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二幼兒園 李小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而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流動的過程中,由于現行制度以及經濟條件的束縛,不得不將孩子留在農村,由家里的親戚或老人監(jiān)管教育,結果導致留守兒童群體的普遍現象出現。而且農村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得到父母在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上的引導和幫助,生活上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從而導致其出現人格缺陷,甚至影響兒童成人以后的性格行為。例如,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脾氣暴躁等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值得全社會、學校、家庭的關注,應予以他們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在成長的同時各方面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與發(fā)展,再加上邏輯思維與心理的發(fā)展,即使他們容易表現出情感與情緒,但實踐他們已經具備了管理情緒的能力。從某個角度分析,兒童的年齡增長后,他們已經了解到自身的變化,并且對人際交往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極易因為父母外出打工以及缺乏傾訴的途徑而處于思想、情感交流的封閉狀態(tài),久而久之會變得更愿意隱藏自己的內心,不愿意與人溝通、交往。同時,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后,因工作繁忙無法隨時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情緒與情感變化,再加上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機會較少,長此以往易使兒童缺乏安全感,形成敏感的性格。此外,父母外出務工后,兒童對父母身心健康與家庭經濟會產生擔憂的情緒,從而增加了自身的心理壓力。
一直以來,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要采用說教的方式,在未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的情況下盲目地開展思想教育,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內心真實感受,無法真正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上的問題。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與設備等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目前的教材內容與設備等主要適用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而難以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在養(yǎng)育孩子時更多的是想到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需要,認為只要讓孩子衣食無憂,便是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從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情感需要,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感覺自己與父母僅僅存在金錢關系,親子關系逐漸疏遠、淡薄。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僅僅提供給孩子物質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在心靈上關心孩子、愛護孩子,滿足孩子對親情的需要。
現階段,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大多數的學校會設置專門的咨詢師,并配備一個或者是兩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然而,依舊存在部分學校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未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尤其是農村學校因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未開設心理咨詢室,更未配備心理健康教師。除此之外,有的學校的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并非科班出身,僅僅是由其他學科兼職擔任,而由于這部分教師并未接受過專業(yè)化與系統(tǒng)化的培訓,在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往往表現的不知所措,無法及時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甚至還會引發(fā)心理危機事件。
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可從以下三點進行:首先,叮囑兒童在課堂上認真聽課,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積極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做到不遲到、不早退。其次,在組織活動時積極為兒童講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其認識到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員,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促進兒童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最后,教育兒童不輕言放棄,形成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同時,針對兒童存在的不良習慣與行為,應予以更多的指導,協助其糾正。例如,有愛撒謊、偷竊與逃學等行為的兒童,可通過講解案例、榜樣帶動等方式進行教育,并培養(yǎng)兒童的興趣愛好,在無形中改正他們的不良行為。
1.開展換位思考游戲活動。在缺乏父母言傳身教的情況下,農村留守兒童極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念,并走向錯誤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學校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組織開展換位思考的游戲活動,指導兒童在游戲過程中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嘗試理解與包容他人,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此外,換位思考游戲活動有利于促進兒童的心理與思維發(fā)展,使兒童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的行為與苦衷,避免親子關系惡化。2.開展語言溝通交流活動。由于兒童身心尚未發(fā)育完全,他們的表達能力相對弱于成年人。而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時間較少,再加上缺乏傾訴自身情況的途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更是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學校與教師應積極開展言語溝通交流活動,指導兒童積極與同伴或與教師進行交流,避免封閉內心。通過這種方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表達能力的提升,并滿足其與他人的交流欲望。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后,通常是由老人幫忙照顧他們。然而,農村上一輩老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眼界和認知不如下一代,無法在教育上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幫助,也有部分監(jiān)護人過度關注、干擾兒童的學習,導致兒童的學習情況不盡如人意。此外,兒童自控力較低,在缺乏父母監(jiān)管的情況下,會對學習產生懈怠的情緒,或是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導致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進而影響到學習成績的提升。此外,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于對父母陪伴在身邊的渴望,對實際生活并不滿意,甚至會變得叛逆、極端。因此,學校與教師應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與情緒變化,為其提供更多的交流時間與機會,并積極開展集體活動、交流活動,打造健康愉悅的環(huán)境,以豐富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減輕父母外出務工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同時,學校應建議外出務工的父母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每日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后與同齡人一同玩耍,在玩耍過程中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方法、技巧,確保留守兒童今后在待人接物中保持熱情、真誠的態(tài)度。
教師在授課時不僅需要向兒童講解教材知識,還需要開展閱讀活動,指導兒童大量閱讀經典著作,以拓寬知識視野。同時,通過閱讀活動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無形中完善學生的人格??紤]到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父母的關懷與照顧,并且難以改變家庭因素對兒童身心造成的影響。在網絡信息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外出務工的父母可每日抽空或每周定期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在溝通過程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積極予以指導與幫助。同時,外出務工的父母在工作的同時可全面提高文化水平,通過網絡與在家留守的兒童交流親身經歷、外界的新鮮事物、對待某件事的看法、所學的文化知識等,從而樹立一個勤奮好學的形象,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與希望,了解父母的實際生活,以縮短與父母之間的距離,糾正其中的錯誤看法。這種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增進親情交流,避免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關系惡化;另一方面能夠打開兒童的心扉,以便家長在交流過程中進行心理教育,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指導。
留守兒童因為得不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因此,社會與學校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多方努力與支持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通過教育協助留守兒童建立健全的人格,在他們成長道路上幫其指明方向并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