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蓉
(寧夏青銅峽市教學研究室 寧夏·吳忠 751600)
2016年秋季,教育部將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統(tǒng)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面對新的教材,教師感覺即新鮮又有壓力,新鮮的是: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到道德與法治,這不僅是課程名稱的改變,更是教育思想的改變,教育理念的更新。將道德與法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應當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線。壓力是:我們這些課任老師,如何能抓住課程改變的契機,改變以前的說教、灌輸模式,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用鮮活的教學手段,讓法律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法律意識并通過日常行為體現(xiàn)出來,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品德的合格公民。如何做到提高課堂效率,對孩子進行有效高效的德育教育,法律知識教育,完成新形勢下的育人任務,我個人認為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面對新的課程,新的教材,要認識教材的價值。教材又稱課本,它是依據(jù)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它不同于一般的書籍,通常按學年或學期分冊,劃分單元或章節(jié)。它主要是由目錄,課文、習題、實驗、圖表、注釋和附錄等部分構成,課文是教材的主體。隨著科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教學內容的載體也多樣化了。此外,教材的編輯要妥善處理思想性與科學性、觀點與材料、理論與實際、知識和技能的廣度與深度、基礎知識與當代科學新成就的關系。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載體,是教師授課的主要信息源,教師要了解教材編寫意圖、作用、所授教材的知識內容組成結構,對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意義;了解本節(jié)課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相關背景信息,了解它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的聯(lián)系,以便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我在幫教師設計部編版三年級道德與法治《心中的“110”》這一課時,我們先了解教材,教材一共有兩個課時的內容,它們分別是:有點警惕性;不要上當受騙。初看課題以為教材告訴學生遇到危險時,一定要及時撥打“110”,但在認真研讀教材之后,發(fā)現(xiàn)教材編寫意圖是告訴學生生活是和諧美好幸福的,但孩子作為未成年人心智發(fā)育不成熟,他們的身邊難免會存在危險,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如何機智應對,解決危險困難,在保證自己的安全的情況下,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幫助他人。這才是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了課程,分析了教材,明白了課程與實際教學的距離,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我們的教學設計落腳點不是只是讓學生學會保護自己,而且更多的是在保護自己時,也學會幫助他人,看到社會的和諧,人性的美好。我們選擇了一個視頻,讓同學們在認真觀看視頻后來續(xù)寫他的結局,老師做好引導,同學們在續(xù)寫的過程中不光能談到不能做陌生人的車,也能理性的看到我們身邊確實有一些“陌生”的好人,他們愿意幫助他人。老師在了解了課程設置,認真分析了教材后,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的融合在教學設計中,真正貫徹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精神。由此可見,了解課程、認識教材、分析實際教師才能發(fā)揮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作用。
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jù),教材上的圖文、知識是靜態(tài)的,它只是為課堂的教學,學生的獲得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的十分詳盡。道德與法治這門課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教材不可能把教材中有可能涉及到的生活內容全部納入教材之中,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思維運動,而不是知識形成過程和知識獲得結果。尤其教材的內容多是圖文,是靜止的、平面的、結論性的,而課堂教學則是有聲有色、立體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創(chuàng)造活動。所以要提高教學的有效程度,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創(chuàng)造,教師可以挖掘拓展教材內容,引入相關的課程資源信息,再現(xiàn)生活場景、情境,揭示隱含在教材中的知識、道理、最大化實現(xiàn)教材的價值?!缎闹械摹?10”》一課就兩部分內容,“有點警惕性”:當父母不在,自己獨自在家的時候,有陌生人來訪怎么辦?“不要上當受騙”:生活中我們總要出行,遇到各種困難怎么辦?教材只有4頁,可是生活中真正要讓孩子做到面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能時刻把安全記心間,有很強的安全意識。教材可能只是教學的一部分,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挖掘教材以外的資源,如:我?guī)屠蠋熗诰虻降馁Y源是,有陌生人問路;有陌生人要親親我們;有陌生人請我們喝飲料;出門獨自回家晚了;獨自在陌生的地方,迷路了;媽媽帶我去商場,看到有小偷偷阿姨的手機等等;對這些進行整理、歸納、創(chuàng)造,把它們引入課堂教學,教給學生生活中面對這樣的情境,在處理問題時,怎么做到安全記心間。這些問題的深入拓展,擴展了教學廣度,填補了學生的一些認識空白,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生活,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挖掘、拓展有利于學生思維馴良,對學生終生學習長遠發(fā)展都大有裨益。
教師教學用書是教材使用的配套資源。教師教學用書對教材中每一課,每一板塊的內容編寫意圖進行了闡釋,對教材沒有設計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對課堂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材解析、學情分析、都給予了指導,對每一板塊的教學所采用的方法策略給了建議。有的還提供了參考教案。這些都為教師挖掘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地幫助。教師要做到把教材和教學用書二者有機結合,相互補充??梢韵茸x教材,再讀教學用書。然后再讀教材,讀教學用書,邊讀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新的想法進行批注,多次反復,邊讀邊思。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所思所悟進行取舍、選擇、歸納、融匯。研讀教學用書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教材,對教學的幫助十分重要,進行教學設計一定要重視,教學不能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錯誤。我們在設計《心中的“110”》時,就認真研讀教師教學用書,認真研究琢磨本課教學目標,為什么要制定這個目標,這一課是怎么編的,該怎么用。這些問題在教師教學用書上都有科學準確的論述。我們教師就可以依據(jù)專家的闡述來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教師教學用書也可以有效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成了一個課程標準之外的一個法規(guī)性工具用書。
活動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道德與法治課,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它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感悟來實現(xiàn)。依據(jù)課程標準,我們挖掘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就要設計成一個個活動,每個活動完成不同的任務,達成不同的目的,活動與活動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教學要有序進行。和教師一起研討如何上《我是一張紙》,在研讀了教材,教學用書,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四個活動:(1)找找紙在哪兒;(2)紙從哪里來;(3)懂得節(jié)約用紙;(4)節(jié)約用紙綠色行動。設計好活動板塊,再認真斟酌每一個活動的內容,呈現(xiàn)形式,預設課堂效果,達成的目標。每個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活動的呈現(xiàn)形式既有視頻、微課,也有學生親自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同學通過這些活動積極思考紙張是從何處來的,制成一張紙需要如此多的原料和程序,在活動中學生有了切身感受,為后面講述如何節(jié)約紙張鋪墊好了情感基礎。使得后面的知識在講述起來更加順暢。也讓學生在學習時更輕松,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好奇心。這樣依據(jù)課程標準,以活動為主進行教學設計,一定會讓教學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實效和質量。
現(xiàn)在是互聯(lián)網+教育的時代,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也離不開智能手機、多媒體,網絡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認真思考,怎樣利用這一資源,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xiàn),文字、圖片、視頻、微課,還是多媒體的各種功能的應用,教師都要充分考慮,熟練操作,保障教學環(huán)節(jié)順暢,應用恰到好處。在《心中的“110”》我就充分使用信息技術,自己領著學生制作微課視頻,在突破如果世界上沒有紙張這個教學知識點時,我就利用信息技術的擦拭功能,讓課件上呈現(xiàn)的生活中的紙制品一個一個從白板上消失,讓同學們說他們在白板上啥也看不到的情況下有什么感想,同學們積極發(fā)言,談到了如果沒有這些紙制品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一步前進。信息技術的很多功能極大的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挖掘了學習潛能,讓學生愛學、樂學、善學。還有學具教具的應用,信息系技術不是萬能的,代替不了所有的學具,教具。我們在教學時還要充分利用好教具和學具,一些教學掛圖、交通標志、消防器材、動物頭飾、生活物品、模擬法庭、模擬交通、生活場景等等。道德與法治課以活動為載體,如要把它們及時補充到教學設計中,會讓課堂呈現(xiàn)最佳效果。
教育部將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更名成道德與法治,從2016年到2019年,使用到三年級。2019年秋季四到六年級都統(tǒng)一使用新的部編教材。在教材更換的這幾年中,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教學要以教材為參考,認真研讀教師教學用書,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利用好信息技術,教具學具,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就能有效的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教學質量,在小學階段做好道德與法治的啟蒙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