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新
(吉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覺得”的解釋有如下兩種:(1)產(chǎn)生某種感覺;(2)認為(語氣較不肯定)。[1](P713)“覺得”的第一種意思往往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感覺,與說話人直接相關;“覺得”的第二種意思則用來表達說話人的觀點,是說話人的主觀判斷,可以就自身情況作出判斷,也可以是對其他事情發(fā)表觀點和意見。例如:
(1)逛了一下午商場,我覺得又累又餓。
(2)我考試的時候狀態(tài)不好,我覺得成績不會太理想。
(3)逛了一下午商場,媽媽覺得我應該是餓了。
如果把“覺得”的第一種意思記作“覺得1”,把“覺得”的第二種意思記作“覺得2”,我們可以看到:在例(1)中,“累”和“餓”都是“我”確確實實感受到的,是一種感覺,屬于“覺得1”;例(2)中的“覺得”雖然也是說話人自己的感覺,卻是基于自身“狀態(tài)不好”這一事實,得出“成績不會太理想”這一結論,是就自身情況做出的判斷,屬于兼有“覺得1”和“覺得2”;而例(3)中的“覺得”則是“媽媽”根據(jù)“我逛了一下午商場”這一事實推斷出“我餓了”,是一種主觀判斷,也可以理解為“媽媽”對“我逛了一下午商場”這件事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屬于“覺得2”。
“覺得”在使用過程中常常與人稱代詞相結合,因此,“我覺得”事實上就是基于“覺得”的用法而形成的一個主謂結構,由于二者的結合緊密,便在整個句子中作為一個整體脫離出來??梢钥吹?,“我覺得”的中心詞依然是“覺得”,只是用第一人稱“我”做了一個限定,所以其用法自然與“覺得”本身相似,即表達“我”的感覺的“我覺得1”和表達“我”的主觀判斷與觀點意見的“我覺得2”。值得一提的是,“我覺得2”往往是作為一種話語標記而存在的。
話語標記本身就是一個有爭議的名詞,也稱作語義聯(lián)系語、話語小品詞、語句聯(lián)系語、語用標記手段等。學術界對話語標記的界定更是多種多樣,尚未統(tǒng)一。其中,朔魯普[2]把話語標記定義為:不影響話語真值條件內(nèi)容的語法上選擇性的連接性表達式。
相比其定義,話語標記的特征反而更統(tǒng)一確定,大同小異。話語標記往往有以下五點基本特征:(1)功能上的連接性;(2)語義上的非真值條件性,話語標記的有無不會影響到語句的真實條件;(3)句法上的非強制性,話語標記的有無不會影響到句法的合法性;(4)句法分布上的獨立性,一般不與相鄰成分構成語法單位;(5)語音上的可識別性,可以通過停頓、調值高低來識別。
“我覺得2”(下文皆用“我覺得”表示)被歸為話語標記,自然是因為其符合話語標記的五大特征,例如:
(4)請讓我說完王教授,我覺得在一個商業(yè)社會,其實我們這個民族特別奇怪……
(《22度觀察》)
(5)如果不能從嚴的話,我覺得而后意外還是會不斷發(fā)生,這是第一。(《海峽兩岸》)
在功能上,例(4)中的“我覺得”具有連接下文的作用,而例(5)中的“我覺得”則是承上啟下的;在語義上,它們都具有非真值條件性,直接去掉句中的“我覺得”并不影響整個命題的意義;在句法上,它們都具有非強制性,無論有或是沒有“我覺得”,句子都是成立的,不存在語病和歧義;在句法分布上,它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并沒有和前文或者后文緊密結合,構成語法單位;在語音上,“我覺得”之后皆可停頓或者根據(jù)語境調整“我覺得”的調值。綜上所述,“我覺得”是一種話語標記。
“我覺得”的用法比較靈活,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和句末。例如:
(6)現(xiàn)在的中醫(yī)我覺得基本上沒有用。(《22度觀察》)
(7)我覺得這樣的比法我覺得無比荒謬。(《22度觀察》)
(8)把手機號碼和身份證信息掛鉤,對控制電信詐騙和垃圾短信什么的會有比較大的意義吧我覺得,但是關鍵還是看怎么落實。(《新聞廣播》)
例(6)中的“我覺得”出現(xiàn)在句中;例(7)中的第一個“我覺得”出現(xiàn)在句首,第二個“我覺得”出現(xiàn)在句中;例(8)中的“我覺得”則出現(xiàn)在句末。
“我覺得”作為話語標記,最根本的語用功能就是它本身的含義,表示一種主觀判斷、觀點或者意見。前文提到的例子幾乎都具備這一功能。除此之外,“我覺得”也有一些其他的語用功能。
語篇是一段具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前后銜接、語義連貫、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言語作品,在形式上,語篇通過不同的連接手段來體現(xiàn)語句之間的關系,話語標記正是連接手段之一[3]。
“我覺得”在語篇中最常見的使用模式是:“命題信息1+(‘我覺得’+命題信息2)”或者是“命題信息1+(命題信息2+‘我覺得’)”。值得注意的是,命題信息2看似與“我覺得”關系密切,事實上僅僅是因為它是“我覺得”的直接觀點,并不與“我覺得”發(fā)生語義上的聯(lián)系。由于命題信息2的表意不同,分為以下三種:
1.贊同他人的觀點
這種情況常發(fā)生在說話人聽到他人的觀點或者是自己引述了一個觀點,并對他人或引述的觀點表示贊同的時候,例如:
(9)周希珧:他對家里的事兒,因為是以前沒有做過,而且我也沒要求他做,后來有的人就說,說都是你慣出來的,我覺得也是。(《魯豫有約》)
(10)范冰冰:我跟劉德華說,我說我覺得我們干的不是人干的活兒。
陳魯豫:對,我覺得真的。(《魯豫有約》)
在例(9)中,命題信息1指的是周希珧引述的別人的話“都是你慣出來的”,命題信息2則是他要表達的“也是”,用“我覺得”連接了對觀點的贊同;在例(10)中,陳魯豫用“我覺得”連接命題信息2“真的”表達對范冰冰的贊同。
2.反對他人的觀點
當說話人不同意某一觀點時,常常用“我覺得”來表達,即用“我覺得”承上啟下,引出自己的其他觀點,例如:
(11)鎮(zhèn)民都想,海琳壓根就沒想要他們得到這筆款子,而是以此來報復他們對自己的漠不關心。不過,我覺得,老太太是真心想幫助窮人。(《第一時間》)
在例(11)中,命題信息2“老太太是真心想幫助窮人”是說話人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不同,因此用“我覺得”來連接。
3.提出一種有依據(jù)的觀點
說話人有時會提供一個依據(jù)來支持自己觀點,這個依據(jù)就是命題信息1,說話人的觀點則是命題信息2,用“我覺得”連接,例如:
(12)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后?!?。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打開晚報》)
在例(12)中,“我覺得”之前是命題信息1,之后是命題信息2。在這里,命題信息1為命題信息2提供了依據(jù),使說話人的觀點有據(jù)可依。
維索爾倫認為,元語用意識影響人們對話語的選擇,人們在對話語進行選擇之前,根據(jù)交際目的的需要,會對語塊進行相應調整和協(xié)商,以便所選擇的語言形式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交際意圖[4]。維索爾倫還認為,話語標記是說話人的元語用意識的外在體現(xiàn),是人們在選擇話語時在語用層面留下來的“語言痕跡”[4]?!拔矣X得”的元語用功能如下:
1.表委婉或者猶豫、柔和的語氣
直接說出一個觀點會讓人覺得很為難,可能是因為會有損對方的面子,或者僅僅是因為語氣過于強硬,這時使用“我覺得”就可以有效緩解,例如:
(13)陳魯豫:做生意的人很多,不缺你了我覺得。(《魯豫有約》)
(14)范冰冰:……然后我覺得我媽的性格,基本上是屬于改不掉的……(《魯豫有約》)
在例(13)中,如果不加“我覺得”,會顯得語氣生硬,導致會話不能友好地進行;在例(14)中,直接負面評價母親有損面子,因此,用“我覺得”來輔助表達。
2.表示一種猜測性的推斷
說話人會在不確定某一觀點或者是對某一情況進行猜測時使用“我覺得”,用來強調這只是個人觀點,例如:
(15)郭長利:對對,我覺得可能有希望。一線希望吧。(《魯豫有約》)
(16)陳魯豫:你的性格我覺得可能還是有一些內(nèi)向的。(《中文臺》)
在例(15)中,郭長利對這一事情是否有希望不能確定,猜測會有希望,因此,使用了“我覺得”來強調這是自己的觀點;在例(16)中,陳魯豫并不十分確信自己的觀點,因此,使用“我覺得”來降低話語的確信度。
話語標記是當前語言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我覺得”是日常交流中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短語,本文從“我覺得”的使用情況入手,將其界定為話語標記。在確定其核心意義是“表達主觀判斷及觀點”的基礎上,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進一步分析了“我覺得”作為話語標記語所具有的語篇連貫功能和元語用功能。此外,在對語料的收集和整理中,發(fā)現(xiàn)“我覺得”存在一些加入副詞和語氣詞的變體,這些變體較“我覺得”本身有細微的變化,它們是否有其他的語用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