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李 榮
擴張型心肌病屬于難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以單側或雙側心腔擴大并伴收縮功能減退為特征,臨床常表現為進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栓塞、猝死。目前西醫(yī)對擴張型心肌病尚無針對性的特效治療方法,而中醫(yī)藥在改善擴張型心肌病病人的癥狀、體征及提高病人存活率方面有較大的優(yōu)勢。中醫(yī)學者對其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發(fā)現擴張型心肌病與中醫(yī)“心脹”存在著很多的相似之處。本研究對擴張型心肌病與中醫(yī)“心脹”在臨床癥狀、病因病機、治法治則等方面的研究進行分析,探索擴張型心心肌病與中醫(yī)“心脹”之間的內在關系。
中醫(yī)古籍并無“擴張型心肌病”一詞,但對其臨床表現有相似的描述,散見于“心脹”“心痹”“心衰”“胸痹”“心水”“水腫”“心悸”“喘證”“水腫”“痰飲”等。如《靈樞·脹論》中“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素問·痹論》中“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景岳全書·喘促篇》中“虛喘者,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勞動則甚,而唯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金匱要略·水氣病》中“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重”等?!靶拿洝彪m出自《靈樞·脹論》,但后世醫(yī)家亦有諸多拓展?!度A佗神方·卷一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心脹則短氣,夜臥不寧,時有懊憹,腫氣來往,腹中熱,喜水涎出。凡心病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石室秘錄·卷六·水濕門》:“產婦感水腫,以致面浮,手足浮,心脹者,不治之癥也,然而此浮非水氣也,乃虛氣作浮耳?!苯Y合兩者的字面含義,更是主張中醫(yī)學用“心脹”來命名擴張型心肌病。
鄧鐵濤認為本病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其他四臟功能失調都可能誘發(fā)心衰或使心衰加重[1]。脾主運化,升清降濁,腎主水,調節(jié)水液代謝,脾腎功能失常,易致津液不化,水濕內停,氣機阻滯以致心血瘀阻,痰瘀阻絡,水泛肌膚,心陽、心陰更損,加重本虛標實的心衰之癥。在心衰的發(fā)病中,痰瘀密切相關,痰濁內阻,血為之滯,停而為瘀,再者瘀血阻脈,則津液不化,亦變生痰濁。故痰瘀易于互結,且痰多兼瘀,瘀多兼痰。譚元生等[2]認為本病以正氣虛弱為本,邪毒、瘀血、水濕為標。根據臨床觀察,將擴張型心肌病分為早、中、晚3期。早期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以邪毒入侵為主;中期以正虛邪戀為主,病性多為虛實夾雜。晚期正氣虛衰、標實加重,且常累及肺、脾、腎諸臟。呂志信等[3]認為心氣虛、邪毒侵犯心肌是擴張型心肌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并以《溫病》“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睘橐罁J為該病病因在于外感毒邪、內生毒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正氣免疫學說”。羅陸一認為擴張型心肌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元氣虧虛,元陽不足,邪毒乘虛而入,傳入于脈,內舍于心,日久心氣耗散,心體脹大,病位在心,與肺、脾、腎相關,肺氣不足,治節(jié)失司,心血運行不暢,血行瘀滯,脾氣虛弱,氣血乏源,宗氣不足,心脈失養(yǎng),腎陽虛衰,不能治水,水飲上凌心肺,發(fā)為本病[4]。病機在于肺、脾、腎虛,痰瘀阻滯。李德新認為“心陽不足,母病及子,心脾兩虛”是擴張型心肌病的主要病機[5]。本病雖與五臟相關,唯以心、脾關系最為密切。心氣不足,失于溫煦,運血無力,血不養(yǎng)心,使心神失養(yǎng)、心血瘀阻;脾胃后天之本,主運化。心病及脾,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不足,則血阻經脈;水谷運化不利,則痰濕中阻。瘀血、痰濕則為擴張型心肌病的病理基礎。孟昭陽等認為本病證屬本虛標實,本虛為心的陰陽虧虛,標實為痰飲水濕瘀血內停,病久可損及肝腎[6]。
王克文[7]認為心脹的發(fā)病機制,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內傷和飲食不節(jié),致使心臟氣滯、血瘀、痰阻,氣虛和陰虧,形成氣血瘀阻,心脈不通,心失所養(yǎng),心體損害而產生本病。孟河醫(yī)派有學者認為心脹的病因多責之為稟賦不足、外邪侵心、調攝不當、勞倦過度等,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腎,病機有虛實兩方面[8]。心脹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在病情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虛實的表現可各有側重,各病理因素可單獨出現也易相互夾雜。陸曙等[9]認為心脹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見心氣不足、心陽不振、陰血虧虛;標實多由邪毒、瘀血、水濕、痰飲所致。心氣陽虛,邪毒乘虛而入,內舍于心,心氣耗散,日久則心體脹大,發(fā)為本病。本病病位在心,可累及肺、肝、脾、腎等諸臟。唐文欣等[10]認為凡外感邪毒,損害心包;或內臟損傷,累及心包;或其他原因,延損心包,如外傷、藥物中毒等,均可導致心脹??v觀中醫(yī)學者對于擴張型心肌病與中醫(yī)“心脹”在病因病機方面的探索,不難發(fā)現現代中醫(yī)與歷代醫(yī)家對于“心脹”的認識極為相似。
有學者認為心脹病治療應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急性發(fā)作期以治標為主,穩(wěn)定期標本兼治,補虛養(yǎng)心以培本,化瘀利水以治標[11]。穩(wěn)定期可分為氣陰兩虛、瘀水互結證,陽氣虧虛、血瘀水停證,腎精虧損、陰陽兩虛證3個證型。發(fā)作期臨床以陰陽兩虛、水飲瘀阻為主。氣陰兩虛、瘀水互結證治宜益氣養(yǎng)陰、化瘀利水,給予心脹Ⅰ號方治療;陽氣虧虛、血瘀水停證治宜益氣溫陽、化瘀利水,給予心脹Ⅱ號方治療;腎精虧損、陰陽兩虛證治宜填精化氣、益陰通陽,給予左歸丸、右歸丸合生脈散加減;陰陽兩虛、水飲瘀阻治擬益陰通陽、利水滲濕、活血通絡,給予參附養(yǎng)營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
中醫(yī)學者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亦積累了相當多行之有效的個人經驗,對于本病的中醫(yī)治療總結出適用的治法治則[12]。譚元生等[2]認為本病早期以邪毒入侵為主,治療應著重清泄邪毒,佐以扶正驅邪;中期以正虛邪戀為主,治宜虛實兼顧,著重補氣化瘀、寧心復脈或補氣溫陽、化瘀行水;晚期正氣虛衰、標實加重,且常累及肺、脾、腎諸臟,治療以調整臟腑功能,祛除病理產物為主。宮進亮等[13]將擴張型心肌病分為3個基本證型,即心肺氣虛型,當益氣養(yǎng)心,方選保元湯合春澤湯加減;心腎陽虛型,當溫陽固本,方選真武湯合四逆湯加減;氣陰兩虛型,當養(yǎng)陰益氣,方選生脈散合百合知母湯。耿讀海等[14]認為擴張型心肌病的病機在于心絡氣虛為本,濁毒瘀阻心絡為標,治療則采取榮心絡、化濁毒、祛瘀血的治療法則,自擬菖蒲芪丹湯,藥選菖蒲、丹參、白花蛇舌草、太子參、赤芍、黃芪、葛根、當歸、丹皮、大青葉、全蝎、地龍、砂仁、草蔻等。王振濤等[15]認為本病以虛實為綱,從氣血津液辨證論治,以心為主,旁及脾、肺、腎、肝等臟。心氣虛為病之根本,補益心氣為治療之基礎,瘀血、水濕、邪毒為標,活血、利水、解毒以祛邪。根據病程進展將本病分為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血瘀證、氣虛血瘀水停證與陽虛血瘀水停證,病之不同階段,緩急之不同,標本之偏重,治以不同。于作盈結合臨床經驗將擴張型心肌病分為心氣虧虛證和陽虛水泛證,并對兼挾溫熱毒邪、寒凝、氣滯、血瘀、痰濁、水濕者,將其視為兼證,隨證加減。心氣虧虛證,當益氣養(yǎng)心,方為養(yǎng)心湯加減;陽虛水泛證,當益氣溫陽,活血利水,選補益強心湯加減。對于兼證者,溫熱犯肺加銀翹散,氣機阻滯加柴胡疏肝散,陰寒凝滯加四逆湯,瘀血阻滯加丹參飲,兼痰濁者加二陳湯,兼水飲凌心者加苓桂術甘湯、真武湯[16]。
現代醫(yī)學雖沒有將擴張型心肌病等同于中醫(yī)“心脹”,但近代醫(yī)家對于擴張型心肌病的中醫(yī)診療基本參考“心脹”,且根據“心脹”的辨證分型對擴張型心肌病進行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