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欣,秦艷虹,梁學玲,麥煒彬
便秘,是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病[1],涉及范圍達全世界兒童的0.7%~29.6%[2-4],便秘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大便干結不通,排便次數減少,或時間延長。便秘若遷延不愈還可發(fā)生如痔瘡、肛裂等嚴重并發(fā)癥。兒童便秘一般在新生兒及嬰兒期即可出現[4],其中部分患兒(約30%)的癥狀可持續(xù)至成人期[2]。便秘包括功能性便秘與器質性便秘,近年來受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習慣等的影響,患功能性便秘的患兒數量顯著升高(約占90%)[5]。便秘對患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日常生活學習及身心健康都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據統(tǒng)計,便秘患兒占綜合門診就診人數的約10%[6]。西醫(yī)治療本病,通過外用灌腸如溫鹽水、開塞露;口服藥物如鎂乳、乳果糖等方式,短期內治療效果明顯,遠期效果不理想,易復發(fā)。中醫(yī)治療本病經驗豐富,除口服中藥外,還可通過小兒推拿、針刺、穴位貼敷等方式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秦艷虹教授從事兒科教學、科研、臨床工作30余年,對于診治小兒便秘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通過梳理秦艷虹教授臨床病案,總結秦教授關于該病的臨證經驗及治療方法,供同道一起探討學習。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便秘的記載,其將便秘稱為“后不利、大便難”。根據小兒的生理特點,結合古今醫(yī)家的臨證經驗,便秘常可分為腸燥津虧、氣滯不通、乳食內傷、氣血不足四種證型?!队卓畦F鏡》云:“肺與大腸有熱,熱則津液少而便秘”,若肺與大腸有熱,熱邪傷津耗液,腸道失于濡潤,腸中糟粕無法排出,發(fā)為便秘?!堆C論》中記載:“肝不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逼⑽高\化不暢,大腸傳導失利則??砂l(fā)生胃腸部疾病。小兒素有神氣怯弱的特點,若失調護導致情志怫郁,氣機阻滯;或久坐少動,均致肝失疏泄,脾胃運化與腸腑傳導功能失常,糟粕內停腸中,而大便秘結。小兒飲食不知自節(jié),若因喂養(yǎng)不當等因素而損傷脾胃,使得食停中焦,久而成積,積久化熱;或氣血津液生化乏源,腸道失潤;或母病及子,損傷肺氣,氣虛無力推動腸中之物下行均可發(fā)為便秘。小兒腎常不足,腎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腎氣不足或腎陰腎陽不足,則腎失開合傳導不利;或因疾病、藥物等因素影響,導致臟腑虛損,氣血不足,可致腸道失潤,無力推動腸中糟粕下行,均可導致大便不通,發(fā)為便秘。
秦艷虹教授認為小兒便秘的論治當首先辨別虛實兩個方面,又根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在臨床上腸燥津虧型較為多見。一方面是由于小兒的體質,決定了小兒生病易從陽熱化的特點,故當機體發(fā)生病理改變時易傷津耗液,致腸中津液匱乏,腸道失于濡潤;另一方面,由于小兒本身臟腑發(fā)育還未完善,功能相對不足,故存在著攝入津液不足、運化功能不健,而生長發(fā)育旺盛需求相對較多的現象。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日漸提升,家長的不當喂養(yǎng)觀念,小兒平素飲食相對肥甘厚膩,小兒易生食火等因素,均可導致腸燥津虧型便秘的患兒增多。
根據臨床觀察結果和經驗,腸燥津虧型便秘的主要癥狀為大便干結,排出困難,常似“羊屎狀”,常伴腹部脹痛不適,口臭,面赤唇紅身熱,納差,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等。根據“津血枯涸者,法當滋補化源”,可知治療由于津血津液枯涸而發(fā)生的疾病,應當遵循滋補以助化源的原則。由于小兒肺脾常不足,氣的推動作用相對不足,無力推動腸中燥屎向下運行。故本證治宜滋陰潤燥、行氣通便。
增水行舟湯是秦教授以增液湯為基礎方加減而來。增液湯出自《溫病條辨》曰:“增液湯……元參一兩,麥冬連心八錢,細生地八錢”[7]。秦教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白術、白芍、枳實、枳殼形成增水行舟湯基礎方。該方具有滋陰增液潤燥,行氣除滯通便之功,主治熱結傷津腸燥之便秘,具有增水行舟之效。其中玄參、生地黃、麥冬各5~10 g,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各10~15 g,生白術30 g,白芍15 g,枳實、枳殼各6~10 g。
方中玄參功可滋陰以潤燥,壯水以制火,可通二便,能治津液枯竭諸疾,同時可解熱散結。細生地補而不膩兼能走絡,玄參與生地均可治腹中寒熱積聚之證。麥冬是能補能潤能通之品,可通過改善腸道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道蠕動來實現通便作用[8]?;鹇槿剩衾钊?,柏子仁均含豐富的脂肪油,可刺激腸黏膜減少水分在腸部的吸收,增加腸黏膜分泌腸液,達到潤腸通便的作用[9]。其中火麻仁在腸道環(huán)境中可產生脂肪酸促進腸道蠕動[10]。郁李仁善于行大腸之結,潤大腸之燥,為潤腸通便之良藥[11]。該方重用生白術,現代研究表明大劑量的生白術能夠提高胃動力,改善腸道蠕動功能與傳輸功能[12]。白芍可滋陰補血,破解堅硬積滯,通利大腸從而通便,黃煌教授認為,白芍用量30 g以上對大便干如糞球者的通便作用較好[13]。故在臨床應用中可適當加大白芍用量。枳實、枳殼同用可雙向調節(jié)胃腸道平滑肌功能[14],同時可通調上下氣機,消積導滯,行腸中燥屎故行氣通便作用顯著。方中諸藥同用,滋陰清熱而不傷津,潤腸通便緩和而不致瀉,同時兼顧調理氣機,使津液充實,腸道得潤,氣機升降順暢,共奏增水行舟之效。
秦教授認為,除藥物治療外,患兒的日常護理調攝尤為重要。患兒與家長的心理以及環(huán)境因素,對便秘的形成和管理有不可忽略的影響[1,15-16]。無論是嬰幼兒期正常排便習慣的形成,還是學齡期患兒的憋便和溢糞等行為的糾正,服藥后癥狀緩解的療效維持及恢復正常排便行為,均需家長配合。故應對家長進行教育,增強自信心,減少負面情緒,提高服藥依從性。飲食調攝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可縮短療程,也可避免便秘在一定程度的復發(fā)[17],故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尤為重要。家長應幫助患兒養(yǎng)成健康的排便習慣,對年齡較小的患兒可使用外觀吸引兒童的坐便器;同時在晨起或晚餐后進行排便訓練相對較合適,晨起卯時為大腸經的運行時間段,胃腸道功能相對旺盛,而晚餐后胃腸道反射增強,同時家長精神情緒又比較放松,故可每天1次,逐漸形成習慣,并可采用適當獎勵以促進效果。對于較大兒童,可選擇在晚餐后時間相對不緊迫時訓練;同時應采取雙膝稍高于臀部的排便姿勢。保持舒暢的心情,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注重日常生活的護理調攝,對于便秘癥狀的緩解,停藥后療效的維持,提高患兒及家長生活質量具有深遠影響。
病案:患兒,女,4歲,2019年3月12日初診。患兒家長代訴:患兒大便干結6月余,大便3~4日1行,大便質地干硬,似“羊糞狀”,納差,寐可,小便短黃。查體:舌質紅苔黃厚,指紋淡紫,腹部叩診為鼓音。實驗室檢查:便常規(guī)未見異常。中醫(yī)診斷:便秘(腸燥津虧型)。治宜滋陰潤燥,行氣通便。方藥:玄參、細生地、麥冬、枳實、枳殼、厚樸、大腹皮、炒雞內金,山楂各10 g,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白芍各15 g,桃仁8 g,炒杏仁6 g,生白術30 g,5劑,每日1劑,水沖服,早晚空腹溫服,同時告知家長護理調攝注意事項。
2019年3月18日二診:患兒服藥后癥狀明顯緩解,大便1~2日一次,質軟。舌質紅苔薄,指紋淡,腹部軟。方藥:上方加連翹10 g續(xù)服7劑,患兒大便情況良好,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該患兒便秘6月余,病程相對較長,結合患兒大便的形態(tài)與質地,以及舌脈、腹部叩診的臨床表現,可明確診斷為腸燥津虧型便秘。同時實驗室檢查示便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故可排除由于便秘日久導致的其他腸道病變。在與患兒家長溝通過程中了解到,患兒平素食欲較差,進食量少,挑食,如遇到患兒喜歡的食物,進食相對增多但進食后消化功能差,易積食,故在治療過程中應兼顧健脾消食。根據患兒的臨床表現,秦教授辨證施治,以滋陰潤燥,行氣通便法為原則,運用增水行舟湯為基礎方,適當加入炒雞內金、山楂以健脾消食;同時加入厚樸、大腹皮兩味行氣藥,與方中枳實、枳殼配伍,以增行氣通便之效,體現“行舟”之意,標本兼顧。根據患兒家長講述,患兒平時由家中長輩看護,故考慮家中老人由于溺愛孩子,導致飲食搭配不合理,喂養(yǎng)存在誤區(qū),故向家長詳細介紹日常喂養(yǎng)及護理調攝方法,并告知配合護理調攝治療的重要性。初診用藥后患兒癥狀緩解明顯,后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連翹,以增清熱散結之意以鞏固療效。
近年來小兒便秘的發(fā)病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向,西醫(yī)治療本病的短期療效尚可,但是長期效果不理想,導致患兒病情易反復,嚴重降低了患兒及家長的生活質量。隨著人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許多家庭的飲食習慣與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常常偏向于肥甘厚膩,特別是在孕期存在過量補充營養(yǎng)過于豐盛的食物的現象,導致小兒的體質自幼發(fā)生改變,每當生病時則易從熱化,故臨床中許多小兒發(fā)生便秘時常以實證居多。秦艷虹教授從中醫(yī)理論出發(fā),結合臨床經驗及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認為小兒便秘以腸燥津虧型為多見。在治療過程中,秦教授以增液湯為基礎方加減組成增水行舟湯,重視運用“潤腸通便”之法,組方過程強調以“潤”為主,輔以“行氣通便”之法。同時重用生白術(30 g),是該方的另一特點,《本經逢原》稱白術:“補脾胃藥以之為君,脾土旺則清氣升而精微上,濁氣降而糟粕輸?!卑仔g可健脾益氣以行氣,升清降濁,脾氣健旺可促進大腸傳導,故可達到治療便秘的目的[18];且大劑量生白術可改善胃腸蠕動功能,故該方治療小兒腸燥津虧型便秘療效顯著。
秦教授結合臨床經驗,認為使用該方治療小兒便秘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該方在治療小兒便秘時,以腸燥津虧型便秘為主,對于因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導致的小兒便秘以虛證為主時,不適合使用本方治療,故在臨床中應當謹守病因病機,辨清標本虛實;二是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常酌情加入桃仁、杏仁,其中桃仁可活血,對于便秘日久的患兒,腸中積滯較久,腸中脈絡常有瘀滯,故加桃仁治療便秘效果顯著[19];杏仁可通調肺氣,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通調則大腸之氣運行有力,同時也為仁子類藥物。三是方中常加厚樸、大腹皮等行氣藥,可與方中枳實、枳殼相配合,通調上下氣機,推動腸中燥屎向下運行,尤其適用于腸中燥屎日久氣滯不通的患兒。四是小兒脾胃常虛弱,消化功能相對不足,臨床易出現夾滯之癥,故該方在應用時常加入雞內金和山楂,以助消食導滯、行滯通便。五是當患兒有例如痔瘡、肛裂等并發(fā)癥時,并伴有便血等癥狀,可適當加入涼血止血斂瘡類藥物,如地榆;六是注重護理調攝,注意家長與患兒的相關教育,內服藥物與行為治療相互配合,在治療小兒便秘及預防其復發(fā)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秦艷虹教授,運用此方在臨床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兒便秘癥狀,副作用小病情不易反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