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聿丹
(浙江圖書館 浙江杭州 310007)
來集之(1604—1682年)①,初名偉才,又名镕,字符成,號元成子,浙江蕭山人。明天啟崇禎間內(nèi)閣大學士來宗道之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安慶府推官,累官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給事中。弘光朝,馬士英欲招為門下,固辭不就??滴跏吣辏?678年),被推薦應博學鴻儒科,隱居拒仕,“髡發(fā)匿湖濱,以著書自娛,購古今載籍奔其中,日與客論文及古今興喪得失,兼近代掌故與夫身之所聞見者,燃薪即景,娓娓不能已。四方請教者踵趾相錯,共稱為倘湖先生”[1]。而關于倘湖小筑的由來,則由來集之之祖先來瓚因“所居里高亢,常苦旱,瓚堤倘湖及石壁缺嘴諸湖以溉田,成沃壤。成化間,郡守戴琥建長山閘咨于瓚,力贊成之,經(jīng)費不足,捐金以助,且親往監(jiān)筑,手繪圖于長山廟壁……”[2]。又其《倘湖自敘》曰“冠山之陰有溪焉,流注為倘湖。先君筑室于山之麓,命余與季弟于此中究學問,習經(jīng)世事。室方成,而先君子已棄我兩人去,碌碌為糊口計,奔走不遑。戌辰始茸屋居處。”[2]可見其晚年后隱居于此,以室名“倘湖小筑”。
一生著述甚多,現(xiàn)存有《讀易偶通》《易圖親見》《卦義一得》《春秋志在》《四傳權衡》《倘湖文案》《南行偶筆》《南行載筆》《倘湖近刻》《倘湖詩余》《倘湖手稿》《樵書初編》《樵書二編》等。此外,尚編有《女紅紗》《碧紗籠》(合稱“兩紗”)和《藍采和長安鬧劇》《阮步兵陵廨帝紅》《鐵氏女花院全貞》(稱“秋風三迭”)等雜劇,所以趙景深先生稱他為明代戲曲家。
來集之之著述,多為其私人刻坊“倘湖小筑”所刻。其稿本所剩無幾,本文擬將來集之《倘湖手稿》《倘湖遺稿》《樵叟備忘雜識》《來集之先生詩話稿》四種稿本進行考證論述。
稿本,十四冊,浙江圖書館藏。行款板式不一。線裝,開本高28.2厘米,寬18.4厘米。
冊1末有佚名跋曰“民國二十三年甲戌裝裱原稿十一本,分訂二十二本”,又補各卷目錄。有多種稿紙,其中有版心上印“手錄”、下印“倘湖小筑”,文中多有刪添修改。存十四卷,卷一至十、十九至二十二。據(jù)目錄,此書收錄來集之之書札、詞曲、宮詞、詩文等。
據(jù)目錄,冊1為第一編,收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書札。冊2為第二編,收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書札。冊3為第三編,收順治十六年(1659年)癸巳詞曲。冊4為第四編,收其詩文及宮詞。冊5為第五編,收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詩文。冊6為第六編,收順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詩文。冊7為第七編,收順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詩文。冊8為第八編,收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詩文,然下半編諸作系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稿。冊9為第九編,前附康熙二十年(1681年)之稿,后錄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詩文。冊10為第十編,錄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詩文。冊11為第十九編,錄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詩文。冊12為第二十編,錄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詩文,內(nèi)有《樵書二編自序》。冊13為第二十一編,錄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詩文。冊14為第二十二編,錄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午詩文,內(nèi)有《白湖公傳后》一文。乾隆《蕭山縣志》卷二十四稱倘湖公遺稿有二十四卷,不知是否為此種。
此書字跡十分潦草,蓋有著者信筆而書所成,且內(nèi)容按時間而作,未加分類整理,與其他手稿多有不同,當為最初之手稿。書中“所著詩文,頗有風趣,如加以編排整理,摘錄其要者,亦可印行”[3]。書中有些詩文在其他分門別類的手稿中亦有出現(xiàn),如其《安雅堂詩序》等在專錄為他人著作序的《倘湖遺稿》(寫樣稿本)中就有出現(xiàn)。又如本書所錄《八新詩》有不少修改增刪,而在杭州圖書館藏《倘湖遺稿》中已明晰可見。
此書系來集之撰,其曾孫來汝誠親手整理。乾隆《蕭山縣志》卷二十四稱此稿有二十四卷,各館所藏皆有缺漏。
寫樣稿本,浙江圖書館藏。版框高18.5厘米,寬14.2厘米,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紅格稿紙。線裝。開本高23.5厘米,寬17.9厘米,金鑲玉開本高27.7厘米。
六冊。版心上印“慎儉堂全編”,下印“倘湖小筑”,按“慎儉堂”“倘湖小筑”均為清蕭山來集之之室名。首有乙亥《菊潭氏識》曰“余高祖倘湖公,勛業(yè)冠時,文章蓋世,父老傳閱久耳熟焉,傳至曾元舉業(yè)者尠,文集遺稿多屬他人,欲一覘口澤,竟不得,心竊悲之,甲戌夏自北南旋,得《南行偶筆》、《載筆》二集,乙亥夏,又得《遺稿》一本,內(nèi)有朱筆改正,系公手訂,喜不自勝,……爰志之以示珍藏之亦云”,首尾有來汝誠補錄之文,又搜集得《倘湖自敘》,敘中詳細介紹了來集之的生平經(jīng)歷。后題“乙亥夏得是集后別采,高祖原序謹録以附”,補錄部份“弦”缺筆、“淡”避諱、“淳”字不諱,可見此乙亥當為嘉慶二十年(1815年)。
書口下題“序”及連續(xù)葉碼,全書葉碼相連,共二百葉。此書為刊刻前的寫樣稿本,字體格式清晰工整,已俱付印之規(guī)模。本書主要收錄來集之為他人所著之各種序文,如《〈鶴釵夢〉傳奇序》《〈柳毅傳書〉傳奇序》《周次修〈馮諼市義〉劇序》《周因仲〈禪隱四劇〉序》等,這些戲曲作者如作《鶴釵夢》之王元功現(xiàn)存文獻資料記載甚少,對學者研究明末清初雜劇創(chuàng)作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同時能更充分地了解來集之的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如點評《鶴釵夢》“語語出自肺腸,節(jié)節(jié)皆歸本色”,又在《〈柳毅傳書〉傳奇序》中言“唐人作《柳毅傳書》始末,其丈夫以激于義而冒險,以蹈于洪波。其女志感于恩而歸從,以明其圖報。他人以發(fā)于情而止于理義,尚足后之嘆賞。若此兩人之發(fā)于理義而寄于情,更高一等也”,可以看出其戲劇創(chuàng)作主張本色論及尚情而發(fā)于理義的情理觀、倫理觀。
稿本,八冊,杭州圖書館藏。版框高21.0厘米,寬15.0厘米,半葉九行,每行二十五字,白口,四周雙邊,無界行。線裝,開本高27.1厘米,寬18.0厘米。
此書字跡清晰工整,有朱筆圈點及批點。版心上鐫“倘湖遺稿”,下鐫“倘湖小筑”字樣,書口題篇名及不連續(xù)葉碼。每冊首有目錄。此書原十一冊,存八冊:三至七、九至十一。冊三為德政錄序、碑記、墓志銘、小傳等五十九篇,其中亦有“倘湖自序”,記述集之生平,然縱觀全文,與浙江圖書館藏寫樣稿本來汝誠補錄之《倘湖自敘》截然不同,《倘湖自敘》首句為“余生于甲辰,憶余從先生游,為己未歲,時年已十有六亦”[2],而《倘湖自序》首句為“先君初命予名曰偉材,既而以童試屢蹶,改名曰镕,后又遷就今名集之焉”[3]。比對《蕭山來氏家譜》所錄之《倘湖先生自志墓銘》,內(nèi)容大致相同,稍有出入,如此稿《倘湖自序》“丁卯年二十四歲,先君子棄不肖去,哀傷之至……”,《倘湖先生自志墓銘》則作“丁卯年二十四歲,先君子筑室倘湖之濱,課予兄弟二人,不幸竟棄不肖去,哀傷之至……”[4],可見從手稿到刻入家譜,中間亦有增添修改。
冊四為他人著述之序;冊五為五言律;冊六為七律下;冊七為擬古樂府;冊九至十為壽文;冊十一為祭文。文中內(nèi)容與來集之其他手稿本如浙江圖書館藏《倘湖手稿》二十二卷本及浙江圖書館藏《倘湖遺稿》寫樣稿本多有交叉重復,如《〈鶴釵夢〉傳奇序》《〈柳毅傳書〉傳奇序》等,均有收錄。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一〇五六五條。
稿本,杭州圖書館藏。版框高18.5厘米,寬14.4厘米,半葉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線裝,開本高25.6厘米,寬19.5厘米。共十四冊,版心上鐫“手錄”,下鐫“倘湖小筑”。原書書口中間按《千字文》編次,有“天、地、玄、黃、宇”及連續(xù)葉碼,故作五卷。
卷一首葉殘缺不全,冊一至五為天卷,共一百六十四葉,正文所錄多為逸聞軼事,文末皆注明出處,多選自《獨異志》《涌幢小品》《朝野紀略》等。冊六至八為地卷,共九十四葉,葉一至二缺,所錄多為前人詩話,如《蓉塘詩話》等,體例類似于《來集之先生詩話稿》,每敘述一人,先題名、字,再手書名家之詩,所錄之人多以明初及以前名士為主,如方孝孺、陶宗儀等。冊九至十為玄卷,共七十四葉,所錄多為物產(chǎn)、珍禽異獸等記載。冊十一至十二為黃卷,共五十八葉,每篇皆有主題如《饕餮子》《八仙》《怪》《真夢》《禮賢》《鬼城鬼國》《鬼則有形實可據(jù)》,所錄多為神仙志怪等。冊十三至十四為宇卷,亦有篇名如《寂歷山》《孔明贊》《來國》等,所錄多與海產(chǎn)、海外交往等有關記載,共六十八葉。后三卷選集若干內(nèi)容相似的資料,列為一個專題,體例、格式均與《倘湖樵書》大致相同。
此書各目錄均未有記載,但其所用稿紙、字跡與《倘湖樵書》《來集之先生詩話稿》二書相同,卷端題“樵叟備忘雜識”。字跡潦草,部分有粘簽,多有修改、勾乙,亦為著者讀書筆記,分門別類,摘錄而成,相當于其著書立說的資料數(shù)據(jù)庫,因此其體例格式可以在《倘湖樵書》《來集之先生詩話稿》等諸多稿本中均有體現(xiàn)。
稿本,浙江圖書館藏。版框高18.5厘米,寬14.8厘米,半葉九行,字數(shù)不等,白口,四周單邊。線裝,開本高25.0厘米,寬19.5厘米。共四冊。版心上印“手錄”,下印“倘湖小筑”,此書字跡潦草,比對其他來集之稿本及來集之手跡,筆跡相同,遂此書當為來集之手稿本。
全書有二十九處標明重出者,未遑整理,遂無卷次,書口題連續(xù)葉碼,共一百十七葉。此書收錄明末清初與其同時代名士之詩,有黃石齋、黃周星、毛奇齡、方以智、錢謙益、王思任、陳函輝、陳繼儒等名士之詩集結而成,品評不足,內(nèi)容為多,體例仍不夠完善,詩后偶錄他人詩評,亦有自批評語,雖未作詳評,然所載亦為備詩評之用。
書中所錄之詩文多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因為明末清初,政局動蕩,著者亦歸隱倘湖,所交之人多為當時名士,遂其所錄詩文多少都有些對生活及時局感慨之情,歸隱田間之瀟灑之情處處可見。
如錢謙益《秋原耦耕詩》云:
山堂之名耦耕,為余與孟陽結隱于此也。今改筑于墓田之左,仍揭其額以招孟陽。詩曰:“罷亞風吹百頃香,秋原正面耦耕堂。宿田為我耝稂莠,卒歲輸他獲稻粱。黃犢烏犍經(jīng)國具,水車秧馬救時方。輟耕斗酒還相勞,耳熱休歌種豆章。”
又卜舜年《春晴山居》云:
水滿失灘沙,云開曳彩霞。晴來旋曬藥,雨后急牧茶。鶯坐一身柳,蜂歸兩股花。人言無事得,多事最山家。
陳弘緒《園居》詩云:
除卻園丁到,蓬門久不開。鳥憐新霽色,人傍亂紅堆。樓小山全繞,簾垂燕數(shù)回。偶因?qū)ぶ晒S,沖破石邊苔。
二首詩后有來集之自題曰“此二詩真得隱逸山人之趣!”,可見其對于歸隱生活的喜愛和知足。
此書所錄當時名家之詩詞,亦有收入他們個人文集中,刊刻出版,其中不少有所改動變化。如書中所錄“佟匯白國器,襄平人,所著有《茭亭詩》、《燕行草集》,《吟說集·和宋荔裳游予僻園韻》云:郊居塵自遠,蒼翠障河干。石磊連云臥,香酣促酒干。孤松堪結侶,五柳倩辭官??粗窬?,忘歸興未闌?!标愐 读缡莿e傳》第五章《國朝金陵詩徵肆壹佟國器小傳》載佟國器“和宋荔裳游僻園詩韻”(寅恪案:宋琬原詩見安雅堂未刻稿叁“佟匯白中丞僻園四首”,并可參同書貳“佟中丞匯白僻園觀姚伯右畫梅歌”。)云:“郊居塵自遠,蒼翠障河干。石老連云臥,(楊鐘羲《雪橋詩話》貳錄此詩“老”作“磊”。)香酣促酒干。(“酣促”楊書作“甜帯”。)孤松堪結侶,五柳欲辭官。(“欲”楊書作“倩”。)款戶君偏獨,(“款戶”楊書作“重竹”。)斜陽興未闌。(“斜陽”楊書作“忘歸”。)[5]
又如來集之錄清初學者毛奇齡之《擬艷詩》云:“東井匏瓜在,西鄰棗樹完??嘈慕?jīng)蘗塢,無力渡桑干。黃鵠思雄少,清溪得路難。左家徒織素,班氏自愁紈。莞蒻承床細,芙蓉隱露漙。食禾根可共,結膝履嘗單。黃行江邊杳,鳥頭樹里寒。南塘春窈窕,北斗夜闌干。弱水離思苦,清河別淚彈。強秦如得返,辛苦望燕丹?!蓖跏慷G《感舊集》中收錄毛奇齡詩亦與此同。而《萬有文庫》收毛奇齡《擬艷詩》作“東井匏瓜爛,西鄰棗樹完??嘈慕?jīng)蘗塢,無力度桑干。黃鵠翻云遠,清溪得路難。秦家愁織錦,班氏怨裁紈。莞蒻承床薄,芙蓉掩鏡殘。食禾根可共,結膝履嘗單。白帽門前杳,鳥頭樹里寒。峣關如得返,辛苦望燕丹?!盵6]兩詩前后改動頗大,此書很好地記錄了詩人早期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書中所錄之詩亦有未成集者,如郭汾《亂后至吳門同游諸子》“行乞悲吳洛,多無舊識存??彰摼?,浩氣俠兒孫。去或云游侶,居皆盡杜門。擁樽浮月處,但聽馬撕昏”。又如尤侗《長安竹枝詞》“北門學士玉為妝,常醉春江錦瑟傳。娶得塞姬相伴宿,鸚哥番語教鴛鴦。痘種相沿入貴家,六宮彈指暗咨嗟。春風不到燕都地,不許民間唱買花”等,他書鮮有記載,現(xiàn)存多為明黃尊素之《長安竹枝詞》??梢?,此書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名士之詩作,其文獻資料價值,彌足珍貴。
注釋:
① 對于來集之的生卒年,各書記載時間多有出入,生年主要集中在1604、1609年,卒年為1682、1683年。周偉娟《來集之及其戲曲研究》(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7-13頁中)有專門章節(jié)對其進行詳細的論證,最后采用《蕭山來氏家譜》中的記載,認為來集之出生于萬歷甲辰(1604年)三月十九日亥時,卒于康熙壬戌(1682年)十月二十七日子時,享年七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