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之茵
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下簡稱中心)大數據研究工作起步較早,2007年創(chuàng)建首份年度交易報告,2012年第1版“e路數據”上線,2015年打造“交易慧眼”,2017年發(fā)布“陽光指數”,這些為后續(xù)的“大數據應用分析及可視化系統(tǒng)——e路數據”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海量的數據基礎。
大數據在過去幾年里快速發(fā)展,并跨越了從概念提出到實際應用的技術引入階段。它使得快速高效處理大量(非結構化)數據成為可能。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大數據是指利用常用軟件工具捕獲、管理和處理數據所耗時間超過可容忍時間的數據集。大數據有四大特性, 即4V——Volume(體量大)、Velocity(速度快)、Variety(多樣化)、Value(密度價值低)。
公共資源交易數據現狀
整合公共資源平臺體系 使數據洞察成為可能 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于2015年開始整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yè)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交易市場,經過四年的實踐,現已初步建立統(tǒng)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搭建起以“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云服務平臺”為中心、對接各類主體依法建設的公共資源電子交易系統(tǒng)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電子監(jiān)管系統(tǒng)的“1+5+N”信息化建設模式。全流程、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的建立使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搭建互聯互通數據中心 為大數據分析提供基礎 2018年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始建設“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云服務平臺”,該平臺使用統(tǒng)一技術標準和數據規(guī)范,匯集交易系統(tǒng)異構數據,改變交易系統(tǒng)自帶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模式,建立起以項目信息庫、主體信息庫、專家信息庫、信用信息庫、監(jiān)察信息庫、價格信息庫、日志信息庫、大數據倉庫為基礎,省市共用的數據中心,為市場主體開展交易活動提供準確、及時的基礎數據服務,為省、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部門和行政監(jiān)督部門對各地交易活動進行強有力的監(jiān)督提供支持,同時也為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分析應用提供基礎數據來源。數據中心自2019年10月正式運行以來,現有數據量1500多萬條,日均數據增量超過1萬條。
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應用
經過多年的積累,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積累了大量的交易數據,包含各類市場主體的信息、業(yè)務交易的信息、項目的信息等。各類信息只展現了基礎信息的價值,對行業(yè)進步、政府轉型等未起到促進作用。只有對積累了大量的交易數據進行深層次的數據分析,從海量的歷史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發(fā)揮平臺數據總樞紐的核心定位功能,為交易各方提供大數據分析應用并增強服務質量,才能實現從“數據資源”向“數據資產”的轉變。
挖掘交易數據價值 輔助宏觀經濟決策 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yè)和業(yè)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比绾巫尮操Y源交易數據增值,提供有意義的增值服務或政府決策,需要具備有效整合、分析、提煉數據的能力。否則,再多再大的數據也只是數據而已。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應用全新一代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的公共資源交易認知計算平臺,它將數據處理、信息分析、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大量技術進行整合構建,從而使交易各方從大量數據中獲得數據洞察成為可能。
宏觀經濟投資指標是指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示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速度、比例關系和投資方向的綜合性指標。固定資產投資是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最受關注的指標之一,主要是因為它對政策變化反應敏感,特別在基建和房地產這兩個分項。固定資產投資按結構成分,可分為建筑工程、安裝工程、設備工具器具購置和工程建設其他費用等。其中其他費用包含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前期工程費用、施工工作費用和建設單位其他費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建設工程成交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費用與固定資產投資有較強的相關性,具備預測基礎。
運用大數據思維 助力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 營商環(huán)境建設是我國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將大數據與公共資源交易有機結合,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政府效率和質量。
第一,不見面開標,大數據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應用之一。為進一步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落實“放、管、服”要求,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結合大數據云處理、云計算技術,自2017年開始建設“遠程不見面開標”系統(tǒng),至2019年11月,已覆蓋工程施工、監(jiān)理、貨物、水利、勘察設計等多個專業(yè)類別項目的不見面開標,累計完成開標項目超過8000宗。據初步估算,“不見面開標”近年來已為廣大投標人節(jié)約成本約1.7億元,同時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開標模式下場地、見證人員受限問題,減少企業(yè)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為公共資源交易“從有形到無形”創(chuàng)造現實可能。
2018年采用“不見面開標”的項目為1195宗,占全年項目宗數的27%;當年“不見面開標”項目交易金額達241億元,占全年交易總額的20%。2019年采用“不見面開標”項目為3889宗,占全年項目宗數的64%,同比上升225%;當年“不見面開標”項目交易金額達856億元,占全年交易總額的39%,同比上升255%?!安灰娒骈_標”使平均開標時長縮短一半以上,2020年共有來自全國28個省份的投標人參與了“不見面”交易活動,投標人總數近25萬家次,其中南京地區(qū)以外的就超過7 萬家次,為投標人直接節(jié)約投標成本近300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交易環(huán)節(jié)網上通辦,大數據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應用之二。首次注冊企業(yè)申請CA加密鎖、項目登記注冊、繳納交易服務費、打印中標通知書、打印進場交易證明等交易流程中的關鍵業(yè)務,之前企業(yè)均需到中心辦事窗口現場辦理,費時費事,給企業(yè)帶來不便。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大數據在信息處理上的優(yōu)勢,以用戶為導向對關鍵交易環(huán)節(jié)進行重點梳理,精簡申報材料,簡化操作流程,結合自助導引,引導企業(yè)登錄相應業(yè)務的平臺端口,進行相應業(yè)務的辦理,極大節(jié)省了時間,實現了交易關鍵節(jié)點業(yè)務網上通辦。
第三,交易數據共享共通,大數據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應用之三。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運用大數據打造互聯互通的公共資源服務平臺系統(tǒng),解決各交易系統(tǒng)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打破各交易系統(tǒng)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業(yè)務辦理過程中橫向和縱向系統(tǒng)數據共享共通。目前與省級、國家公共資源電子交易服務系統(tǒng)實現縱向互通,與市電子監(jiān)管系統(tǒng)、行業(yè)部門業(yè)務系統(tǒng)實現橫向互通、并與省電子證照庫、信用江蘇實現數據對接,同時將公示公告信息向江蘇省建設工程招標監(jiān)管網、江蘇省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南京市政府采購網等3家法定媒體推送。
打造可視化平臺 提升公共資源交易競爭力 大數據應用遵循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統(tǒng)計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展示五個基本過程。為打通大數據應用與用戶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用戶思維為導向,建立智能可視化平臺,以展示數據為核心,把看不見摸不到的大數據,經可視化后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同時將視覺設計與大數據相結合,以數、館、圖、鏈形式,打造“永遠新鮮”的交易環(huán)境,便于交易各方主體、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督,最終實現網上虛擬交易中心。
利用大數據匯聚分析各類敏感操作記錄,判斷工作人員是否有異常操作行為。如投標文件、評委抽取等敏感數據點。通過行為分析模型將交易過程中的活動目標的特征進行結構化描述,通過融合、碰撞、分析,提供事前解析積累、事中實時追蹤、事后線索提取等場景化的應用功能。
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應用展望
利用大數據打造智慧交易,提高公共資源核心競爭力,從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眾服務水平。大數據是公共品,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各類交易主體以及普通公眾開放,開放過程中對數據進行了使用,受眾根據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對信息進行再加工,充分挖掘交易數據資源“寶礦”,展現對社會宏觀經濟有價值的信息,將交易數據價值發(fā)揮至最大效益。