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鳳蓉
(浦口區(qū)永寧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朱熹曾經(jīng)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到了引入活水——影視資源來助力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作為藝術的影視資源可以給人以直觀視聽沖擊和置身于現(xiàn)場的感覺,它吸引人們的關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身邊的孩子也多是在影視文化的陪伴中成長起來的,通過各種途徑,學生對影視資源接觸越來越頻繁,對它們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并影響到知識、經(jīng)驗的獲取和技能的形成,以及對世界及自我的認識,從而改變孩子們的學習思維方式。另外,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的變革與更新。因此,我經(jīng)常把一些優(yōu)質的影視資源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來,為提高初中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文本的教學中,很多人物的刻畫,具有很強的時代印跡。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對復雜的人物形象把握不夠準確全面,僅僅通過文字來理解,學生很難吃透人物精神,更不要說走進人物內心世界了。影視資源以其綜合性、直觀逼真性、鮮明的藝術性等向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個鮮活場景,引領著學生們走近了文章,走進了人物的內心。
在教學《香菱學詩》和《劉姥姥進大觀園》時,我從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找到相應的部分下載,授課時播放給學生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并讓學生比較電視劇中的表演與文本的差異。學生興致盎然。巧用影視資源拉近了學生與古典文化的距離。教學《孔乙己》時我也下載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被眾人嘲笑而為自己爭辯“竊書不為偷”的片段,影片中咸亨酒店的場景、戴著烏氈帽的短衣幫的哄笑、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可悲,都生動地呈現(xiàn)在眼前。在學習《木蘭詩》一文時,我推薦學生課外觀看美國迪士尼拍攝的動畫片《花木蘭》。
巧用影視資源,消除了學生與深奧的文本之間的隔閡。名著的學習,耗時費力,枯燥無味,農(nóng)村孩子沒有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往往很少有學生能把一部長篇小說全部閱讀完;影視作品經(jīng)過演員的演繹后,喚醒了學生賞析作品的情感體驗,學生與作品之間建立了一種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凈化了學生心靈,提升了學生的人格,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學中我常選擇一些教材規(guī)定的必讀篇目的影視劇,學生通過觀看影視劇,更加輕松地理解課文中所講的內容,理解故事的情節(jié)以及表達的情感。
如九上的課外必讀名著是《簡愛》,這本書篇幅不長,學生相對愿意去閱讀??纱蠖鄬W生也只能說是囫圇吞棗地讀完,對小說的內容印象模糊,人物、情節(jié)記憶不深刻,更不必說人物性格思想的分析。我選擇了讓他們觀看2011版的《簡愛》,之后趁熱打鐵指導他們緊扣原著對其進行鑒賞。學生們結合演員的表演,有的分析人物的性格,有的回顧經(jīng)典橋段,有的點評電影的拍攝優(yōu)缺點。有些點評雖稚嫩卻也不無道理,例如學生評價“整部電影較好地呈現(xiàn)了十九世紀英國莊園風光,但采取的是倒敘手法,所以電影不太流暢”“男女主之間少了原著所要表達的靈魂交流”。通過鑒賞分析,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原著的理解。而《水滸傳》篇幅較長,學生不愿意看。尤其是女生,大都表示興趣不大。針對這種狀況,我選取了《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回的電視劇播放給他們看,這一回中魯智深的俠肝義膽、膽大心細勾起他們的興趣,然后啟發(fā)他們去原著中跳讀與他有關的章節(jié),了解魯智深的一生,閱讀完之后為他寫一篇小傳。學生慢慢地主動地積極地去閱讀原著了。
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越來越多,對人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nóng)村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弱,而初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培養(yǎng)初中生口語表達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影視資源,是一種語言性很強的藝術,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何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善巧利用初中生喜歡模仿的特點,借助影視資源,讓他們進行模仿訓練,一定會事半功倍。
九下第四單元口語交際是辯論。在學習了簡單的議論文之后,學生掌握了一點議論的方法,但對于辯論這種形式還是很陌生。 我想到了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辯論比賽,農(nóng)村的孩子平時幾乎無人知道這個比賽,更不用說看了。于是我下載了2011年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的視頻,辯題是《青春偶像崇拜有利于孩子成長》《青春偶像崇拜不利于孩子成長》,非常貼合學生實際。大學生們精彩的辯論,瞬間征服了我們班的學生,他們一個個看得全神貫注,興味盎然,在觀看節(jié)目過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辯論的一些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布置學生舉行微型辯論賽,實戰(zhàn)演練。學生模仿視頻中辯論會的方式方法,雙方各設置了一辯、二辯、三辯,圍繞書后辯題“逆境有利于成長”“逆境不利于成長”,先在課前搜集所需材料,明確己方的辯證思路,寫作辯詞,精心準備后有模有樣地在課堂開展辯論,唇槍舌劍中,少年們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對生活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理性。巧用影視資源,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精神。
九下第五單元是戲劇,且此單元任務三是學生們演一場戲,這個難度其實挺大的。因為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學生對戲劇表演可以說極陌生,如果僅憑借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去教學,顯然有“隔靴搔癢”之感。因此在學習歷史劇《屈原》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觀看劇中《雷電頌》一段的表演。雖然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但是演員充滿情感的表演感染了學生,他們直觀地感受到話劇表演這種藝術形式與電影、電視劇有很大的不同,對他們而言也是新鮮有趣的。觀看后,學生選擇部分語句模仿劇中演員的語氣、表情、動作朗誦練習,在課堂上開展表演競賽,短短的一段時間,他們從觀看者變成了表演者,對戲劇產(chǎn)生了興趣,這為完成后面的學習任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習此單元后,學生們自行組合分成幾個小組,將《賣炭翁》《范進中舉》《社戲》改編為課本劇,分工合作,反復排練,認真表演。因為有了之前的觀看、學習,照貓畫虎,學生們青澀、稚嫩地演出了屬于他們的戲。如果沒有視頻的幫助,這個任務完成起來恐怕不易。
初中生正處在活潑好動的年紀,在中考前的漫長復習中往往會有倦怠感,導致老師的教學效率低下。影視作品比較生動形象,聲音和畫面相結合的形式能夠快速地吸引學生的目光,還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復習效率。
在《南京市中考復習指導書》中有一篇閱讀。文中涉及四種語音:南京官話、洛陽雅音、蘇白、屯堡方言。根據(jù)文章內容 ,我在公眾號二更中找到了蘇白視頻屯堡方言視頻,又在優(yōu)酷里找到了洛陽方言視頻。文章學術性很強,對于初中生來說比較難懂。學生看完文章后,我先讓他們觀看了這些視頻,并且隨著視頻學了各地的一兩句方言。課堂上笑聲連連,再去做題時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巧用影視資源,減輕了中考閱讀復習的倦怠感,同時開闊學生視野。
近幾年南京市中考語文中鄉(xiāng)土文化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以《2019年南京市中考語文卷》為例,涉及南京的風景名勝有夫子廟、 賞心亭、玄武湖、雨花臺、老門東、燕子磯,南京的民俗有秦淮燈會,南京的美食有龍袍湯包、橋林茶干、洪藍玉帶糕、東山老鵝、鴨血粉絲湯,南京的民間說唱藝術白局,南京的金箔技藝。這些文化,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我們的學生其實了解很少,以致答題時鬧出不少笑話。例如復習時做到“南京白局”這一題時,學生問我白局是什么。我調查了一下,全班無一人看過白局表演,都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然后我順便調查了一下春節(jié)去夫子廟看過花燈的人, 結果僅有兩人去過;親眼見過南京地標建筑紫峰大廈的,僅有三人。為傳統(tǒng)美食寫廣告詞時,有學生選了龍袍湯包,但他不知道龍袍是地名,他還以為是湯包的外形像皇帝的龍袍,于是寫出了“龍袍湯包,華麗高貴”這樣的答案,實在令人無奈。雖然我們鎮(zhèn)距離南京主城區(qū)不過40公里,但是孩子們并不了解南京。我想“百聞不如一見”,既然孩子們沒條件親身感受,那就“云旅游”吧!于是下載了南京白局藝人黃玲玲老師的表演視頻,南京美食視頻,非遺傳人介紹金箔的視頻以及《航拍江蘇》等。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穿插在復習的間隙播放給他們看,逐步讓他們深入而具體地了解南京。巧用影視資源,潛移默化地傳承鄉(xiāng)土文化。
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借助影視資源開展語文教學,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做好鄉(xiāng)土文化的傳承,最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鑒賞能力。當然,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只起輔助作用,絕不能喧賓奪主,對其產(chǎn)生依賴,要多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師還要篩選甄別影視作品是否適合學生觀看,是否有違歷史真實,對于“戲說”資料要摒棄。教學中,影視資源的應用要適宜、適當和適時,這樣才有利于更好地開展農(nóng)村中學語文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