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宣化鎮(zhèn)中心小學 鐘小虎
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自學,這樣有利于提高們對學習的興致,不斷提升他們自學的積極性?,F(xiàn)在很多學生都是用數(shù)學書或者其他資料進行自學,這種方式會讓人感覺很無聊,而且還很容易走神,導致學生對學習沒什么興致。然而微課是通過視頻進行的,有畫面、有聲音,所以更加有趣,因此,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非常容易提起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因為微課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所以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可以借助微課進行自學?,F(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十分發(fā)達,很多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手機和電腦,所以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微課予以解決,可以滿足各個階段的學生的需求。這樣不僅符合了優(yōu)秀生的求知想法,還可以讓學困生學得更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要求去挑選想看的東西,這是學生學習的課后拓展和補充。
現(xiàn)在有很多學校都在用“微課”進行教學,很多教師都會借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即先讓學生回家自學,然后回到學校后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但教師必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使用“微課”資源進行教學的,如果僅僅注重表面而流于形式,那么“微課”很難達到很好的學校效果。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萬變不離其宗”?!白凇?,就是要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他們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根據(jù)自己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獨特的教學方式,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應用“微課”資源。
微課之所以被稱為微課,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因為其“短小精悍”。這里指的不僅有形式上的短,還有內(nèi)容上的短。本身微課的時間就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如果在這幾分鐘里教師把一節(jié)課所有的知識點都進行闡述,是不現(xiàn)實的。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把自己以前制作的課件從頭到尾演示一遍,再配上自己的講解,認為這就是一節(jié)成功的微課,殊不知“貪多嚼不爛”。一節(jié)課既有重點,也有難點,40 分鐘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如果在短短幾分鐘的微課中全部講解完成,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在制作微課的時候,一定要選取一個關鍵點作為突破口,精心設計微課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通過各種形象的演示、生動的講解、適度的質(zhì)疑,讓學生融會貫通,有所突破、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因為擁有了“微課”這種方式,很多教師就很直接把視頻放給學生看,把原本屬于教師的職能要求都“托付”給這種虛擬課堂。微課是協(xié)助教師完成教學的工具,教師不能把這個虛擬的課堂直接丟給學生,讓他們來代替教師的職能。比如說,同學們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之后,教師弄了一個“稱面積”的課程視頻。首先出示問題:你怎么知道世界上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地方的面積呢?比如說甘肅省、浙江省的面積。然后要對同學們進行說明、實操,讓大家討論采用怎么樣的辦法,最后一步就是要求同學在課后進行實操,讓學生熟知課堂上所講到的知識點,形成技能。
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教師并沒有擔任過小學一年級的教學工作,所以覺得一年級的教學很容易。雖然小學一年級的很多知識點跟生活經(jīng)驗有聯(lián)系,但是難道教師就只想讓學生知道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嗎?在教學《10 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后,很多學生可以用對應的辦法認識很多東西,也知道很多符號,如“=”、“>”、“<”等,他們會用這些符號或語言表示10 以內(nèi)兩個數(shù)的大小。在教學《認識11~20 各數(shù)》后,很多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在二十以內(nèi)的順序了,知道他們誰比較大、誰比較小。他們在學習兩者之間的大小時,所采取的辦法是一一對應或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排序。其實,他們已經(jīng)擁有了很豐富的知識跟經(jīng)驗了。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就要把他們的經(jīng)驗轉變?yōu)閿?shù)學思考,指引他們了解自己應該怎么比較?怎樣思想?從而通過讓同學感受數(shù)的抽象過程,發(fā)展數(shù)感。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完全地整個過程展現(xiàn)出來,讓同學們對數(shù)感有一個比較清楚和深刻的了解,教師不能讓學生看完微課后就直接下課了,而要在整個課堂中貫徹始終,讓每一個學生都跟著教學目標走。
“微課”是一種全新的、可以利用的資源,很多教師都很喜歡它。然而在學校教學活動的時候,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可以運用這種辦法,教師在運用它的時候,還是要認真地選擇與授課的內(nèi)容相關,或者可以使學生了解得更詳細,更透徹的知識。這是教師最開始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也可以選擇學生自學時沒有學懂的但又有很大價值、濃縮了很多知識點的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對里面的內(nèi)容進行修改或完善,以使內(nèi)容與教學活動相適應,豐富教師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在介紹那些有很強理論性的知識時,比如二年級課本上的“認識時間”,教師要想學生知道1h等于60分鐘,就需要讓學生仔細看時鐘,指導他們認識時鐘上有12個大的、60個小的刻度,讓他們知道稍短的分針走一圈就是六十分鐘,然后讓學生自己用手撥弄一下,認真地看時針的變化。這樣的辦法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動手,并思考需要了解跟熟知的知識點。
微課是一種逐漸被教師喜歡并使用頻繁的教學方式,然而我們還是不能忽略教師的作用。如果把學校的教學活動比作烹飪,那么使這道菜色香味俱全的則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因此,我覺得“微課”資源就是煮好這道菜的很好的作料,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生興趣,可以很好地指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不是成為被動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