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婷 胡東平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人文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128)
中國典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典籍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對于提升自我或傳播文化都起著重要作用。典籍中的寶貴精神文化,從古至今都受到世人尊奉。典籍翻譯是促進中華文化蓬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一大批學(xué)者致力于典籍翻譯。中華典籍中的和諧倫理對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高素質(zhì)人才、構(gòu)建和諧社會等都有重要意義[1]。
在《大學(xué)》《中庸》中,天地之所以偉大,四季能更替,是因為世間萬物能和諧、不相悖地運行。中庸之道沒有忽視對立和矛盾的存在,所追求的和諧,正是通過“折中”的方式,使萬物和諧統(tǒng)一[2]。例(1):
(1)原文: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譯文:All things are nourished together without their injuring one another.
中庸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和諧,中庸之道是通往“大同”和諧社會的途徑[3]。這種翻譯實際上是一種語義縮小的概念,是在理解了《大學(xué)》《中庸》的核心基礎(chǔ)上進行的翻譯,雖然語言結(jié)構(gòu)并不十分對稱,但是翻譯出了核心思想,即在承認世間萬物有差別的基礎(chǔ)上,自然界的萬物能夠相互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君子治理國家并非容易之事,對于刑法、士官、士民等之間任何一種關(guān)系處理不得當都將導(dǎo)致國家動蕩。對于治理國家,中庸之道強調(diào)“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道。例(2):
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The universe than becomes a cosmos and all things attain their fu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天下的根本是“中”,通往和諧道路的方法是“和”。在宇宙之中,人、天、地都需要各安其位,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因此,宇宙、和諧在譯文中分別譯為cosmos、full growth,只有萬物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宇宙之間的萬物才能和諧共存。這種表達與原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嚴謹?shù)乇磉_出了和諧宇宙中萬事萬物各司其職的理念。
儒家重視個人的修養(yǎng),提出國家安定需要從家庭和諧開始,個人的修為高才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在《論語》中,和諧的思想被孔子詮釋得淋漓盡致[4]。
“和”“同”是春秋時代常用的兩個詞,“和”就如同八音的和諧,有長短、高低、快慢才能彈奏出和諧動聽的曲子。例(3):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p>
譯文: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affable,but not adulatory;the mean man is adulatory,but not affable.
在這句話中,“和”是指不盲目附和,是在追求“不同”基礎(chǔ)上的和諧。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別人錯誤的觀點,小人卻盲目附和。因此,在理雅各的英譯本中,將“和”理解成了affable與adulatory。這兩個詞并非和諧的直譯,但是,affable表示和藹可親的,adulatory表示阿諛奉承的,都比較嚴謹?shù)乇磉_出了孔子對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理解。
一位君主需要建功立業(yè),一個國家實現(xiàn)國泰民安,都與君主的所作所為分不開,作為君主如果處理每件事都能井井有條,必定能辦好每一件小事甚至大事。例(4):
原文:禮之用,和為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譯文:The master said, in practising the rules of prosperity,a natural ease is to be prized.
“和”,譯者理解為a natural ease,在此表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能做得恰當合適。natural在《朗文當代高級詞典》中定義為自然的、天性的;和諧的狀態(tài)是在各方的協(xié)調(diào)配合下自然而然出現(xiàn)的畫面,雖然字面上的翻譯不能對等,但是語義非常符合讀者的期待,這樣的翻譯能夠被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社會接受[5]。
孟子主張從內(nèi)感化人、從外調(diào)教人,來調(diào)和社會中不和諧的狀態(tài)?!睹献印分嘘P(guān)于和諧的倫理有以下特點:主要以治國為導(dǎo)向、提出的“統(tǒng)一”是人們在精神文化上的和諧統(tǒng)一,對和諧具有更高層次的認識。[6]
治理好一個國家不僅需要統(tǒng)治者的智慧,還需要上與天意相和,下與地利與共,中與人心相惜。天、地、人和諧一致才能使一個國家真正興旺發(fā)達。例(5):
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Mencius said, opportunities of time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not equal to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fforded by the Earth, and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fforded by the Earth are not equal to the union arising from the accord of Men.
此處,天時即天氣條件適合打仗,地利即高山險阻,人和即人心所向。孟子所設(shè)想的和諧社會,是社會內(nèi)部能夠分工合理。在理雅各的譯本中,將“和”理解成了the union arising from the accord of Men,此種譯法正好準確表達了孟子思想中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孟子》重視道德對人的影響,他認為,小德就如同河水一般川流不息,大德就如同浩瀚星海無窮無盡。例(6):
原文: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英譯:They who accord with Heaven are preserved,and they who rebel against Heaven perish.
譯者將“和諧一致”“違背”分別譯成了accord with與rebel against,兩個結(jié)構(gòu)上對稱的介詞詞組和中文的兩個四字短語產(chǎn)生了互補效果,以此來拉近原語和西方讀者的距離。譯者在翻譯中適應(yīng)了西方語言文化的習(xí)慣,也比較了解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xí)慣,比較忠實地譯出了原文的內(nèi)涵[7]。
典籍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諧思想具有多個層面的意義,在如今的“命運共同體”時代背景下,更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和諧”的內(nèi)涵。在典籍譯介過程中,如何更準確地傳達出“和諧”的含義,這是所有譯者追求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向。當今時代,個人行為的塑造,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促進不同文化的蓬勃發(fā)展,都需要“和諧”理念的指引,也需要譯者搭建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