?](P452)徐鉉注曰:“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根據(jù)許慎和徐鉉對“它”與“蛇”的釋義,“蛇”的本字當(dāng)為“它”,表示蟲類?!八驈南x”,段玉裁注:“它篆本以蟲篆引長之而已。乃又加蟲左旁。是俗字也?!保?](P13)據(jù)此可知,表“蟲類”時,“蛇”是個俗字,“它”才是正字。在使用過程中,“它”的詞義產(chǎn)生了分化,表示“蟲類”的意義被“蛇”所取代,“蛇”也從俗字逐漸演變成了正字。
“蛇”為會意字,從蟲從它,義為一種會擺尾游動的蟲類,而這也是“蛇”的本義。在古籍中可以發(fā)現(xiàn),當(dāng)“蛇”讀“食遮切”時,其意義都表示“一種會擺尾游動的動物”。
《詩經(jīng)·小雅·斯干》曰:“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毛詩正義》曰:“熊羆之獸,虺蛇之蟲,此四者夢之吉祥也。”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毛詩音義》載:“維蛇,市奢反?!保?](P147)據(jù)此可知,此處“蛇”當(dāng)是本義,表示女子夢到蛇蟲一類動物是一種吉祥的象征。
《左傳·莊公十四年》載:“初,內(nèi)蛇與外蛇斗于鄭南門中,內(nèi)蛇死?!边@里作者以“斗蛇”之事隱喻國家內(nèi)亂,因此有“內(nèi)蛇”與“外蛇”之稱。《左傳正義》載:“蛇,市奢反?!贝颂幱谩吧摺焙枚返男愿裼髦竾覂?nèi)部的斗爭,亦用“蛇”的本義。
《莊子·達(dá)生》載:“若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則平陸而已矣?!保?](P156)“委蛇”不是形容“蛇”彎曲的樣子,這里依然是用“蛇”的本義,“委”表示蜷縮、彎曲之義。
此外,有“斗折蛇行”的用法,表示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jìn),一般用來形容道路曲折蜿蜒,亦可以看作用了“蛇”的本義。
根據(jù)以上討論可知,“蛇”是個會意字,本字“它”被其他意所占用,于是在左邊添加個蟲的義符以示區(qū)別,后來就專門用“蛇”來表示“一種會擺尾游動的動物”這個意義,于是,“蛇”的讀音從“音它”(讬何切)逐漸演變?yōu)椤笆姓谇小绷恕?/p>
以上主要討論了“蛇”字取本義時的讀音,表示一種會擺尾游動的蟲類。根據(jù)這個意思可以引申出彎曲的形狀、委婉等含義,多用于形容山體、道路的彎曲以及為人處世的圓滑等。在古漢語中,“蛇”卻經(jīng)常使用它的引申義,下面筆者將討論“蛇”在古漢語中的引申義。
《楚辭·離騷》載:“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轪而并馳。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莊子·應(yīng)帝王篇》載:“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以上兩個例子中,“蛇”都是用了其引申義,音“弋支切”。“委蛇”之“蛇”字表示彎曲蛇行的樣子,表示長遠(yuǎn)、蜿蜒曲折之貌。
《詩經(jīng)·召南·羔羊》曰:“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虵,本又作‘蛇’,同音‘移’。毛云:委虵,行可從跡也。鄭云:委曲自得之貌。讀此句,當(dāng)云‘委委虵虵’?!俄n詩》作‘逶迤’,云公正貌。”[5](P49)據(jù)此可知,此處“委蛇”指委曲自得之貌。
《詩經(jīng)·小雅·巧言》曰:“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shù)之。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蛇蛇”,陸德明注:“蛇蛇,以支反。淺意也。”“蛇蛇”是“訑訑”之假借。訑,欺也?!吧呱叽T言”指夸夸其談、欺騙他人,這里是用“蛇”本身所具有的虛假的性格引申出欺騙、哄騙他人之義。
《莊子·庚桑楚》載:“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與物委蛇,而同其波”表示順應(yīng)外物、接物而無所用心,外物搖動的時候自己也跟著搖動,這里的“蛇”(委蛇)亦有“順應(yīng)”之義。
以上主要討論了“蛇”的引申義。由此可知,“蛇”的讀音從“食遮切”變?yōu)椤斑小?。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含義有很多,主要有蜿蜒曲折、悠然自得和順應(yīng)、順從等含義。
異體字現(xiàn)象是典籍中最常見的情況之一。典籍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傳抄、印刻等原因,會造成許多與本字不同的字,如錯字、俗字、改換偏旁等。“蛇”在典籍文獻(xiàn)中多有異體字存在,以下將具體討論。
《左傳·成公三年》載:“夏,公如晉,拜汶陽之田。許恃楚而不事鄭,鄭子良伐許?!便腙栔镌跐?jì)北蛇丘縣。陸德明注:“蛇丘,以支反?!鄙咔?,古縣名。又作虵丘縣?!巴F”,《說文解字》無此字?!队衿份d:“虵,食遮切。毒蟲。正作蛇?!保?](P56)《廣韻·支韻》載:“虵,俗?!边@里“蛇”又作“虵”,二者為異體字的關(guān)系。
《公羊傳·桓公十二年》載:“夏六月壬寅,公會紀(jì)侯、莒子,盟于毆蛇……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谷丘?!标懙旅髯ⅲ骸皻?,毆,丘于反,又音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蹲笫稀纷鳌亍??!边@里的“蛇”《集韻》載音“陳知切”,“曲池”古邑名,又稱毆蛇、區(qū)蛇,春秋魯邑[7](P59)。
《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xiàn)書于齊王章(二)》載:“韋非以梁王之令,欲以平陵蛇薛,以陶封君。”“平陵”和“薛”都是地名。這里的“蛇”是通假字,通“貤”,音“弋支切”,表示增加、擴(kuò)大的意思。
《戰(zhàn)國縱橫家書·蘇秦謂燕王章》載:“自復(fù)之術(shù),非進(jìn)取之道也。三王代立,五伯蛇政,皆以不復(fù)其掌(常)?!薄吧哒北硎靖囊渍?quán)。這里的“蛇”亦通“弛”,義為改變、改易。
《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饼埳?,陸德明注:“龍蛇:本又作虵,同?!薄巴F”,《說文解字》無此字?!队衿份d:“虵,食遮切。毒蟲。正作蛇?!保?](P123)楊君石門頌的碑刻上也是刻的“虵”這個字,左邊的(蛇字的音符)“它”變易為“也”字,形成了“虵”這個俗寫字。因此,“蛇”應(yīng)為正字,“虵”為俗寫字,是變換符號而成的俗體字。
《詩經(jīng)·召南·羔羊》曰:“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薄对娊?jīng)·小雅·巧言》曰:“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保?](P146)這兩個例子是“蛇”在《詩經(jīng)》中的用法。前一例中,“委蛇”作“委虵”,“虵”為俗字,音移,這里的“委蛇”亦作“逶迤”,表示雍然自得的樣子。后一例中,“蛇蛇”是“訑訑”的假借,亦音移。筆者認(rèn)為,應(yīng)是從“蛇”到“虵”再到“訑”的變化過程,“訑”表示欺騙的意思。
以上主要討論了“蛇”在古漢語中的異體字情況?!吧摺痹诠艥h語中的異體字主要有“虵”“訑”“貤”“弛”“池”等字,其讀音也會隨著意義的不同而產(chǎn)生相應(yīng)變化。
通過上述論述發(fā)現(xiàn),上古時期“蛇”的本字是“它”,表示蟲類。后來,“它”的意義產(chǎn)生了分化,原來表示蟲類的意義在“它”的左邊加注了一個表示蟲類的意義符號,表蟲類的意義被“蛇”所取代,于是“蛇”的讀音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讀“讬何切”。
漢語中一個字通常會有多種意義存在,隨著“蛇”字引申義的出現(xiàn),其讀音也從“讬何切”變?yōu)榱恕斑小?。此外,“蛇”在典籍文獻(xiàn)中常有異體字的情況出現(xiàn),如“蛇”“”“訑”“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